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IDC公布的一季度中國穿戴設備市場的數據顯示,華為的穿戴設備同比增長兩倍多,一舉超越蘋果奪得第二名,其與第一名的小米差距大幅縮短,華為與小米在穿戴設備市場開始展開激烈的拼殺。
華為穿戴設備直逼小米
IDC給出的一季度數據顯示,小米的穿戴設備出貨量為427.9萬件,華為的穿戴設備出貨量為360.5萬件,在出貨量上小米較華為多18.7%,領先優勢明顯。
不過在增速方面,華為的穿戴設備增長迅猛,同比增速高達214.0%,而小米的穿戴設備出貨量增速為34.3%,前者的增速為後者的近7倍,如果前者保持目前的增速,很可能在二季度就將反超後者。
小米的穿戴設備主要是小米手環,小米手環以較低的價格卻提供了不錯的功能,因此廣受消費者認可,不僅在中國市場長期居於行業第一名,在印度市場也奪得了穿戴設備市場份額第二名,在全球市場小米則奪得了穿戴設備市場份額第二名,可見小米手環的受歡迎程度。
華為與小米的穿戴設備有差異。華為的穿戴設備在國內位居第二名,在全球則位居第三名,其除了手環之外,還有智能手錶華為watch,在全球智能手錶市場華為watch排名第七名,而小米目前還沒有智能手錶產品。小米生態鏈華米則有智慧型手機自主品牌AMAZFIT,AMAZFIT位居全球智能手錶市場第五名。
隨著華為在穿戴設備市場的快速成長,小米也是時候作出改變了,當前其推出的小米手環4在功能上進一步升級,但是它缺席智能手錶市場卻不利於它與華為競爭,因為智能手錶能提供更豐富的功能,代表著更高端的品牌形象,而且在蘋果的力推下,智能手錶已開始出現爆發的跡象,一季度Applewatch的出貨量同比暴增近五成,這是值得小米思考的。
華為與小米的糾纏
2010小米成立,2011年它推出手機產品,而華為也在那一年確立將手機業務作為重點業務來發展,2012年餘承東開始負責華為手機業務,兩家企業的糾纏就此開始。
從2011年至2013年,小米雖然快速成長,不過它的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偏小,其時國產手機四強是中華酷聯,但是2013年下半年小米推出紅米手機,出貨量出現爆發性增長,迅速擊敗了中華酷聯,至2014年三季度奪得國產手機第一和全球手機第三的名號。
此時,中華酷聯當中的華為最先醒覺,它在2013年底成立了榮耀品牌,榮耀學習了小米的網際網路營銷模式,主打線上手機市場,由此雙方開始了直接的競爭。在智慧型手機市場,榮耀可謂是徒弟打死師傅的典型,它在成立之後的第四年就在中國線上手機市場擊敗了師傅小米。
小米在智慧型手機市場取得成功後,開始介入多個行業,至今已先後進入電視、空調等行業,在電視行業已取得市場份額第一名,618大促期間小米空調奪得了銷售額第五名,顯示出它在空調行業也取得了進展,同時投資了過百家生態鏈企業,以生態鏈企業的形式進入了更多的行業,小米手環正是其生態鏈企業當中做得最好的產品。
眼見著小米在多個行業做得風生水起,作為徒弟的華為也開始跟隨而至,從華為官網可以看到其也有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諸多產品,被業界稱為華為生態鏈產品,近期已傳出華為電視產品也將推出,顯示出華為與小米的競爭已不止於手機,從IDC給出的數據可以看出,在穿戴設備市場,華為與小米作為前兩強已成為直接競爭者。
國內智慧型手機市場華為已成功超越小米,對於小米來說生態鏈成為它最倚重的部分,穿戴設備作為小米最成功的生態鏈業務尤為重要,面對華為在穿戴設備市場迅速崛起,相信小米已感受到火燒眉毛的威脅。
當然相比起小米,華為在布局上也有不足,除了智慧型手機、穿戴設備之外,它的其他生態鏈業務與小米還存在很大的差距,而且如今小米的生態鏈業務已不僅僅是在國內市場取得一定優勢,在海外市場也已逐漸起步,華為生態鏈業務要真正趕上小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