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紙製作工藝展現場。圖為麻紙製作工藝的傳承人正在抄紙,抄紙是一項技術活,一張紙的薄厚均勻,全取決於抄紙人的技藝是否了得,下手輕了紙會太薄,重了紙又太厚。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 韋德佔/攝
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 韋德佔
8月2日,在第十一屆隴南乞巧女兒節系列活動的「麻紙書畫作品展及麻紙製作工藝展」現場,幹了30多年造紙的鄭小林雙手叉腰,右腳著地、左腳踩著容顏斑駁的古老砸穰器械進行砸穰,一下、兩下、三下……伴隨著石碓和地面接觸時打擊出的明快節奏,鄭小林嘴裡哼著造紙人編寫的小曲:「青山環繞綠水流,祖傳造紙不能丟。造紙技術是瑰寶,發揚傳承奔美好……」
鄭小林正踩著容顏斑駁的古老砸穰器械進行砸穰
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早在1800多年前,東漢人蔡倫改進造紙術,極大地促進了中國乃至全世界文化的發展與傳播。如今,隨著歲月流變,傳統造紙早已沒落於歷史的煙塵中。然而,在隴南市西和縣西高山鄉劉河村和朱河村有幾十戶人家,以家庭作坊為單位製作麻紙,產量不高。製作工藝以家傳形式口授心傳,概不外傳。
今年52歲的鄭小林,便是劉河村麻紙製作工藝的傳承人之一。從小習得造紙技藝的鄭小林,早些年,受外來紙張衝擊,加之尺幅小、產量少、生產周期長等自身原因,他家的麻紙曾一度陷入低谷,甚至連一家人的基本生活都無法保證。但如今,鄭小林卻靠著祖傳的古老造紙術,實現了脫貧致富的夢想。
擁有幾千年製作歷史的西和麻紙,是一種小尺幅土產紙張,以構樹皮為原料,歷經備料、原料加工、蒸穰、洗料、碾穰、刀切、手搓、砸穰、淘穰、製漿、打撈、麻錢記數、榨水、上牆、撕下扎捆、刀切剪齊等72道工序精製而成。2017年,西和麻紙被確立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砸穰環節,在重力的作用下使樹皮中的纖維變細
麻紙製作工藝的傳承人正在用穰刀切穰
在一個2米多寬的紙槽旁邊,52歲的劉河村麻紙製作工藝的傳承人尹跟會手握一根細棍在木桶裡均勻地搗漿,投穰入槽。他手持一個固定有細網的紙簾,在水中攪來攪去。幾分鐘後,他撈出鋪有紙漿纖維的木框,立在旁邊臺子上,輕輕一剝,從細網上便剝下來一張張溼漉漉、半透明的薄紙。不遠處的晾紙場裡,10多張麻紙繃在框中,「曬」著太陽。
尹跟會介紹,他所在的劉河村是一個祖輩相傳造紙絕活的麻紙村。他們家從有記載名字的上輩數起,已是麻紙的第五代傳承人,至今已延續千年。每年春天,村民們在專門種植的構樹林裡,剪來構樹枝刮皮,樹皮經過泡、蒸、踩、砸、切、抄等72道工序,最終變成麻紙。
「我父親在傳我造紙絕活的時候就說過,西和麻紙製作的過程中每一道工序都得精細,我們做的不僅是紙,更是對祖輩們的承諾;賣的不僅是紙,更是良心。」30多年來,尹跟會秉承著父親的教誨,在最艱難的時候依然堅持造紙。
圖為抄紙環節。紙匠雙手端起抄紙簾在紙巢裡巧妙地穿梭,褐色的紙漿翻滾、起伏、沉澱,幾秒鐘時間,纖維就均勻地停留在了竹簾上,進行初步脫水後,將帘子反扣輕輕一揭,那些原本屬於大自然的構樹皮就完成了莊嚴蛻變,一張張手工麻紙正式誕生
尹跟會告訴記者,過去人們生活主要靠製作麻紙維持生計,但造紙費時費力,是一個艱苦的活計兒。「很多年輕人吃不了苦,也耐不了麻煩,多選擇外出打工。手藝人也是空懷祖傳的絕技卻一直受窮。」就這樣,村上造紙的人也越來越少。
3年前,尹跟會把遠在新疆打工的兒子叫回來家,又將造紙絕活傳給了兒子。「我老了,但是咱家這世代相傳的造紙絕活絕不能在我這給丟了。這手藝我是傳給你了,你要還想出去打工我不攔你,但是你得答應我,等我老到幹不動的那天,你必須回家給我造紙。」將造紙絕活傳給兒子後,尹跟會好像完成了人生的一棒接力一般,鬆了一口氣。
近年來,隴南市網際網路的應用讓大山裡的特產漸漸被外界熟知,開始源源不斷地走出大山。乘著網際網路的「快車」,西和縣鼓勵村民開淘寶店,在網上銷售麻紙。漸漸地,西和麻紙通過網際網路煥發了新生,抬高了「身價」,開始從普通土產民間生活用紙向高檔書畫專用紙的「華麗轉身」。
晾紙場裡,10多張麻紙繃在框中「曬」著太陽
「西和麻紙『上了網』以後,如今,全國各地都有我們的用戶嘞。我們一年平均生產四五百刀麻紙,每刀100張。」尹跟會告訴記者,通過電商平臺,許多外地客人上門定做麻紙,城裡的紙商也大規模批發。他粗略一算,去年的銷售額15萬還不止。看著尹跟會的麻紙掙了錢,就在去年,尹跟會的兒子也回到了家鄉,跟著他一起造紙。
隨著西和麻紙入駐網店熱銷,劉河、朱河兩村許多手藝人的錢包鼓了起來。如今,隨著當地政府的支持推廣,西和麻紙知名度與價格都不斷大幅提升,遠銷海內外,發展形勢喜人,和尹跟會的兒子一樣,很多年輕人重返家鄉,重拾多年不用的家傳絕技,開啟了一段麻紙製作的新生活。
藉助網際網路,古老的造紙術重新煥發生機。近年來,西和縣通過傳承人帶動、技術扶貧培訓和電商渠道銷售等方式,幫助農民掌握造紙技藝,打開產品銷路。
麻紙傳承人正在整理貨架上的麻紙
麻紙書畫作品展及麻紙製作工藝展現場,參觀者絡繹不絕
第十一屆隴南乞巧女兒節期間,舉行了「麻紙書畫作品展及麻紙製作工藝展」。面對活動現場絡繹不絕的參觀者,尹跟會詳細地為大家介紹著西和麻紙的特點和製作工藝。
作為西和縣近年來精心打造的文化旅遊產品,麻紙凝結了造紙藝人的人文情懷。在那些漫長的無比艱辛的歲月裡,麻紙伴隨著朱河、劉河兩村的祖祖輩輩一次次渡過難關。今天,它已經成為當地富民產業,支撐起了人們過上幸福生活的美好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