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校地融合創新 催生新動能

2020-12-15 東方聖城網

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是科技創新,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學校是創新的源頭。在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中,高校不僅負有人才培養的使命,在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等領域也有廣大的拓展空間。通過加強校企合作,可以推動構建產學研一體化平臺,更好地實現成果轉化和應用推廣。

可以說,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為高校履行大學使命、擔當社會責任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濟寧學院著力打造高校產學研融合發展的創新高地,助推產業發展,讓高校更好地服務新舊動能轉換。請看他們如何推進校企校地融合創新,催生新動能。

山東省醫藥功能材料協同創新中心成立大會

2018年8月28日,濟寧學院牽頭建設的山東省醫藥功能材料協同創新中心成立,協同創新中心的成立是該校落實省教育廳文件精神,主動對接我省新舊動能轉換重點工程,聚焦新舊動能轉換「十強」產業的具體舉措。圍繞生物醫藥和新能源產業,濟寧學院發起並與辰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辰欣佛都藥業(汶上)有限公司、山東辰龍藥業有限公司、山東辰中生物製藥有限公司、青島發思特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濟寧分公司、濟寧市化工研究院、嘉祥新海成化工科技有限公司、濟寧高新技術開發區永豐化工廠等聯合成立了山東省醫藥功能材料協同創新中心,在生物醫藥與生物質資源、化學創新藥物、組織修復支架材料等領域開展科研創新、學科發展、人才培養、隊伍建設、資源整合、經費投入等方面的協同創新。

這一聯合11家高校與企業共同成立的山東省醫藥功能材料協同創新中心,將沿著「需求導向——人才培養——學科建設——高端智庫——試驗區建設——重大成果」的任務導向,充分發揮協同創新中心智庫高地的作用,著力構建以高校協同創新研究為核心、協同政府職能部門進行成果轉化的協同創新機制,努力將中心建設發展成為全國一流的生物醫藥功能材料新技術和新成果的科研開發和工程化研究基地,人才培養基地和學術交流中心。這標誌著該校在服務新動能加快校企校地融合創新方面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新動能」是指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形成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如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能夠激發出巨大的能量。

濟寧學院物理與信息工程(機械工程)系立足自身學科專業特色,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領域服務新動能。

他們積極夯實、搭建學科平臺,促進產學研融合發展。先後與鄒城市政府、諾博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器人研究所、山東大學機器人研究中心等單位聯合成立了集「研究開發、生產製造、維修服務、培訓教育」 為一體的「山東省智慧機器人應用技術研究院」,並在技術開發和人才培養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合作;與國家半導體照明檢測中心、山東碩華科技有限公司等10家LED照明企業聯合發起成立了「濟寧市LED照明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為相關學科專業進一步開展產學研合作打下了堅實基礎;與中科先進技術研究院、諾博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12家企業、高校及科研院所聯合成立了「濟寧市工業機器人及智能數控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實現了產學研的合作機制;加入科技部認定的國家試點聯盟——「磁電與低溫超導磁體應用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為該校在磁電與低溫超導磁體應用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領域搭建了更廣泛的合作平臺,促進了高校、企業、科研院所和政府的交流與溝通,拓展了產學研合作研發、社會服務的有效途徑。

——成立智能製造研究院。2017年初,在學校大力扶持下,濟寧學院物理與信息工程(機械工程)系通過聘請產業領軍人才及行業專家,整合機械工程、電氣工程、電子信息工程、控制工程、計算機科學等學科資源,成立了「智能製造研究院」,建有機器人ROS開發平臺、半實物伺服控制平臺、智能化電液綜合平臺、智能製造系統集成平臺等,在電液智能化、智能檢測與控制、機器人技術及應用、智能製造系統集成等研究方向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開發。

目前與山東華特磁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研製的「節能環保型電磁攪拌器」產品已量產;為濟寧半導體及顯示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研製的「電敏保護設備光學性能和光幹擾快速檢測裝置」已投入使用;為濟寧市計量測試所研製的「礦用傳感器集成檢測系統」、「集成負載實驗箱」已在礦山檢測站投入使用;與北京京天威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合作研製的「新型TFDS綜合檢測幾何尺寸測量系統」,鑑定後計劃在鐵路系統推廣;與山東凌寶電氣有限公司合作研製的 「智能照明控制系統」已通過濟寧市科技局科技成果鑑定並已推廣應用。

——成立濟寧市納米材料與器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心致力於具有原創性的基礎研究和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開發;以市場為導向,面向經濟建設,開展工程化關鍵技術的攻關研究。相關技術領域研究方向包括:納米生物醫用材料、納米能源材料與器件、理論建模和數值模擬。現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山東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項,發表論文10餘篇。盧志華博士研發的 「羥基磷灰石基生物複合支架及組織工程骨」獲職務發明專利並獲得2014年山東省知識產權局專利資助。參與山東魯陽節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氧化鋁纖維增強氧化鋁泡沫陶瓷板關鍵技術研究,產品研發後可取代進口產品,取得明顯的經濟效益。以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實驗室為平臺,實行大型儀器上網,為泰山玻璃纖維鄒城分公司、東升新材料、無界科技、國家半導體照明檢測中心等企業與機構提供樣品檢測服務。

濟寧學院化學化工系充分利用重點實驗室(研究中心)、實驗基地以及其他科技設施開展深層次、多方位、積極主動的對外部開放、對外技術服務。

濟寧市相關企事業單位的部分研發、在職專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的技能培訓,需要進行實驗研究和服務時,該系積極開放實驗室。實驗室的基礎設施全年開放,滿足社會需求,提高使用效率,實現資源共享。實驗室價值10萬元以上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全部在山東省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協作共用網登記,實現了全省共享。對社會科研活動尤其是中小企業的科研開發,提供有力的硬體支撐,有效降低社會整體創新成本。

化學與化工系與地方重要的化工企業、科研單位,如兗礦集團、魯抗辰欣藥業、太陽紙業、濟寧化工設計院、陽光煤化、山東科創、陽光顏料等有長期的合作關係。2014年,新增校外產學研基地3個:濟寧市化學工業經濟技術開發區、濟寧民生煤化有限公司、山東榮信焦化有限公司;2015年增加校外博士工作站2個:濟寧賽德麗新材料有限公司、濟寧馳耐普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化學與化工系與企業建立夥伴關係,開展實質性合作研究,許多老師的科研成果獲得了技術專利,通過科研成果轉化、實驗技術轉讓、技術服務以及與企業聯合開發,產生了可觀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武泉林博士就斷層影響區巖層結構變異與採動應力演化及動力災害預控技術研究項目與棗莊礦業集團合作。針對煤礦工作面回採受斷層影響情況,綜合採用理論分析、實驗室相似模擬實驗、數值模擬與工程實踐相結合的方法,對斷層影響區的採動效應及巷道動力響應特徵展開了系統分析與研究。項目順利實施,改善了斷層影響區的工作環境,優化了斷層影響區巷道支護設計,使巷道支護成本降低了100元/米,年增收入800萬元,年增利潤560萬。武泉林博士還就深井厚硬巖層結構突變與地表巖移及衝擊地壓防治關聯技術研究與棗莊礦業集團合作。此項目針對煤礦工作面上覆硬厚關鍵層情況,本項目綜合採用理論分析、實驗室相似模擬實驗、數值模擬與工程實踐相結合的方法,對工作面回採期間的覆巖運動規律、採動應力演化規律展開了系統分析與研究項目的順利實施使工作面的衝擊地壓防治工作更具針對性,節約了防衝成本,年增收入800萬元,年增利潤450萬。

張功國博士就新型夜光塗料的研發和工業化生產項目與山東賽德麗漆業集團有限公司合作。此項目將掌握的長餘輝發光材料及納米材料的表面有機改性處理技術等方面的知識,開展產學研合作共同研發出兩種新型夜光塗料及真石漆產品。此項目的研究工作已取得國家授權專利9項,其中發明專利5項,合成2種新型的真石漆,創造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企業創造約100至200萬的利潤。

韓紅博士就新型高能燃料增效劑的開發項目與山東馳耐普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燃油中的不穩定成分在發動機運轉時極易產生氧化縮合反應,在進氣閥和噴油嘴上生成積碳。其中,進氣閥中的沉積物會導致進氣道截面積減少,進氣效率降低,而噴油嘴上的積碳會導致噴油不暢,燃油霧化質量下降,燃油在燃燒室中難以完全燃燒,造成發動機啟動困難,怠速不穩,以及油耗加大,尾氣排放惡化。合作企業開發的主要產品為柴油和汽油的添加劑,通過該課題的研究,開發新型高能燃油添加劑,利用納米微型蒸汽爆炸技術,將燃燒室內壁的積炭震松、震碎,高強度清洗髮動機內壁,實現增強動力,降低油耗,清理積碳,大幅降低一氧化碳和碳氫化合物的排放的目標。通過在企業和生產車間的跟蹤驗證,就生產工藝和技術的改進提供現場指導,研究新的生產技術和工藝,開發新產品,提高燃油的燃燒效率,起到節能減排的功效。經過大量的試驗和研究,建立起新型高能燃料增效劑的小試工藝,開發出新系列產品,經測試合格,並通過經濟技術核算,可用於市場推廣,可產生經濟效益300萬元。

司崇殿博士就複合人工溼地處理農村生活汙水技術與山東誠臻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農村生活汙水嚴重汙染了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是造成農村環境汙染的重要原因之一。人工溼地汙水處理技術是一種新型生態汙水處理技術,由於具有對汙染物去除效果好、基建和運行費用低、工藝設備簡單、維護管理方便等特點,廣泛應用於廣大中小城鎮和鄉村地區的生活汙水處理中。項目實施過程中申請發明專利2件,授權實用新型專利3件,產業化後預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

孫玉紅老師就裝飾、家居板材用無醛粘合劑的研製與曲阜市沃冉工業技術有限公司籤署技術研發合同。目前,市場上的裝飾、裝璜用多層板和細木板絕大部分是用脲醛樹脂和酚醛樹脂熱壓合而成,甲醛是這兩種樹脂中的主要成份,生產中通過配比和工藝改進能控制最終游離甲醛的含量達到標準,但用此粘合劑生產的裝飾材料和板材,在使用時還是會有甲醛釋放出來危害人體健康,造成環境汙染。針對這種情況,該課題擬從根本上改變,開發無醛粘合劑,真正做到裝飾材料和板材中的甲醛零釋放。項目通過小試優選主要原材料、確定合理配比、工藝流程。根據小試數據進行了中試設備確定,並成功進行中試,中試產品到廠家試用,根據廠家的反饋進行工藝參數調整,產品最終得到廠家認可,現在已大批量生產銷售,達到了預期目標,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產品2015年5月進行中試,經過板材生產廠家的試用,生產的裝飾板材各項指標優於國家標準(GB9846),尤其是游離甲醛為零;7月份投入大生產,該粘合劑備受市場認可,銷量劇增,到目前為止,累計生產近千噸,實現利稅100多萬元。由於該粘合劑生產的板材不含甲醛,為「無醛家裝」提供了保障,完全符合當今社會的環保要求。

濟寧學院生命科學與工程系根據專業群和學科平臺特點及優勢,對接我省新舊動能轉換重點工程,圍繞生物醫藥、新能源產業、現代農業等領域密切對接行業企業,服務地方,加快專業內涵建設和學科內涵建設。

——建立新能源研究院。2018年初,結合新舊動能轉換,新能源研究院充分利用地方資源,結合特種資源,發揮多學科交叉優勢,開展生物質能、微藻活性物質提取、生物能源製取、塌陷地治理和修復、資源開發及高值化利用、生物發酵、資源開發及利用等相關研究和成果轉化。2014年,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省級重點學科建設平臺為中心工作開展提供了良好基礎;2016年,濟寧學院新獲批2個資源開發與高值化利用的濟寧市工程技術中心(濟寧市生物氫烷氣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濟寧市特色農產品高值化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017年濟寧學院資源開發與高值化利用學科平臺建設啟動;2018年3月,學校新能源科學與工程本科專業正式獲批招生,為新能源研究院的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進一步提供了條件。目前,中心已聘請國內知名專家作為學科帶頭人和特聘教授,為中心的建設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中心擬率先在微藻固定煙氣CO2生物質多聯產、生物質廢棄物清潔轉化製取液氣生物燃料等方面取得科研突破。

——濟寧市生物氫烷氣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該研究中心致力於具有原創性的基礎研究和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開發,以市場為導向,面向經濟建設,開展生物能源工程化關鍵技術的攻關研究,加速成果轉化。相關技術領域研究方向如下:

(1)能源微生物的育種和馴化;(2)生物質高效預處理和發酵過程優化;(3)生物能源(生物氫氣、生物甲烷、生物柴油和乙醇等)的製取;(4)微藻治理塌陷地及產能減排CO2的研究;(5)南四湖具有地方特色生物資源的分類和鑑定。

該研究中心不斷加強與當地能源企事業單位的聯繫。目前,已經與多家新能源相關企事業單位籤訂了產學研合作協議,聯合開展相關項目的研究工作,建立了實踐教學基地和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基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逐步提升。該研究中心集基礎創新研究、技術產品開發、工程化研究、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化實施和人才培養於一體,先後承擔了包括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項目、國家星火計劃、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山東省中青年科學家獎勵基金項目、山東省高校發展計劃項目、濟寧市科技發展計劃等市廳級以上科研項目28項,申請國家專利18項,產業化3項。

——濟寧市特色農產品高值化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中心致力於具有原創性的基礎研究和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開發,以市場為導向,面向農村農業經濟建設,開展特色農產品加工關鍵技術的攻關研究;加速成果轉化,將農產品加工向多領域拓展。

特色農產品加工相關技術領域研究方向如下:(1)農產品加工技術:主要從事生鮮食品(水果、蔬菜、糧油、畜產等)貯運與深加工方面的研究工作。(2)食品生物技術:主要從事生物技術在食品原料生產、加工和製造中的應用的研究工作。(3)功能性食品與生物活性物質:主要從事有關功能性食品資源開發與利用、食品功能化學、膳食營養與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4)農產品質量與安全:主要從事有關生鮮食品質量安全、檢驗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5)食品微生物與發酵工程:主要從事食品微生物技術原理及其在食品工業領域中的應用方面的研究工作。

目前,該研究中心已經與濟寧市食品工業開發區、濟寧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濟寧心心酒業有限公司、山東省齊盛食品有限公司、山東東寶食品有限公司、梁山菱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東正大菱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東泗水海韻糧機有限公司、山東美盛餐飲有限公司等食品企事業單位籤訂了產學研合作協議,聯合開展相關項目的研究工作,建立了實踐教學基地和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基地。目前,該研究中心申請國家專利16項,其中發明專利授權7項,其中3項專利已產業化。

在新舊動能轉換中,濟寧學院不斷加大合作辦學力度,目前還與青島網商、上海扶誠金融等6家公司籤訂了共建專業協議,申請新增網際網路運營法務等9個專業方向;與濟寧教育科學研究院、曲阜市教育和體育局、中國農業銀行濟寧分行、尼山文化旅遊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等多家單位籤署了戰略合作協議,與珞石(山東)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籤訂了產學研合作協議,與山東交通學院籤訂了研究生聯合培養協議。

讓「人才」、「科技」化作新舊動能轉換的「智力引擎」,濟寧學院將會在校企校地融合創新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濟寧學院黨委書記鬱章玉與同濟大學王安麟教授為「智能製造研究院」揭牌

產學研合作暨博士工作站籤約

濟寧學院與浙江大學舉辦的新能源國際會議,中韓雙方專家及韓國部分新能源企業家參加

相關焦點

  • 電解質|德州扒雞產業學院揭牌成立 山東校企、校地合作攜手共唱...
    山東省委、省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校企、校地合作創新,並大力推進校企、校地合作對接,從1991年至今每年舉辦產學研展洽會,有規劃、有目的地統籌安排各種校企、校地合作對接活動。就拿近一兩年的事情來舉例。而日前共建德州扒雞產業學院的新探索,推進了以扒雞為代表的德州特色食品品牌建設、科技創新和文化傳播,是企校雙方響應國家有關戰略要求,深化產教融合、服務產業發展的重要舉措,是企業與高校的「無縫對接」,是產業與專業的「同頻共振」,是企業發展與學校建設「攜手並進」。
  • 堅定不移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
    堅定不移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 2020-12-18 15: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以融合促改革 以創新謀發展!我市油地校融合發展綜述之二
    相似的發展脈絡賦予了油地校三方相同的前進目標和發展動力。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油地校三方連心聯力,圍繞「人才共享共用」目標,著力創新體制機制,在強化人才融合政策供給、暢通交流渠道、創新合作方式、提供高效便捷服務等方面積極探索,構建起「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融合發展」的區域人才工作格局,為三方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 時評丨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
    無疑,此舉澎湃了創業者的激情,也彰顯了諸暨以科技創新為切入點,推動「諸暨製造」向「諸暨創造」高質量發展的堅定決心。中國設計紅星獎是北京市科委支持的專業設計獎,自創辦以來,在推動設計產業升級、帶動區域協調創新發展和服務企業創新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逐漸成為國內外公認的權威性設計賽事,被譽為「中國設計的奧斯卡獎」。
  • 校地合作吐新蕊 協同創新結碩果——我市與武漢理工大學產學研合作...
    企業發布技術需求專家做成果推薦深化產學研合作是破解科技與經濟「兩張皮」、打通成果轉化「最後一公裡」的橋梁紐帶,深化產學研合作將優化創新資源配置、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武漢理工大學科技合作與成果轉化中心主任胡劍表示,學校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目標,面向重點區域,著力打造「校地戰略合作關係——校地科技合作平臺——校企研發基地——科技項目合作」的多層次科技轉化服務體系。
  • 福州高新區專注「四大融合」 打造「創新共同體」
    近年來,福州高新區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創新推動「校地融合」「四化融合」「開放融合」「產城融合」,努力打造福州版「中關村」、「三創」產業園示範區、區域發展核心載體和宜學宜業宜居宜遊的好環境,探索形成院、校、城、企、人「創新共同體」,為實現高新區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注入強勁動力。
  • 兗州「校企合作 產教融合」解企業用工之急
    5月15日,山東經典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拼裝車間內,工人孔震正拿著槽鋼夾緊器動作嫻熟地將裝配結構的兩端對接。
  • 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棗莊學院:深化產教融合,培養應用型人才
    2020年山東省第六屆「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化工學院申其睿同學的「炫彩光瀾—零能耗點亮工程」項目榮獲金獎。近幾年來,學校堅持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建設目標,傳承弘揚魯班、墨子卓越匠心文化,不斷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積極服務地方新舊動能轉換,紮實走出一條轉型發展、內涵發展、特色發展、高質量發展之路。
  • 服務「三高四新」,校企「牽手」助力人才高質量就業
    三湘都市報12月25日訊(記者 劉鎮東 黃京 實習生 黃宇歸)學校人才培養如何服務「三高四新」?為積極推進校地、校企深度融合,推動高校人才培養與企業用人需求無縫對接,為我省提供堅強的人才智力支撐。12月25日,「融合聚力 智匯三湘」湖南省大科城校企交流會暨重點用人單位座談會啟動儀式在嶽麓科創港舉行。 會上,湖南省大中專學校學生信息諮詢與就業指導中心與嶽麓山大學科技城(以下簡稱「大科城」)管理委員會籤訂《高校創新創業重點項目引薦合作協議》,雙方將承載著湖南省「三個高地,四新使命」的重要創新引擎作用。
  • 106個創新創業教育中心,93個校企合作創新創業教育基地,速看
    >基 地 名 稱項 目負責人1中南大學中南大學-長沙迪邁數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創新創業教育基地歐旭理2中南大學中南大學-湖南柿竹園「礦世英才」校企合作創新創業教育基地網絡安全創新創業教育基地魏莉66湖南人文科技學院英語師範生校園聯合創新創業教育基地胡瑾67湖南人文科技學院體育類專業校校合作創新創業教育基地
  • 油地校聯席會議召開 傳承油地校團結共建基因 開創區域融合發展新...
    他說,東營發展最獨特的優勢是油地校融合,油地校融合始終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最突出特色、最重要潛力。近年來,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油地校三方攜手奮鬥、務實合作,在過去良好基礎上,做了大量紮實有效的工作,推動合作共建不斷邁上新臺階,融合發展的氛圍更加濃厚。明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我國將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新發展階段。
  • 四川省以「五個新」推動產教融合發展
    四川省積極適應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教育的新要求,啟動產教融合示範項目建設,按照「抓項目、重協同、有突破、能示範」思路,堅持問題導向,突出示範引領,注重「五個創新」,推動教育與產業深度融合、學校與企業協同發展,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水平。
  • 深信服籤約青島理工大學琴島學院校企合作打造ICT人才生態圈
    近日,深信服科技與青島理工大學琴島學院(以下簡稱琴島學院)籤署校企合作戰略協議,「深信服信息產業學院」正式揭牌。這標誌著深信服與琴島學院開啟了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共建網絡安全及雲計算等新興專業人才培養的第一步。
  • 擴大高校「朋友圈」 市校合作進入新階段
    在成都科學城內,校地合作碩果纍纍 當下,以創新為動力,推動科技與城市發展相融合,煥發城市發展新動能,已成為城市發展的重大課題。據統計,成都已與清華、北大、上海交大等18所知名高校籤訂戰略合作協議,引聚一批創新項目落地。 積極「出擊」的背後,得益於新發展格局下,成都正不斷擴大市校合作「朋友圈」,引聚創新平臺、國家重點實驗室,激活校友資源、聚集高能級項目、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與高校共享機遇、共創未來。
  • 深化校企合作 房校赴日立電梯(中國)有限公司參觀交流
    大洋網訊 4月19日下午,廣州市土地房產管理職業學校陳黎靖校長、斯康書記、何漢強副校長、招就科趙國紅主任、機電工程教學部鄭建文主任等一行五人前往番禺大石日立電梯(中國)有限公司培訓總部,與趙澤林部長商談房校與日立電梯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事宜。
  • 92秒丨德州與中北大學校地融合再結新碩果,新型工業膠水打破國外...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5日訊 德州市和中北大學德州研究生分院深入推動校地融合,破解技術難題,驅動科技創新,拓展了高等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發展能力,推動了德州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 校企合作 聯融發展——京博控股集團與百餘所高校構建「校企命運...
    本次大會是高校、企業、政府聯融發展的一次「智慧盛宴」7月10日,京博控股集團第四屆校企聯融發展暨科技創新與職業教育總結表彰大會順利召開。本次大會以「聯融創新 共享未來」為主題,政校企三位一體共商產教融合、校企聯融新模式,這次大會既是京博的校企聯融發展大會,也是濱州市規模盛大的「智慧盛宴」。
  • 校企合作:籤筆盒與浙江大學產學研融合,促進科技轉化及人才培育
    一.校企合作 聯合攻關當今世界,信息技術革命日新月異,網際網路日益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先導力量,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有力推動著經濟社會發展,而「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深圳市小石頭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作為一家專業從事網際網路技術研發的高新技術企業,擁有龐大的科技研發中心,為重視科技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的淅江大學深圳研究院提供產學研基地,打造產、學、研一體化的校企深度合作模式,推進產教融合,成為院校科技人才培養的最佳合作夥伴。
  • 「30·60」新時代能源電力創新發展大會召開
    黃學農指出,面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更新,要堅持創新在能源電力領域的核心地位,加強「卡脖子」關鍵裝備和核心部件研發,推進特高壓輸變電、風電、光伏發電等優勢技術的工程實踐和創新,加大傳統能源與現代信息技術的融合創新力度,促進能源行業與高校、科研機構的產學研合作。保定是全國首批低碳城市試點城市,也是能源電力產業重要的集聚地和創新地。
  • 積極推進創新成果轉化 服務「三高四新」戰略實施
    「三高四新」戰略創新成果校企對接推介會舉行。近年來,湖南鐵路科技職院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入推進產學研結合,打造了10個科技創新平臺,組建了4個省級以上「專兼結合」教學科研創新團隊,推出了233個技術創新項目和專利成果,持續推進創新成果轉化。推介會上發布了湖南鐵路科技職院典型創新成果,舉行了校企對接籤約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