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40歲是人生的一條分界線。人生的上半場結束了,下半場即將拉開帷幕。比賽剛開始的時候,各種戰略戰術先試試看,反正自己有的是時間,不好用隨時可以換。沒想到,時間一晃來到了下半場,眼看著時間不多,才突然發現自己連對方的球門在哪兒都不知道。
於是,出現了中年危機。
社會學家做過一個調查,找了一群二十多歲的年輕人,讓他們暢想自己40歲之後的生活。答案五花八門,唯一的共同點就是不靠譜。千萬級的豪宅,躺著賺錢的工作,青春永駐的容顏和花不完的錢。
10年後,研究人員進行了回訪。同樣的問題,答案卻成了這樣:希望自己不要被公司開除,物價不要上漲,兒女孝順,不要沒事總往醫院跑……
後勁不足好像是人生的一種常態,年紀越大,底氣越不足。所以對生活的期待越來越低。想了也是白想,索性認命。
大表姐最瞧不上這種生活態度。每年春節的親戚聚會上,當所有兄弟姐妹都在感嘆,工資跟不上物價,運動跟不上長胖的時候,她總是驕傲地坐在一米開外的地方竊笑。奔四的她已然坐穩了銷售總監的寶座,每年輕鬆完成任務。年末大家都求爺爺告奶奶地找客戶的時候,她則帶著女兒悠閒地坐在香榭麗舍大道上的咖啡店裡。
這樣的生活,沒有人不羨慕吧。下半場還沒開局,就已經鎖定了勝局。
可是,誰也不知道,她的上半場是怎麼過的。加班加點、低三下四,每天熱臉貼著別人的冷屁股自然不必說,對自己的要求也一刻不放鬆。出去見客戶,不能讓自己形象太差,所以每天運動,堅持吃沙拉,生完小孩兩個月不到就恢復了好身材。給娃餵奶的時候,桌上還放著書。
那時,她的很多女同事都勸她,反正已經結婚生子了,工作也穩定了,還這麼拼命幹什麼。她沒說話,心裡卻像明鏡一樣,一個人的前半生裡藏著他後半生的樣子。說得狠一點,人生其實只有前半場,你渴望的人生,期盼的幸福都在這一半的人生裡。不是說不能後半程反敗為勝,但如果你前半程沒積累任何底氣,你用什麼發力?
上半場過得多懶散,下半場就有多悽慘。生活裡的悲慘莫過於糊裡糊塗過完前半生,再用後半生的時間後悔前半生的糊塗。好朋友曾經說過,命好不好,前半生拼爹媽,後半生靠自己。
研究顯示:一個人80%的重要決定是在35歲以前做出的。這就意味著40歲之前,你的人生高度就已經被設定了。事業上,職業生涯的前十年決定了你未來的收入水平,也就決定了你在未來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裡能有多少安全感。
經常有人說,即使走錯路也沒什麼可怕的,我們隨時都有轉變軌道的機會。但事實上,你不在前半場想好自己的目標和策略,到了後半場只會手忙腳亂。30歲不是一個全新的20歲,40歲也不是一個全新的30歲。有些時間是不可取代的。
而對於愛情,很多年輕人說:「我知道我的另一半對我不夠好,但我還沒想過結婚,我只是無聊、打發時間而已。」對於事業,他們說:二十多歲就是嘗試,只要能在30歲的時候開始我的事業,這就足夠了。」
可現實是,你到了30歲突然發現自己根本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能力,又發現身邊那些看得上眼的異性早已有了另一半,所以你只好隨便抓住一個此時出現的人,只是為了擺脫30歲還沒結婚的閒言碎語。下半場的悲劇都是你在上半場埋下的伏筆。
趁早創始人王瀟曾經說過:「女人最先衰老的從來不是容顏,而是那份不顧一切的闖勁。」她創立了「趁早」品牌,寫了一本書叫《女人明白要趁早》。「趁早」,是一種行動,更是一種不放棄、不認命的自律心態。你無法預見生活裡會出現怎樣的困境,但你可以讓自己準備好隨時面對困境的能力。
西塞羅在《論老年》中有一段話說得漂亮:「晚年的最佳保護鎧甲是一段在它之前被悉心度過的生活。一段被用於追求有益的知識、光榮的功績和高尚舉止的生活。過著這種生活的人從青年時代就致力於提升自己,而且將會在晚年收穫它們產生的最幸福的果實。」
人生被一分為二,前半生不荒廢,後半生才能不後悔。人們常說,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不在乎誰跑得快,重要的是誰的耐力好。這句話不知道成了多少人年輕時荒廢時光的藉口。你不是前半程跑得慢,而是根本跑不快。前半程不肯繼續努力,騙自己慢慢來不著急,後半程就只能用來彌補曾經的荒廢。
生活不會自己變好,你也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突然變得聰明又有能力。好的人生是越活越輕鬆的,因為成功的人生根本不需要一路狂奔,只要你上半場足夠勤奮努力,下半場就會比別人過得更輕鬆。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摘自《有見識的姑娘,活得更高級》作者:Jenny喬 天津人民出版社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