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1148字,閱讀時長2分鐘
「兢兢業業一輩子,辛辛苦苦一套房」,這是當代職場人最真實的寫照。許多人寧願忍受996的工作,目的就是早日在大城市實現買房的願望。
前陣子清華大學教授李稻葵在《楊瀾訪談錄》裡的發言,引起了許多網友的熱議。
李教授預測:人人有房住這個過程需要15年時間,這也就意味著到2035年,我國的居民就能基本滿足居者有其屋的需求。
李教授做出此預測的邏輯是,我國可以用15年的時間,把4億中等收入群體倍增到8個億,有了經濟基礎,那時候就容易實現「人人有房」了。
不得不說,「人人有房」的願景確實是美好的,可是否在15年左右就可以實現還有未知數。
首先,15年時間有4億低收入職業人群邁入了中產階級,假如房價仍維持現有水平,可能大部分人都有能力買房。
但結合過往的房價趨勢,許多城市的房價在過去15年內都實現了翻倍式的上漲,若未來房價仍然持續上漲,那麼即便中產階級數量增加,依舊會有許多人買不起房。
其次,「人人有房」還存在地域的問題。舉個例子,某員工在北京工作,那麼他在三環之內買房和六環之外買房,完全就是兩個概念。
放到全國範圍來看,人人有房住並不是很難做到,但想要人人都有自己滿意的住房,可能就是另一個棘手的難題了。
最後,「人人有房」並非嚴格意義上的「有房」,年輕人買房多數都只能支付首付款,剩下40%到70%的尾款可能需要幾十年才能還清。
比如身邊和我一樣的80後,許多人都有個共性的特點,那就是熱衷於買房,似乎只有房子才能帶來安全感。
朋友小劉夫妻就是典型的例子,剛結婚的時候父母贊助買了一套90平米的小戶型,可自從小劉的老婆生了二胎以後,家裡顯得十分擁擠,去年咬咬牙置換了一套140平米左右的「大房子」,每個月僅僅按揭貸款的金額就超過了小劉一個月的工資。
高房價透支了年輕人未來的消費購買力,即使買了房,或者這一生都要被房子牽絆著。
央視主持人白巖松曾做客清華大學演講,在演講中,他將年輕人面臨的壓力與困境概括為新時代的「三座大山」,這第一座就是以「蝸居」為標誌的住房和物質壓力。
這個社會似乎把年輕人的成功與物質的成功畫上了等號,房子、車子、摺子為衡量一個人成功的標準。
人的欲望是無窮盡的,在我看來,就是15年後沒有自己的房子,生活依然得繼續。有人過著租房的日子,生活可以開心自在;也有人住著上千萬的豪宅,卻覺得人生沒有意義。
總之,買房這件事,能買自然是好,但也需量力而行,屬於你的東西,必然遲早屬於你。不屬於你的東西,每天鬱鬱寡歡也無濟於事,甚至可能會拖垮你的身體和整個家庭。
對於職場年輕人而言,我認為相比買房,更應該聚焦個人的職業規劃,只有你的事業發展好了,收入才可能有較大提升,而那時候買房就不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
擁有合理的消費觀及正確的人生目標,才不至於讓自己迷失在房子的世界裡。
各位朋友,您對此怎麼看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