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舒適圈盤點:「我出國讀書,但我只和中國人玩」

2020-12-17 芥末堆

「出國前我暗下決心一定要多和外國人交朋友,但是直到畢業,我沒有一個外國朋友。」

在波士頓讀書的小D這樣總結自己的留學生活。

很多留學生在出國之前,都曾和小D一樣,幻想過自己能夠說著一口流利的英語,積極參加當地活動,與不同國家的人談笑風生。

但是現實卻是,自己一個人窩在家裡吃著剛做的西紅柿炒蛋,看著國內最熱的古裝劇。

不少家長也表示,好不容易花了幾十萬送孩子出了國,結果孩子的朋友圈裡都是和中國學生的合照,曬的是和中國學生一起去的中餐館,回國以後英語沒見長,國內其他地區的方言倒是涉獵不少。

到底是什麼造成了理想與現實的脫節?

隨著出國讀書的人數增加,各個高校的中國留學生圈逐漸壯大起來,天然地,為那些怵於開口與美國人交流的留學生們創造了一個封閉的舒適圈。

而打破舒適圈, 恰恰是留學生的軟肋。

1、舒適圈一:能不說英文就不說英文

2018年,在國內有10年工作經驗的小李,為了自我提升重回校園,來到紐約讀研深造。

雖然艱深難懂的學術材料、幾十頁的論文讓他每天學到淚奔,但作為成熟的社會人,小李早已練就了非凡的學習和抗壓能力。

用他自己的話說,閱讀、論文那些學業上的事都是交給時間就能搞定的事。但是,讓他深深覺得無力的還是日常交流這件事。

「我寧願鄭重其事和別人討論一個研究課題、在課堂做presentation,也不願『沒話找話』和別人social!」

小李的困擾並非個例。

雖然大部分留學生在出國前的目標之一都是了解異國文化、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但現實卻給留學生們一記響亮的耳光:

語言不夠好,文化背景不同,和外國同學根本就聊不到一起去。以至中國留學生在與外國同學交流時,總會感覺無法理解對方笑點,所聊的話題也只能限於課業

美國南加州大學的一名留學生就在知乎上表達過:「別人說的也聽不懂,不敢也不知道怎麼去和外國人聊天, 稍微遇到個主動點、友好的外國人吧,一張嘴那蹩腳的英語不把別人嚇回去也把自己嚇倒了。即使英語稍微長進了點,也還是很難跟他們玩到一起。太多文化成長背景的不同,導致我們並沒有什麼共同語言。」

說母語無疑是舒適的,沒有詞彙量的限制、語法的鴻溝,和他人交流起來自然更順暢。伴隨著中國的留學潮,隨處可見的同胞和中文社團也往往讓人感到沒有說英文的必要。

例如中國留學生最多的伊利諾州某高校,又被戲稱為「 The University of China at lllinois (在伊利諾伊的中國人學校)」——在這裡,中國留學生群體龐大到可以輕鬆帶動周邊經濟發展,只要成績過得去,完全不和外國朋友交流也可以過得很好

2、舒適圈二:能不問問題就不問問題

「一到提問環節,就感覺老師環顧四周的眼神像機關槍一樣,而我們就像藏在戰壕裡,拼命低著頭躲避掃射,避免和老師對視...」

這樣的感受大家是不是都很熟悉?大部分中國留學生很不喜歡發問和討論,老師說「大家有問題麼?」,中國留學生都會默默低下頭,生怕老師叫到自己。

多年的國內教育模式中,學生上課是不能隨便說話的。我們根深蒂固的傳統學習環境中,沒有參與課堂的意識。而美國學生從小就在一個互動學習的環境中,課堂發言是他們學習的重要手段,也是他們的學習習慣。

此外,用非母語和一群自己不熟悉的面孔交流這件事,也讓很多留學生內心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

一個大學學妹前不久剛到加州讀商業分析碩士,她在一次聊天中透露,由於自己是國內本科,她常常感受到自己的口語水平不如一些在美國讀本科的同學,「我感覺我的口語水平很差,課堂上大家發言提問都很積極,我感覺根本沒法插上話。」 

「有時候我其實也會躍躍欲試想要發表一下觀點,但是免不了要先默默打腹稿。結果往往是,等我想好怎麼說了,我的觀點已經被其他同學搶先說出來了,或者老師早就跳到下一個話題了...」

很多留學生都發現,同樣來自亞洲的印度人在課堂活躍度上完全碾壓中國留學生。在課堂上,說話最多的是印度人,表現最積極的也是印度人。

他們操著一口「咖喱味」的英語不斷和老師提問互動,很多中國學生往往對他們蹩腳的發音不以為然。然而,印度學生這種積極主動、能言善辯的性格態度恰恰為外國教授所欣賞

相比於其他民族的同學,中國學生的性格往往更加內斂,「矜持」「不要麻煩別人」等觀念在一些學生心裡根深蒂固,這使得他們在課堂上羞於發言,能不提問就不提問。

「要是上課沒聽懂我也不會直接向老師提問,我會選擇課下再問中國同學。」 學妹說。

3、舒適圈三:非常害怕失敗,能不嘗試就不嘗試

最近,波士頓某大學暑期田野調查活動的公開申請剛剛結束,但是申請者名單中幾乎看不到中國留學生的身影。

本次活動的海報放在學院的宣傳欄最顯眼的位置,也確實吸引了一些中國留學生在活動海報前駐足討論,但是直到活動截止,來自中國的報名者僅有兩名。

「這個田野調查感覺都是那些外國本科生才參加這些活動,感覺不太適合我這樣的人!」 就讀傳媒專業的大三學生的小陳說。

坦白來說,小陳是對於在陌生環境下體驗新事物感到懼怕


很多留學生在海外留學的過程中都很懼怕挑戰,不難發現,95%的留學生都將「得以順利畢業就好」作為自己留學的唯一目標。

在課業以外的校園活動中,中國留學生則傾向於不參加。

此外,很多即使在美國有求職意向的留學生對於參加學校組織的招聘會也十分抗拒

學商科的Cindy認為留學生在美國找工作難已是板上釘釘的事實。對於求職信以及電梯簡報(elevator pitch)這樣的美國當地求職招數,Cindy也是一無所知,即使去了招聘會也是做無用功。

「雖然很想在美國找工作,但是又覺得太難了,還是算了吧。」 Cindy說。

4、舒適圈四:能和中國人在一起玩就在一起玩

2018年聖誕節假期,在芝加哥讀研的陳福和幾位中國同學剛剛結束美國西部自駕遊。他們回到芝加哥的第一件事就是——吃火鍋

「哎呀還是吃火鍋舒服,吃完咱們Dota開個黑!另外明天要是大家沒事去唱K啊!生活真是美滋滋!」

陳福說,他身邊的中國同學通常下課都會聚在一起吃飯,在他們的業餘時間內也通常和中國留學生聚在一起做飯、唱卡拉OK、打遊戲

知乎上關於「中國留學生抱團」的討論

在留學生中,中國人和中國人玩再正常不過了,和外國人玩反而顯得奇怪。

如果觀察一下國外大學裡的本地社團,華人面孔屈指可數。

就算參加社團活動,留學生們也更願意以中國學生為主的社團活動,例如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Chinese Students and Scholars Association,簡稱「CSSA」)。

「有的時候覺得出了國和不出國生活習慣上沒有太大改變,反正也都是和中國人在一起玩。」 陳福說。

國外的華人圈仿佛是一個從國內搬運到海外的巨大溫室,在這個溫室裡,依舊是來自中國的空氣和土壤。在這個溫室為大家阻擋跨文化交流的不適,化解在異國的孤單。

總之, 如果在留學期間待在華人的圈子裡不去與外國同學交流,日子看起來過的可是十分滋潤。

那麼走出華人舒適圈的人,到底得到了什麼?

英語能力得到極大提升,擁有在不同文化環境中快速適應的能力。

出國留學,是為了更好的自我提升。這樣的提升不僅是學術方面的成功,更是能在不同文化環境中快速適應和融入的能力提升。

在矽谷做程式設計師的張天在知乎上分享過他在美國求學時英語進步最大的兩個時間段:

「這兩種情況逼迫我用英文進行家常裡短的對話,從政治聊到娛樂聊到體育聊到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口語的順暢程度和詞彙量都有較明顯的擴充。」

由此可見,結交外國朋友,多和他們交流是提升英語水平——尤其是口語——的不二法門。

圖片來源:紐約時報中文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此外,走出自己的舒適圈,多交外國朋友的好處之一是擁有在不同文化環境中快速適應的能力。最重要的是,了解到美國各方面的文化,這對日後的職業發展有著更為長遠的好處。

各大國際跨國公司在招聘時都會傾向於有過海外經歷留學的同學,但這一要求背後的隱藏動機是想尋找可以和來自不同文化背景合作的應聘者。

在留學期間我們會遇到來自多元文化背景的同學,這正是我們培養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最佳機會。

為成功國外求職奠定基石

來自麻省理工學院就讀金融碩士專業的L同學,就曾透露過她在「研究生入學兩個月後就拿到紐約安永會計事務所實習生錄用信」的秘籍。

「這個實習信息,是我一個來自德國的同班同學告訴我的,他在讀碩士之前就在紐約的安永工作過幾年,我平時和他關係不錯,所以暑期實習的消息放出來後,他第一個就告訴了我。」

在美國找工作時,主動積累人脈網(Networking)尤為重要, 留學生長期抱團的結果就是不知道怎麼在國外進行人脈網的積累。

以在美國求職為例,很多留學生由於長期待在自己的舒適圈內,對美國本土公司和當地人才市場的狀況不甚了解,信息源嚴重缺失。每次去招聘會,甚至都不知道該如何和招聘官交流,只是遞了簡歷就走,導致投了無數簡歷卻杳無音訊。

如果在學校時,就有意識地主動去獲取信息,針對自己的情況搜集「情報」,這對於詳細掌握求職所在地的就業市場情況大有裨益。

勇敢走出自己的舒適圈,同時也意味著你將收穫更廣闊的進步空間、更豐富的發展機會。

那麼問題來了,中國留學生在國外留在舒適圈內有錯嗎?

沒有錯。

例如,多和來自祖國的同胞們交流和學習可以讓我們在異國更快適應,獲得歸屬感。

我們在留學階段認識的同胞,是我們在國外共同承擔留學孤獨感和挑戰的兄弟姐妹,是我們在新環境裡自己選擇的「親人」。

但走出舒適圈,往往能讓我們收穫更多可能性。

心理學上有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做「延遲滿足」,即指一種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 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雖然走出舒適圈會給人帶來短暫的不舒適,但長期看來卻能收益更多,在未來得到更多的機遇與成長。

而這些機遇與成長,又豈能簡單用「舒適與否」來衡量?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新地平線NewSkyline」。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網

轉載文章,原文:

新地平線NewSkyline;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

告訴我們。

來源: 新地平線NewSkyline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

相關焦點

  • 盤點:留學圈的鄙視鏈,過於真實!
    今天,我們就盤點了熱門留學地區的各類鄙視鏈,看看你想去的學校和專業在哪一環?國家內部鄙視鏈就每個國家/地區內部而言,鄙視鏈也是層級森嚴。國家內部高校的鄙視鏈,基本上按照學校的世界排名,依次向下分布。社交圈鄙視鏈永遠在social和玩各種高大上遊戲的白富美圈>整天以dating姑娘為目的的花花公子圈>整天泡在健身房的運動達人圈>宅在家看綜藝玩吃雞LOL的肥宅圈食物鄙視鏈天朝留學生:中國東西那麼好吃
  • 留學圈的完整鄙視鏈,過於真實!
    今天,我們就盤點了熱門留學地區的各類鄙視鏈,看看你想去的學校和專業在哪一環? 國家內部鄙視鏈 就每個國家/地區內部而言,鄙視鏈也是層級森嚴。國家內部高校的鄙視鏈,基本上按照學校的世界排名,依次向下分布。
  • 疫情下的留學生:天上就是下刀子,我也要出國讀書
    「當時那麼多醫護工作者『逆行』去武漢救援都回來了,我這(去讀書)不算啥」,談及到達當地的生活時她有些興奮地說,「戴好口罩做好防護就行,還挺期待線下小課和同學見面的!」02「鐵頭」留學小組:「天上就是下刀子,我也要出國讀書去」群名為 「曼大(曼徹斯特大學)鐵頭群」 的微信小組已經500人滿員,並且不斷還有人想加入。劉婉婷建立這個群,最初只是想找些可以一起去當地讀書的校友。
  • 學了那麼久英語,出國讀書夠用嗎?
    然而,真正出國留學之後才發現,這些場景裡中國人用英語的機率並不高,西方超市是自助購物,有銀行卡就行,餐廳點餐用手指戳菜單即可……因此,一些留學生出國幾年後英語口語水平沒太提高,反而家鄉話變好了,因為到處都是中國老鄉,和真正的英美同學基本不交流也不影響畢業。  那麼在海外留學真正會用到的是什麼英語呢?答案是學術英語,簡單來說就是在學術環境下需要使用到的語言交流工具。
  • 淺談留學圈鄙視鏈
    去美國留學的是混綠卡的,一心 只會讀書」。出生在國外的看不起來小學過來讀書的,小學出國讀書的看不起來初中出國上學的,初中出國讀書的看不起出國讀高中的,出國讀高中的看不起來讀預科的的,來讀預科的看不起出國讀本科的,讀本科的看不起來讀研究生的,
  • [遊學傳真]出國留學混中國圈子 體驗膚淺、英語進步有限
    央廣網北京11月6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導,留學服務專欄《遊學傳真》海外名校系列,繼續有關牛津大學留學生活的故事。  隨著中國留學生不斷增多,很多學生在英國留學,所處的大環境是英語,但是微環境很有可能是還是中文。所以,在英國留學,一些留學生甚至沒說幾句英文就把學業完成了。
  • 留學潮湧:從「出國熱」到「歸國潮」
    隨著中國的發展和留學政策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負笈海外,匯成中國歷史上波瀾壯闊的留學潮。  教育部數據顯示,出國留學規模持續增長。出國留學人數從1978年的860人增加到2017年的60萬餘人。改革開放40年來,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累計已達519.49萬人。  隨著留學規模的不斷擴大,公派留學為主導、自費留學為主體的留學工作格局逐步形成。
  • 張維為:中國人為什麼一出國就愛國?5年後,我又對比了上海和紐約...
    講完之後互動,有人提了個問題,說張老師啊,你的演講給人感覺好像中國人都生活得很幸福,但是現在很多人要移民,你能不能勸他們不要移民,留在中國。下面一些聽眾也笑了,覺得這是很刁鑽的問題。我說你這個問題問的好,而且問對人了,我認識的海外華人移民太多了,我說我不做這樣的傻事情,我鼓勵他移民。我做過小小的研究,中國人出國之後,一出國,就愛國,這個概率最保守的估計70%。
  • 美國留學 丨 不是「富二代」就只能賣房出國?你真的不懂留學
    隨著出國留學的人越來越多,留學本身已經不再是稀奇事,但因為留學的成本和在國內求學的成本比起來依舊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導致「出國留學的都是有錢人」這個觀念從上個世紀遺留到了今天。誤解 02 :「國外的學校隨便混混就能拿到文憑」在英國留學的小唐(化名)有一次和在國內讀大學的朋友抱怨期末作業太多,沒時間複習考試的時候,朋友一臉不信地說:「你在國外讀書能有多忙?期末不是隨隨便便交個論文就能過了嗎?」
  • 俞敏洪:教育是西方好,留學首選英美!我想,你可能少算了兩筆帳
    雖然這只是我和幾個EMBA的同學聊天時的一句玩笑話,但大家也都心領神會。 在國內,如果要細數普通人最可能會賺到錢的生意,那麼圍繞著孩子的那些產業,一定會位列其中。
  • 義大利留學真實情況,本科和研究生相比,研究生要比本科更優越
    就像我們平時樣,如果我們要去重慶玩,身邊的同事這時候說:「我去過,我去過!」。我覺得你肯定會毫不猶豫地問,「咦,那怎麼樣,有什麼好玩的地嗎?」這是種理暗示也是種尋找未知安全感的想法。那麼去留學肯定也是樣啊!意利留學真實現狀應該從這個去看吧,雖然不全,但是已經很能夠突出了。01、壓國內,但收穫法衡量。
  • 出國留學需要繃緊哪些弦
    原標題:出國留學需要繃緊哪些弦   近日,美國媒體報導,去美國愛荷華大學留學的小倪,因為擔心掛科而在社交網站上張貼持槍照,隨即遭校方開除,並被遣送回國。這個月,留學申請季結果就將全面揭曉,即將出國的學生們有哪些文化和話語的衝突需要提前了解?哪些行為在國內人們習以為常但到了國外卻是要嚴格避免的?
  • 花幾十萬出國留學值不值?聽聽留學生們怎麼說
    面對陌生的環境,她一開始也無法適應,「後來結交了新朋友,短短一年時間,我成長了很多。」小芬說,要想拿到更高的榮譽學位,需要在雪梨上完5年學,生活費和學費至少要花185萬元人民幣。「因為當地的生活成本比較高,而我讀的專業又比較費錢,所以我的留學成本相對偏高。」
  • 紐西蘭移民自述:中年出國,我是怎樣在海外找工作的
    3、從留學到移民,幾乎是普通白領移民的必經之路許多想要移民的朋友第一個問題就是:出國後我能幹什麼?每當有人這麼問我,我都不知道怎麼回答。以我太太舉例,中國人都會講中文,但會教中文的人有多少?她的優勢其實不在於英語能力,而在於教學能力,這是超出語言範圍之外的東西——其他行業的工作也是一樣道理。
  • 巴西學子不熱衷出國留學 英語不過關成心理障礙
    為此,巴西政府和企業去年底宣布在今後5年內將往國外派遣10萬名留學生,全部攻讀自然科學。但在具體執行過程中,這一計劃現在碰到了不少困難和障礙——在巴西,年輕學子對出國留學似乎並不怎麼感興趣。  畢業不愁就業貪享安逸生活  羅塞夫總統宣布選派大批學生到國外留學的計劃公布後,巴西利亞大學得到的政府獎學金名額很多,但報名申請出國留學的學生人數卻不多。巴西利亞大學華人教授屈凡堯告訴記者,許多巴西學生不願到國外去學習生活,因為在國內讀書沒有學習和工作方面的壓力,生活非常舒服。
  • 出國留學的內幕,出國留學有必要嗎?
    什麼專業出國留學有好處?現在這個社會出國留學的人很多,最合適出國的專業當然是英語,英語只要出了咱們國家,外面的人幾乎都聽得懂的一種交流語言,下面我們來談談出國留學有哪些好處呢?那麼對於英語專業出國留學的同學來說,最直接的改變和影響力就是語言環境變成了真實的英語環境,對於英語口語訓練提升很有幫助!
  • 和丈夫出國留學 牛津滿足了楊絳對書籍的「饕餮」之欲
    此番出國,錢鍾書系公費,而楊絳則是自費。出國之前,他們乘火車從無錫出發,經過蘇州,火車停在月臺旁邊,楊絳忽然淚如雨下,不能自制——她「感覺到,父母在想我,而我不能跳下火車,跑回家去再見他們一面」。在這裡,他們見到了早已留學的錢鍾書的堂弟錢鍾韓、錢鍾緯。錢氏三兄弟和嫂嫂楊絳在異國他鄉重逢,都喜不自製。錢鍾書在詩中曾描述了見面的情形 :倫敦晤文武二弟見我自鄉至,欣如汝返鄉。看頻疑夢寐,語雜問家常。既及尊親輩,不遺婢僕行。青春堪結伴,歸計未須忙。
  • 2021年出國留學規劃怎麼做這幾個因素一定要考量!
    2021年出國留學規劃怎麼做這幾個因素一定要考量!全球疫情形勢不樂觀,國際局勢複雜,仍在國外繼續學業的中國留學生也面臨著健康風險、學習模式變化等挑戰……面對這些複雜交錯的因素,準備申請2021年出國讀書的中國學子該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如何理性規劃留學?
  • 對於普通家庭來說,讓孩子出國留學是好的選擇嗎?
    主要還是經濟問題能否解決 其實,無論什麼樣家庭,孩子如果能夠出國留學長長見識開拓眼界,並不是壞事。主要還是經濟問題能否解決,孩子本身的文化基礎等這裡面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因為出國留學畢業後如果不想回國,那麼他是否具備留在外國的生存能力?這取決於他自身文化,專業,機能風綜合條件。
  • 從精英留學到大眾留學:新時代留學面面觀
    夏天說,想感受世界一流名校的學術氛圍,也想借出國提升一下自己能力,開闊眼界。   夏天的路徑,是我們印象中最順遂正統的一種留學。社會的發展,讓留學路徑更加百花齊放。   「在很多人眼中,我就是那一類高考失利才選擇出國的人,而且上了一個國外二流學校。」正在澳大利亞讀大學的王君說,其實自己不過是把留學當成高考外的另一條通往別處的橋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