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白羊
新常態下,未來5年,中國樓市還將新增8000萬接盤俠。
日前,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聯合發布《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20》,《報告》預計到2025年,中國城鎮化率將達到65.5%,保守估計新增農村轉移人口在8000萬人以上;農業就業人員比重將下降到20%左右。
5年8000多萬相當於德國的總人口,增量還是很可觀的。
不過,這個結論並不出乎意料。
2019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首次突破60%達到60.60%,2025年要達到65.5%的目標,只需每年新增一個百分點。事實上,近些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平均每年就以約一個百分點的速度在增長。
(國家統計局)
真正需要關注的是5年後,據聯合國預測,我國城市化率達到71.2%時,已是遙遠的2050年。這背後一個殘酷的假設是,中國城鎮化率增速將會嚴重放緩。
事實上,這些年增長衝高后減速的跡象已十分明顯。
我國城鎮化率在2000年時為36%,到2009年時為46.6%,也算是1年1個點;2014年時,城鎮率達到54.77%。5年8個點,這是增長加速階段;近五年則是平均不到1個百分點,已開始明顯減速。
若按照聯合國給的數據,5年後我們城鎮率增速將斷崖式下滑(從65.5%到71%,要花上25年),未來將會以蝸牛般的速度增長。這必將對中國經濟和城市格局,及樓市產生深遠影響。
在此主要從兩個角度探討下需求的變化。
一是,從總量角度,看總需求盤子的變化。
去年,中國房地產市場總銷售額達15.97萬億,同比增長6.5%,已降至GDP增速同等水平。若按現有增速(基本維持過去幾年的增速),樓市在現有市場規模下,高位滑行個五六年基本沒太大問題。
那麼,五六年之後呢?樓市會因增量接盤俠的大幅萎縮而那個麼,會很難受(不考慮貨幣放水等政策因素),甚至市場規模較於現在還會有些萎縮,但還不至於蹦。
因為市場還存在一個巨大的結構性存量,具體體現為常住城鎮化率與戶籍城鎮化率之間巨大的剪刀差。
2019年中國大陸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0.6%,但戶籍城鎮化率僅為44.38%,中間相差16個百分點。全國人戶分離的人口2.80億人,其中流動人口2.36億人。
換言之,大陸有約2.5億到3億人漂在城市裡。若以常住地來算,他們是城裡人;若按戶籍算,他們又不算城裡人。而這部分人,絕大多數都是無房者人。這還不算城市裡那些新老土著的改善性需求及投資需求。
總之,需求總盤子的邊際增長會越來越慢,但盤子既有規模還是在的。
二是,從結構角度,看新增及存量人口的流向變化。
但為什麼又說房企們會很難受呢。首先,總盤子看似不小,但並非「富礦」,要是有能力上車早就上車了。也就意味著,這部分市場房企們開挖起來難度較大。只能說市場的潛在需求比較大;
其次,新常態下,城市格局分化加劇,流動人口向頭部城市及城市圈聚集,「馬太效應」凸顯。換言之,一二三四線不再是鐵板一塊,亦無法雨露均沾。
據「澤平宏觀」發布研究報告顯示,從全國層面看,近4年一、二線城市人口年均增速為1.33%、1.06%,雖增速有所放緩(與前述的城鎮化率增長整體放緩有關),但仍然是三、四線城市人口年均增速(分別為0.43%、0.36%)的3倍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三四線的增幅低於全國平均水平,說明其人口是在持續流出的。
(來源:澤平宏觀)
若聚焦到城市及城市圈,人口流向更加一目了然。
近4年,人口年均淨流入超10萬的都市圈有10個,其中廣佛肇、杭州、深莞惠、上海4個都市圈年均淨流入規模超20萬,長株潭、寧波、重慶、西安、成都、鄭州6個都市圈年均淨流入規模在10-20萬之間。
(來源:澤平宏觀)
當然,即便是在大陸城市能級中處於頂層的都市圈也分化出了三六九等。
由上圖表可見,近4年,哈爾濱、長吉、烏魯木齊都市圈,核心城市、周邊城市人口均為淨流出;濟南、南昌、石家莊、青島等7個都市圈,則呈現核心城市人口淨流入但都市圈整體淨流出的特徵,反映這些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人口吸引力不足,周邊城市人口主要向都市圈外流出。北京人口外流是主動控制的結果,與前述這些有著本質性區別。
都市圈人口引力此消彼長的背後,反映的是個核心城市及都市圈的產業實力。
到2030年我國大陸新增城鎮人口(樓市接盤俠)的約80%將分布在19個城市群,約60%將分布在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長江中遊、成渝、中原、山東半島等七大城市群。
按照經濟規律和投資邏輯,基本面好、人口流入的高能級區域的房地產市場才會更有潛力。
所以,可以預見,上述七大城市群,尤其是群內的核心都市圈,將會是新常態下樓市的主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