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稅與樓市

2020-12-25 鬍子0939

前不久,財政部部長劉昆撰寫了《建立現代財稅體制》文章,其中提到了:按照「立法先行、充分授權、分步推進」的原則,積極穩妥推進房地產稅立法和改革。相比過去的「穩妥推進」,這一次多了「積極」兩字,這被視為房地產稅順利推進的信號。房地產稅的開徵,勢必增加房產持有成本,有可能成為炒房客的「大殺器」。房地產稅徵收說了多年,為啥只聞靴子響、不見靴落地,其間到底有啥難度?政策可能推出時間、方式及對樓市的影響都是大家關注的話題。本文試從法理、稅負、地方財政的替代性、房地產稅與樓市關係幾個角度,分析難點所在。


1、稅收立法權限在全國人大

稅收立法權限在全國人大。房地產稅的稅種已經存在,主要是對商辦工業類地產徵收的;住宅類,除了重慶、上海2011年試點以外,其他城市暫未徵收。

2、房地產稅徵收的法理:

(1)徵稅對象

住宅類別多樣,有交過土地出讓金的,如商品房;有沒有交的,如小產權房;有非市場化定價交錢的,如房改房;也有沒有定價的,如城中村住房等等,統一按市價徵稅的化,可能損失一定程度的公平性,則有違稅收中立性原則。

(2)計稅依據

房地產稅屬於財產行為類稅種;房屋與土地具有不可分離的依附關係;土地是國有的,房屋是居民所有的;隨著城市的發展及時間推移,土地溢價或者增值,而房屋本身的形態及價值應當逐年遞減(會計上叫做折舊)。

①城市的土地是國有的,城郊的集體土地使用權多由政府徵收後轉為國有;②土地由地方政府通過招拍掛等方式將一定年限的使用權(住宅類土地使用權轉讓年限多為50年或者70年)出讓給房地產開發商進行開發(大產權);③開發商在城市的土地上建造房屋並出售給居民(小業主),並將大產權分割為小產權,小業主拿到的房產證上的房屋權利是完全的,而房屋的所依附的土地試用權,只是一定期限內的使用權;④小業主產權證上的一定期限內的土地使用權,已經間接通過房地產商給地方政府付費了。

房屋依附的土地已經付過費,而房屋本身的內在價值隨著使用及時間推移不斷貶值,那麼,未來居住類房地產稅的計稅依據可能會成為開徵的主要難題之一。

3、納稅人稅款負擔能力(稅負)

房價高企,有六個口袋買房的做法,也有很多人交了首付後還要供房貸,房貸月供與個人收入的上限大概是40%到50%。房價高企的直接後果就是居民的主要財富集中在房產上,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居民可支配收入。

未來房地產稅開徵後稅率高的話,可能納稅人負擔較重,納稅人負擔重,徵稅困難;稅率低的話,組織稅收收入的作用又不會特別明顯。

4、地方財政收入的替代性

地方政府財政收入來源地方本級收入、中央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

地方財政收入來源:(1)稅收收入(地方獨享)(2)中央轉移支付收入(稅收返還——地方中央共享稅種的地方分成部分,一般性轉移支付,專項轉移支付);(3)非稅收入(行政事業性收費,專項收入——排汙費、水資源費、教育費附加等,罰沒收入,國有資本經營收入——地方國企上交利潤,政府性基金,國有資產國有資源有償使用收入,其他非稅收入——彩票、利息、接受捐贈、行政許可等);(4)地方債務收入(直接債務,間接債務——城投債等);(5)其他收入(制度外的基金、收費、罰沒、攤派收入等)。

隨著營改增的完成,地方政府能夠獨享的地方稅收資源(稅種)多是一些財產行為類稅種,如土地增值稅、印花稅、契稅、車船稅、耕地佔用稅、房產稅、城市維護建設稅等,佔整體財稅收入比重略小。地方政府也急於尋求穩定的財政收入來源,邏輯上,既然土地出讓收入佔比比較大(GDP對於房地產的依賴性),形成的房產徵稅基數也就比較大,房地產稅自然能夠成為地方稅收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

土地轉讓收入來源於不特定少數群體(房地產商),地方政府作為主導,對於每塊地來講是一次性的賣方市場,每筆金額大,見效快;而房地產稅則是針對存量住房,需要一家一戶定期進行徵收,每筆金額小,徵稅成本高。邏輯上,城鎮化率高且進入存量房市場狀態時,地方政府才有動力開徵房地產稅。基於以上分析,n多年前一個房地產行業大咖才會揚言,地方政府沒地可賣時,房地產稅才會成為其首選項(未來應當是趨勢)。

5、房地產稅與樓市

「房住不炒」,炒,應當是短期行為,投機行為。購房大的目的,大概是自住(剛需、剛改)、投資、投機幾大類,應當遏制的是投機類需求。

剛需剛改需求應當予以支持——人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剛改群體中很大一部分可能要通過「過渡房」(小換大,差換好)來實現。

投資類需求,一定程度上來講,也是為了美好生活。封建社會土地私有情況下,土地作為生產資料,居民個人資產的積累多靠土地來實現,攢了錢買地,不至於生活斷頓。土地公有、勞動生產率高速發展情況下,居民個人資產的積累可能主要得依靠投資來實現。目前投資的標的,相對靠譜的可能也就是股市與樓市,畢竟具備直接經商辦企業能力的還是極少數人。股市投資的傳聞「一賺二平七虧」,財富增長的還是少熟人;這些年,絕大多數剛需、剛改及投資者還是享受到了享受到城市化進程及經濟發展的紅利。

剛改、投資群體,還可以將空置期的房產對外出租,獲取一定租金收入的同時,提供了可租房源,平抑了房產租賃價格(租售比比較低的原因之一)。投資群體,購房時解決了當期地方政府稅收來源(也有間接的土地出讓問題),解決了開放商的資金、存貨及利潤問題;在一段時間後出售房產,也是增加了該時間段的市場可售房源,降低了供需矛盾,增加了政府稅收收入(二手房交易稅費比例限制了二手房流動性,投資類需求不喜歡商辦類房產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二手房交易稅費),同時實現自己的財富增值。如若各種原因低於市價出售,則受讓人也可獲利,這種情況下,貌似實現了參與交易各方共贏的結果。

買房,更多時候可能買的是預期,買漲不買跌。若房地產稅負比較重的情況下,剛改、投資類客群對於預期不看好的情況下,在二三線城市會不會出現擠踏效應,市場急劇下行,進而對相關的發放房貸的金融機構產生影響?是否會對產業鏈的各行各業乃至地方政府產生一定影響?而二三線城市居民收入相對較低,地方財政收入相對困難。

目前看,房地產稅,大的趨勢還是會徵收,但是政策何時出臺,稅負高低、如何徵收,可能還要等等看

無關房地產稅是否出臺,由於各地經濟、城市化進程發生了較大變化,樓市也已經出現分化,購房時還是得考慮城市、地段、自身需求等因素;房地產投資的核心仍然還是經濟、人口與經濟周期。

個人認為,沒有更合適投資標的出現前,房地產投資還是相對靠譜的。


備註:1、易居房地產研究院21日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進行測算,今年6月至9月份,全國新建商品住宅單月成交均價均位於1萬元以上的水平,分別為每平方米10113元、10263元、10540元和10191元。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表示,單月房價變動有偶然性,但當前新房銷售均價突破萬元價格線已經持續了4個月,說明全國房價正式進入「萬元時代」,http://finance.eastmoney.com/a/202010211671216225.html

2、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0733元,按照這一數字,我國去年居民人均可支配的月收入即為2561元,月收入僅千元,也就意味著比人均可支配月收入的一半還要少。另一個數字是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20年一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為7109元。也就是說,如以我國人口14億粗略計算,排序在第7億的人,在2020年一季度的月收入為2370元,也低於去年居民人均可支配的月收入2561元。https://3g.163.com/dy/article/FDQE1HCL05509ZLS.html)

相關焦點

  • 被炮轟的深圳樓市,房地產稅真要來了?
    網紅盤華潤城潤璽一期的開售,把深圳樓市又雙叒送上了風口浪尖!此後,不斷上演「狼來了」的房地產稅一說,也再度流傳。深圳是否真的會在各方壓力之下,率先開徵?新華社刊發了時評《抑制樓市「打新熱」需要「硬核」舉措》,呼籲需要建立科學合理的房地產稅制度,通過市場化手段抑制投資投機行為。由此,不少人對深圳開始試行房地產稅的做法更加堅信,開始了新一輪的討論。
  • 過去兩年深圳樓市火熱 2020年底再度引發房地產稅傳聞
    房地產稅就像狼來了,年年歲歲被人拿來說。姑且不論既收70年土地出讓金又收房地產稅是否涉嫌重複徵稅,房地產稅的徵收難度之大、影響之廣,就超乎想像。也正是鑑於房地產稅全國推行難度大,2011年1月,上海、重慶試點房產稅,至今已整整十年。
  • 學者:加快房地產稅立法,給深圳等地多一個調控樓市手段
    深圳「炒房」亂象再次讓社會反思,樓市調控手段僅靠新政手段效果有限,經濟手段調控更能治本,其中就包括正在立法中的房地產稅。近日深圳開徵房地產稅傳言再起,儘管當地否認明年1月1日試行房地產稅開徵試點這一謠言,但一些專家建議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先行示範區,深圳可以在中央授權下推出房地產稅改革試點,配合其他手段一起穩定樓市。不過,中國政法大學財稅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不贊成房地產稅先試點後立法這一改革方式。
  • 學者:加快房地產稅立法,給深圳等地多一個調控樓市手段
    深圳「炒房」亂象再次讓社會反思,樓市調控手段僅靠行政手段效果有限,經濟手段調控更能治本,其中就包括正在立法中的房地產稅。   近日深圳開徵房地產稅傳言再起,儘管當地否認明年1月1日試行房地產稅開徵試點這一謠言,但一些專家建議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先行示範區,深圳可以在中央授權下推出房地產稅改革試點,配合其他手段一起穩定樓市。   不過,中國政法大學財稅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不贊成房地產稅先試點後立法這一改革方式。
  • 韓正要求完善樓市調控政策工具箱,專家建議加快房地產稅立法
    中國政法大學財稅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樓市調控政策工具箱包括多種手段,其中應該更多地運用經濟手段來調控樓市,尊重市場規律,這就包括正在立法中的房地產稅。當前應該加快房地產稅立法進度,給地方樓市調控多一個政策工具。早在2016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強調要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綜合運用金融、土地、財稅、投資、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既抑制房地產泡沫,又防止出現大起大落。
  • 深圳房地產稅,何時出?
    深圳樓市的火熱,一度引起全民熱議。甚至驚動央行下發文件要求徹查資金鍊問題,雖然調查結果出來了,但樓市依然蠢蠢欲動。為此,深圳市住建局長表示:對於房價上漲,我們準備了很多手段。最近,住建部印發通知,要求全面採集樓盤信息,實現網籤即時備案,推進房屋網籤備案系統全國聯網,推進全國一張網建設。
  • 房地產稅被闢謠,什麼信號?
    為什麼又是深圳,一方面還是因為它的房價總是漲,總是引起監管層的注意;另一方面,之前深圳官員稱「有的是辦法調控房地產」。使得大家對深圳的樓市浮想聯翩,又愛又恨,此時一有風吹草動,立馬就會被放大。,但按照傳言稱「2021年1月1日」起徵收,時機還不夠成熟: 1、假如真的開徵房地產稅,那就意味著全國推廣已經不遠了,但是現在徵收房地產稅與減稅降費政策顯然不符,並且我國的土地是70年產權,即使是不存在產權年限的美國,房地產稅率一般也在2%或者以下。
  • 房地產稅效應進入「市場消化期」
    畢竟「房地產稅」已歷經10年以上的反覆探索與論證,甚至為了與1986年重新復徵、僅針對商用房的「房產稅」有所區隔,還於2011年將之正名為「房地產稅」,以避免不必要的爭議。之所以這麼說,正是鑑於房地產稅的「殺傷力」太過於強大,因此以「維穩」為目標的政府(從中央到地方),不至於、不可能貿然全面實施真正意義的「房地產稅」。
  • 冷眼:深圳樓市瘋狂被高層怒批!房地產稅真的要來了......
    關於深圳發生了兩件事:一是一則明年將徵房地產稅的傳言讓深圳業主群炸開了鍋,二是近期,華潤城潤璽一期等熱點樓盤出現「萬人搶房」、「眾籌打新」等情況,在網絡上引爆話題,引起了監管部門的關注。1近日,一張截圖傳遍了深圳地產圈,大家可以看下,標題是《深圳市房地產稅徵收試點運行方案》,深圳將自明年1月1日起試點徵收房地產稅,徵收對象為深圳市、深汕合作區區域內的商品住房。按照方案中的稅收徵收要求,一套房和人均面積60平米以下的屬於免徵範圍;人均超過60平米的一套房要徵收。
  • 央媒關注深圳樓市「打新熱」 當地住建局回應「房地產稅」
    11月30日,深圳將開徵房地產稅的傳聞又一次在坊間流傳,當地住建部門對此表示不做回應。第一財經當日致電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一位雷姓工作人員就此事表示:「外部流傳的消息來源不明,我們不做任何回應,一切以我們局發布的官方消息為準。」
  • 央媒關注深圳樓市「打新熱」當地住建局回應「房地產稅」
    11月30日,深圳將開徵房地產稅的傳聞又一次在坊間流傳,當地住建部門對此表示不做回應。第一財經當日致電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一位雷姓工作人員就此事表示:「外部流傳的消息來源不明,我們不做任何回應,一切以我們局發布的官方消息為準。」
  • 2019房地產稅收新政策 房地產稅計算方法確定
    最近,房地產稅又一次成為市民熱門的話題,為了清理樓市混亂,打擊炒房者,國家選擇開徵房產稅。但最近,有消息稱,房產稅不收了是真的嗎?相信大家都非常好奇,房產稅不收了是不是真的?下面我們一起了解下。  最新房產稅消息  最新房地產稅計算方法確定:按照人均免除稅費居住面積x家庭人數。人均免除稅費面積(扣除面積)預計確定在30-60平米,由各省人民政府自行確定。免除稅費面積以首套房所在地區制定的標準計算,首套房面積不足以扣除的部分,可於第二套房中扣除,依此類推。  需要強調的是,房地產稅不會立即開始徵收,而必須要通過一系列立法程序。
  • 樓市迎來調控大年!空置稅,房地產稅,取消預售誰將成功變現
    也正因為如此,在過去的一年裡,「調控」成為了社會經濟的關鍵詞,從國家層面到地方政府,從稅收到紓困補貼,各行各業都在通過積極地調控,努力將疫情的影響降到最低,推動市場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而對於樓市來說,「調控」也是躲不過去的一個關鍵詞。在「房住不炒」的整體基調和「因城施策」的政策指導下,2020年中國樓市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調控浪潮,可以說整個年份都在調控。
  • 房地產稅,真不是你想的那樣【1】
    買了的和沒買的都在等待兩會上傳來最新的關於房地產的消息。國家是不是又出對房地產出什麼新政策了,國家是不是對樓市的態度有所改變了。因為稍微關心一點樓市的人都清楚,國家的政策和態度,幾乎就是樓市的命門所在。兩會本來是定於5月21號下午開始,但是早在兩會前兩天一個關於樓市的重磅消息已經在微博和朋友圈刷屏了。
  • 網友:深圳要試點「房地產稅」?別瞎傳了
    這篇萬字文件中,住房領域有三點改革:穩妥推進房地產稅立法;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改革住房公積金制度。這是高規格綱領性文件中對房地產稅定性。這被外界解讀為,房地產稅立法進度可能加快。
  • 房地產稅能降房價嗎?
    官方提出「穩妥推進房地產稅立法。「目的是「培育壯大地方稅稅源」,隻字未提「降房價」,甚至也沒提「房價」之事。 既然房地產稅出臺的目的是增加政府稅收,於是對於徵收房地產稅的當事方政府來說,房地產稅的出臺與否及出臺時間就面臨兩個稅收平衡式的難題。首先,在土地出讓金收入還在衝高的背景下,房地產稅出臺的必要性不高。
  • 第一個徵收房地產稅的城市要誕生了?
    這一次房地產稅再次被拿出來說事,是因為華潤四等一批新房打新熱,引來了一批買上千萬房產的「無房剛需」,也讓深圳樓市再次出了風頭。不過別忘了,當下的深圳可是在調控期的,715政策已經實施了四個多月,樓市熱度不見明顯下降,反倒是一次次的新盤日光,甚至是萬人搶房、眾籌打新、借票代持等亂象成為了現實。
  • 賈康:房地產稅立法已沒有最佳時間
    新冠肺炎疫情襲擊下,房地產行業在2020年經受多重考驗,但從熱點城市的魔幻「打新潮」來看,樓市還是表現出一定的韌性。即將到來的2021年,房地產市場將繼續面臨諸多變數。時代財經特在歲末年初之際,推出《預見2021》系列專訪,以饗讀者。樓市在疫情後快速恢復,並走向升溫。
  • 深夜突發,深圳要徵房地產稅?真的假的
    近日,深圳樓市再次吸引了市場的目光。其實從2012年兩會期間就開始說這事了,已經連續三年,關於房地產稅的表述都是,「穩妥推進房地產稅立法」。現在再來琢磨一下新華社的原話:「加強對持有環節的調控、讓稅收槓桿發揮更大作用、科學建立合理的房地產稅制度,通過市場化手段抑制投資投機行為。 」所以,在深圳出臺房地產稅,很有可能!
  • 房地產重回「加稅」時代?比限購、限售威力更大
    今年房地產調控最厲害的還不是二套房首付提高,而是將個人住房轉讓增值稅徵免年限,由2年調整到5年。這透露了一個信號,就是要對房地產加稅了。這個信號最早是由深圳的新8條傳遞出來的,現在無錫、瀋陽、成都也在這麼幹,就相當於增加了二手房交易稅收,看來樓市即將重回加稅時代不遠了,不知道後續有多少城市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