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科幻小說的宏大敘事

2020-12-16 中國社會科學網

21世紀初以來,隨著現實主義文學重歸文壇主流,當代文學重構宏大敘事的衝動和願望逐漸湧現,主流文壇集中出現了一批帶有強烈「史詩化」追求的長篇創作。在此期間,科幻小說創作也出現了一些具有史詩性規模的長篇小說,數量雖然不多,但可為研究這一敘事類型提供一些新的分析文本。

科幻小說世界

廣闊時空中的科幻精神與理性之美

討論科幻小說的宏大敘事,我們可以從兩個層面展開:一是作為科幻的宏大,二是作為文學長篇敘事的宏大。先來看前者。作為一種能夠以宇宙為空間尺度、以萬物起源與終結為時間尺度的小說類型,科幻小說天然地具備史詩氣質。「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這句出自田中芳樹《銀河英雄傳說》中的名言,簡潔形象地概括出了科幻小說擁有的廣闊時空維度。它使科幻小說得以跨越個人、家庭乃至民族、國家的邊界,想像整個人類種族的興亡全景。

相比現實主義小說,科幻小說憑藉現代科技的力量,獲得了重述過去與鋪演未來的可能,這使科幻小說在描繪長篇歷史畫卷時,氣勢更為恢宏。此外,由於真實歷史事件被放置在可逆性狀態下重新認知,或現實有了虛構的未來發展並結構出動態的因果關係,科幻小說往往能夠更為深刻地揭示歷史本質。「虛構現實或可能世界,儘管有著種種的移置和偽裝,卻始終反映著特定社會文化階層的隱含受話者的願夢和夢魘」(達科·蘇恩:《科幻小說面面觀》)。科幻小說一方面將目光投向宇宙或世界的永恆,另一方面也始終牢牢把握著時代的精神。正是這種被達科·蘇恩稱為「現代科幻小說特有的史詩性」,使宏大敘事在長篇科幻小說中屢見不鮮,如艾薩克·阿西莫夫的《銀河帝國三部曲》、弗諾·文奇的《深淵上的火》、丹·西蒙斯的《海伯利安四部曲》等。

當代中國的科幻小說,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一種為現實服務的創作。從20世紀50年代初期直至80年代,我國科幻小說的題材內容多局囿於生活生產中的問題解決,想像一些可預見的應用性小發明。即使一些將眼光投向太空的幻想,也是出於科學知識普及的目的。進入新時期後,儘管在一些作家的努力下,科幻小說創作與當時文學思潮接軌,文學性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科幻小說仍未有效地建立起自身的文學特性,這使得一些小說雖將時空延展至千年之後、宇宙之間,卻仍然因為缺少對歷史本質的深入觀照而缺乏宏大感。

直到20世紀90年代之後,在王晉康、劉慈欣、江波、阿越等人的筆下,中國科幻小說的時空維度才真正較為充分地得到了延展。從早期的《亞當回歸》開始,到後來的《水星播種》《百年守望》《天父地母》《逃出母宇宙》等小說,王晉康科幻小說中的世界倏忽千年,動輒萬裡,故事中的人物或穿越到原始社會,或用星際冬眠的方式抵達遙遠未來,通過這樣的時空穿梭,與當下形成一段跨越千年的歷史時空,從而得以站在人類文明史的高度思考基因技術、人工智慧、太空開發等前沿科技對於人類生活可能產生的影響。劉慈欣的《三體》,時間上一直延伸至數百年後的未來,空間上則拓展至整個宇宙,除此之外,還有下至一維,上至十一維的多重時空維度。在這樣極為複雜的時空裡,作家展開一重又一重思想實驗,宇宙文明間的「黑暗森林」法則背後,是對進化論思想的深層思考。

除卻廣闊的時空維度,科幻小說獨具的科學精神與科學美學,也讓這一文學類型本身具有宏大的特質。王晉康說過,宏大、深邃的科學體系本身就是科幻的美學因素。科學所具有的震撼力,使宏大不需要長篇就能達到。但由於文理分科而導致的學科壁壘,使科學之美很難在文學中被表達出來,這就需要小說家兼具文學與科學兩種素養。英國的阿瑟·克拉克就是這樣的代表。他的《2001太空漫遊》《與拉瑪相會》等作品,用流暢、極具畫面感的文字為讀者描繪出外太空極致的理性之美。劉慈欣也在這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他的《地球大炮》裡穿越地心向太空發射的地球大炮,《流浪地球》裡比珠穆朗瑪峰還要高的地球發動機,生動形象地展現了科技鑄就的機器美學。同樣是充滿力量感和驚奇感,但與自然山川河澤的雄渾壯美完全不同,這是一種融合理性美、秩序美和邏輯美的「人類世」之美,冰冷、肅穆而崇高。但像劉慈欣這樣,能夠將科學與技術的宏大美學通過文字展現出來,讓讀者被這種人工製品的強勁張力震撼、感動的作家,在目前中國科幻文學界還不多。

文學敘事與人文精神相關

文學敘事中的科技理性與人文精神

科幻小說宏大敘事的第二個層面,即作為文學長篇敘事的宏大,也可以從兩個角度展開分析:一是敘事的宏大,二是宏大的敘事。先來看敘事的宏大。在科幻小說家中,王晉康、劉慈欣努力以科技文明為內核書寫價值信仰。王晉康的《豹人》《癌人》《類人》等「基因人」系列,既對基因技術、人工智慧產生的道德倫理問題展開重新思考,又對這些科技手段保持了樂觀、堅定的信念。同樣,在劉慈欣的《三體》裡,我們也能清晰地感受到作家的科學樂觀主義,以及由此而生的理想主義情懷。

受功利主義價值觀的影響,當下傳統的人際關係模式、信任模式遭到嚴峻挑戰,生活世界、自然世界發生異化,而王晉康、劉慈欣等人在科幻小說中對科技信仰的重建,是在嘗試為處於焦慮中的國人尋找新的心靈依靠。但是對科學的堅定信仰並不能夠支撐起人的全部價值理念。科幻既然是一種文學類型,我們就必須按照文學的標準來討論這個問題。時至今日,重視人的尊嚴和個體價值已經成為文學的寶貴傳統,換句話說,今天的文學是建立在堅實的現代人本精神和人性探索的基礎上的。所以,只有有效地將科學精神與現代人本精神、人性探索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實現科幻小說的宏大敘事。在這方面,有些作品表現出科學精神有餘而人本精神不足的缺陷。相形之下,劉慈欣在《三體》中儘管也表現出從科學理性出發的功利價值觀,但由於故事中程心這個人物的存在,讓這種功利價值觀變得不那麼冷酷,從而使文本傳達出的價值追求實現了科技理性與人文精神的合一。

接下來再看宏大的敘事。科幻小說是文學,所以必須強調文學性。場景鋪展得再宏大,精神提得再高遠,如果敘事能力跟不上,那麼這個宏大敘事依然是有問題的。很多科幻小說宏大有餘,敘事能力不足,可以輕易地把時空範圍延展到星際之間、千年之外,但在基本的人物形象塑造、情節設置方面,仍然比較單薄、生硬,觀念化的痕跡相對明顯。而另外一些科幻小說,則是敘事技巧到位,對人性、人情的書寫在某種程度上為主流文學創作提供了新的思考空間,比如陳楸帆的《荒潮》,韓松的《地鐵》和《醫院》系列等。但這些作品因為價值觀念問題方面的原因,又比較難以展開宏大敘事。或許正由於此,劉慈欣的《三體》才始終會讓人覺得難以超越。《三體》中的每一個人物,章北海、程心、雲天明都各具個性,尤其是章北海身上體現出的傳統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與為人類獻身的大無畏氣質,給讀者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但是,難以超越並不意味著無法超越。仔細梳理「宏大」與「敘事」難以兩全的原因,比如當代中國科幻小說發展的歷史缺陷,作家對科幻文類功能認識的偏頗、自身的科學素養和文學能力的不均衡,以及科幻敘事學批評的落後等,然後去思考如何克服這些難題,都是提升科幻小說宏大敘事水平的可能性路徑。現在科幻小說創作處於發展的好時機,好好利用這一時機,提高科幻小說的創作質量,是每一位科幻作家和研究者亟待思考的問題。

(本文系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學者項目 「建國初期小說中的城鄉關係書寫研究」 (13ZJQN003YB)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杭州師範大學人文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聲明:本文圖片來源於視覺中國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啟蒙視野下的中國科幻小說發展流變
    這一時期的科幻小說,在學習、模仿西方科幻小說的基礎上,將「知識與真理的話語」「夢想與傳奇的話語」統合一體,開創了中國科幻小說的兩類敘事傳統:(1)啟蒙傳統,又分以梁啓超為代表的科學精神啟蒙和以魯迅為代表的科學知識啟蒙兩種;(2)娛樂傳統,即在神怪敘事傳統、商業化文學時代潮流推動等諸多因素下,為滿足市民階層娛樂需求,被異化為借科學名義證明神道鬼怪之不誣的獵奇故事,類似於美國軟科幻中的「pulp science
  • 當科幻小說描寫的場景一步步成為現實,未來該如何突破?-虎嗅網
    中國科幻在2019年進入史無前例的黃金時代,但也面臨著更加嚴峻的創新挑戰。當全民熱衷討論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和劉慈欣時,遮蔽的是100多年從晚清到當代的中國科幻龐大的歷史積累。在世界科幻紛紛萎靡而中國科幻一枝獨秀的表象下,當前科幻界內部的焦慮則是:新的科幻小說的路徑在何處?當前中國的科幻小說創作,顯然無法匹配其在全社會掀起的熱度。對新的寫作路徑的回答,要回到科幻文學元素的本身:時間、空間和紀元。
  • 國內首套中小學生原創科幻小說書系在深首發
    此次推出的「科幻文學卷」共6冊,其中5冊為深圳少年創作的長篇小說《果核》《星際流浪客》《回到月球表面》《反S聯盟》和短篇小說集《宇宙密碼》。這也是國內首套中小學生原創科幻小說書系。「致青春·中國青少年成長書系」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和知識出版社策劃的一套具有獨特視角的書系,收入的作品全部為「新人新作」,旨在挖掘和培育文壇新生力量。
  • ​科幻文學的無窮可能性:國內首套中小學生原創科幻小說書系在深...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博士生導師包明德認為:「作品閃爍著少年純美的光芒和對無垠世界的夢幻,寄寓時空與因果之聯想。他們的天宇是浩遠的。」科幻作家、南方科技大學教授、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吳巖認為:「這是一系列當代青少年創作的科幻故事,題材涉及時間、意識轉移、外星開發等。故事很有看點。
  • 書評|科幻小說中的異數:評七馬《異人行》
    小說中有美國式的洲際公路、汽車旅館,有中國古代色彩的製作弓弩遊走擺攤的小販,有原始部族的鬼面人,有完全虛擬的全身慘白毫無血色的螻蟻人以及建在鹽層深處的螻蟻城,還有不可能存在的、能爬幾天幾夜的天梯。任何想將其明確劃分於古代、現代、中國或西方的努力都是無用的。
  • 《三體》日文版風靡日本 日媒:中國科幻小說走向世界
    參考消息網8月3日報導 日媒稱,累計銷量超過2000萬冊的中國暢銷科幻小說《三體》日文版發售。日文版《三體》在日本出售一個月銷量就突破了10萬冊,在近年的海外科幻小說中創下了不俗的成績。據日本《朝日新聞》8月2日報導,《三體》講述的是女科學家向宇宙發射信號,結果信號被「三體」外星人接收,給人類帶來了危機的故事。
  • 為什麼科技大佬喜歡推薦科幻小說《三體》,劉慈欣在裡面藏了什麼
    他獲得了無數的花環2015年,劉慈欣筆下的《三體》,獲得了「雨果獎」這一科幻界的巨獎,在科幻圈聲名鵲起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嚴鋒評價他:「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文學提升到了世界級的水平。」在封閉的家屬大院內,《地心遊記》這樣的科幻小說,便成了他同年為數不多的興趣。這一興趣,也埋下了他對科幻熱愛的種子。1981年,劉慈欣華北水利水電學院畢業後,他被分配到山西娘子關電廠,擔任計算工程師一職,並且一幹就是25年。
  • 小說《三體》獲科幻最高榮譽雨果獎
    N據新華社電 在美國華盛頓州斯波坎市舉行的第73屆世界科幻小說大會22日宣布,中國作家劉慈欣憑藉科幻小說《三體》獲得科幻文壇最高榮譽雨果獎,這是中國人首次獲得這一獎項。 本次獲長篇小說類雨果獎的是英文版《三體》系列的第一部。作為譯者的劉宇昆代表劉慈欣參加了本屆世界科幻小說大會並上臺領獎。
  • 王瑤| 從"小太陽"到"中國太陽"——當代中國科幻中的烏託邦時空體
    這一過程被科幻作家劉慈欣描述為「消失的溪流」,並為此深感惋惜。[3]從更宏觀的層面來看,這一「消失」或者說 「範式轉換」的發生,亦可以被視作當代中國社會文化轉型的一處症候式縮影。[12]從創作時間和過程來看,《小靈通漫遊未來》內在於50—60年代的科幻寫作脈絡之中,從敘事手法、人物形象和時空結構,到「飄行車」、「電視手錶」等科技奇想,都給人似曾相識之感。但另一方面,作為一部較晚出現的集大成之作,《小靈通漫遊未來》亦更加清晰地展現出一些具有症候性的特點。
  • 網絡小說空間敘事為何流行
    【開欄語】  為切實加強網絡文藝評論工作,積極推動網絡文藝發展,建設主流網絡文藝評論陣地,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與光明網共同主辦「網絡文藝觀察」(原名「網絡文藝評談」)網報聯動專欄,針對當下網絡文藝領域的熱點話題積極開展評論
  • 電影2019:中國敘事交響和鳴
    最大的驚喜在於中國敘事在這一年的作為,「春節檔」「暑期檔」和「國慶檔」三個主力檔期皆由國產電影領跑,均有類型突破且刷新紀錄的佳作湧現。在這批國產佳作的策動下,國產影片的入帳上升了15%左右,相對引進片佔比64%上下,幾大檔期和全年影市基本擺脫了對好萊塢大片的依賴。
  • 想寫科幻小說,這些科幻經典一定要讀
    在崇尚閱讀的中學時期,優秀國產科幻文學《三體》成了眾多青少年必讀的小說,再後來,影視作品《流浪地球》的熱映,神奇的太空,無限的宇宙,小說中的高科技,更是以無限的魅力吸引著無數青少年對於科幻的暢想,科幻的種子正在當代青少年心中悄然長大。
  • 中國科幻小說紅到歐美 "三體"英文版入圍星雲獎
    中國科幻小說紅到歐美 "三體"英文版入圍星雲獎 2015-02-26 08:09:24近日,從國內科幻「重鎮」——《科幻世界》雜誌社傳來好消息,美國科幻奇幻協會2月20日正式公布星雲獎入圍名單,《三體》第一部英文版,已入圍該協會主辦的2014年度「星雲獎」長篇小說類提名的決選名單。  儘管目前僅是獲提名,但對中國科幻長篇創作而言,仍舊意義非凡。
  • 誰是中國當代穿越小說的鼻祖
    誰是中國當代穿越小說的鼻祖 大智若 轉載▼ 標籤:雜談 分類:無禮書評文化了 誰是中國當代穿越小說的鼻祖
  • 百年來中國規模最大的少年科幻小說 《校園三劍客》
    自從1904年一位筆名叫作「荒江釣叟」的先生,在清朝末年的雜誌《繡像小說》上開始連載13萬字的長篇科幻小說《月球殖民地小說》以來,中國科幻小說走過了一個多世紀漫長而又曲折的道路。歷數這一百多年間的中國科幻小說,規模最大、字數最多的首推《校園三劍客》系列小說。
  • 比《三體》更牛的科幻小說,好萊塢終於要對這個超級IP下手了
    是的,美國著名科幻作家阿西莫夫的著名的科幻小說《基地》將要被拍成美劇了。你還記得在科幻作家劉慈欣《三體》說要拍成影視劇的時候國內的哀嚎嗎?《三體》這科幻小說,基本算得上是國人的驕傲。如果說劉慈欣是「當代中國科幻小說第一人」的話,那麼阿西莫夫,則是美國科幻界的「太史公」。細數他的成就,確實是比劉慈欣高太多。
  • 陳培浩:當代敘事中的家園輓歌——讀林森長篇小說《島》
    非常重要的一點就在於賈樟柯的電影人文表達從山西小城轉向了變遷中國,並觸目驚心地提出了一個家園何處的問題。「鄉關何處」作為中國古典詩歌一個典型的鄉愁表達提示著原鄉對於中國人的精神意義。但在當代中國,「割不斷的鄉愁,回不去的家鄉」在急劇現代化的進程中被展現為「日益消亡的家鄉」。促使賈樟柯去拍攝這部半紀實半虛構電影的因由是三峽工程產生的大量移民,隨著三峽水位的上漲,很多人曾經的家鄉將永久消失。
  • 中國古典小說批評:後現代話語危機與敘事倫理的重提
    受後現代主義的影響,很多批評家沉迷於解構文本,卻忽略了小說的敘事倫理,忘記一部小說的深刻感染力,不僅僅源於出色的藝術手法,還有作者在其中投入的敘事倫理、引起目標讀者共鳴的人物和價值傾向,尤其在中國古典小說裡,敘事倫理幾乎無處不在。重新審視中國古典小說的敘事倫理,既是為了關照一種文學傳統,也是在觀察中國古代小說的創作習性,為今天的小說創作提供經驗。
  • 誰在創造科幻小說的「大歷史」?大師!
    不是未來世界的想像而是當下世界的影子    對於中國的科幻小說迷來說,最近兩年絕對十分忙碌:2006年1月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推出了三部「沙丘系列
  • 中國當代文學作品走入法蘭西——小說《匠人》法文版在法國出版發行
    中國當代文學作品走入法蘭西——  ——小說《匠人》法文版在法國出版發行  本報駐巴黎記者 黃昊  近日,中國知名作家申賦漁的小說作品《匠人》在巴黎阿爾班·米歇爾書店舉行了法文版的新書發布儀式及現場籤售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