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失2017諾貝爾醫學獎:華人科學家的遺憾與期望

2020-12-24 中國僑網

錯失2017諾貝爾醫學獎:華人科學家的遺憾與期望

    作為諾貝爾醫學獎的熱門人選,張遠夫婦很遺憾沒有獲得本年度諾獎,然而他們所作出的貢獻依舊令人矚目。(中國青年報資料圖)

  中國僑網10月4日電 據歐洲時報網報導,伴隨著10月2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揭曉,2017年諾貝爾開獎周正式啟幕。遺憾的是,此前媒體預測的生理醫學獎的熱門人選——張遠夫婦並沒有獲得本年度的諾貝爾獎。

  不過,當地時間10月3日11時45分(北京時間10月3日17時45分),諾貝爾物理學獎也將對外宣布。該獎項是諾貝爾各獎項中頒發次數最多的,也是華人科學家獲獎最多的諾貝爾獎項。今年的物理學獎又將花落誰家呢?

  華人錯失生理醫學獎 但貢獻令人矚目

  在10月2日上午11時30分,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宣布,將2017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授予三名美國科學家傑弗裡·霍爾、麥可·羅斯巴什和麥可·揚,以表彰他們在研究生物鐘運行的分子機制方面的成就。

  而作為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熱門人選,張遠夫婦很遺憾並沒有獲得本年度的諾貝爾獎,然而他們所作出的貢獻依舊令人矚目!

  據歐洲時報德國版微信公眾號報導,張遠於1958年出生於中國臺灣,幼年時期移民美國並於史丹福大學畢業。在2012年她和丈夫派屈克·摩爾同時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除了因發現卡波濟氏肉瘤相關皰疹病毒摘取諾貝獎外,2008年,夫婦倆還鑑定了另外一種導致皮膚腫瘤的默克爾肉瘤病毒。在科學史上,目前總共發現了大概7個導致人類腫瘤的病毒,其中張遠夫婦就佔了兩個。

  從歷史來看,卡波濟氏肉瘤被認為是由愛滋病毒引起的,這種病毒並不像惡性腫瘤發展的那樣迅速。而到了1994年,張遠和丈夫摩爾教授在這一肉瘤當中鑑定到了新的皰疹病毒DNA序列,從而推翻了過去的錯誤認知,證實這一病毒與愛滋病毒不同,是人類皰疹病毒8型,也被稱為卡波濟肉瘤相關的皰疹病毒(KSHV)。

  雖說這一皰疹病毒與愛滋病毒不同,但其感染和傳播的途徑卻相似,均為通過性傳播和密切的生活接觸等。如果在免疫功能正常的群體中,感染這一病毒後並不會像一般的惡性腫瘤一樣迅速惡化,大部分人甚至能維持正常的生活。然而,在感染愛滋病毒的人群中,由於自身免疫力低下的緣故,卡波濟氏肉瘤病毒將迅速蔓延,帶來致命的傷害。

  諾貝爾物理學獎 華人收穫頗豐

  今天,諾貝爾物理學獎也將揭曉,據諾貝爾獎官網統計,1901年至2016年間,諾貝爾獎各類獎項共計頒發了579次,其中物理學獎頒發次數最多,為110次。該獎項共頒發給了204人次。而在其中,華人所獲得的成就令人矚目。

  中新網報導,近年來,中國作家莫言和藥學家屠呦呦先後摘得諾貝爾文學獎和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桂冠,這讓中國人對諾獎有了更多的關注和期待。不過,除了以上兩大獎項,物理學獎在全球華人諾獎成績單裡也佔據重要位置。

  據統計,自諾貝爾獎1901年首次頒獎以來,物理學獎是華人拿獎最多的獎項,共有6位華人科學家獲此殊榮。

  1956年,31歲的李政道和35歲的楊振寧提出「李-楊假說」,成功挑戰愛因斯坦理論,被認為是現代物理學的重大突破,於1957年同時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76年,美籍華裔科學家丁肇中與美國物理學獎伯頓·裡克特因發現一種新的基本粒子,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97年,美籍華裔朱棣文與克勞德·科恩-坦諾奇、威廉姆·菲利普斯三人因「發展了用雷射冷卻和捕獲原子的方法」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98年,美籍華人崔琦與兩位美國物理學家因發現了「分數量子霍爾現象」,使人們對量子現象的認識更進一步,獲當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2009年,英國華裔科學家高琨因在光學通訊上取得的開創性成就,獲當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此外,除了已經公布的生理學或醫學獎以及即將公布的物理學獎,其他各獎項也會在接下來的幾天中陸續揭曉。

  根據諾貝爾獎官網信息,化學獎揭曉時間最早為斯德哥爾摩時間10月4日11時45分(北京時間10月4日17時45分);和平獎揭曉時間最早為斯德哥爾摩時間10月6日11時(北京時間10月6日17時);經濟學獎的揭曉時間最早為斯德哥爾摩時間10月9日11時45分(北京時間10月9日17時45分)。

  那麼,會不會有華人科學家再次奪得諾貝爾獎桂冠呢?我們拭目以待。

【責任編輯:李明陽】

相關焦點

  • 三名科學家獲201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三名科學家獲201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8) "← →"翻頁
  • 三名科學家分享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原標題:三名科學家分享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這是10月5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卡羅琳醫學院拍攝的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公布現場。新華社發(魏學超攝)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10月5日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哈維·阿爾特、查爾斯·賴斯以及英國科學家麥可·霍頓,以表彰他們在發現C型肝炎病毒方面所做出的貢獻。   評獎委員會說,今年的獲獎者在與血源性肝炎的鬥爭中做出了「決定性貢獻」,而血源性肝炎是可能導致肝硬化和肝癌的全球重大健康問題。
  •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三名科學家共同獲得
    北京時間10月5日下午5點34分許,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美國和英國科學家Harvey J. Alter、Michael Houghton、Charles M. Rice獲獎,以表彰他們「發現C型肝炎病毒」。
  •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結果出人意料
    最先揭曉的是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由Harvey J. Alter,Michael Houghton和Charles M. Ric三位科學家共同獲得,獲獎理由是因為他們在C型肝炎病毒領域作出的突出貢獻。
  • 美德三科學家共享2013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美德三科學家共享2013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3/3) "← →"翻頁 10月7日,2013年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在瑞典卡羅琳醫學院揭曉
  •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細胞氧感應機制發現者
    北京時間10月7日下午5時32分,在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一間中等大小的階梯教室裡,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了它的得主: 1.自1901年以來,共頒發過109次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頒發,跳過了1915、1916、1917、1918、1921、1925、1940、1941和1942年。除了受一戰和二戰影響,還因為在這些年中「所提名的作品,沒有達到章程中所指明的重要性」。
  • 試管嬰兒之父愛德華茲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核心提示】10月4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卡羅林斯卡醫學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宣布,英國生理學家羅伯特·.愛德華茲獲得201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0月4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卡羅林斯卡醫學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宣布,英國生理學家羅伯特·愛德華茲獲得201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3位英、美科學家共享!揭開細胞與氧...
    北京時間10月7日17時30分,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揭曉。來自英美的3位科學家獲此殊榮,以表彰他們在「發現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供應」方面所作出的貢獻。3位科學家分別是美國科學家威廉·凱林、格雷格·塞門扎以及英國科學家彼得·拉特克利夫。
  • 三位科學家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他們揭開細胞與氧的秘密
    獲得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三位科學家的研究為我們揭示了這一秘密。 10月7日,瑞典斯德哥爾摩卡羅琳斯卡醫學院,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公布現場。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斯坦曼於獲獎前3天去世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斯坦曼於獲獎前3天去世 (1/4) 「← →」 可以實現快速翻頁 10月3日美國洛克菲勒大學宣布,201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其中一位得主拉爾夫•斯坦曼已去世。
  •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深度解讀!
    北京時間10月5日下午17:30,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來自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Harvey J. Alter、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的Michael Houghton和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的Charles M. Rice因發現了C肝病毒而獲得此獎。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3位C肝病毒發現者獲獎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 諾貝爾醫學獎得主:他喝下含有細菌的培養液
    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10月3日宣布,將200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兩名澳大利亞科學家羅賓·沃倫和巴裡·馬歇爾。圖為1997年9月2日,沃倫(右)和馬歇爾在澳大利亞珀斯市的資料照片。當天,現年68歲的沃倫與54歲的巴裡·馬歇爾一同獲得了2005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我受了驚,」沃倫3日告訴瑞典通訊社記者。受驚之時,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審委員會從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給他打去國際長途電話之際。「當他們第一次打來電話時,我不相信那是真事,」沃倫說,「但那(電話)確實就是諾貝爾評審委員會(打來)。」
  • 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獲得2016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大隅良典獲得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綜合外媒報導,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因其細胞自噬機制研究,獲得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大隅良典是第6位出生於日本的諾貝爾醫學獎獲獎者,也是第23位出生於日本獲得諾貝爾獎的人。71歲的大隅良典現任日本綜合研究大學院大學名譽教授、基礎生物學研究所名譽教授,是細胞自噬研究的先驅,曾獲得京都獎、蓋爾德納國際獎及日本人第2座威利獎。大隅良典是細胞自噬研究的先驅,專長生物學,特別是分子生物學領域。最知名的成就,是闡明細胞自噬的分子機制和生理功能。
  • 美英三名科學家獲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致力於細胞如何感知氧氣
    10月7日,來自美國和英國的三名研究人員分享了諾貝爾醫學獎,以表彰他們對人類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不斷變化的氧氣水平的研究,從而開闢了對抗癌症和貧血等疾病的新策略。他補充說,是年輕的科學家在他的實驗室從事前沿研究。
  • 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10月7日上午11時30分(北京時間10月7日下午5時30分)宣布了今年諾獎的第一個獎項:2019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為美國哈佛大學醫學教授威廉·凱林(William G. 這3名從今年外界五花八門的猜測聲中摘冠獲獎的科學家,發現了對人類以及大多數動物的生存而言至關重要的氧氣感知通路,在基礎研究和臨床運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他們將獲得金質獎章、證書及數百萬瑞典克朗的獎金
  • 三位常常組團獲獎的醫學家 獲得了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7日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威廉·凱林、格雷格·塞門扎以及英國科學家彼得·拉特克利夫,以表彰他們在「發現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供應」方面所做出的貢獻。三位科學家將分享900萬瑞典克朗(約合91萬美元)獎金。
  • 2016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獲獎
    Yoshinori Ohsumi教授據諾貝爾獎官網的最新消息,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3日中午11時30分,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頒布揭曉,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Yoshinori
  • 中國藥學家屠呦呦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中國藥學家屠呦呦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4/7) "← →"翻頁 據諾貝爾獎官網的最新消息
  •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花落「C肝病毒」發現者
    有外媒分析,諾貝爾和平獎或將成為「新冠和平獎」,及獎項會頒給在抗擊疫情上有突出成就的組織或個人。關於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你知道嗎?圖片來自nobelprize.org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是根據諾貝爾1895年的遺囑而設立的五個諾貝爾獎之一(和平,化學,物理,生理學或醫學,文學),該獎旨在表彰在生理學或醫學領域作出重要發現或發明的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