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搬運半夏原料。
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金奉乾
8月3日上午,記者走進西和縣恆力半夏專業合作社,在繁忙的分揀車間裡,在隆隆的機器聲中,親身感受到了半夏產業助推貧困村民脫貧增收的強大力量。
半夏專業合作社的車間裡,村民高苗苗(左)在分揀半夏。
「我在這裡幹的活就是將半夏裡的小石頭分揀出來,一天能掙80元。老公在另一個車間,他一天能掙150元,這確實比我們種莊稼划算得多。」在西和縣恆力半夏專業合作社分揀車間裡幹活的高苗苗在給記者介紹情況時,也不願意放下手頭的活計,就是為了能多掙點錢。她說,她家在8公裡外的十裡鎮小麥村,家裡9口人,孩子們都在上學,還有兩個年邁的老人。以前,維持一家人生活的收入除了丈夫外出務工外,主要靠種莊稼,家庭收入很低。最近幾年,他們轉變觀念,在農閒季節到半夏合作社務工,離家近,掙錢快,一年下來兩口子能掙7萬多元。「這在以前根本想都不敢想,不耽誤家裡的農活,老人也照顧了,還能掙七八萬元,我們家的日子一定會越來越好。」高苗苗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半夏藥片
西和半夏,歷史悠久,種植基礎深厚,市場前景廣闊,經濟效益高,穩定性強,帶動面廣,是老百姓脫貧致富的主要產業,也是西和縣農業特色龍頭產業。
成立於2011年的西和縣恆力半夏專業合作社,半夏訂單種植、技術指導、產銷覆蓋了西和縣10多個鄉鎮,每年半夏種植經銷量達2000噸以上,佔全縣的50%。該合作社負責人吳均平說,他們的運行模式為「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全產業鏈生產方式,帶動8000餘戶種植經驗優良的農戶規模化種植,每年產出優質半夏2000多噸,年產值3億多元。先後與國內外多家企業合作並建立穩定的供求關係,每年對外銷售半夏品種2000餘噸。
「合作社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860戶,配股分紅每戶每年800多元,一年下來為貧困戶分紅金額超過60萬元,積極帶動貧困村民脫貧增收。」吳均平說,除此之外,他們還吸納附近鄉鎮的村民到合作社務工,每年的用工旺季,用工量超過百人,為當地群眾脫貧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合作社負責人吳均平介紹情況。
西和縣半夏年產量達6000多噸,種植面積2萬畝,產值6億餘元,約佔到全國總產量的70%,已成為西和縣的支柱產業,素有「中國半夏之鄉」的美譽。
「脫貧關鍵靠自己,別讓大家看不起」的宣傳標語。 金奉乾 攝
「目前我們致力於半夏中藥飲片開發,走產業化的路子,延伸產業鏈條,讓產品價值利潤最大化是我們發展的方向,我們有信心做大做強半夏產業,讓半夏成為西和老百姓的錢袋子!」吳均平信心滿滿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