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遺棄的一本「禁書」,卻使日本變強大,讓清朝慘敗甲午海戰

2021-01-10 一切隨緣即可

中國人遺棄的一本「禁書」,卻使日本變強大,讓清朝慘敗甲午海戰

如果要問對日本影響最大的中國書是什麼,可能很多朋友會說《三國演義》。這也沒錯,《三國演義》對日本的影響確實很大,三國故事在日本幾乎也是家喻戶曉,和在中國的知名度差不多,都是這本書的功勞。但是,《三國演義》在日本也只是知名度很高,談不上有什麼深刻影響,要說對日本人思想的影響,以及對日本歷史的影響,《三國演義》微乎其微。

在日本近代史上有這麼一本中國書,它對日本產生的影響之大遠非《三國演義》可比。這本書的作者是中國人,但在中國出版後被列為禁書,而它偶然傳入日本後,卻如同撥雲見日般啟蒙了日本人的思想,衝擊了一大批日本知識分子,促成了日本的大變革時代,對日本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這本書就是《海國圖志》。

魏源編著的100卷本的《海國圖志》正式刻印。這是中國第一部以經緯線方法向國人介紹世界地理地貌的大型書籍。書中含地圖74幅,圖中以簡要文字介紹各國地理位置、歷史沿革、氣候物產、民情風俗、文化教育、對外關係、生產技術、戰艦火器等。圖文並茂,被後人譽為「國人談瀛海故實之開山」。它用大量的圖表,從整體上推翻了中國人心目中傳統的九州八荒、天圓地方、天朝中心的史地觀;第一次系統介紹了地球圓形、四大洋環繞五大洲的地理知識;第一次全面評介了近代世界自然科學技術及不同國家的文明狀況,拓展了中國人的視野。

日本19世紀著名兵法家佐久間象山就將這本中國書視作至寶,先後為其書寫了20多萬字的筆記,這些筆記和這本書一起成為了明治維新的重要資源。當時還十分年輕,倒幕微新的坂本龍馬、日俄戰爭的東鄉平八郎等這些人物都曾為了看這本書而排長隊搶購,可以說這本中國書就是以後19世紀末20世紀初日本精英一代的童年回憶,也是日本在明治維新期間迅速崛起的潛在力量之一,同時也為之後在甲午海戰戰勝清朝北洋水師培養了人才。

《海國圖志》的出現,為日本維新變革人士擦亮了眼睛。當時著名的維新思想家佐久間象山在讀到書中「以夷制夷」的主張後,不禁流著淚感慨:「嗚呼!我和魏源真可謂海外同志矣!」而這本書,其實是魏源受林則徐委託編寫的。在魏源思想的指引下,佐久間象山在思想上實現了從排斥西方人,到和西方發展的關係的重大變化。他主張從全球的形勢出發思考日本的發展戰略。橫井小楠也是在讀了《海國圖志》後得到了啟發,他與佐久間象山共同提出了日本「開國論」的思想。他們在吸收歸納書中的精髓後指出,日本發展之路必是「東洋道德與西洋技術的結合」。

短短五年的時間,這本書就有日本人翻譯的二十多個版本,可見其受歡迎的程度了,日本人開始學習西方,而不是盲目的學習,他們自己建立了自己的工業體系,日本開始大力發展,為明治維新奠定了基礎。正是從明治維新之後,日本開始逐漸的強大起來了,不再看得起中國,甚至直接跟西方人一樣,入侵中國。沒有想到,一本小小的書本,在中日兩國能夠引起不同的反響,其實還是思想的差異,不能完全將日本的成功歸功於一本海國圖志,但是日本確實實實在在的發展起來,卻是不爭的事實。

相關焦點

  • 126年前的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到底輸在哪裡?
    甲午海戰是中華民族之殤,中國海軍之殤。很多人想不明白,為什麼實力強大的北洋海軍,會在日本人手中不堪一擊?甲午海戰失敗的真正根源是什麼?一、落後的軍事戰略文化甲午海戰的失敗,本質是清朝對先進軍事戰略文化的缺失,清朝軍事戰略文化存在致命的缺陷。
  • 中國人自己丟了這件法寶,卻導致了日本的強勢崛起!
    但饒是如此,卻真有一場戰敗,結結實實到了舉國沉痛的地步:甲午中日戰爭。而甲午海戰之後,中國大興學習日本之風。我們中國這個在小日本面前當了幾千年的老師,終於放下了先生的架子,開始向學生討教取經。但是在日本,情況確實恰恰相反,本是「偷渡」過去的書,在當時同樣封閉的日本引起了強烈的反應,與中國的無人問津相比,日本幾乎是人手一本,在整個明治維新時期更是被奉為無價之寶。難怪連魏源都說日本才是其知音。在《海國圖志》的思想解放下,日本推翻腐朽保守的幕府統治,開啟了日本歷史上最為重要的改革之一——明治維新。
  • 甲午海戰中國慘敗,丁汝昌自殺,死亡時間是在艦隊投降前,或後?
    前言在甲午戰爭中,中日海軍有三次交鋒,其中豐島海戰揭開了戰爭的序幕,黃海海戰成為戰爭的重要轉折點,威海衛之戰則預示中國敗局已定。這幾場海戰的失敗,很大程度上直接決定了中國在戰爭中的失敗結局。甲午中日戰爭關鍵戰役及時間節點上述失敗,其根本原因是清朝當局政治、外交的腐敗和軍事戰略指導上的無能,除此外,作為北洋艦隊的總提督,丁汝昌在黃海海戰和威海衛海戰中,作戰指揮嚴重失誤,
  • 日本要「復活」吉野號,還記得甲午海戰嗎?
    說起中國近代史,就不得不提到甲午戰爭,那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屈辱的一場戰爭,曾經強大的中國讓日本給打敗,並且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不僅割讓了寶島臺灣還賠償了巨額賠款,而且自此以後日本對中國發動了更加瘋狂的侵略,造成了中國大量軍民死亡,還製造了多起駭人聽聞的大屠殺事件。
  • 電腦3D繪圖 再現史詩般的甲午海戰,為百年來受到誤解的北洋海軍平反
    清北洋海軍主力護送陸軍前往大東溝臺灣出版的《1871年班之甲午海戰》,使用電腦3D繪圖,以史詩方式還原歷史真貌,為百年多來受到誤解的北洋海軍平反。停泊大東溝外的清北洋艦隊1894年7月25日,中日甲午海戰爆發,這場至關重要的戰爭,由海戰延續到陸戰,由軍事延伸到政治,最終中國清朝在甲午戰爭戰敗後,於1895年4月17日與日本籤訂
  • 1896-1911年 甲午海戰後重建的北洋海軍老照片
    中日甲午海戰後,清政&府被迫籤訂《馬關條約》,馬關條約可以說是近代史上最為苛刻、也是最空前屈辱的一道條約,戰爭賠款以及被迫向西方列強借支高利貸的巨額利息等代價竟高達6億兩白銀。當時清朝的其他三支海軍但是艦艇稀少且嚴重落後,南洋海軍就15艘老舊不堪的小破船了;福建水師在中法馬江海戰中被全殲,甲午戰後福建水師也就是把之前被法國海軍打沉或重創的幾艘軍艦打撈出來翻修了一下,然後才轉交給了廣東水師;廣東水師的三艘主力戰艦,早就在甲午海戰中被擊沉、自毀或是被日本人俘獲編入其艦隊了,剩下的也就是破舊不堪的小炮艇、魚雷艇。
  • 解放軍報:甲午的殤思——寫在甲午戰爭兩個甲子之年
    透過黃海海面瀰漫的歷史硝煙,矢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中國人,能從這場攸關民族命脈的戰爭中,生發幾多感慨,獲得幾多啟悟、幾多憂思、幾多警示……   民族痛與中國夢——甲午戰爭對中國歷史命運的影響有多大   「歷史上每次大的海戰,都將決定兩個國家的命運」。
  • 航海世紀新版「甲午風雲」今日破世開啟
    《航海世紀》新版本「甲午風雲」將於今天震撼上線,「甲午風雲」版本將推出大型海戰副本,全新的海戰裝備,最有趣的戰旗玩法以及最新的海戰新天賦。新版本將帶領大家回到曾經的甲午海戰戰場,在火炮和巨浪中追憶那場輝煌的倭寇剿滅戰,同時還將推出一系列給力的活動,無限好禮等你來拿。
  • 甲午後,日本人火燒致遠艦模型狂歡
    陳悅:1886年,北洋水師的定遠艦前往日本長崎港進行第一次大修。作為當時的亞洲第一鐵甲艦,定遠艦的出現震撼了日本,在加上當時發生的長崎事件。日方大肆宣揚中國清政府憑藉海軍實力強大而欺辱日本,此後日本海軍的發展也都以定遠為目標,擊沉定遠為目的。甚至兒童中都出現了「擊沉定遠」的遊戲。經過近10年的努力,日本自認具備了這樣的能力,於是在1895年,中日甲午海戰爆發。
  • 專家:甲午之後 日本數萬人曾火燒致遠艦模型
    日本的自信其實就是在甲午之後產生的。在甲午之前,日本一直處於被北洋海軍威懾的地位,這種既恨又怕的心理普遍存在於當時的日本人心中。雖然甲午戰勝,但是恐懼並沒有消除,通過火燒事件,日本人來獲得心理上的和精神的自信。  在甲午戰後,北洋水師戰艦殘骸多被日軍打撈、拆分,當做戰利品陳列在神社、學校和公園。
  • 中國人仇視吉野號,日本或為最新萬噸取名吉野,究竟是何居心?
    日本最新的萬噸級驅逐艦27DDG將於本月的30日在橫濱市的磯子工廠下水,目前為止,這艘艦的艦名還沒有對外公開。這艘27DDG是在日本防衛省頒發的《平成27年度預算要求的概要》法案的背景下,誕生的一款新型飛彈驅逐艦。
  • 日本一直在侵虐中國,民國知識分子,為啥還要去日本留學?
    眾所周知,日本自明治維新之後,就一直在打清朝的小算盤,直到間諜發現清朝最強大的北洋水師就是一個空殼子後,毅然舉全國之力發動戰爭,史稱「甲午海戰!」此戰清政府水師全軍覆沒,由於是戰敗國,不得不與日本政府籤訂喪權辱國的白銀二億兩,從此之後臺灣、朝鮮、澎湖列島再也不屬於中國,並賠償日本政府白銀2億兩。這筆錢相當於日本5年財政收入,日本也憑著這筆巨額的財富,一躍成為了亞洲最強大的國家,也從這一刻開始,中日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
  • 若單純從裝備和戰術角度分析,甲午海戰,北洋水師究竟敗在哪裡?
    前面我們從用人的角度,對比了甲午戰爭時中日雙方的區別,可以看出北洋水師的將領跟日本聯合艦隊的將領差距。他們更擅長拉幫結派,權謀鬥爭,但從海軍專業度上來看,是不如日本聯合艦隊的。我們拋去大清內部的政治因素,官兵的意識,朝廷的意志,以及戰爭後期消極求和等等,單就北洋水師裝備和戰術的角度分析,北洋水師究竟敗在了哪裡?
  • 《易經》需卦「高島吞象」佔例:清國水師慘敗「致遠艦」沉沒
    《易經》需卦九三爻:「高島吞象」佔例:清國北洋水師慘敗「致遠艦」沉沒《易經》第五卦「水天需」,九三爻辭:需於泥,致寇至」。日本易學大師「高島吞象在「甲午海戰」的開戰前夕,以需卦、卦象、卦爻辭、爻位、互卦、反卦,綜合分析出日本海軍和陸軍獲利,而中國清朝海軍有「戰艦覆沒之事」。高島將此卦的結果上呈日本政要,日本的報紙當時有刊登此預測。在預斷的四十天後,清朝的牙山及平壤失守。
  • 甲午海戰中沉沒的「經遠艦」考古細節披露!開啟塵封124年的時光膠囊
    經國家文物局批准,2018年7月至9月,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隊,在遼寧大連莊河海域開展水下考古調查工作,搜尋、發現並確認了甲午海戰北洋水師沉艦——「經遠艦」。
  • 我國被禁的兩本奇書,清朝時慘遭遺棄,流傳國外後被視若珍寶
    其中有兩本奇書一本是《天工開物》,另一本是《海國圖志》被先後列為禁書。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冒犯請聯繫刪除宋應星將他畢生的研究成果都寫在上面,就是這樣一本奇書卻在清朝時被禁了,當年紀曉嵐在修訂《四庫全書》時對一些古籍審視了一遍。
  • 教科書:甲午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是清朝制度落後,為什麼這麼講?
    明朝社會的幾大弊病,如宦官幹政;文官集團勢力龐大,黨爭嚴重;這些弊政被清朝很好的摒棄,但是到了清朝末年,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後黨和以光緒皇帝為首的帝黨,為了爭權奪利,互相拆臺,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在民族危難之時依舊內鬥不止。全然置大局於不顧,龐大的大清國與日本的戰爭,最後快搞成了李鴻章的北洋和淮軍與日軍的軍事鬥爭。
  • 《馬關條約》125周年,兩岸統一才是對「甲午怨魂」最好的祭奠
    1894年9月17日,中日甲午海戰中,「鎮遠」艦緊跟北洋水師旗艦「定遠」艦,與日本艦隊血戰。激戰中,「鎮遠」艦305毫米巨炮命中日軍旗艦「松島」號,引起大爆炸,艦上日軍死傷近百人。甲午一役,北洋海軍雖敗,但兩艘鐵甲艦「定遠」「鎮遠」猶存,戰鬥力仍在。不幸的是「鎮遠」於12日18日在劉公島觸礁擱淺失去戰鬥力,及至在兩個月後的威海保衛戰中被日軍俘獲。
  • 玉石俱焚,甲午海戰鄧世昌為何要指揮致遠艦撞向吉野號
    然而好景不長,清朝頑固派眼界短淺,認為北洋水師氣候已成,便不再對其傾注精力財力。甚至慈禧太后本人,為了填補內宮開支、維持其奢靡生活,公然削剝海軍軍費,挪用水師經費。在北洋內部的管理層面也出現了嚴重問題,高層管理者貪汙腐化、畏戰怕死,與基層官兵嚴重對立、勢同水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