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樹桐
東漢時期,蔡倫用破布和樹皮等改進造紙術,極大便利了書寫,促進了中國乃至全世界的文化傳播。然而,本世紀以來,考古發現的西漢麻紙,以現存實物證實,西漢時期就已出現紙張的使用。21世紀的今天,造紙工藝已經完全被工業時代的機器大生產所代替。但是誰又曾想見,歷經千餘年,這項古老的造紙工藝,竟在甘肅省的西和縣完整保存了下來。
如今,在西和縣西高山鄉的劉河村和朱河村,幾十戶人家仍然以家庭作坊為單位生產麻紙。他們用的原料就是當地隨處可見的構樹皮。構樹是一種非木質林產品,不僅具有速生、適應性強、易繁殖、輪伐期短、萌芽力和分櫱力強的特點,它的樹皮還是造紙的優質原料。
胡鳳鈺今年51歲了,家裡世代以造紙為生,老胡很好地繼承了這一祖傳手藝,成為西和麻紙製作技藝的第五代傳人。在他的記憶中,朱劉兩村的祖祖輩輩正是靠著麻紙,才能夠在那些無比艱難的歲月裡一次次度過難關,世代繁衍生息。
老胡一家人密切配合,保留古代皮紙製作原始、複雜、完整的傳統工序,經備料、原料加工、蒸穰、洗料、砸穰、手搓、刀切、搗穰、淘穰、製漿、打撈、麻錢記數、榨水、上牆等幾十道工序後,實現了由粗糙的樹皮向一張普通麻紙的華麗蛻變。這種手工製作的西和麻紙,紙色古樸、紋脈細膩,紙質柔韌、手感綿滑,不褶皺,千年不朽,不僅是仿古書畫創作、產品包裝、裝裱糊褙的理想產品,更是千餘年古老文化的活的見證,因而具有相當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胡鳳鈺經過獨立探索,製作出專造大幅紙張的新型抄紙簾,且對原先製作小型紙張的竹製抄紙簾進行了再優化。老胡的大張麻紙一經問世,便很快贏得市場,一度蕭條的麻紙市場,再度煥發活力。「一樹多用,構樹扶貧正起航」,胡鳳鈺的故事被寫進了由中國國際扶貧中心、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編著,外文出版社於2019年3月出版發行的《中國扶貧案例故事選編》。
今年已75歲高齡的劉智慧老漢,從13歲開始,就師承父親從事麻紙製作。1980年,為弘揚這一傳統手工技藝,劉老漢開始辦起手工製紙作坊。目前,他製作的麻紙,通過電子商務、上門訂購等途徑廣銷全國各地,年創收20餘萬元。為避免祖傳技藝失傳,劉老漢叫回了兩個大學畢業在外打工的孫女,讓她們也學習製作麻紙。慢慢地,姐妹倆從造紙中發現了難得的樂趣。
近年來,西和麻紙作為西和縣的一項主要文化旅遊產品,因適合書畫創作且綠色環保而受到人們的喜愛。西和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麻紙製作技藝的傳承、保護和發展,投資120萬元,在西高山鄉朱劉河村註冊成立了「朱劉麻紙文化中心」。建成了朱劉麻紙文化博物館,這座博物館為土質泥牆,可用於晾曬麻紙,是西和麻紙生產、展示展覽的標誌性建築。
接下來,西和縣人民政府還將進一步加大保護傳承力度,將西高山鄉朱河村、劉河村建成造紙文化生態保護村,為熟練掌握造紙技術的民間造紙藝人發放生活補助,編撰麻紙製作技藝相關的文化叢書,開發麻紙相關文化產品,進一步提高西和麻紙的對外知名度。薪火相傳的古老技藝,傳遞著一代代造紙手藝人的情感、信念與堅守。在市場經濟浪潮的不斷衝擊下,希望它能一如既往地保持其原始古樸的魅力,保持中華文化的精、氣、神,代代接續、永久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