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零售」概念橫空出世,引發社會各個層面、特別是零售業的極大關注和參與,一方面線上巨頭在頻頻收購布局線下,一方面線上實體也在積極擁抱線上,形式似乎一片大好。
但是,除了阿里和企鵝、京東關於「新零售」和「智慧零售」的話語權之爭外,不管是無人超市,還是各種生鮮店等新物種的推出,實際上都還在處於摸著石頭過河、積累經驗的階段。
線上和線下的融合不只是簡單的收購、改造就可以完成的,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場革命。
而革命從來都不是一團和氣、順順利利的。
.
提出問題並給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很難!
但在解決問題的實際操作過程中,也並不容易。
比如,線上和線下的融合,是由網際網路方面主導呢?還是由傳統企業主導呢?
路遙說,春天的道路依然充滿泥濘。線上和線下的融合何嘗不是。
.
在所有的問題當中,最難解決的還是人的問題。
技術可以攻關,流程可以改造,可人的根深蒂固的觀念怎麼扭轉呢?
對於網際網路,傳統行業的大佬們如宗慶後就有從看不上、看不起、看不懂,到跟不上、積極參與的轉變過程。
其中有憤怒,有不解,有困惑,有無奈,但最終還是形勢比人強。
可全國只有一個宗慶後,傳統行業卻還有許許多多思維封閉、跟不上宗老的企業老闆們。
.
星轉鬥移,與時俱進。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甲方當慣了,讓那些傳統企業的老闆放下面子和身段虛心接受、學習,比登天還難。
就算是不得不開始融合的時候,也總想著主導把控,站在過去的經驗路徑上指指點點,且過去越成功的,越有迷之自信,認為自己都是對的。
不就是花點錢買點網際網路產品和服務、招聘幾個技術的事嘛!公司都開這麼多年了,這點事還不簡單!
其實不簡單呢。
.
當年晚清也認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就夠了,天朝上國,用點西方技術是他們的榮幸和福氣,不讓洋鬼子感恩戴德就不錯了。
可日本人是怎麼幹的呢?
明治維新,全盤改造。
你的思維方式、組織流程、工作機制都還是老路子,怎麼可能真正的地和網際網路融合一體呢?
線上線下的融合最難的一關就在這裡,老闆或管理層對過去的迷戀和抱殘守缺,從心理上就不想真正的予以改變。
.
以自我為中心,把自己的面子看得比什麼都重,對事情不是以真實和事實為原則,而是以自我的喜好為準繩。
開始決定結果,起點和發心就錯了,再怎麼努力也是見效不大。
於是,老闆們又說了,都是這些網際網路不對,還是自己英明,一開始就沒真正想要融入網際網路。
不相信,誰也沒辦法、沒理由幫助你轉過彎來。
有時候不得不承認,自以為是、自娛自樂也是一種幸福。
.
網上曾經有一個著名的段子:
出國熱的時候,一個北京人賣了自己的四合院,湊了幾十萬萬,背井離鄉到國外淘金……
風風雨雨30年,歷盡艱難辛苦,兩鬢染風霜,終於攢下了幾百萬的家產,打算衣錦還鄉,回國養老。
結果回北京後發現當年賣掉的四合院現在值8000萬,於是崩潰了……
故事雖然誇張戲劇化,但未嘗不告訴了我們:選擇比努力重要(追求財富更是如此),選擇不對,一生可能就是瞎忙一場。
.
網際網路的本質是連接、分享和創新。
只有你真正理解、融入到其中,才可以讓網際網路產品和服務完全的發揮作用。新零售不但是業績增長的需要,更是整個思維觀念、行為邏輯的再造,這不僅僅是只要採用網際網路技術就萬事大吉了。
傳統行業之所以積極融合線上,根本在於追求發展的需要,過去的作法已經成熟到阻礙了企業的發展,沒有外力的話很難突破瓶頸。
而線上融入線下同樣追求的也是發展和增長,但網際網路的本質決定了它更有效率、更能發揮資源的價值。
過去是人力、產品和渠道為王,如今是信息和數據的流動為王,它們是效率實現的基礎。更需要注意的是,網際網路人的價值分野是巨大的,在傳統行業,籠統的說一個工人最多勝過兩三個工人的價值,而在網際網路行業,一群程式設計師創造的價值也許都頂不上一個張小龍的價值。
線上和線下融合不會一帆風順,但我們都知道的是,這個過程不可逆,且越來越快、越來越前面深入。商業就是商業,不進則退,優勝劣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