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推出31項惠臺措施,在臺灣島內逐步發酵。根據臺灣《遠見》雜誌所發布的一份民調,有近六成臺灣青年願意到大陸發展,同時有七成對臺灣當局的應變能力感到沒有信心。有評論指出,目前的民意倒向大陸,已經給臺灣當局傳遞出警訊。
臺灣《遠見》雜誌近期公布民調顯示,惠臺31項措施對臺灣民意產生了不小影響。有評論從民調數據中,讀出對蔡英文當局的三個警訊:
第一,臺灣18至29歲的民眾、即所謂「天然獨」的年輕世代,認為大陸友善的比例從10年前的35.5%增加至40.8%,願意到大陸發展的比例則接近六成;這兩項指標在各個年齡段中均居於首位。還有66.7%的臺灣年輕人認為,31項措施對穩定兩岸關係有幫助,有71.3%對臺當局的應變能力感到沒有信心;
第二,泛綠民眾中有48.1%不相信臺當局有因應目前兩岸形勢變化的能力,比例高於「有信心的泛綠民眾」;
第三,全臺科學園區、工業區密度最高的桃園、新竹、苗慄地區,認為大陸對臺灣態度友善的民眾佔40.4%,與願意去大陸發展佔50.3%,兩項指標都是全臺第二高,而認為31項措施對穩定兩岸關係有幫助佔比為61.4%,是全臺最高,顯示這些地區更為務實樂觀看待31項惠臺措施。
事實上,今年1月,《遠見》雜誌所做的民調就已經發現,超過50%的18至29歲的年輕人願意到大陸去發展。相對而言,在2017年1月的民調,那時只有4成。所以,在過去這一年中,這個比例的增長已經超過一成。在2月28日,國臺辦公布了惠臺31條措施後,新的民調顯示這個比例又增加了將近一成,將近60%。18歲到29歲的臺灣年輕人,願意到大陸去發展,而且積極希望能夠去大陸發展。這趨勢,在過去的幾年中增速非常快。尤其是這31條措施,在官方態度下表示出來,其吸引力很快就能展現出來。
這惠臺的31條措施所展現出來的效果,其實是過去這幾年大陸在文化軟實力上面所取得實力進步的體現,這使得臺灣年輕人開始反思:「我真的只是單純做一個臺灣人就好嗎?還是我其實更積極地做一個中國人更好?」既然已經有了這樣的想法,那麼只要具體事情上能夠讓他們得到實惠,其效果會很快的展現出來。
蔡英文在選舉的時候,為了能贏,拼命給年輕人畫大餅。事實上,高期待就意味著可能會出現高失望,在臺灣民眾中心理的失落,帶來的是政治上民意的反彈。
蔡英文當年給臺灣年輕人許下承諾說,她要幫臺灣年輕人解決問題。
第一,要成立創業基金,然後幫助大家創業。2017年3月成立一個只有10億新臺幣的創業基金,而且大陸馬雲去臺灣做年輕人創業計劃,一出手就是100億新臺幣。臺灣買美國武器433億新臺幣,蔡當局選舉「綁樁前瞻計劃」8800億,相比之下,蔡英文的這10億非常沒有誠意。
第二,蔡英文還當時許諾要改善臺灣年輕人低薪的狀況。結果她2016年上臺,臺灣年輕人就開始等,直到2017年年底,然後蔡英文忽然說:「我們2018年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改善年輕人低薪的狀況,2018年會準備五項措施來改善年輕人底薪狀況,但措施見效慢,請有點耐心」。其實,臺灣年輕人心裡清楚,蔡英文就是要繼續騙,騙到2020年,再讓民眾投票。
在這個過程中,隨著兩岸交往的加深,兩岸青年人的交流越來越多,臺灣青年來到大陸,看到這裡的發展,心裡自然會有一桿秤。從另外一個角度上講,在創新創業方面,大陸這兩年的氛圍其實比臺灣好太多。
最近,臺灣的問題不斷地反應在衛生紙、菜價和電價,現在到了人才。人們說靠待遇留人、事業留人、情感留人,誰聽說過恐嚇留人?
關於待遇留人,現在臺灣工資不漲,蔡英文砍掉了臺灣公務員的過節慰問金,之後退休金也砍了;關於事業留人,醫生和老師這種行業是需要交流的,業務的思想是要交換的,蔡英文不讓兩岸學術交流,這本身是在限制臺灣的老師和醫生的學術生涯發展;關於情感留人,有才能的人要用感情去感化他,要禮賢下士,他才會投桃報李,但蔡英文去嚇唬人家,怎麼可能有人聽她的呢?
【本文編輯:劉詩元】
來源:CCTV4《海峽兩岸》
長按二維碼關注CCTV4官方微信、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