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告別就是一段歷史,我們閱盡人間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從古至今,幾千年風雨歷程,有一個無所不能的動物形象深深地紮根在每個炎黃子孫的心中,這就是無處不在,呼風喚雨的「龍」。
龍真實的樣子到底是什麼呢?估計誰也沒有見過,所以也描繪不出它真實的樣子來,但據古時候傳說它是集中了九種動物於一身:頭如駱駝、角如麋鹿、耳如犀牛、脖如蟒蛇、肚如蜃蟲、磷如錦鯉、爪如雄鷹、掌如猛虎。這般形象的描述更是讓人覺得它是一個神奇的動物。
古今很多學者與專家經過多年的考證與研究,基本已經搞清了中國人為什麼會崇拜「龍」,中華名族為何以龍作為民族的圖騰。
我們先了解一下什麼是圖騰,圖騰一詞本源於印第安語toten的譯音,意為「他的親族」遙遠的原始人認為每個部落都會和一種動物,一株植物有著親密的聯繫,他們有著親族的關係。這種動物與植物必然就會受到該部落的保護和崇拜,比如頭如鴿子、身如雄鷹的「辛巴威鳥」,它就是非洲辛巴威國的圖騰。
我國考古人員曾今就在出土文物中找到過可以證明龍是中國圖騰的證據,如:
內蒙古紅山文化遺址中出土的一件奢侈品緑色玉龍……江蘇吳縣良渚文化出土的器件上,有似蛇非蛇的圖案。西安半坡仰韶文化中,有龍形陶壺。從大量考古證據來說,中國人崇拜龍最少有五千年以上的歷史。
龍的存在到底是虛構,還是真的有人見過呢?
那麼他的原型是在什麼動物的基礎上演變出來的?
有學者表示:龍是通過蛇與魚的結合產生出來的。
最開始的時候,龍的樣子是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龍形陶壺上的龍紋,它的樣子和我們今天看到的是一樣的,這也是當時仰韶文化人民心中的圖騰。
根據這一點來看,我們今天看到的龍的形象是根據半坡長魚紋演變而來的,那麼從半坡到夏墟這一歷史時段來看,龍最早應該是生活在水裡的一條魚,有點像鰻魚的樣子,當時的夏人把它作為圖騰的原因是因為他們時常遇到洪災,所以希望他的子民可以像龍魚一樣來去自如,所以就把龍魚當作了保護他們的圖騰。
現在也有很多學者認為古時候「龍」是真實存在的,只是它不是龍,沒有傳說中那麼神奇,它應該是一種大型鱷魚(蛟鱷),這種鱷魚的所有體型特徵都和「龍」很相似,它可以活很久,有的達到上萬年,有些品種的鱷魚對自然界的氣壓變化特別敏感,當有雷雨之前,它們會發出低沉的吼叫聲,這時後古人無法理解隨後而來的雷鳴與暴雨,所以就認為它們是可以呼風喚雨的神獸,拜它們為雷神、雨神、風神。當然。還有一種可能性就是,古人狩獵時,從來沒有見過如此龐大且具有危險性的動物,因此懼怕和崇拜伴隨而來,認為它是水神、地神、戰神。慢慢演化為我們今天熟知的龍,使它更神奇,更萬能。
把蛟鱷當作圖騰的還有古代,印度、巴比倫、瑪雅文化的先民。
當到了封建王朝統治的社會,人們對龍的精神需求變得多了,故而龍的種類也多了起來。如:
囚牛、狴犴、贔屓、螭吻、睚眥等等,並賦予了每一種龍一個特性,有的愛唱歌、有的像老虎,虎虎生威、有的貪吃、有的性格兇殘,可謂是「龍生九子,各不相同」,這也反應了當時的人民已經把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和期望都寄託於某一物上,而作為中華名族圖騰的「龍」也必將成為這一載體。
如今每當看到國門前那對漢白玉華表上刻著的巨龍時,都會被它的氣勢與莊嚴所震撼,龍的圖騰經歷了數千年的傳承,它的意義再也不是它的本身,它是象徵國人奮發圖強,自強不息的精神,那昂首向天的姿態也預示著中國定能「龍飛九天」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