□ 盧海鳴 邢虹
南京,交通便利,既有秦淮河舟楫之利,又有「黃金水道」長江溝通內外。這座城市可謂是因水而生、因水而興、因水而盛。歷史上,小江(秦淮河)和大江(揚子江、長江)對於南京城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南京城的發展與兩江的關係經歷了三個階段:小江時代、由小江邁向大江的時代、 大江時代。這一發展歷程,正是由偏居江南的「金陵文化」發展為大一統的「南京文化」的歷程;是由倚重江南的「秦淮河時代」發展為跨江發展的「揚子江時代」的歷程;是由江南的地方性城市、地區性政權都城發展為大一統王朝首都的歷程;是由江南城市發展為跨越江南、江北的城市,而且是我國唯一跨越江南和江北的古都的歷程;是由農業文明社會轉型發展為工業文明社會和生態文明社會的歷程。
小江和大江,
都曾是南京城重要軍事屏障
秦淮河稱作小江,最早出現在晉朝陳壽《三國志》中,據《三國志》記載,吳大帝孫權在京口(今鎮江)準備將政治中心遷到秣陵(今南京)時曾經說道:「秣陵有小江百餘裡,可以安大船,吾方理水軍,當移居之。」另外,北齊魏收《魏書》中,也有「遙望建康城,小江逆流縈」之語,其中的「小江」指的就是秦淮河。秦淮河還叫做淮水、龍藏浦。
小江和大江形成於何時? 民國年間著名地質學家翁文灝在1927年發表的《中國東部中生代以來之地殼運動及火山活動》一文中指出,在侏羅紀末、白堊紀初(距今約一億年前),以河北燕山為中心的地殼運動——燕山運動,初步奠定了中國東部的現代地貌,形成了寧鎮山脈;到了大約1000萬年前,秦淮河(小江)和南京段長江(大江)才形成。
小江堪稱南京的母親河。長度約110公裡。從孫吳開始,整個六朝時期300餘年間,秦淮河一直是南京城南的一道重要軍事屏障,也是溝通南京城內外的一條重要的交通運輸通道。據史料記載,建康城南面秦淮河上的浮航——朱雀橋長90步,約135米。我們可以據此推測當年流經建康城南的秦淮河寬度在100米之上。
大江在古代被視為天塹,是南京的天然屏障。今天的長江(6300公裡)南京段河道長度97公裡、長江岸線275.51公裡,其中主江岸線長190.1公裡,下關束窄段寬度約1.1公裡以上。在古代,長江的寬度,遠遠超過現代,所以,江南政權基本上都是倚仗長江天塹以自固。
小江時代,
南京是地地道道的江南城市
從公元前475年戰國肇始到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的1800餘年間,南京是一座地地道道的江南城市,而且是一座依偎秦淮河、擁抱秦淮河而成長的城市。
小江時代的南京城,經歷過多個朝代更迭,建城位置均位於秦淮河兩岸,始終處在長江南岸。
南京的建城史始於公元前472年(周元王四年)越王勾踐命範蠡築越城,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越城在秦淮河南,控扼秦淮河入江口,今天中華門外的西街一帶。當時越國在「臨江控淮」的長幹裡建造越城(又名長幹城,周長二裡八十步,周長1228.8米,與「總統府」面積相當)。
公元前333年,楚國在與越城一水之隔的石頭山(今國防園和清涼山公園一帶)建立金陵邑。金陵邑在秦淮河北,控扼秦淮河入江口,以長江為天然的軍事屏障。
秦漢時期的秣陵縣城位於秦淮河上遊,大約在今天江寧區秣陵街道境內,時間長達400年。
漢末的丹陽郡城,位於秦淮河下遊,約今天的通濟門外一帶。
值得注意的是,三國末年,群雄紛爭。佔有江南一隅的孫權,在大臣張紘的勸說下,於漢獻帝建安十六年(211)將治所由京口遷至秣陵(今江寧區秣陵街道境內)。次年(212),改名秣陵為建業,寓意建功立業;並且在秦淮河入江口原來的楚國金陵邑故址上,修建一座石頭城,作為駐軍和屯糧之地。這兩座城池一座在上遊,一座在下遊,互為犄角。
公元229年夏四月,48歲的吳大帝孫權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稱帝,秋九月,遷都建業,此建業不是秦淮河上遊的秣陵縣城(原建業城),而是在秦淮河下遊「V」字形河段的北岸(今天鎮淮橋是V字形的最低點)重新建造的一座周長「二十裡一十九步」(約3500米)都城建業,由此形成今天的南京主城區,1800年來始終未變。南京依偎在秦淮河的環抱裡,創造了璀璨的六朝文化,成為著名的「六朝古都」。
到了五代十國的楊吳南唐時期,都城南移,將十裡秦淮囊括城中,秦淮河成了南京城的一條穿城而過的內河,所以又叫內秦淮河。而楊吳南唐開鑿的護城河,在今天南京城牆外的成為外秦淮河。
明代建立以前的南京歷代政權,是一個以長江為天塹、視長江為畏途的時代,同時,更是一個依偎、擁抱秦淮河的「小江時代」。南朝謝朓《入朝曲》中「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帶綠水,迢遞起朱樓」之語,堪稱是對南京與秦淮河關係最為生動傳神的寫照。
由小江邁向大江時代,
南京是商業中心和對外交流中心
1368年(洪武元年)1月23日,明太祖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同年9月13日,頒布《立南京北京詔》:「以金陵、大梁為南、北京。」
從明代開始,南京的轄區第一次越過長江,成為跨江而治的城市。南京由此成為中國唯一的跨越江南、江北的古都;同時也成為長江流域乃至整個南方地區唯一的統一王朝的都城。
明代南京管轄14府4直隸州97縣。其中應天府跨過長江,管轄範圍包括江南的上元、江寧、溧水、高淳、溧陽、句容六縣和江北的六合、江浦兩縣。
於是出現了許多歌詠大江的詩篇。著名的有明代著名詩人高啟所作《登金陵雨花臺望大江》:「大江來從萬山中,山勢盡與江流東。鐘山如龍獨西上,欲破巨浪乘長風。江山相雄不相讓,形勝爭誇天下壯。秦皇空此瘞黃金,佳氣蔥蔥至今王。我懷鬱塞何由開,酒酣走上城南臺;坐覺蒼茫萬古意,遠自荒煙落日之中來!石頭城下濤聲怒,武騎千群誰敢渡?黃旗入洛竟何祥,鐵鎖橫江未為固。前三國,後六朝,草生宮闕何蕭蕭。英雄乘時務割據,幾度戰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聖人起南國,禍亂初平事休息。從今四海永為家,不用長江限南北。」
明代的南京是一個國際化的大城市,不僅是當時的商業中心,也是對外交流中心。鄭和下西洋利用長江,在龍江建寶船廠,通過長江遠航,成為世界航海史上的創舉。
義大利天主教傳教士利瑪竇在1595年、1598年和1599年三到南京,他評價南京時寫道: 「在中國人看來,論秀麗和雄偉,這座城市超過世上所有其他的城市……歐洲簡直沒有能超過它們的類似建築。……在整個中國及鄰近各邦,南京被算作第一座城市。」(《利瑪竇中國札記》)
葡萄牙傳教士曾德昭《大中國志》寫道:「在國內外市場上,任何貨物,特別是紡織品,只要說是產自南京,便能賣個好價錢。」
在日本,有大量以南京命名的詞彙,如南京布、南京袋(麻袋)、南京錢、南京豆、南京鼠、南京米、南京鎖、南京玉、南京棉、南京船等。在清代早中期的日本,「南京人」成為「中國人」的代名詞。南京町一度成為「中華街」(唐人街)的代名詞。 因此,在談到南京文化究竟應該叫做什麼文化的時候,有人認為應該稱為「南京文化」,也有人認為應稱為「金陵文化」或「秦淮文化」或「鐘山文化」或「古都文化」或「綠色文化」或「和平文化」等,筆者認為「南京文化」最具代表性,它囊括了江南文化、秦淮文化、古都文化等,突破了「金陵」一名的地域局限,展現了南京宏大的氣象和內在的自信。
大江時代,
南有夫子廟北有大馬路
清代的南京降格為江寧府城,轄區仍然跨越長江兩岸,江北兩個縣未變,江南六個縣減少到五個縣(溧陽劃出)。
南京進入大江時代的標誌性事件是清朝鹹豐八年(1858)中法《天津條約》的籤訂,該條約將江寧(今南京)列為通商口岸。由於太平天國戰爭(1851—1864),直到1899年,江寧才正式開埠,下關沿江一帶對外國籍輪船開放。外商紛至沓來,一時間,馬路、碼頭、車站、飯店、工廠、銀行、郵局、照相館等如雨後春筍,在下關迅速發展起來。南京從1899年開埠,正式進入擁抱大江時代。
南京下關車站(南京西站),建成通車於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1908)六月上海北站至南京下關滬寧鐵路建成通車後,稱為滬寧鐵路南京車站,現存建築為1947年建造,由楊廷寶設計。1912年1月,孫中山由上海到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便是經過下關火車站進入南京城的。
浦口車站,一名津浦鐵路總站,又名江口車站,始建於1908年,通車於1914年,是津浦鐵路的南端終點,更是民國時期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兵家必爭之地。
1908年在江北浦口南門龍虎巷,浦鎮機廠開工建設。1911年,在江南下關附近,和記洋行開工建設。1918年,在江南下關大馬路附近,江蘇郵務管理局(江蘇郵政管理局)大廈開工建設。1919年,首都電廠開工建設……當時南京流傳著「南有夫子廟,北有大馬路」的說法,下關一帶成為南京歷史上最早的經濟特區和對外開放區。它不僅是南京對外開放的窗口,也是中國對外開放的窗口之一。南京進入擁抱、利用長江時代。
需要著重指出的是,1912年,孫中山在南京開創民國,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三個月後辭職。他在辭職後,於1918—1920年間寫出了《建國方略》之《實業計劃》,其中盛讚道:「南京為中國古都,在北京之前。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區。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種天工,鍾毓一處,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誠難覓如此佳境也……南京將來之發達,未可限量也。」其中還涉及長江的整治和南京沿江地區的建設。這是南京歷史上最早對大江(長江)的頂層設計。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聘請美國建築師墨菲、古力治制訂《首都計劃》,1929年12月完成。《首都計劃》對南京的定位是政治都市、工商業都市。 《首都計劃》認為:工業區應分為普通工業區、笨重滋擾工業區等。工業區宜與其他繁盛區域具有相當之距離,並須位於水陸交通便利之地。工業區之地點,今已規定。其在江南方面者,除下關外,另將下關以南由夾江至城牆一帶土地劃入……其在江北方面者,浦口車站之南部及北部各地,均已預留為笨重工業之地點,其含有毒質或危險性之工廠,及不宜於在南京經營之工業,皆得在浦口發展。
天塹變通途,
「兩江」煥發出新的活力和風採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長江大橋、二橋、三橋以及多個長江隧道的相繼建成通車,天塹變通途。南京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時代。
新中國成立後至21世紀初,相當長一段時間,南京依託長江,大力發展經濟,長江兩岸成為重工業區。
江北集聚了南化公司(原永利錏廠)、金陵石化公司、揚子石化公司、南京鋼鐵集團等大型國企,是我國重要的現代工業基地,因此稱作「大廠區」,2002年,大廠區與六合縣合併成六合區。
江南僅燕子磯地區就集中了南京化工廠、金陵石化化工一廠、南京化纖廠、江蘇鐘山化工廠、新聯機械廠、南京熱電廠、南京電氣集團、南京化學試劑廠、錦湖輪胎廠等企業。
南京在建設「創新名城、美麗古都」過程中,積極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新發展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秦淮河和長江煥發出新的活力和風採。
原來汙染嚴重的工業區、採石場、造船廠等,蝶變為高新技術開發區、文化產業園或濱江風光帶。今天,我們無論是漫步秦淮河畔,還是徜徉長江之濱;無論是漫步長幹故裡、1865創意產業園,還是驅車幕府山下、魚嘴公園,都會發自內心地感嘆:小江大江,四季風光美如畫;美麗古都,創新發展人人誇。
(作者盧海鳴為南京城市文化研究會會長、文史專家;邢虹為南報融媒體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