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屆隴南乞巧女兒節】西和:把半夏種成了百姓增收的「金豆子...

2020-12-22 每日甘肅網

機械搬運半夏原料。

  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金奉乾

  8月3日上午,記者走進西和縣恆力半夏專業合作社,在繁忙的分揀車間裡,在隆隆的機器聲中,親身感受到了半夏產業助推貧困村民脫貧增收的強大力量。 

半夏專業合作社的車間裡,村民高苗苗(左)在分揀半夏。

  「我在這裡幹的活就是將半夏裡的小石頭分揀出來,一天能掙80元。老公在另一個車間,他一天能掙150元,這確實比我們種莊稼划算得多。」在西和縣恆力半夏專業合作社分揀車間裡幹活的高苗苗在給記者介紹情況時,也不願意放下手頭的活計,就是為了能多掙點錢。她說,她家在8公裡外的十裡鎮小麥村,家裡9口人,孩子們都在上學,還有兩個年邁的老人。以前,維持一家人生活的收入除了丈夫外出務工外,主要靠種莊稼,家庭收入很低。最近幾年,他們轉變觀念,在農閒季節到半夏合作社務工,離家近,掙錢快,一年下來兩口子能掙7萬多元。「這在以前根本想都不敢想,不耽誤家裡的農活,老人也照顧了,還能掙七八萬元,我們家的日子一定會越來越好。」高苗苗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半夏藥片

  西和半夏,歷史悠久,種植基礎深厚,市場前景廣闊,經濟效益高,穩定性強,帶動面廣,是老百姓脫貧致富的主要產業,也是西和縣農業特色龍頭產業。

  成立於2011年的西和縣恆力半夏專業合作社,半夏訂單種植、技術指導、產銷覆蓋了西和縣10多個鄉鎮,每年半夏種植經銷量達2000噸以上,佔全縣的50%。該合作社負責人吳均平說,他們的運行模式為「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全產業鏈生產方式,帶動8000餘戶種植經驗優良的農戶規模化種植,每年產出優質半夏2000多噸,年產值3億多元。先後與國內外多家企業合作並建立穩定的供求關係,每年對外銷售半夏品種2000餘噸。

  「合作社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860戶,配股分紅每戶每年800多元,一年下來為貧困戶分紅金額超過60萬元,積極帶動貧困村民脫貧增收。」吳均平說,除此之外,他們還吸納附近鄉鎮的村民到合作社務工,每年的用工旺季,用工量超過百人,為當地群眾脫貧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合作社負責人吳均平介紹情況。

  西和縣半夏年產量達6000多噸,種植面積2萬畝,產值6億餘元,約佔到全國總產量的70%,已成為西和縣的支柱產業,素有「中國半夏之鄉」的美譽。 

「脫貧關鍵靠自己,別讓大家看不起」的宣傳標語。  金奉乾 攝

  「目前我們致力於半夏中藥飲片開發,走產業化的路子,延伸產業鏈條,讓產品價值利潤最大化是我們發展的方向,我們有信心做大做強半夏產業,讓半夏成為西和老百姓的錢袋子!」吳均平信心滿滿地說。

相關焦點

  • 紀錄片《中國的乞巧女兒節》《麻紙情緣》在西和首映
    紀錄片《中國的乞巧女兒節》、《麻紙情緣》在西和首映。(每日甘肅網記者 韋德佔/攝)每日甘肅網西和8月12日訊(記者韋德佔)今天上午,歷時4年時間拍攝製作的紀錄片《中國的乞巧女兒節》、《麻紙情緣》在西和首映。
  • 「第11屆隴南乞巧女兒節」千年造紙法煥新生 西和麻紙網上熱銷
    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 韋德佔/攝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 韋德佔8月2日,在第十一屆隴南乞巧女兒節系列活動的「麻紙書畫作品展及麻紙製作工藝展」現場,幹了30多年造紙的鄭小林雙手叉腰,右腳著地、左腳踩著容顏斑駁的古老砸穰器械進行砸穰,一下、兩下、三下……伴隨著石碓和地面接觸時打擊出的明快節奏,鄭小林嘴裡哼著造紙人編寫的小曲
  • 【特別關注】築夢「女兒節」:生機盎然的乞巧時代風採(圖)
    隴南乞巧經久不息、源遠流長。乞巧節又稱「女兒節」,是有著千年文化傳承與積澱的遺產,是將儀式參拜、詩詞歌賦、舞蹈展示、美好期盼融為一體的節令活動,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隨著乞巧文化的一代代繼承與弘揚,隨著時間的湧動,這個承載著人們美好希冀的傳統活動逐漸被賦予了更多意義與價值。
  • 「鄆半夏」是啥?菏澤這個縣要把它種成「金豆子」
    為擴大「鄆半夏」種植規模,提高半夏種植的經濟效益,近日,鄆城縣召開「鄆半夏」種植工作推進暨技術培訓會,會議邀請山東省農科院農產品加工所書記、研究員王志芬,省農科院農產品加工所研究員張教洪前來授課。會上,王志芬教授從半夏種植現狀、意義、產業發展前景、經濟效益等方面進行了詳細講解,和種植戶進行了深入交流,並耐心解答了種植戶提出的各種「疑難雜症」。在交流過程中,黃安鎮張修收反映,在半夏生產過程中半夏草害、蟲害嚴重。
  • 西和:產業成為群眾增收的「穩定器」和「加速器」
    西和:產業成為群眾增收的「穩定器」和「加速器」 20-12-21 16:43
  • 七夕的乞巧是什麼意思 為什麼七夕節叫乞巧節
    今天是2019年的七夕節(8月7日),你可知道七夕節又叫乞巧節嗎?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下七夕的乞巧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七夕叫乞巧節。  為什麼七夕節叫乞巧節  乞巧,中國歲時風俗,是七姐誕(七月七)的一項習俗。農曆七月初一到七月七日夜(七天八夜),穿著新衣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稱為「乞巧」。
  • 變味七夕節,鮮花和巧克力讓「乞巧節」變成「中國情人節」
    七夕節,又稱女兒節、乞巧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刨除牛郎織女的神人愛情故事之外,它更應該是一個女孩的節日,也更像一個單身女子的節日。說到七夕節的風俗活動,「乞巧」絕對是避不開的一個主題,而比較流行的遊戲有穿針乞巧、浮針取巧、喜蛛應巧等等。「」穿針乞巧」始於漢,在後世特別流行。
  • 西和書畫家張志凌作品賞析
    張志凌,男,甘肅西和人,供職於西和縣人民醫院。現為甘肅省書法家協會會員,隴南市第四屆政協委員,西和縣第八屆、第九屆政協委員。入展獲獎:1989年獲甘肅省大中專書法展三等獎1993年獲隴南市書法展三等獎2004 年入展甘肅省第四屆中青年書法展2005
  • 「七夕節」:從「女兒節」到「中國情人節」
    自從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開始,「七夕節」逐漸坐實了「中國情人節」「東方情人節」的席位。每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有其獨特魅力,就像是種在土地上的文明之花,需要精心呵護,更需要了解和傳承。2020年的「七夕節」要比往年來的晚一些,這是每兩到三年來一次的閏月「搞的怪」。在8月25日「七夕節」來臨前夕,讓我們走近它的「前世今生」。
  • 中組部團中央第十九批博士團赴隴南調研
    中新網甘肅新聞5月10日電 據每日甘肅網報導,記者從相關部門獲悉:在省委組織部與隴南市委組織部的指導與大力支持下,4月22日——29日,中組部團中央第十九批博士團赴隴南8縣1區,圍繞隴南市農業、電商和文化旅遊等重點行業的發展狀況及所面臨的挑戰等議題,開展了深度調研,並與有關單位進行了深入座談和交流。
  • 隴南西和:共抓獲販毒人員1人,吸毒人員5人,強制隔離戒毒3人
    來源:隴南西和公安為全力做好禁毒工作,提高禁吸戒毒工作質效,紮實做好決戰60天攻堅行動,西和縣公安局高度重視,對全縣吸毒人員進行全面梳理,強化線索排摸研判,緊盯線索來源,主動出擊,嚴厲打擊吸販毒違法犯罪行為。
  • 天貓:年貨節已賣出3.8億斤農產品 為每位農民增收1037元
    1月10日消息,天貓年貨節組委會表示,截至1月8日,此前定下的小目標——「要幫全國農民賣出3億斤農產品,讓參與農民每人增收1000塊」已順利完成。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年貨節一共幫全國農民賣出了3.8億斤優質農產品,讓每位參與其中的農民過年前增收了1037元。
  • 隴南「五長」帶頭,直播帶貨成風尚
    隴南「五長」帶頭,直播帶貨成風尚  隴南日報記者 楊麗君  每日甘肅網5月14日訊 據隴南日報報導  「我被市長圈粉了,點讚!」「支持隴南我最拼!」  5月8日,西和縣委副書記、縣長楊永貴手捧西和鍋盔走進抖音、愛逛直播間,用生動的語言向廣大網友講述了西和鍋盔的特點,短短半小時內賣出了275個鍋盔。  ……  與此同時,隴南的蔬菜大棚、農產品採摘地等瞬間變成了直播間,鄉鎮長、第一書記紛紛帶貨,讓直播成為「新農活」,也讓農產品的銷售找到了新的出路。
  • 大有可為的隴南電商——隴南市電子商務發展報告
    隴南發展電子商務的出發點是助農增收,最終目的是脫貧致富,與脫貧攻堅的最終目的不謀而合。正是基於這樣的考量,隴南開始嘗試讓脫貧攻堅插上電子商務的翅膀,探索出了符合貧困地區發展的隴南電商模式——「政府推動、市場運作、百姓創業、協會服務、微媒營銷」。
  • 穿針乞巧拜織女……七夕節的傳統習俗還有哪些?
    中國各地的七夕節習俗各有不同,愛戀當中的人們一定少不了要準備好玫瑰花和巧克力送給自己的另外一半,七夕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那麼大家知道七夕節的習俗都有哪些嗎?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中國七夕節的習俗。七夕節的習俗有哪些?
  • 加入現代元素讓乞巧公仔「活」起來
    信息時報記者 王建毅 攝   信息時報訊 (記者 王建毅 實習生 梁斯銘) 農曆七月七「乞巧節」,番禺的一些村鎮依然保留「拜七姐」的風俗,家家戶戶趕製乞巧貢案,陳列祠堂喜迎七夕佳節。而在番禺區化龍鎮潭山村、石碁鎮凌邊村,不但多年來製作了數千個乞巧公仔,還通過創新乞巧製作方式與主題,舉行乞巧文化節、打造乞巧文化藝術村,把乞巧傳承得有「有聲有色」。據介紹,今年的潭山乞巧文化節將於從8月16日至20日連續舉行5天。
  • 「七夕為神節,神來自乞巧;中秋為人節,人聚自團圓」是啥意思?
    七夕節馬上就要到了,於是,在與老農的聊天中自然會多了一些關於七夕的內容。昨天,在與一位老農聊天的過程中突然聽到老農說了這麼一句俗語:七夕為神節,神來自乞巧;中秋為人節,人聚自團圓。但我不解其意,於是,便請求老農解釋一下這句俗語的意思。
  • 七夕又叫乞巧節,姑娘們過節的時候,男人們在幹什麼?5首古詩
    所以,七夕節向天祝禱,其實是在拜星。織女,在民間叫「七姐」因為她是玉帝的七個女兒當中最小的一個,排行第七。所以,七夕節也有「七姐節」這樣一個稱呼。明代的詩人毛鉉就曾經寫過一首詩,描述自己的小女兒,不懂為何七夕節要向天祝禱,所以學著新娘子的樣子對著天像模像樣的叩拜。
  • 不好意思,這是女孩乞巧「購物節」
    但真情卻是殘酷的,這一天壓根不是什麼「情人節」,而是古代「三八婦女節」!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在民間,傳說織女纖纖玉手,心靈手巧,擅長織出精美錦繡,絕對的女紅大家。民間每個女子都嚮往擁有織女那樣的巧手,所以七夕節誕生在牛郎織女神話故事之前,是女子乞求能夠擁有織女一般巧手的特殊節日。稱為「乞巧節」。東晉葛洪在《西京雜記》中有所提及,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人俱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