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好想吃慄子啊!圖/網絡
七月楊桃八月楂十月板慄笑哈哈。
「板慄香而知天下秋」,當單位門口賣西瓜的小攤兒變成了糖炒慄子時,我知道裹挾著豐收和美味的秋天到了。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如果要給出「我言秋日勝春朝」的十大理由,我想慄子定是其中之一。
炒慄子、烤慄子、桂花慄子、慄子雞、板慄鴨、慄子糕……寒露一過,慄子就忽然變身,充斥在大街小巷,成為秋日餐桌上的限定尤物。
有著3000多年歷史的慄子兼容並包,紮根在南北兩方,是難得不用battle一番就可以欣然共享的可口食物。「好吃,熱乎」,無論何時人們提起慄子都會帶著這樣的期待。
秋風盤旋,寒意入心,這時候一顆小小的慄子往往能包裹住冰冷世界,像冬天的被窩兒一樣令人沉溺。
慄子+肉,完美CP
當菜市場裡花花綠綠的蔬菜之間挪出一個小空位給慄子的時候,總會格外吸引人們的目光。不管是媽媽的營養菜譜,還是大廚菜單中的時令菜,都開始加入慄子元素。小小的慄子用自己積蓄的香糯甜美為菜餚增色,若食品界也有奧斯卡,那慄子一定是當之無愧的「最佳配角」。
武漢人最愛的排骨藕湯裡多了幾粒黃澄澄的點綴,這是媽媽從早市上買來的新鮮慄子,經過了一番複雜的剝皮過程後,成為排骨藕湯中的「驚喜」。往日孩子們都為小肋排爭得不可開交,此刻卻好像熟視無睹,雙雙把目光望向那金黃色的板慄仁。
▲慄子雞湯。圖/網絡
排骨香嫩,藕片脆甜,但此刻它們都抵不過慄子的誘惑。在各種「大菜」面前,雖說慄子是配料,但往往卻成為最誘人的點睛之筆,就像做菜時候放上點調味料,美味便呼之欲出。
慄子和高澱粉屬性的地瓜、土豆等食物一樣,承擔高熱量的同時也賦予了它們絕佳的口感,不管怎麼烹飪都不會「踩雷」,同時慄子清甜,完美修飾主菜的風味,個頭雖小卻不易變形,所以加了慄子烹製的菜餚,總是格外美味。
比如深受大江南北群眾喜愛的慄子雞。
慄子與雞煨燉而成,雞肉鮮香,慄子綿軟,色澤紅潤。很多人不愛吃雞,卻偏偏喜歡挑慄子雞中的慄子來吃,竟說不清到底是慄子提高了雞肉的香甜,還是雞肉提高了慄子的鮮美。
更為神奇的是,慄子雞憑藉慄子與雞肉的完美組合,徵服了南北不同「口胃」,在魯菜、川菜、湘菜、江浙菜中,幾乎都可以找到慄子雞的身影。
▲你家的慄子雞是哪一種?圖/網絡
福建廈門還有一種香菇豬腳腿罐頭,豬腳是炸過再燜燉,味道別致。做成罐頭後,煮麵、煮粉的時候放上一點兒當澆頭,水煮白面也立刻興奮到站起來在舌尖跳舞。但這個罐頭中的靈魂,其實是藏在其中三三兩兩的板慄,板慄吸收了豬腳的油汁,又保持住了罐頭的鮮活,突然夾到一顆慄子的那種驚喜,用「發現寶藏」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
▲慄子紅燒肉。圖/網絡
慄子和肉的組合有時候沒那麼直接,但依然不影響它們彼此愛慕。比如杭州有名的扣肉,方正的肉塊被切成薄片,層層遞進,晶瑩的油脂將寶塔形的擺盤滲透得更加誘人,盤子周圍搭配了筍片和麵餅。講究的麵餅中會綴上慄子碎粒,夾肥的扣肉被塞進滿是慄子碎的麵餅中,化解了油脂的膩,又增加了麵餅的甜,好像苦苦尋覓的情人,終於找對了彼此,從此攜手步入幸福殿堂。
慄子和肉的組合無窮無盡,除了慄子燒雞,還有慄子山藥老鴨湯、板慄燉牛肉、板慄燉羊肉,我曾經還在山東一家小餛飩店裡吃到過慄子豬肉餛飩……
低調沉穩的慄子,就像一個完美的大眾情人,不管站在誰的身邊,不管是煮還是燉,都依然風姿綽約,楚楚動人。
02 慄子+米,風吹稻花香兩岸
如果說慄子和肉的組合是讓人印象深刻的流量小生,渾身自帶光芒,那麼慄子和米的搭配則像是清純的鄰家妹妹,不加修飾,卻總讓人忍不住想要搭訕幾句。
從宋代就開始流行的「臘八粥」,慄子曾經作為其中很重要的一種材料在寒冬臘月裡給人們帶來甜蜜溫暖。
清代人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中詳細記載清代臘八粥的複雜做法:「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慄子、紅江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棒瓤、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
▲慄子粥。圖/網絡
如今臘八節喝臘八粥的習俗已經漸漸失去了隆重複雜的儀式,但簡單的「板慄小米粥」依然會出現在普通人的餐桌上,皺巴巴的慄仁在滾滾的小米粥中恢復了活力,而粥也因為慄子的加入變得更加香甜。
江浙一帶還流行用板慄來包粽子,大多數時候要搭配五花肉或是肉醬,再高級一點的還會搭配瑤柱、蝦和鮑魚。
金華人就地取材,發明了金華火腿慄子粽。火腿鮮香,慄子軟糯,完整的慄子在唇齒間破碎,沾滿了火腿油脂的糯米和慄子摩擦發生了奇妙的變化,幾口下肚,總能讓人開啟充實飽滿的一天。
當糯米和慄子都幻化成粉狀的形態時,他們彼此組合誕生了《紅樓夢》中的「桂花糖蒸新慄粉糕」,怕也只有南京人曹雪芹能想出來這樣精緻的吃法,一個「新」字,把季節限定的新鮮與醇香體現得淋漓盡致。
▲《甄嬛傳》裡齊妃謀害甄嬛時就送上了有夾竹桃花粉的慄子糕。圖/電視劇《甄嬛傳》
中國烹飪大師毛水生在書中復原了這道甜點,除了桂花慄粉和糯米粉之外,還加入了藕粉和蜂蜜,製作過程中蒸了四次,這樣出來的慄子糕又香又糯,拿在手裡,令誰都會把持不住吧。
如果沒有大師的耐心和手藝,也可以嘗試最簡單的料理——板慄蒸飯,體驗這份季節限定的美味。簡單的白飯丟上幾顆剝好的慄子,米香混合慄香,在蒸鍋裡融會貫通,這種懶人吃法也足以慰藉人心。就像老餮蔡瀾竟然會為一碗豬油拌飯動容,深秋的餐桌上,一碗板慄蒸飯也同樣令人溫暖。
03 慄子的n次方
「三秋桂子,十裡荷花」,若是趕上桂花飄落之時去杭州,西湖畔,最美妙的事情不是與許仙邂逅,而是喝上一碗桂花鮮慄羹。
▲若隱若現的慄仁,像金箔一般的幹桂花。圖/網絡
濃稠的藕粉在糖燒慄片、糖桂花、青梅片、玫瑰花的搭配下,像極了嫦娥的後花園,紅色、黃色、白色點綴其中。慄子香脆,羹汁濃稠,盡情享受這份愜意。千年前,吳剛把桂花擊落在靈隱寺後廚的慄子粥中,故事傳說若隱若現。
比起桂花鮮慄羹的純情浪漫,糖炒慄子似乎更多了幾分煙火氣息。晶瑩的黑砂和褐色的慄子伴著攤兒主嫻熟有力的手法,在大鐵鍋中來回翻滾。從南到北,從古至今,糖炒慄子都一如既往地俘獲人心。
只不過杭州上海的慄子鋪,總會比北方慄子鋪多兩個字「桂花」。桂子飄香、丹桂盛開時節採摘的慄子吸收了桂花的香氣,這種「桂花慄子」在經歷糖炒之後,有一種別致的香甜,像極了戀愛的纏綿。
▲慄子的魅力。圖/電視劇《人間四月天》
腦海中浮現出《人間四月天》裡的最後一個鏡頭,遊走在上海街頭的陸小曼一邊啃著糖炒板慄,一邊回味著愛情中的浪漫和甜蜜。我想,此刻的慄子,一定是桂花味。
▲手上黏黏,心裡甜甜。圖/網絡
南方的慄子,甜在桂花的意境中,而昆明的慄子,則甜在師傅手中白花花的糖水中。汪曾祺形容放糖水的昆明炒慄子是天下第一,「昆明慄子大,炒慄子的大鍋都支在店鋪門外,用大如玉米豆的粗砂炒,不時往鍋裡倒一碗糖水。昆明炒慄子的外殼是黏的,吃完了手上都是糖汁,必須洗手。慄肉為糖汁沁透,很甜。」
▲剝慄子小能手算是一種才藝嗎?圖/網絡
但我還是更喜歡北方不加糖水的炒慄子,乾淨利索。獨自北漂的夜裡在寒風中等待剛出鍋的懷柔板慄,燙得拿不住,得兩隻手來回顛,「啪」,雙手一捏,金色的慄仁暴露在空氣中,還帶著熱騰騰的白氣。香糯甘甜,一顆慄子下肚,獨在異鄉的漂泊與孤獨瞬間抵消。
▲炒米烘慄子。圖/網絡
紅豆慄子稠魚燒、慄子藕羹、慄子蛋撻、慄子大福、慄子月餅、慄子糯米酒、慄子醬、炒米烘慄子、慄子烏雞湯……有時候甚至覺得慄子是沒有個性的,它幾乎能以各種方式進入到不同菜餚中,平凡得令人驚訝,但或許正是這種討巧的性格,才是人們離不開它的原因吧。
▲小森林版「糖漬慄子」。圖/電影《小森林夏秋篇》
如今一年四季都可以享受到慄子的美味,無需苦等。夏天時,甚至我們還能吃到個頭更大的「冰慄子」。但脫離了蕭瑟寒冷的秋風,慄子的味道也變了。畢竟在那口大鐵鍋裡藏著的,不僅僅是慄子的美味,還飽含了情侶之間的愛慕,父子之間的深情,也許還有陌生人之間的溫暖。
不說了,我要排隊買慄子去了!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