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屆隴南乞巧女兒節」千年造紙法煥新生 西和麻紙網上熱銷

2020-12-25 每日甘肅

麻紙製作工藝展現場。圖為麻紙製作工藝的傳承人正在抄紙,抄紙是一項技術活,一張紙的薄厚均勻,全取決於抄紙人的技藝是否了得,下手輕了紙會太薄,重了紙又太厚。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 韋德佔/攝

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 韋德佔

8月2日,在第十一屆隴南乞巧女兒節系列活動的「麻紙書畫作品展及麻紙製作工藝展」現場,幹了30多年造紙的鄭小林雙手叉腰,右腳著地、左腳踩著容顏斑駁的古老砸穰器械進行砸穰,一下、兩下、三下……伴隨著石碓和地面接觸時打擊出的明快節奏,鄭小林嘴裡哼著造紙人編寫的小曲:「青山環繞綠水流,祖傳造紙不能丟。造紙技術是瑰寶,發揚傳承奔美好……」

鄭小林正踩著容顏斑駁的古老砸穰器械進行砸穰

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早在1800多年前,東漢人蔡倫改進造紙術,極大地促進了中國乃至全世界文化的發展與傳播。如今,隨著歲月流變,傳統造紙早已沒落於歷史的煙塵中。然而,在隴南市西和縣西高山鄉劉河村和朱河村有幾十戶人家,以家庭作坊為單位製作麻紙,產量不高。製作工藝以家傳形式口授心傳,概不外傳。

今年52歲的鄭小林,便是劉河村麻紙製作工藝的傳承人之一。從小習得造紙技藝的鄭小林,早些年,受外來紙張衝擊,加之尺幅小、產量少、生產周期長等自身原因,他家的麻紙曾一度陷入低谷,甚至連一家人的基本生活都無法保證。但如今,鄭小林卻靠著祖傳的古老造紙術,實現了脫貧致富的夢想。

擁有幾千年製作歷史的西和麻紙,是一種小尺幅土產紙張,以構樹皮為原料,歷經備料、原料加工、蒸穰、洗料、碾穰、刀切、手搓、砸穰、淘穰、製漿、打撈、麻錢記數、榨水、上牆、撕下扎捆、刀切剪齊等72道工序精製而成。2017年,西和麻紙被確立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砸穰環節,在重力的作用下使樹皮中的纖維變細

麻紙製作工藝的傳承人正在用穰刀切穰

在一個2米多寬的紙槽旁邊,52歲的劉河村麻紙製作工藝的傳承人尹跟會手握一根細棍在木桶裡均勻地搗漿,投穰入槽。他手持一個固定有細網的紙簾,在水中攪來攪去。幾分鐘後,他撈出鋪有紙漿纖維的木框,立在旁邊臺子上,輕輕一剝,從細網上便剝下來一張張溼漉漉、半透明的薄紙。不遠處的晾紙場裡,10多張麻紙繃在框中,「曬」著太陽。

尹跟會介紹,他所在的劉河村是一個祖輩相傳造紙絕活的麻紙村。他們家從有記載名字的上輩數起,已是麻紙的第五代傳承人,至今已延續千年。每年春天,村民們在專門種植的構樹林裡,剪來構樹枝刮皮,樹皮經過泡、蒸、踩、砸、切、抄等72道工序,最終變成麻紙。

「我父親在傳我造紙絕活的時候就說過,西和麻紙製作的過程中每一道工序都得精細,我們做的不僅是紙,更是對祖輩們的承諾;賣的不僅是紙,更是良心。」30多年來,尹跟會秉承著父親的教誨,在最艱難的時候依然堅持造紙。

圖為抄紙環節。紙匠雙手端起抄紙簾在紙巢裡巧妙地穿梭,褐色的紙漿翻滾、起伏、沉澱,幾秒鐘時間,纖維就均勻地停留在了竹簾上,進行初步脫水後,將帘子反扣輕輕一揭,那些原本屬於大自然的構樹皮就完成了莊嚴蛻變,一張張手工麻紙正式誕生

尹跟會告訴記者,過去人們生活主要靠製作麻紙維持生計,但造紙費時費力,是一個艱苦的活計兒。「很多年輕人吃不了苦,也耐不了麻煩,多選擇外出打工。手藝人也是空懷祖傳的絕技卻一直受窮。」就這樣,村上造紙的人也越來越少。

3年前,尹跟會把遠在新疆打工的兒子叫回來家,又將造紙絕活傳給了兒子。「我老了,但是咱家這世代相傳的造紙絕活絕不能在我這給丟了。這手藝我是傳給你了,你要還想出去打工我不攔你,但是你得答應我,等我老到幹不動的那天,你必須回家給我造紙。」將造紙絕活傳給兒子後,尹跟會好像完成了人生的一棒接力一般,鬆了一口氣。

近年來,隴南市網際網路的應用讓大山裡的特產漸漸被外界熟知,開始源源不斷地走出大山。乘著網際網路的「快車」,西和縣鼓勵村民開淘寶店,在網上銷售麻紙。漸漸地,西和麻紙通過網際網路煥發了新生,抬高了「身價」,開始從普通土產民間生活用紙向高檔書畫專用紙的「華麗轉身」。

晾紙場裡,10多張麻紙繃在框中「曬」著太陽

「西和麻紙『上了網』以後,如今,全國各地都有我們的用戶嘞。我們一年平均生產四五百刀麻紙,每刀100張。」尹跟會告訴記者,通過電商平臺,許多外地客人上門定做麻紙,城裡的紙商也大規模批發。他粗略一算,去年的銷售額15萬還不止。看著尹跟會的麻紙掙了錢,就在去年,尹跟會的兒子也回到了家鄉,跟著他一起造紙。

隨著西和麻紙入駐網店熱銷,劉河、朱河兩村許多手藝人的錢包鼓了起來。如今,隨著當地政府的支持推廣,西和麻紙知名度與價格都不斷大幅提升,遠銷海內外,發展形勢喜人,和尹跟會的兒子一樣,很多年輕人重返家鄉,重拾多年不用的家傳絕技,開啟了一段麻紙製作的新生活。

藉助網際網路,古老的造紙術重新煥發生機。近年來,西和縣通過傳承人帶動、技術扶貧培訓和電商渠道銷售等方式,幫助農民掌握造紙技藝,打開產品銷路。

麻紙傳承人正在整理貨架上的麻紙

麻紙書畫作品展及麻紙製作工藝展現場,參觀者絡繹不絕

第十一屆隴南乞巧女兒節期間,舉行了「麻紙書畫作品展及麻紙製作工藝展」。面對活動現場絡繹不絕的參觀者,尹跟會詳細地為大家介紹著西和麻紙的特點和製作工藝。

作為西和縣近年來精心打造的文化旅遊產品,麻紙凝結了造紙藝人的人文情懷。在那些漫長的無比艱辛的歲月裡,麻紙伴隨著朱河、劉河兩村的祖祖輩輩一次次渡過難關。今天,它已經成為當地富民產業,支撐起了人們過上幸福生活的美好希望。

相關焦點

  • 紀錄片《中國的乞巧女兒節》《麻紙情緣》在西和首映
    紀錄片《中國的乞巧女兒節》、《麻紙情緣》在西和首映。(每日甘肅網記者 韋德佔/攝)每日甘肅網西和8月12日訊(記者韋德佔)今天上午,歷時4年時間拍攝製作的紀錄片《中國的乞巧女兒節》、《麻紙情緣》在西和首映。
  • 【特別關注】築夢「女兒節」:生機盎然的乞巧時代風採(圖)
    隴南乞巧經久不息、源遠流長。乞巧節又稱「女兒節」,是有著千年文化傳承與積澱的遺產,是將儀式參拜、詩詞歌賦、舞蹈展示、美好期盼融為一體的節令活動,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隨著乞巧文化的一代代繼承與弘揚,隨著時間的湧動,這個承載著人們美好希冀的傳統活動逐漸被賦予了更多意義與價值。
  • 「視界」《麻紙情緣》:探究古老造紙技藝
    在日前首映的紀錄片《麻紙情緣》中,創作者通過實地跟蹤採訪,詳細記錄了西和麻紙從原料採集到製作誕生的全過程,生動詮釋了西和造紙人的心路歷程,讓我們不僅感懷於西和麻紙歷經千年傳承至今依然保存完整的傳統工藝,更感懷於造紙藝人自甘寂寞守望精神家園的情懷,讓這浸潤在紙漿裡的日子有了不一樣的色彩。
  • 一張張西和麻紙,記錄著文明的腳印
    胡鳳鈺今年51歲了,家裡世代以造紙為生,老胡很好地繼承了這一祖傳手藝,成為西和麻紙製作技藝的第五代傳人。在他的記憶中,朱劉兩村的祖祖輩輩正是靠著麻紙,才能夠在那些無比艱難的歲月裡一次次度過難關,世代繁衍生息。
  • 【第11屆隴南乞巧女兒節】西和:把半夏種成了百姓增收的「金豆子...
    金奉乾 攝  「目前我們致力於半夏中藥飲片開發,走產業化的路子,延伸產業鏈條,讓產品價值利潤最大化是我們發展的方向,我們有信心做大做強半夏產業,讓半夏成為西和老百姓的錢袋子!」吳均平信心滿滿地說。
  • 蔡氏婦科邀您在「乞巧節」一起手工DIY本草手工皂
    蔡氏婦科邀您在「乞巧節」一起手工DIY本草手工皂 2020-08-21 13: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七夕的乞巧是什麼意思 為什麼七夕節叫乞巧節
    今天是2019年的七夕節(8月7日),你可知道七夕節又叫乞巧節嗎?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下七夕的乞巧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七夕叫乞巧節。  為什麼七夕節叫乞巧節  乞巧,中國歲時風俗,是七姐誕(七月七)的一項習俗。農曆七月初一到七月七日夜(七天八夜),穿著新衣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稱為「乞巧」。
  • 七夕:從女兒節到情人節,官方民間共同推動古老節慶新生
    作為「女兒節」的七夕即便七夕有了牛郎織女傳說的加持,但是古代的七夕也並沒有成為現代意義上的「情人節」。晉代以後,七夕節被稱為「乞巧節」,逐漸成為女性們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可以說是古代的「女兒節」。古代七夕節的習俗主要有四個方面:乞巧、乞子、乞食、曬衣曝書。乞巧,可理解為向織女祈求做女工的巧藝。
  • 變味七夕節,鮮花和巧克力讓「乞巧節」變成「中國情人節」
    七夕節,又稱女兒節、乞巧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刨除牛郎織女的神人愛情故事之外,它更應該是一個女孩的節日,也更像一個單身女子的節日。說到七夕節的風俗活動,「乞巧」絕對是避不開的一個主題,而比較流行的遊戲有穿針乞巧、浮針取巧、喜蛛應巧等等。「」穿針乞巧」始於漢,在後世特別流行。
  • 西和書畫家張志凌作品賞析
    張志凌,男,甘肅西和人,供職於西和縣人民醫院。現為甘肅省書法家協會會員,隴南市第四屆政協委員,西和縣第八屆、第九屆政協委員。入展獲獎:1989年獲甘肅省大中專書法展三等獎1993年獲隴南市書法展三等獎2004 年入展甘肅省第四屆中青年書法展2005
  • 「七夕節」:從「女兒節」到「中國情人節」
    自從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開始,「七夕節」逐漸坐實了「中國情人節」「東方情人節」的席位。每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有其獨特魅力,就像是種在土地上的文明之花,需要精心呵護,更需要了解和傳承。2020年的「七夕節」要比往年來的晚一些,這是每兩到三年來一次的閏月「搞的怪」。在8月25日「七夕節」來臨前夕,讓我們走近它的「前世今生」。
  • 第8屆香港冬季購物節及第8屆冬日美食嘉年華
    最大型食買玩聖地 第八屆香港冬季購物節鬨動全城    聖誕期間城中最曯目的一大盛事「第八屆香港冬季購物節」將於2010年12月24至27日,於香港會議展覽中心1號館及3號館再度登場。冬日美食嘉年華匯聚環球美饌    一年一度的美食界盛事,「第八屆冬日美食嘉年華」亦於聖誕佳節連同「第八屆香港冬季購物節」載譽歸來。作為最大型的室內美食博覽,冬日美食嘉年華集合逾1,000個參展攤位,搜羅各國美酒佳餚,務求令入場人士嘗盡天下美饌。加上展期鄰近農曆新年,亦成為了市民辦年貨的不二之選。
  • 中組部團中央第十九批博士團赴隴南調研
    中新網甘肅新聞5月10日電 據每日甘肅網報導,記者從相關部門獲悉:在省委組織部與隴南市委組織部的指導與大力支持下,4月22日——29日,中組部團中央第十九批博士團赴隴南8縣1區,圍繞隴南市農業、電商和文化旅遊等重點行業的發展狀況及所面臨的挑戰等議題,開展了深度調研,並與有關單位進行了深入座談和交流。
  • 「現象級」熱銷之下,是產品的硬實力
    哪裡有龍湖,哪裡就有熱銷!炙熱人氣,2020年,龍湖·春江酈城用驚人的速度,創造了一種「現象級」熱銷盛況,交出了一份耀眼的成績單。大浪淘沙,方見真金。龍湖·春江酈城的熱銷並非偶然,也並非曇花一現。從區域、配套、景觀,包括極質戶型,龍湖·春江酈城處處充滿著不可取代的熱銷基因。
  • 鄧莊麻紙——千年造紙術,在古老的堯都大地綻放不一樣的精彩
    記得兒時,最初對於紙的印象便是窗戶上糊的麻紙。每逢過年,大人們會從小賣鋪裡買回新的麻紙,把家裡窗戶上的舊麻紙撕掉,用平時不小心掉在案板邊上的麵粉聚攏起來,用熱水和好,刷在窗欞上,鋪上新的麻紙,過新年的感覺便從這時開始了。
  • 隴南西和:共抓獲販毒人員1人,吸毒人員5人,強制隔離戒毒3人
    來源:隴南西和公安為全力做好禁毒工作,提高禁吸戒毒工作質效,紮實做好決戰60天攻堅行動,西和縣公安局高度重視,對全縣吸毒人員進行全面梳理,強化線索排摸研判,緊盯線索來源,主動出擊,嚴厲打擊吸販毒違法犯罪行為。
  • 第二屆中國社區商業地產節 「金鄰獎」榜單正式公布!
    12月30日,由中共成都市委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委員會、成都市商務局主辦,贏商網、世紀金源商管集團聯合主辦,成都零售商協會承辦的第二屆中國社區商業地產節暨中國(成都)社區商業發展大會在成都首座萬豪酒店盛大舉行!
  • 「澳門百老匯」舉行「地道文化美食節」 展現澳門獨有「味」力
    為慶祝被澳門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評選為「創意城市美食之都」,同時支持澳門特區政府旅遊局的「2018澳門美食年」計劃,匯聚各式精選美食及嶄新娛樂休閒體驗的「澳門百老匯™」,將於5月11日至
  • 蔣村麻紙:薄一波家紙坊曾是全家「飯碗」(圖)
    24年    ——麻紙從家常用品退化為「非遺」  11月11日,蔣村麻紙製作技藝作為「山西非遺普查十大發現」之一,刊登在了文化部辦的《中國文化報》上。  但這項「非遺」從大眾視線中淡出的時間並不久遠;仿佛就在昨天,手工麻紙還是所有普通百姓家中的常用品。——供銷社裡再也買不到麻紙,也僅是近十幾年的事。  定襄縣文化中心主任張尚瑤說,在定襄乃至整個華北地區,麻紙從古以來都是一種常用的物品:做記帳本、小學生寫仿、農家糊窗戶、打頂棚、辦白事時做紙紮、裱棺材、觀堂寺廟等古建築上用來裱木柱等,都需用麻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