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這個城市並不排外,但這座城市卻又有著比較明顯的地域區分,早年在南京還沒有大規模開發新城區的時候,出了城牆就算是鄉下或是郊區了,而如今我們非常熟悉的江寧、江北等地,在過去前往主城甚至還有去南京的說法,可想而知在老一輩人的心裡,這份距離感還是很明顯的。
而如今隨著南京城市的快速變化,這種說法正在逐漸消失。那麼對於當年兩大南京最主要的郊區而言,未來誰更有潛力呢?
南京江寧這個區很有意思,實際上它的範圍很大,整個西南至東北全部都是江寧的範圍,其也是南京面積最大的區、GDP最高的區。但實際上大家對於它的認識大多只有東山百家湖一帶。而在談論其他區域的時候,大多都和東山以及百家湖沒有太多的關聯。
比如我們在談論麒麟的時候,大多數時候關注的都是其與城東的關係,更東邊一點的湯山大家只關心與馬群的交通是否便捷,談論紫核的時候其與仙林大學城的全面對接才是重點,而想到江寧濱江我們當然更關心的是與河西的對接是否全面。很多時候我們的第一反應,根本就沒有想到其實這裡都是屬於江寧的。
為什麼會這樣?一方面是因為江寧本身真的很大,各區域被拉得很開,另一方面由於江寧的環狀包裹範圍導致江寧最終在邊界處與主城形成了類似於拉鏈的鉸鏈形態,各區域與對應的主城區形成極強的互動關係。但環狀上各區域,受各方面因素包括地形的影響,關聯度反而不高。
近期走上檯面的紫東,其實其中大部分區域都是屬於江寧的,而紫東規劃中重點提到的打通縱向通道(1.5環、2環、3環等),實際上也正是江寧急需完善的環狀交通通道,加強自身內部各區域的緊實感,對於後期江寧的成長十分關鍵。
江寧百家湖一帶與南京主城的交通已經相當完備,包括道路、地鐵,密度可謂相當之高,在某種意義上堪稱南京版的徐家匯,並且隨著江寧的產業升級,未來百家湖一帶相當有看點。
反過來看江北,雖然其面積同樣很大也基本覆蓋了南京西北至東北大片區域,但受到長江的影響,在此前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南京主城與江北的聯繫,都只是點到點之間的對接。
橋北在這期間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其長期以來都作為整個江北與南京主城資源交換的一個支點。不過在應天大街長江隧道與定淮門長江隧道通車後,其樞紐地位大大降低,資源交換功能被平攤到江北核心區範圍內。同時江北大道的建成以及後期的持續改造,江北的城市發展思路明顯不同於江寧。
江寧各區域相對獨立,與主城各區域保持高度關聯,是一種並聯的狀態。而江北由於其地理特徵,實際上在核心區地帶正在形成一個交換中心,與主城尤其是河西實際上形成了一種類似於埠的資源交換形式。
兩種不同的城市發展形式,實際上體現出江寧與江北完全不同的發展思路,江寧實際上更多的是一種弱中心,多極化的發展趨勢。而江北現階段正在打造的卻是強中心的模式。
孰優孰劣很難去評判,但依據這樣的發展趨勢我們可以預見的是,江寧未來的全面發展可能會做得更好一些,尤其是在很多人忽視的鄉村地帶,其百家湖東山一帶更是直接融入南部新城不分彼此,整個南部會形成一個非常強勢的現代都市綿延區。
而江北在核心區尤其是商務區的打造,明顯會更加出效果,未來成為南京江城的封面是可想而知的事情,與江南最高城建區域河西的互動會十分強烈,整個江北的整體感也會很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