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飛軍/制表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之下,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一年。對於萬千信託從業者來說,史無前例的複雜形勢與超強監管讓這個年份更加刻骨銘心。
各類政策新規與窗口指導層出不窮,融資類信託遭遇強力壓降,通道類信託繼續萎縮,行業資產規模降至20萬億關口。響應監管部門清晰明確的指引號召,諸多信託公司披荊斬棘,探路此前並不擅長的標品業務,邁入全新的轉型階段……
作為行業觀察者,證券時報特此盤點2020年度的信託行業,用七大關鍵詞總結回望,記錄歷史進程中的中國信託業。
1 壓降
壓降規模的壓力幾乎貫穿2020年全年,並還將持續下去。
2020年,信託業在過往「去通道、控地產」基礎上,又多了一道「逐步壓降融資類信託」的難題。今年3月,監管部門對信託業壓降規模定的計劃是:2020年全行業壓降1萬億具有影子銀行特徵的融資類信託業務,並要求每家信託公司制定壓降計劃。
主動管理類融資信託主要存在形式包括工商企業類貸款、房地產信託貸款等。在監管部門看來,壓降的原因是:在去通道業務取得成效之下,融資類信託卻出現快速增長,個別信託公司甚至逆周期激進擴張,潛藏風險令人擔憂。
2020年6月份,銀保監會下發《關於信託公司風險資產處置相關工作的通知》,要求信託公司壓降違法違規嚴重、投向不合規的融資類信託業務。
壓降的過程本身也充滿博弈。
「今年信託公司業務受疫情衝擊,業績受到影響,資產質量出現惡化,不少信託公司或由於生存壓力或由於盈利壓力,冒險增加了一些融資類信託業務。」一家西部中小信託公司董事長對記者表示。
從數據上來看,以事務管理類信託為統計口徑的通道業務下降明顯,而融資類信託並沒有明顯的下降。
中國信託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三季末,信託業受託管理的信託資產餘額為20.86萬億元,較年初減少7432.79億元,同比下降5.16%。
從信託功能看,事務管理類信託餘額為9.23萬億元,佔比44.26%,較上年末降低5.04個百分點。而融資類信託餘額為5.95萬億元,佔比28.52%,較上年末提高1.53個百分點;投資類信託餘額為5.68萬億元,佔比27.23%,較上年末提高3.52個百分點。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年末融資類信託餘額為5.83萬億元,而今年三季末數據為5.95萬億元。這意味著,截至今年三季末,融資類信託業務規模不降反升。
12月8日,2020年信託業年會上,銀保監會副主席黃洪表示,信託行業存在投機主義,出現跨越監管紅線、陽奉陰違的現象,比如壓降信託融資類業務是去年底監管部門就提出的要求,但今年上半年部分信託公司仍然迅猛發展,結果下半年面臨極重的壓降任務。
2 整頓
在2019年年底召開的中國信託業年會上,銀保監會副主席黃洪表態,「目前是信託第七次行業整頓。」
這一關鍵表態,成為2020年安信信託(600816,股吧)、四川信託、華信信託、新時代信託、新華信託等多家公司接連被採取重大監管措施的註腳。
持續壓縮具有影子銀行特徵的信託融資業務、繼續壓降金融同業通道規模、嚴格管控地產信託額度、加大力度處置風險資產……2020年以來,信託公司收到的監管要求有增無減,也從側面反映整個行業正在承受的嚴苛監管氛圍。
在新近舉辦的2020年信託業年會上,黃洪表示,自「一法兩規」頒布以來,我國信託業的制度定位逐漸明確,即辦成「主營信託業務的金融機構」,做專業的受託人。近年來,信託業按照此定位要求,淡化固有投資機構色彩,努力拓展信託業務,積極按照信託業務規律完善公司治理、內控機制、業務流程和激勵約束機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當前全行業仍然存在受託人文化不成熟、受託人職責不清晰、受託人定位有偏離等問題,制約行業高質量發展目標的實現。
與此同時,中國銀保監會信託部賴秀福主任要求信託公司深刻認識轉型的必要性、緊迫性,充分認識當前行業轉型面臨的障礙,按照守正創新、特色優先、服務至上、人才為本的原則堅定轉型,實現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3 風險
2020年,在監管從嚴、經濟下行壓力疊加疫情影響之下,信託行業的風險加速暴露。
今年11月發布的央行穩定報告指出,近年來信託業發展迅速,服務實體經濟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部分信託公司偏離信託本源、合規意識淡薄、風險管控不足等問題。目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信託業風險加速暴露,少數信託公司已劣變為高風險機構。
今年上半年,以安信信託風險暴露最為明顯。4月,安信信託收到上海銀保監局《行政處罰決定書》,因為違規將信託財產用於股東以及兌付其他信託項目或其他非信託目的,合計涉資金額127億元,安信信託被暫停自主管理類資金信託業務,後安信信託實控人高天國更是因涉嫌違法發放貸款罪,被上海市公安局刑事拘留。
6月中旬,四川信託也出現多隻產品爆雷,逾期無法兌付,四川信託在投資者見面會上稱,TOT項目總規模250億元,涉及45個信託項目。四川信託表示,後續將通過處置資產和引入戰略投資者等方式解決逾期問題。
7月,明天系旗下2家信託公司新時代信託和新華信託被接管,也成為近年來信託業發展史上的大事件。
央行穩定報告認為,信託公司出現風險,一方面是由於經營風格激進,積聚大量風險,例如部分信託公司過度追求盈利目標而忽視風險防控,違規開展或參與具有滾動發行、集合運作等特徵的非標資金池信託業務,導致期限錯配,可能面臨兌付風險。
另一方面,部分信託公司治理不健全,股東違規現象明顯。例如,部分信託公司存在「一股獨大」現象,大股東濫用股東權力不當幹預公司經營,通過關聯交易向股東、實際控制人及關聯方進行利益輸送等。
此外,對於信託業風險的暴露,一位信託業內人士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在經濟下行期,增速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疊加,加上疫情衝擊,信用風險大概率會出現集中暴露、爆發的趨勢。
4 新規
2020年,也是信託行業制度法規加速完善的一年。
《信託公司股權管理暫行辦法》於2020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該法規借鑑並沿用了《商業銀行股權管理暫行辦法》中關於股東穿透監管、股東分類管理等制度實踐,明確信託公司股東、信託公司、監管部門三方主體從股權進入到退出各階段的股權管理職責,對於促進信託業股權管理亂象治理,加強信託公司股權監管具有重要作用。另據記者了解,監管部門後續將就具體執行問題下發配套文件,以進一步引導清理違規持股、加強關聯交易管理等。
11月24日,銀保監會發布修訂之後的《中國銀保監會信託公司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該《辦法》將於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據悉,此次修訂強化了與其他監管政策和指導意見等有效銜接,進一步明確了信託公司行政許可準入標準;落實進一步對外開放政策,取消外資金融機構入股信託公司10億美元總資產要求;強化監管導向,匹配行業發展實際,鼓勵信託公司開展本源業務,引導信託公司完善公司治理,助推信託業轉型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備受關注的《信託公司資金信託管理暫行辦法》(簡稱「資金信託新規」)已完成徵求意見,將於不久之後正式出臺。這一新規設定了非標債權(貸款)和自營資金參與的集中度,必然對信託業務產生深遠影響。同時,資金信託新規釋放利好,主要聚焦在關聯交易和標準化資產兩個部分三個方面:關聯交易放開、封閉式資金信託放開單票持倉比例限制、固收類資金信託放開正回購融入資金功能。
5 增資
在監管趨嚴和轉型壓力之下,為提高綜合競爭力和抵禦風險能力,謀求增資壯大實力的信託公司在2020年明顯增加,創下近3年新高。
據證券時報記者不完全統計,2018年14家信託公司合計增資247.15億元;2019年8家信託公司合計增資總額163億元,而2020年相繼有12家信託公司增資總額達266.48億元,絕對額比2019年增加了100億元,同比增長63.48%。
其中,增資幅度達到50億元的有3家信託公司,分別為江蘇信託、五礦信託和建信信託,增資金額分別為50億元、55億元和80.23億元。增資後的建信信託註冊資本達到105億元,至此信託行業註冊資本破百億的公司達到8家。
除了上述股東有實力增資的信託公司,還有一大批希望引入戰投的信託公司,例如民生信託、華信信託、四川信託、安信信託、山西信託以及雲南信託等,都已宣布擬引入戰投,謀求壯大資本實力。
事實上,資金信託新規也將信託業務開展規模限制和信託公司淨資產掛鈎,因此建立和完善資本補充機制、增加資本實力也迫在眉睫,而強大資本實力不僅有利於信託業務轉型,也對信託公司風險防範起到積極作用。
「對於一些中小信託公司而言,最大的障礙就是資本金太小,很多業務做不了。比如,保險金信託合作的門檻,要求信託公司淨資產30億元,達不到標準的就沒有合作機會。很多銀行也把30億元作為內部風控標準進行參照。」一家西部中小信託公司董事長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其所在公司也在引入戰略投資者,壯大資本實力。
6 標品
標品信託是根據信託公司文件約定,將信託資金直接或間接投向公開市場發行交易的金融產品的信託業務,投資的底層資產為標準化債權類資產。
今年一季度,受國內外疫情衝擊,國內外金融市場出現大幅波動。得益於中國較早控制了疫情,並推進社會經濟發展,在寬鬆流動性和積極財政政策下,今年前三季度,股票市場走出了結構性牛市行情,百億公募基金不斷出現,居民資產配置方向也向金融資產轉移。
與此同時,信託公司自身不斷壓降非標、融資類業務,政信信託也被成本更為低廉的專項債替代,好資產出現匱乏現象。
此外,《信託公司資金信託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針對集合資金信託,設置了非標債權融資佔比不超過50%的紅線,受市場刺激,信託公司紛紛布局證券投資信託業務。
截至2020年三季末,投向證券市場的信託資金總額為2.21萬億元,較上年末增加2538.14億元,增長幅度達12.95%,是唯一實現正增長的投向領域。
從具體構成來看,2020年三季末,投向股票的資金信託餘額為6062.74億元,較上年末增加1026.38億元,增幅達20.38%;投向基金的資金信託餘額為2524.4億元,較上年末增加312.41億元,增長14.12%;投向債券的資金信託餘額為13543.68億元,較上年末增加1199.35億元,增長9.72%。
「今年是信託行業證券投資類業務發力之年,信託公司開展證券投資類信託業務也從此前的陽光私募通道業務轉為FOF(TOF)為主。」東莞信託投資總監羅炯亮對記者表示,今年三四季度證券投資類信託產品銷售較好,客戶逐漸接受證券投資類信託產品。
業內人士認為,在壓縮融資類信託以及未來實施資金信託新規的背景下,積極向標品信託轉型成為不少信託公司的路徑選擇。面對新的證券投資類業務發展機遇,信託公司需要積極引進人才,提升投研實力和科技實力,培育主動管理能力,塑造口碑,打造屬於證券市場領域的資產管理優勢。
7 信託文化
2019年底召開的信託業年會以「弘揚信託文化 強化合規建設」為主題,銀保監會副主席黃洪拋出信託文化建設5年計劃,強調信託文化是轉型發展的動力,受託人責任是信託文化核心。
今年以來,信託公司積極響應監管號召,推進信託文化建設。為使信託公司文化建設更加有章可循,中國信託業協會於今年6月份下發《信託公司信託文化建設指引》,包括信託文化內容、信託文化建設方向和操作指引。
在剛剛結束的2020年信託業年會上,黃洪再度闡釋信託文化。黃洪表示,「信託文化是一個總括性概念,信託法律關系所包含的各利益主體以及各環節流程,都具有各自的子文化,如委託人文化、受託人文化、受益人文化、金融人文化、合規文化、風險文化、內控文化等。這些子文化共同構成了信託文化這個大概念。在這些子文化中,最基礎、最核心、最重要的是三個文化,即委託人文化、受託人文化和合規文化。委託人文化和受託人文化構成了信託法律關係,塑造了信託業獨特的商業模式。而這種商業模式能否成功,能否實現長期可持續,並有效創造價值,最終取決於是否依法合規,是否具有合規文化。」
據證券時報記者了解,大部分信託公司已有信託文化建設的具體規劃與配套方案,其中部分已有較為突出的文化建設成果。
本版撰稿:楊卓卿 胡飛軍 本版製圖:周靖宇
(責任編輯:王治強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