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個頭盔把地產銷售圈扒了個底兒掉。我找了幾個地產圈的人聊聊,他們告訴了我幾件銷售圈以外的事兒——
他們說,找小中介買房可能比找開發商的熟人更便宜;
他們說,二手房成交萎縮的很大原因是中介都跑去賣新盤了;
他們說,有的渠道賺的比開發商都多;
他們說,中介手裡的大都不是好戶型;
他們還說,自然到訪的客戶,只要在談到最後談不下來的時候,直接要求總價打97或者98折就馬上籤單,這樣的優惠就比找中介差不了多少……(我說這條有用,我得加粗記下來。樊曉花說我想太多,「你差的是這點兒優惠嗎?你差的是個奇蹟,白送的奇蹟。」)
我們四五個人像玩劇本一樣圍坐了一圈,就買房的這些套路盤了2、3個小時。一個以前在新盤當銷售,現在在中介賣房的姑娘說,錢可以讓你挺直,也可以讓人彎曲。在案場做銷售的時候,死看不上中介。但現在她也下海了,因為中介的佣金比做新盤銷售時多得多。並不是因為中介既能賣新房也能賣二手房,銷售範圍更廣,而是綜合下來看,新房的提傭比二手房中介費點位平均高出0.8左右。所以,越來越多的中介已經不再積極賣二手房了,而是專心賣新樓盤。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大致是由於疫情的影響,不少行業一蹶不振,以至於房地產市場不景氣,開發商病急亂投醫,給有客源渠道的中介開出高佣金帶客。高點位下,渠道中介不再開拓門店的二手房客戶,專心洗新盤客戶。
新盤給渠道帶來的收益是顯而易見的。以最大的渠道商貝殼三季報為例:貝殼新房業務收入則來自於向房地產開發商收取銷售佣金。從三季度來看,貝殼存量房、新房GTV分別為5760億元、4200億元,但對應的營收分別為88億元、111億元。相比之下,新房GTV對應的營收轉化率要高出73%。
一位中介說,他們在疫情後做過一個統計,發現二手房賣不動了。當然,新房也同樣賣不動。不過,相比於二手房,手裡有4、5百萬的客戶大多都在他們的介紹下買了新盤。池子裡的客戶就這麼多,其中不少是來自二手房換房客戶。買新盤的多了,買二手房的自然就少了。於是,新盤與二手房搶客戶的現象出現了。二手房萎縮有很大原因是因為中介業務員被高佣金吸引主要介入了新盤銷售。
開發商能給渠道多少渠道佣金?一位在房地產就職的朋友說,他知道的能到10%,據說有的更高。但高佣金下尷尬的是,開發商窮的只剩下底褲了。被中介截客,甚至是洗客的房產直銷自然是要罵街的。因為渠道能拿到更便宜的「貨源」,所以有的購房者直接找中介買房談優惠,而不再通過案場直銷或託熟人詢底價。畢竟,房子對錢包的打擊是空前的,零點幾的折扣也是幾萬甚至幾十萬的真金白銀。至於絕後,那不至於,我還是對鐮刀有信心。
供需是經濟學的基礎,以供需為基礎向外延申,就有了賣方和買方。需求是可以被價格影響的,這就是我們說的「需求價格彈性」。開發商的銷售策略不一定是薄利多銷,也不一定是高利少銷,而是總體。只要能「逮住」客戶的貓就是好貓。
一位案場銷售告訴我買房拿優惠的技巧:「你不用找中介,就直接去售樓處找案場銷售,跟他談優惠談折扣,談到最後實在折扣價格實在談不下來了,你就直接提出總價打97或者98折的要求,說如果接受就馬上籤單。這樣的優惠就比找中介差不了多少。對開發商來說沒差,給誰讓利都是讓,而且開發商還不用付給中介渠道費了。」
雖然中介是賣二手房起家的,但他們更願意銷售新盤。一是佣金高,二是溝通方便。賣二手房需要聯繫溝通買賣雙方客戶,有一方有變化這筆交易就泡湯了。而且從佣金分成上看,大部分中介公司都按照客戶、房源、成交來分佣金,看著一單收幾十萬的佣金,但一分就沒多少了。而新房銷售則更方便一些。開發商不用維護,渠道只面對客戶一方就可以了,佣金就都是一個業務員的。所以對於業務員來說,肯定更積極推新房給購房者。
新金融記者 寧廣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