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不該買學區房,這成為如今很多家庭百感糾結的問題,買也不是,不買也不是,買的話萬一後期政策變了,自己高價買的房子或許就要貶值了,不買的話,政策如果利好,豈不是錯失了孩子上名學的機會。
教育問題向來是家庭生活的核心,而「教育均衡」把學區房推到了十字路口,讓正好趕上這趟政策浪潮的很多家庭急紅了眼。
北京,是全國公辦學位最貴的地方,甚至可能是全球最貴的地方。 餘婷以單價12萬元+,總額900萬元的價格,買下一套70平方米80年代建成的北京海澱區老房。 900萬衝著的是小區對口的老牌名校,育英學校,九年一貫制,可直升本校初中。不久前的2019年,還出了文科高考狀元。 但在今年6月初,她被告知,她家小孩兒上不了對應的育英了,需要接受調劑,因為育英也要開始實施「1911學區新政」。 1911政策指的是海澱區自2019年1月1日執行的學區政策,在海澱區新登記並取得房屋不動產權證書的住房用於申請入學的,將不再對應一所學校,實施多校劃片。 但是,這一條款的執行細則怎麼執行,何時開始執行,都不明確。 買房前餘婷也為此猶豫過。但在研究了一番育英的入學政策以後,她發現即便新政已經頒布的去年,育英入學政策也並未改變憑房產入學的慣例。這讓她吃下了一顆定心丸,他篤信「不管怎樣,入學第一順位還是穩的」。 不料,餘婷的篤信只是僥倖。 育英今年正式執行新政,入學第一順位將19年1月1日以後取得房產的學位排除在外,她是政策的第一批「犧牲者」。 不僅限於海澱,新政的正式執行已經波及北京多個城區,入學糾紛在北京全面上演。 東城的景山學校是九年一貫的東城區傳統牛校。近年購置景山學區房的家長們和餘婷的經歷雷同,同樣花費巨資購入天價學區房,同樣「措手不及」的被新政,擋在校門外。
準確來說,家長們真正「措手不及」的,並非是頒布了一年多的「新政」,而是自己家撞上了新政的真正執行。 餘婷他們的900萬,買的不是學區,而是上桌賭博的「籌碼」,賭的是政策繼續因循舊例,不在他們身上執行。 去年不執行,為什麼今年執行?憑本事賭的博,憑什麼服輸,第一批犧牲的家長們很不服氣,選擇性忽略新政的警告,而把矛頭對準1911的細則不明。 「我們接受1911,接受搖號,只希望公開公平。」言下之意,對本次的錄取結果不予接受。
這裡有非常戲劇的一面。家長們攻擊細則的不透明,但更得感謝細節的不透明。這成了他們與學校和相關單位「重新協商」的立足點,是家長們扳回敗局的救命稻草。
學區房的價格是一條護城河,能夠把6歲的小學生就給提前分了層。曾有的城市竟有學區房現場競拍,然後以駭人聽聞的天價成交報導刷爆眼球。
表面看是學區資源的失衡,往深處體會卻讓人感受到社會分配的巨大差異。對於這種現象,憤憤不平的有,沾沾自喜的也有。
沒想到階級梯度明顯的教育領域,在處處都找不到均衡的時代,居然逆勢玩起了均衡主義。
各級政策一番操作,精確打擊學區房的預期,隱隱有消滅學區房的意圖。
但是,沒有學區房,教育真的能夠均衡嗎?
答案肯定是不一定的,任何事情都是具有兩面性的,有利就有弊,無規則不成方圓,其實只要是在合理的範圍內,很多家庭還是可以接受的。
自古以來,教育都是加大社會流動性的重要手段,是普通人實現社會階層跨越的可靠途徑。
任由財富為基礎的教育資源分配繼續下去,社會上升空間會被不斷的壓縮,導致社會固化加深,危害社會公平。
第一、務必確認學區的名額是否被佔用
一般每戶的地址5年或者6年它只享有一次同校對口入學的機會,所以在購買前務必夠清楚名額是否還在;
第二、在買房前需要了解清楚上家的戶口是不是還在這套房產裡
有的上家不止一套住房,所以戶口就不一定在這套房子裡,這種也是最方便、最省事的,如果上家的戶口在裡面,就需要在合同裡約定清楚戶口遷出時間,違約責任及違約金,以免造成後續糾紛;
第三、一定要提前研究清楚學校的劃片範圍
就近入學不等於最近入學,即使某個小區離學校比較近,但如果不在劃片範圍內,也是不能入學的;
第四、關注劃片範圍是否穩定
在購置學區房之前要了解下學校之前的劃片範圍是否有過變動,周圍是否有新的學校或項目等,儘量選擇劃片範圍比較穩定的學校,避免採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