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武術是花拳繡腿還是具備技擊能力?散打,正是脫胎於中國傳統武術。散打的踢、打、摔等主體技術均來自中國傳統武術的技擊招法。一直以弘揚中國武術精神為目標的中國武術散打王們集體發聲。
本期話題,聽鄭裕蒿從不同角度闡述傳統武術和現代搏擊,暢談自己眼中的中國武術。
從傳武中我收穫很多
最近經常看到人們將傳統武術和競技搏擊項目進行對比,我首先想對質疑傳統武術技擊功能的人說:傳統武術有技擊功能。
我在練散打之前,大概七歲左右,就開始習練溫州南拳,跟著大人們打拳,傳統武術有非常好的健體效果。
我小的時候比較瘦小,性格靦腆,骨骼也不夠強壯,體弱多病的,通過傳統武術的習練,從扎馬步開始、一拳一腳、一招一式,不僅讓我身體強壯,而且傳統武術擁有很強的築基功能,對於我後來的散打習練有很大的輔助作用。
我練過溫州南拳,接觸過武術套路,學過拳擊,最後轉型散打,這一路走來,傳統武術給我帶來的收穫很多,強健了我的身心,開闊了我的視野,也讓我在之後的散打生涯裡比別人更加細膩地去把握技戰術。
並且在我的散打技術中加入了很多傳統武術的理念,比如詠春拳關於關節的運用,它的寸勁、近距離的位移,比如山西心意拳近身靠的技術等等。
散打、拳擊等格鬥術,是通過不斷的模擬,經過很長時間的訓練後,產生肌肉感覺,達到一定的肌肉反應的,是通過一次、兩次、成千上萬次的磨練,才能產生這種反應,通過不停地更換對手去增長對抗的能力。
雖然散打是從傳統武術演變提煉而成,但是作為競技項目,它崇尚的是簡單、直接、更有效的擊打,更適合在擂臺上的表現。
而傳統武術隨著時代的改變,更多的習練者是在演練套路,受時間、條件所限,逐漸缺少了近身近距的對抗訓練。
你不能認為我練傳統武術,我的身板硬、胳膊粗,我就可以上臺和散打運動員一比高下,因為傳統武術習練者缺乏速度、力量、協調、靈敏度和抗擊打的專業訓練,缺乏實戰對抗,更缺乏在對抗中對自己身體特別是頭部的保護意識。
我現在更想多花時間學習傳武
我練過拳擊、散打、站立式格鬥,包括現在流行的MMA,其實我現在更想花時間去學習的是傳統武術,因為它能讓你的體育生命延續得更長。到了一定的年齡以後,我覺得更需要提升自己的內涵和修養,才可以保持運動年限。
當運動員的時候,是跟別人比。隨著時間的推移,我覺得人最終還是要跟自己比,比健康,包括心態的健康、身體的健康以及適應社會的能力,要不斷地提高修養、內涵、文化底蘊,這些都是可以通過對傳統武術的習練和感悟去達到的。
最近,我把自己一直在推廣、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可以恢復的賽事「武天下」的口號定為:「抗病毒,呼健康,倡體育,築文化。」
2020年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我們更加意識到健康的重要,強健體魄、文明精神,這應該是一個民族健康延續的根本。
本文授權轉載自《中華武術》雜誌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作者:王濤
責任編輯:錦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