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收納物品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整理。可以說,整理是收納的基礎。在生活中,我們不斷地購買物品,物品數量是不斷增加的。如果把物品一股腦都塞進收納空間,無論多大的房子,都盛不下日漸增多的物品。所以,收納之前,必然要學會整理。整理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首先是5秒鐘給物品分類。物品可以分為「需要」、「不需要」和「保留區內」三類。比如,需要的物品為當季要穿的衣服、鞋子、包包等;不需要的物品包括尺寸不合適、穿起來不好看或者已經好幾年不穿的衣服,不合腳、破損或者長期未保養的鞋子,過期的化妝品,壞掉的家電,不實用的工具,有裂痕或破損的餐具,等等。一般情況下,我們5秒鐘就能判斷出物品的種類。
在不需要的物品中,有些壞掉的、不能再利用的物品就直接丟棄了,有些可以再次利用的物品,比如書籍,可以通過孔夫子舊書網、鹹魚網賣出;完好的衣服鞋子,也可以通過鹹魚網賣出,既處理掉了閒置物品,也可以賺點零花錢。
當超過5秒鐘,我們不能做出決定時,不妨暫時歸為保留區內。比如,買了幾年不經常穿的衣服,長期不用的各類器具等。如何應對保留區內的物品呢?書中給了一個簡單實用的小方法-- 「再用一次」。比如,穿著捨不得扔的衣服出一次門,看看自己是否還想下次再穿它出門,如果是,就留下,如果不,是就扔到不需要的箱子裡。用過之後,仍然無法判斷去留的話,就設定一個半年或一年的期限,重新檢視一次,再決定物品的去留。
第二個原則是,劃分範圍與限定時間,慢慢整理。若想一次性整理完所有的空間,我們很快就會厭煩。如何以輕鬆的方法進行整理呢?可以設定一個小目標,每次只整理小範圍的空間或一種類型的物品,這才是聰明的做法。比如,花費15分鐘整理好一層抽屜。對於散落在房間的物品,不知從何收拾時,可以設定「只收衣服」、「只收書籍」、「只收孩子玩具」的原則後,然後慢慢整理。
第三個原則是,家人的物品由當事人決定。整理物品時,一定要尊重家人的意見,由本人做出決定「需要」或「不需要」的整理原則。很多媽媽們在收拾兒童的玩具時,通常會把他們不玩的玩具丟掉,大人會覺得這些東西太佔地方,丟了也無所謂。可是,每件物品都蘊藏著孩子的回憶和情感,媽媽們最好還是尊重孩子的意見,然後再決定是否丟棄。當然,我們也務必讓家人明白,她們的協助和理解,是讓家居環境清爽乾淨的關鍵。
有時候,孩子不像大人那樣能輕易地做出決定。如何讓孩子決定物品的去留呢?書中也給出了個小技巧。比如孩子的繪畫作品,記錄著孩子的成長,也滿載著孩子的回憶。因此,繪畫作品是很難處理的類別。處理時,可以讓孩子挑選出「最想保留的作品」,接著再選出「第二想保留的作品」,像這樣依次篩選,直到保留收納空間放得下的數量為止。
第四個原則,只留下必要數量的物品。很多人抱怨,「家裡太小」,「收納空間不足」。真的是這樣嗎?實際上,並不是空間太小,而是物品數量超過了居家空間可以負荷的程度。說白了,就是家中的物品太多了。很多物品,並不是越多越好,而是適量最好。比如,外賣送的一次性筷子,許多人因為偶爾用得到這些物品,所以越積越多。實際上,我們平時用不到那麼多一次性筷子。儲存得越多,佔用空間越大。因此,只留下一定數量一次性筷子就可以。只要多出來,丟掉就好了。
再比如,很多人不知道如何處理照片。照片記錄著我們的成長、戀愛、結婚、生子,等等。照片越積越多,佔用很大的空間,尤其是結婚照。因為結婚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夫妻雙方花費很大一筆費用照結婚照。選片的時候,看到每張照片都很美,再加上店家的誇讚,不知不覺就選了超出預算的照片。結果呢,剛開始還給朋友親戚看看相冊,過段時間,相冊就被塵封起來了。不得不承認,結婚照是生命中美好時刻的見證,但是多洗了那麼多張照片,實在太佔空間了。照片,也要去粗留精,只留下喜歡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