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為啥吸引臺灣年輕人?是兩種合力的結果

2020-12-16 華夏經緯網

    臺灣的衰落在推動青年離開,大陸的崛起在拉動青年人投奔,兩股合力給了年輕人前往大陸發展的理由。

    原標題:為了兩岸和平統一,大陸怎麼吸引臺灣年輕人注意力

    作者:小米桶

    製圖:孫綠/ 校稿:貓斯圖/ 編輯:大綠

    2016年5月20號,蔡英文上臺,隨後在媒體前洋洋灑灑發表了五千餘字演說。演說包羅中國臺灣社會中的各種問題,唯一對穩定兩岸關係的九二共識解釋得閃閃爍爍、模糊不清。民進黨的這一態度,將兩岸互動降至冰點,一切官方交流停擺,大陸赴臺人數驟減,形成了僵局。

    兩岸關係寒冬已至,但臺灣還是有許多青年不畏寒冷,趁著大陸的經濟紅利窗口仍未關閉,開赴對岸發展。大陸伸出的橄欖枝有多誘人,海峽兩岸又能從中獲得什麼呢?

    今天的文章就一起來看看大陸對待臺灣青年人的新思路。

    一枝獨秀的青年政策

    2010年,中國大陸宣布承認臺灣高等學歷,為臺灣青年在大陸的升學、實習、工作、以及考取證照等鋪平道路。

    2014年,中國政府提出了「三中一青」的對臺政策,把目標鎖定在臺灣的中小企業、中低收入者、中南部人群、以及臺灣青年族群之中。這與以往吸引臺商投資的政策不同,加強了大陸與臺灣基層社會和青年世代的交往。

    2015年6月,第一個「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在深圳正式開幕。10月,北京召開「鼓勵臺灣青年來大陸就業創業工作交流會」,國臺辦在此宣布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增設為12家。12月,臺青創業交流會改在廈門舉行,會議中又宣布成立8家創業基地,1家就業示範點。

    2016年,民進黨上臺,中國大陸以往照顧臺商、購買臺灣農產品、開放陸客赴臺旅遊、以及陸生赴臺留學這些惠臺政策都大幅縮減。唯有吸引臺灣青年赴大陸創業就業這一政策,不但沒有沉淪,反而急速升溫。

    在原有創業基地的基礎上,國臺辦又繼續加碼,選址從沿海地區轉移至內陸。至2017年初,「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共設立41處,而「海峽兩岸青年就業示範點」共設立21處。

    我們找了一下創業基地的名錄

    摘出裡面的城市:

    以今年7月在東莞舉行的創業研討會為例,規模之大前所未見。現場集合了四大銀行、家電龍頭海爾集團、面板龍頭京東方、最大民營保險公司平安保險、騰訊旗下網絡銀行微眾銀行等三百多家大陸知名企業。

    來自這些企業分布在12個省市的三千兩百個崗位虛位以待,還特別不對外開放,只為了一百八十四位從臺灣趕來的大學生。各家企業有的祭出高薪,比如微眾銀行正職月薪一萬人民幣以上;有的提供食宿,比如溫州大學,只為了博取臺青的青睞。

    東莞臺灣青年創新創業館

    這還僅僅是各企業所給予的福利,12省市也有糖發:

    有10個創業基地的江蘇省,安家補貼最高達兩百萬元,研發補貼最高有一千萬元。有8個創業基地的福建省財大氣粗,創業補貼最高達一億元。每帶來一名臺灣青年實習,還有人頭獎金500元。

    臺灣上市公司聯發科技、威盛電子進駐北京市,與北京市政府共同承辦7處創業基地,提供臺灣青年每月三千元的房租補貼。

    有6處創業基地的浙江省,不僅有富士康、阿里巴巴共同打造的園區,對前來創業者更是無償提供二十萬元。

    其餘有:湖北省和遼寧省提供免費住所;山東省和天津市都有二十萬~五十萬的創業補貼和研發補貼。

    在大陸青年就業難的背景下,為臺灣青年提供這麼優質的就業機會,當然並非空耗資源。大陸慷慨的政策招招打在蔡英文的軟肋上。

    根據臺灣統計機構的測算,本地十五至二十四歲青年失業率,其中特別是大學畢業生失業率高達15%。

    畢業就失業的焦慮蔓延在臺灣年輕族群中,逼著這些不曾到過大陸的年輕人,帶上厚厚一疊履歷,踏上對岸。

    臺灣14年12月-16年12月整體失業率

    臺灣的「商業周刊」雜誌曾對登陸的青年進行長達一年的追蹤採訪。發現前來創業的人,除了進軍網絡、科技和軟體等一貫搶手的行業,甚至烤麵包、炸雞排、髮型師等也沒有放過。

    其中成功者如擁有七十多間分店的快剪店星客多,和把算命做成千萬元實力公司的桃桃喜,都是趕著這波政策紅利打拼出來的。

    從重官到重民

    面對這些拉攏臺灣青年的政策和活動,很多前來創業的人內心除了躍躍欲試,都曾有過「大陸為什麼會對臺灣青年這麼好」的疑惑。

    如果說這一切都只是為了「統戰」,似乎過於簡單。在兩岸政策上,大陸原本是遵循古法,認為只要對國民黨態度好轉,攜手在經濟上繼續「國共合作」,就能擊破臺獨。殊不知在臺灣,蔣介石的形象早已破敗,國民黨也難逃貪腐和權貴的陰霾。

    在2008-2016年馬英九的任內,國共之間的「官官合作」使得兩岸交流的成果大多掌握在臺灣有權有勢的階層受眾。

    蔡英文與馬英九完成交接後向民眾致意

    連戰的兒子連勝武,可以走進中南海與胡錦濤主席握手,和習近平主席一家吃飯,以一個無名公司董事長身份與大陸地方政府籤訂數十億元的合同協議;吳伯雄之子吳立剛是香港金至尊珠寶公司董事,在大陸做生意也是風生水起

    小米桶說

    (配圖需要一張最好看的連勝武)

    然而我只找到這樣的

    國民黨把與大陸的破冰合作變成了「政商一家新權貴」的形象。在臺灣民眾眼裡,所謂的統戰合作只是變著花樣撈錢的噱頭。

    自然,這種以國民黨為交流主軸,著重讓政、商上層階級得利的方式,使大陸在過去的幾年內錯失了與臺灣青年世代溝通的機會,與80後的新人們漸行漸遠。隨著國民黨的失勢,以往「官官合作」的政策註定無法結出果實。

    2014年,臺灣學生以太陽花為標誌,發動運動阻撓兩岸服裝貿易協定的籤訂,導致進行了五年的服貿談判停擺至今。這暴露了臺灣底層社會和年輕人對大陸的陌生。

    想要扭轉這個局面,中國政府勢必要改變「以國民黨為主要接觸管道」的思維,轉而訴諸一般民眾。最「接地氣」的做法,就是將交流管道直接布設於草根階層。

    眼下,臺灣經濟亮出紅燈,社會對青年一代的壓力已經很大。而年輕人需要的不僅是能餬口的工作,更想有發揮能力的舞臺。逢甲大學一名財稅專業的學生,在接受臺灣媒體採訪時,坦言在大陸的工作氛圍和工資都比她在臺灣找的好,雖然以前從未來過大陸,但是已打定主意在此就業。

    臺灣的衰落在推動青年離開,大陸的崛起在拉動青年人投奔,兩股合力給了年輕人前往大陸發展的理由。

    當然,臺灣青年在做出決定前,也完全了解這些就業紅利背後的意圖。但是在接觸到大陸之後,發現這裡龐大的市場確實擁有吸引力,同文同種的社會也讓他們感到和樂融融。逐漸地,臺灣青年在大陸的就業市場裡放下了心防,收穫了經驗和財富。

    隨後,大陸直接將對臺的政策從「三中一青」更名為「一代一線」,全面鎖定臺灣青年一代和基層一線,與他們加強交流。這樣的政策導向,一方面能徹底化解基層與大陸互通的恐慌,另一方面也是在確保他們能趕上大陸這輛高速經濟列車。

    最明智的投資

    2011年,大陸國臺辦副主任訪臺,與臺南漁民立下為期五年的契約合作,養殖臺灣特有魚種蝨目魚,運往大陸銷售。但其實,蝨目魚雖在臺灣是國民食品,但大陸民眾卻對這種多刺又有腥味的魚完全沒有好感。

    乾燒蝨目魚肚

    這樣單方面惠臺的政策,本是為了與臺灣底層群體打成一片,卻隨著蔡英文上臺,讓大陸感覺「真心換絕情」。蝨目魚合作再無下文,臺南大批出口用蝨目魚在資金鍊斷裂後滯銷,再無市場可尋。

    有此先例,大陸作為投資方也是心寒,再不願把讓利浪費在當面合作、背後臺獨的人上。北京創業公社港澳臺部總監鄭博宇告訴《商業周刊》的記者:「對臺灣青年創業計劃,若是過度強調補助,只會引來大堆投機分子,就是要來拿錢而已」,足見大陸方面對這一點還是有所警覺。

    現在大陸在提供扶持時,也開始嚴格審查申請補助者的政治背景,嚴防有不合適的政治傾向;申請補助的團隊還必須拿出可靠的產品或技術,來證明創業的實力;補助金申請通過後,也會分批發放,不會一次性付清。

    在臺灣,因應赴大陸創業政策,也催生出來很多人才網羅公司。這些公司協助臺灣青年改變「摸著石頭過河」的創業法,轉成「主動出擊」。

    這些中介的服務項目很廣泛,從召開就業創業說明會,到傳遞大陸新政策;從篩選實習就業信息,到選取能夠迎合大陸市場的產品或服務;從對創業基地進行選擇,到總結前輩的經驗教訓,他們的服務無所不包。臺灣青年赴大陸工作的難度,正是由於這些公司的存在,大大下降。

    有臺灣學者認為,從今年到2019年,是兩岸關係重要的磨合期。若想要打造出一個大家都可接受的格局,必須要建立良好溝通和充分互信。十九大之後的兩岸關係新政,在堅持一中的基礎上,對兩岸社會和經濟的融合發展會有更多展望。

    其實兩岸之間,有意見分歧是正常的。最先需要消除的,不是意見分歧,而是精神隔閡。

    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關於兩岸問題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是:

    「尊重臺灣現有的社會制度和臺灣同胞生活方式,願意率先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我們將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實現互利互惠,逐步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增進臺灣同胞福祉。」

    這便是決心要重新尋回兩岸青年交流的善念與初心,在求同存異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雙方的信任感。

    希望今後,隨著越來越多的臺灣青年來到大陸,既有創業,也有生活,與大陸青年一代共同卸下歷史的包袱,除去先入為主的偏見,共同創造美好的未來。

    來源:地球知識局

 

責任編輯:李欣

相關焦點

  • 大陸年輕人對臺灣看法轉變了?
    臺灣的媒體在涉及兩岸議題時,始終就是那一個調子:要體察臺灣的民意、注意臺灣人對大陸的觀感等等。那麼一般臺灣媒體和名嘴對大陸又是怎麼說的呢?多數都沒講什麼好話或正面的評論;大陸人素質差、落後、花錢擺闊……。他們可能必需要這麼講,否則就會給扣上不愛臺灣、 親共、媚共的大帽子,以後就不好混了。   大陸民眾,特別是年輕世代,這些年來向來對臺灣的觀感與評價都非常好。
  • 戴國榮:臺灣年輕人、社會菁英紛出走去大陸 臺灣快變「老人島」
    臺灣的教授去大陸教書,薪資都高於臺灣的2倍到3倍,當年輕人、社會菁英紛紛離開臺灣到大陸,臺灣還剩下什麼?恐怕會被掏空變成「老人島」。戴國榮表示,現在臺灣面對兩大問題,首先是內部整體的勞動市場、勞動環境,還沒辦法有效的改善,不僅吸引不了外部人才,連本地人才都開始流失,另外就是投資環境還沒有改善,未創造更好的就業機會。戴國榮指出,臺灣低薪有2大因素,分別是外籍勞工及派遣工的增加,使就業機會越來越少,有能力有專業的人又被吸引到外面去。
  • 大陸電商為啥在臺灣這麼火?
    大陸電子商務引爆購物狂潮,這其中也有臺灣民眾出的一分力。今年「雙十一」淘寶交易額突破571億元人民幣,在全球217個有訂單成交的國家和地區中,臺灣成交額排在境外地區第四,僅次於香港、俄羅斯和美國。   淘寶真正進入臺灣才4年光景,但是臺灣同胞的購買力卻是相當可觀。
  • 臺灣年輕人「北漂」大陸尋夢 「新兩岸族」發揮融合力量
    【環球時報記者 邢曉婧】不知從何時起,北京街頭的咖啡廳裡開始聽到有臺灣口音在討論設計文案,銀行大堂裡開始出現臺灣正妹為客戶服務,新一代的臺灣年輕人正以一種全新姿態融入大陸——北上工作。不同於早期臺灣人來大陸「出人頭地」,越來越多的臺灣年輕人願到大陸做「上班族」從零開始。
  • 臺灣年輕人民調:大陸人民比政府友善 83%認為大陸進步
    【觀察者網綜合】兩岸交流日趨頻繁,為了解臺灣新世代年輕人對大陸印象,臺灣《聯合報》民調中心調查發現,臺灣年輕人對大陸整體正面印象比16年前提升,並高度肯定大陸是個進步地方,從16年前的53%上升到83%。在統獨方面,贊成獨立年輕人比16年前大幅增加。
  • 臺灣年輕人大陸網站購年貨:價格實惠、物流給力
    不同於老一輩上街置辦年貨,眼下臺灣年輕人更喜歡「宅」在家裡買年貨,這其中不乏熱衷逛淘寶、京東等大陸購物網站的「達人」。  高雄女孩張昱珍是大陸淘寶網的「鐵桿粉絲」。春節前夕,張昱珍用手機從淘寶網上一口氣「秒殺」了4條裙子。「淘寶上的東西琳琅滿目,想買啥都有,價格又很實惠,真好!」
  • 臺灣年輕人:大陸其實很發達,對臺青創業就業的補助實實在在
    作為大陸改革開放前沿地,廣州吸引了越來越多臺灣年輕人前來學習、就業、創業,在「眾創五號空間」「廣州光機電研究院」和「廣州匯龍信息產業園」等3個國臺辦授予的「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示範點)」引領下,廣州形成了一批國家級、省級和市、區級的臺灣青年就業創業基地。
  • 臺灣牛樟芝將進駐大陸 兩岸合力打造健康產業
    臺灣牛樟芝將進駐大陸 兩岸合力打造健康產業 2017年02月25日 10:37:10  來源:中國臺灣網
  • 大陸「美麗產業」吸引臺灣醫美業者目光
    原標題:大陸「美麗產業」吸引臺灣醫美業者目光  新華網上海10月25日電(記者潘清)伴隨消費能級的不斷提升,「愛美之心」在大陸催生了一個千億元量級的美容市場。「美麗產業」的良好前景,也吸引著臺灣醫美業者的目光。
  • 臺灣年輕人時興逛大陸購物網站買年貨
    春節臨近,逛大陸購物網站買年貨在臺灣年輕人中悄然興起,不少年輕人通過網絡跨越海峽,在淘寶、京東等大陸電商平臺上採購他們的「小年貨」。  家住臺北的林雲媚是臺灣科技大學的碩士生,她同時也是大陸淘寶網的忠實「粉絲」。林雲媚告訴記者,最近她剛在淘寶買了四雙鞋子。「參加小叔叔的婚禮要買一雙,在學校做報告就又買了一雙,另外兩雙是買給自己的春節禮物。」
  • 臺灣六成年輕人願來大陸發展!就問蔡英文你怕不怕!
    大陸推出31項惠臺措施,在臺灣島內逐步發酵。根據臺灣《遠見》雜誌所發布的一份民調,有近六成臺灣青年願意到大陸發展,同時有七成對臺灣當局的應變能力感到沒有信心。有評論指出,目前的民意倒向大陸,已經給臺灣當局傳遞出警訊。臺灣《遠見》雜誌近期公布民調顯示,惠臺31項措施對臺灣民意產生了不小影響。
  • 記者走訪臺灣:年輕人低薪 臺北只相當於大陸二線城市
    【環球時報赴臺北特派記者馬晴燕】誰將代表國民黨出徵臺灣地區2020年「總統」選舉? 7月5日開始,國民黨將通過「全民調」決定提名人選:是一鳴驚人的高雄市長韓國瑜,是聲勢漸高的鴻海老闆郭臺銘,還是經驗豐富的政壇宿將朱立倫?而更大的懸念是此次選舉結果。明年1月11日的選舉對島內民眾來說,將是又一次重大的政治抉擇。
  • 臺灣問題深層分析:大陸一系列操作背後存在兩種可能
    我覺得這一系列的操作背後,存在著兩種可能:第一種可能是,敲打一下臺灣目前不斷高漲的臺獨氣焰,並警告臺灣不要在香港攪局;第二種可能是,祖國統一的進程要提前了。02 先來分析第一種可能。 2020年1月,臺灣又將進行領導人選舉。
  • 臺灣豪宅用地改建寫字樓 吸引大陸企業「築巢」
    記者從昨日舉行的大陸企業赴臺投資研討會上獲悉,商業嗅覺靈敏的臺灣地產商已經意識到,大陸企業的批量赴臺意味著「企業築巢」的集聚效應將立刻顯現。據與會的臺灣業內人士透露,目前已有不少開發商改變規劃,將原本計劃建造豪宅的土地改為商場和寫字樓,準備吸引大陸企業入駐。
  • 臺媒:大陸電視劇產量世界第一 高片酬吸引臺灣藝人
    臺媒:大陸電視劇產量世界第一 高片酬吸引臺灣藝人 2013年05月26日 16:36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大陸簡體圖書走進臺灣
    新華社臺北12月6日電 (記者付敏、李凱)6日,第十七屆大陸書展在臺灣輔仁大學開幕。來自大陸的47家出版社共展出6000多種簡體字圖書。   本屆書展的主題是「創享樂讀」,圖書的內容涵蓋了教育、學術、兒童、科技、旅遊、網絡等領域。
  • 臺灣殯葬轉型服務業 吸引大陸學校赴臺取經
    中新網1月5日電據臺灣《旺報》報導,大陸殯葬業整體產業水平不及臺灣,基於認為臺灣設有殯葬科系的學校,追求教學創新,並將服務業的概念融入課程,吸引一些大陸相關科系師生定期赴臺取經。  臺灣仁德醫護管理專科學校生命關懷事業科主任邱達能表示,近3年來,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每學期都會安排師生來校短期交流。  大陸年均死亡人口逾1000萬人,需要大量的基層人才投入產業,因此殯葬科系幾乎都設有如火化爐操作、墓園設計等技術課程;但臺灣轉型為服務業,現在都將殯儀人員定位為「生命禮儀師」,這個趨勢也影響到教學。
  • 美媒:金門擁抱大陸的吸引
    美國《紐約時報》9月3日文章,原題:曾經冷戰的爆發點,臺灣金門縣擁抱大陸的吸引面積大約是紐約曼哈頓行政區兩倍的金門縣,自1949年國民黨潰逃臺灣後,就一直歸臺灣本島管轄。但臺灣本島離這裡有140英裡,而中國大陸則在不遠處若隱若現。
  • 臺灣薪資長期凍漲 臺學者:年輕人越來越嚮往到大陸工作
    (圖片取自臺媒)中國臺灣網1月30日訊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薪資長期凍漲,工時又長,不少年輕人畢業後就想離開臺灣,遠赴海外工作,期望能擁有更好的生活質量。臺灣「中央大學」管理學院院長許秉瑜表示,臺灣年輕人越來越嚮往到大陸工作,有人博士畢業後就到大陸教書,他們在大陸看臺灣,最多的疑惑是「大陸進步這麼快,臺灣為何還在鬧?」根據臺當局「行政院」統計,2015年臺灣赴大陸工作人數共42萬人,在2016年5月20日蔡英文上臺之後,兩岸冰凍,臺灣經濟停滯不前,赴陸工作的人數恐還更多。
  • 關注老齡殘障人士 臺灣高科技產品吸引大陸企業
    關注老齡殘障人士 臺灣高科技產品吸引大陸企業 可以讓殘障人士直立行走的輪椅引起觀眾注目今天,2013南京臺灣名品交易會開幕,在交易會的臺灣精品館內,來自臺灣的高精尖產品不僅引領了世界科技產品的潮流,還以其人性化的關懷吸引了大批觀展群眾和大陸企業。  9月17日,在2013南京臺灣名品交易會臺灣精品館門口,一款叫做「兜風站」的康揚直立式輪椅在短短幾十秒的時間就可讓殘障人士直立行走,不少現場觀眾連贊大開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