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公園最早為金代的皇家園林大寧宮遺址。在其北岸有個佛教寺廟建築群西天梵境。圖為西天梵境位置的衛星照片。
△圖為西天梵境建築布局示意圖。西天梵境原為明代所建的西天禪林藏傳佛教式寺廟,清代乾隆皇帝於1759年下令重修,並將範圍向西側擴展。
△圖為西天梵境山門。「西天梵境」的圍牆為朱牆碧瓦,建有3座獨立的漢白玉大理石券琉璃門,均為黃琉璃筒瓦歇山頂大脊門樓。門樓的下部為紅牆,以漢白玉大理石須彌座為基座。
△圖為天王殿全景。
△天王殿及其殿前的香爐。天王殿內的四周供養著四大護法天王。佛教天王殿中為什麼要供奉四大天王,都代表著什麼,有什麼佛教意義?
△圖為天王殿及殿內的彌勒佛像。天王殿裡面一般正中會供奉著彌勒菩薩。近至門前便可看見彌勒菩薩慈眉善目注視著你,笑口常開,歡喜之像,傳遞給我們的,就是要有對待一切都寬容大度的心態。
△西天梵境的說明牌。細看可知西天梵境的歷史。
△圖為南方增長天王塑像。南方增長天王代表每日求新,他手上拿的是智慧之劍,就是有「快刀斬亂麻,慧劍斷煩惱」之意。在佛教文化中,佛家弟子們認為「增長天王」能使眾生增長善根,護持佛法,故名增長天王。
△所以增長天王所體現的思想就是,我們的德行不能停止不動,而要增長,包括學問、能力、智慧都要通過學習和實踐去增長,要為社會進步做出貢獻,而不是相反,這樣的人生才能與天地宇宙的規律相合,才是人們此生一世的責任。
△圖為東方持國天王塑像,天王手上拿著琵琶,代表著做事情時不可以操之過急,要取之於「中道」而行,不能過也不能不及。就像彈琵琶一樣,弦鬆了彈不了,緊了它就斷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講中庸,佛家講中道,其含義都是在做任何事情時,都要採取合適的方法,要做得恰到好處,才能取得圓滿的結果。
△圖為東方持國天王塑像,持是保持,國是國家。對古代的帝王講,主持一個國家時,就要在治理上盡職盡責。同樣的,我們每一個人生存在這個社會中,都有著自己的定位和歷史使命,因而都一份職責。佛教講,只要能夠把自己本分職責做到位,就能使相關的關係得以和諧,整個人類社會自然也能和諧,使得每個人也能得到善果。簡單的說就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圖為西方廣目天王,右手上握著一條蛇,這代表著變化之意。神龍見首不見尾,表示人的一生當中,你所看到的、遇到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是無常變化的,都需要我們根據變化的現實認真對待,一定要認識清楚其本質和規律,才能從容應對。而另一手上拿著寶珠,表內心不變之意。
△圖為西方廣目天王塑像。古人曾云:「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由於我們的世界是處於變化之中的,要應對一切,就必須學習。如讀書,誦經,都是學習。但單純的書本上的學習還不夠,佛教講還要懂得實修,佛家叫見地與功夫結合。即所謂的「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這所謂的見地與功夫就是理論與實踐。所以,廣目天王所展現的佛教意義,就是人們要多看,多學習,通過學習「舍人之短,取人之長」,這樣我們才會有進步。
△圖為北方多聞天王塑像。北方多聞天王塑像的手上拿一把傘,表示遮擋之意。在佛教文化中,為三千大千世界北方的守護大神,體現著保護眾生的財富。而這種保護能力的真正獲得不在外人,而在自己的內心。其左手握有一神鼠,名為尋寶鼠,代表財寶之含義。此天王之供奉,是用以制服魔眾,護持眾生資糧。北方多聞天王又名施財天,原是古印度的財神,在唐代時,他曾幫助唐明皇擊退蕃兵的圍困,故而轟動一時,成為歷史佳話。
△人生活在社會之中,由於環境在變,人也在變,一切事物都是處於變化無常狀態,我們要懂得防範,才能夠自我保護。只有多聞,也就是多聽多看,知道事物正確與否的界限,並限制自己越界的行動,懂得把持住自己,遏制住欲望,能夠永遠面對種種誘惑而保持自己的平和本性,守得住法律的界限和自己的道德底線,自然幸福快樂永存於身。
△圖為天王殿彌勒佛身後的韋陀像。韋陀名為「護法韋陀尊天菩薩」。一般寺廟中的僧人又稱韋陀為當家菩薩。韋陀菩薩是四天王所轄32將中之排名第一的天將,由於一生都是童貞身,親受佛菩薩點化發弘誓願,專門負責護法安僧之事而不休。韋陀菩薩手中所持之物,稱作降魔寶杵,這是一種鎮壓邪魔惡鬼,擁護佛法道場所用的具有法力的武器。
△韋陀像細節。雕塑中的韋陀手持一隻重達八萬四千斤的金剛降魔杵,頭戴鳳翅兜鍪盔,足穿烏雲皂履,身披黃鎖子甲,擁有金剛不壞之身。佛經記載,釋迦佛涅槃後,魔波旬想搶走佛的遺骨,幸好韋陀拼命搶回。可以說韋陀菩薩就是位很稱職的護法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