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才是「空」?多少修佛的人,都領悟錯了,獨劉慈欣說得很對!

2020-12-09 啟路文學

空,四大皆空,佛教的用語,何為四大皆空,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虛的,道空、天空、地空、人空。誰能真正做到四大皆空,那麼也就可以一心一意去修佛了,佛教還講究「六根清淨」,四大皆空的人就能做到六根清淨。

那麼六根清淨是哪六根呢?六根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所引起的慾念,以達到無煩無惱的境界。誰能做到四大皆空,六根清淨,那麼看人不是人,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一切都是空的,一切都不會放在心上。

這種空,很多人在家裡也想要達到這樣的境界,這樣自己就不用煩惱,這樣看來好像很多人是因為心裡煩惱事填得太滿了,所以想要變空。但活在現實中,多少都要與人來往,能做到真正的四大皆空,六根清淨的人,真的很少。

更何況這就是真正的空嗎?其實在沒有讀劉慈欣的一段語錄前,我也會認為這就是所謂的空,空就是無的存在,是虛的,沒有的。但今天讀了劉慈欣的一段語錄,可以說讓我對空的這個概念完全又顛倒了,完全推翻了我以為所認為的空。

之前也知道還有一層意思,就是空杯,就如一杯子水一樣,只有空杯子才能裝水。這也是長輩們經常教我們的做人道理,讓我們常懷一個空杯的心,也就是謙虛,低調。其實劉慈欣的語錄中所認為的空,跟這段意思差不多,但劉慈欣說得更簡便利索,讓人更容易懂,更容易顛覆空的思想。

說到這裡,如果大家對以上的回答和分析不是很滿意,我們不妨一起來讀一下劉慈欣的一段語錄,這段語錄,就道出了什麼是「空」,讓人真的長知識了,文字如下:

空不是無,空是一種存在,你得用空這種存在填滿自己。——劉慈欣#劉慈欣語錄#

讀完劉慈欣這段語錄,相信很多人更喜歡這段語錄中對空的一種理解,讓空變得更高深莫測,更讓人喜歡這種空,或許這就是空的最高境界吧。讓空成了一種存在,用這種存在去填滿自己。

今天有幸跟大家一起讀到了劉慈欣這樣的語錄,我們不妨借著這段語錄,更深入來分析一下,探討一下,反省一下。

泰戈爾說過,「當我們是大為謙卑的時候,便是我們最近於偉大的時候。」

其實劉慈欣這段語錄中的空,就是一種謙卑的心態,空杯的心態,不驕傲自滿,不自高自大,泰戈爾這段語錄說,誰大為謙卑的時候,便是離偉大的時候。可見這便是謙虛能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一個人只要謙虛起來,他就會得到很多人喜歡,很多人都願意去教他,帶他,幫助他。而一個人不知道謙虛,自高自大,就會遭到別人的反感。不過謙虛也有尺度,也有度,過分謙虛,就會成了一種驕傲。

因為有一種謙虛起來,就覺得自己很厲害,「你看,大家都那麼不謙虛,獨我最謙虛,我比他們都高尚,我比他們都偉大。」其實他不知道,他這種謙虛,已經成了一種驕傲了,很多人現實中學習謙虛的精神,還真是這麼去學的,最後謙虛得讓人更討厭。

叔本華說過,「當謙虛成為公認的好品德時,

無疑世上的平庸之輩就佔了很大的便宜,因為每個人都應該謙虛地不表現自己,世人便都類似了。」可見叔本華這段語錄,就道出了我們人類不類似的原因,很多人很富有,有錢,就道出炫耀,道出顯擺,甚至還看不起人,瞧不起人,這就讓人也想要富有,導致很多人感到貧窮可恥,富有可貴。

倘若人人都如叔本華這段語錄所言一樣,都不去表現自己,都很謙虛,很有錢,也說自己很普通,沒有什麼錢,那麼沒有人炫耀的世界,誰還羨慕人家的寶馬洋房呢?現如今很多人盲目的崇拜,價值觀顛倒,大多數都是因為人缺少謙虛的精神,可見人們的品德已經下降了。

很多都是愛慕虛榮,活得很虛偽,喜歡打腫臉充胖子,死愛面子,很窮也要裝出一副不窮的樣子,這就是自尊心在作祟,說白了,就是很多人不夠謙虛,天天在炫耀,自己也不炫耀一下,活得精彩一點,會被人瞧不起。

其實有錢人不知道謙虛,不知道空杯的心態,處處露富,其實離窮也不遠,離災禍也不遠了。自己可以保證自己以身作則,不惹事生非,可以避免災禍,但是你能保證你全家人都像你這樣可以克制自己嗎?

人也只有學會了劉慈欣這段語錄中空的存在精神,才會覺得自己沒有什麼好了不起的,才會更加去學習,就沒有時間浪費,沒有時間去玩了。

所以說什麼才是「空」?多少修佛的人,都領悟錯了,獨劉慈欣說得很對!

一個人只要有這個特性,往往就能成功,林語堂的語錄說得很明白!

為什麼很多男人都喜新厭舊?林夕的一段語錄,道出了真實的原因!

喜歡把錢存進銀行為將來買房的人,讀完林毅夫的語錄,你會很後悔

列寧將奴才看得很透徹的語錄,揭露了奴才的真面目,警醒世人!

相關焦點

  • 佛說:隨眾生的因緣,想怎麼修就怎麼修!其含義很多人理解錯了
    「人有信慧難,若聞精進求」,你聽到了經,佛法,能不能生起信心,這是一種智慧。你看這裡講到的說,都能夠沾到這個未聞之益。這個未聞之益,大家每個人的心路歷程都不一樣的。未聞之益。有的未聞說,從來沒聽過,有佛法,說人是輪迴的,這個世間法是因果造就的,不知道,原來,這也叫未聞有佛法。
  • 佛是什麼?星雲、南懷瑾、聖嚴三位大師如是說,多少人錯得離譜!
    照這樣理解,人人都有機會成佛,那為什麼佛的威嚴如此強大,成佛的佛教徒又如此稀少呢?可見,我們並沒有真正了解佛是什麼。佛到底是什麼?我們可以聽聽三位得道大師怎麼說的,聽過之後,你會明白,多少人錯得離譜:【一】星雲法師:信佛與信神是不一樣的星雲法師是佛教歷史上的一位傳奇人物,他用一生在倡導「人間佛教」的思想,照亮了世間無數信徒的人生願望。電視劇《濟公傳》主題曲裡,有一句歌詞:「東找佛,西找佛,不如自己修成佛」。
  • 佛說:心中有佛,心即是佛,燒香拜佛不如有一顆虔誠的內心
    佛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問,很多人以為念佛、念經才是修行,做飯、燒開水都不是佛法。其實沒有一件事不是佛法,沒有一件事離開你的心而能成就。佛家認為,要學佛的人,就要離一切相,「應生無所住心」,要隨時觀察自己,觀心,要使此心無所住。心中有佛即佛心,心有善念即佛念。
  • 龍應臺將幸福看得很透的語錄,簡單幾句話,卻讓很多人感到很幸福
    當我們真正愛上了一個人,就會為了沉淪,為他一切買單,覺得他什麼都好,就連走路的樣子,都感覺能帥得死自己。甚至看到他,大老遠就心蹦蹦直跳,與他說幾句話,就能感覺幸福到天,如果與他談戀愛,那簡直天天活在了蜜罐裡,不可自拔。
  • 佛教『南懷瑾』為什麼修阿彌陀佛法的人,還要必須同時修藥師佛的法?
    1、修彌陀法的人,必須同時修長壽法。長壽法的佛是藥師佛,往生法的佛是阿彌陀佛,這兩個是連著的。換句話說,阿彌陀佛也是藥師佛,也是長壽佛!這中間有一個秘密,那就是栽接法的作用。不過在佛教密宗的修法裡,他配合了佛教的形態,配合佛教的學理,是走另一個路線。
  • 參透佛句,領悟人生,得清淨歡喜
    由於這些佛句都是用古文翻譯而成,而且,裡面也帶有指導人修行的因素在裡面,所以,只有從修行的角度去理解它,再加以運用,才能明白它裡面的內涵。今天,就讓雲來和大家一起欣賞一下,這些充滿內涵的佛句。只要參透了這些佛句,領悟了人生至理,就能得到真正的歡喜。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澈,淨無瑕穢。
  • 何為「佛知見」?如何才能「開佛知見」?六祖說……(學壇經)
    師曰:「汝若念至萬部,得其經意,不以為勝,則與吾偕行。汝今負此事業,都不知過。聽吾偈。」偈曰:禮本折慢幢,頭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師又曰:「汝名什麼?」曰:「法達」師曰:「汝名法達,何曾達法?」復說偈曰:汝今名法達,勤誦未休歇;空誦但循聲,明心號菩薩。
  • 關於佛教裡講得空,最常見的一種誤解,不可不知
    「空」是佛法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切不可理解錯了,這一步錯了,下面可就是步步錯。世俗中的東西如果錯了,傷得是世間的福報,佛法中的關鍵點搞錯了,傷得就是法身慧命,所以不可不慎。據我所知,很多修行了多年的人,在這個地方還是過不去,因為這個地方一直過不去,結果明明是修得大乘佛法,結果搞成了小乘佛法。這個非常普遍的問題,就是把空看成了」四禪八定的「禪定功夫。
  • 修廟人:塑像佛與仙-虎嗅網
    修什麼廟,做什麼像,傳什麼名。初至寶地,秦一川思謀著,先把名兒傳出去。傳名,得靠手藝說話。做好仙像,請東家看,滿意了,帶來新的工程。修廟塑像的行業,空口無憑。你說自己手藝好,看不見,摸不著。仙像在神臺上供著,四方百姓交口稱讚,十口傳聲,百口傳名。好不好,自己不說,有人稱道。坡頂,平地,新道觀。塑像九天玄女、女媧等神仙。
  • 道天機:領悟到「萬物皆空」境界的人如何生活
    萬物皆空,遁入空門,有人逃避現實,有人燒香拜佛,得智的得智,坐禪的坐禪,燒香的燒香,頓悟的頓悟。有一種偽、假、大、空,就是以為自己覺悟了萬物皆空的智慧,實際上是自欺欺人的幻想,每個人都想成佛,富貴榮華,吉祥如意,辛福快樂,美好生活。可是並不是能夠悟到真意。
  • 佛說無分別是什麼意思?是啥都不用辨別嗎
    學佛人要放下分別、妄想、執著,這個無分別自古以來有很多人誤會了,所以都用誤會以後的錯誤知見,教人要用這個見聞覺知的心去打坐,坐到不起分別,說這樣就是證得無分別智。這是錯的!實相則是:當覺知心的你正在分別的時候,真如還是與你同在運作而無分別的。
  • 佛說的空,空還是不空?
    有了觀照我執的初步能力後,在從緣起法中通達諸法的空性,即知因而緣起的一切法虛幻不實,就能從緣起法中見到諸法的空性,從而破除法執,我法二執兼無染著,即得菩提!佛家的空並不是指現實世界物質為空。佛說過:「現世的一切我都承認,都是真實存在」。
  • 法華經:初聽佛說自己當作佛時,舍利弗還以為是魔的惱亂(22)
    從舍利弗最初聽聞四句偈開始,直到此法華會時,他才「而今乃自覺,非是實滅度」,才明白身滅度並非是究竟滅度。這也就意味著,他至少花了二、三十多年的時間才明白四句偈中「寂滅」的真正含義。連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都是這樣,更何況是其他大眾呢?可見佛陀當時傳法有多難!【若得作佛時,具三十二相,天人夜叉眾、龍神等恭敬,是時乃可謂,永盡滅無餘。
  • 佛說:人,活的只是心情!
    各位善友同修:大家早上好!這裡是日行一善共修平臺,接下來,讓我們一起開始今天的美好之旅。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俗話說: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很多事情是我們無法控制的,比如佛家常講的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每一件都是我們永遠無法控制的。但是,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心情。有這麼一則禪意小故事。一位官員被革職遣返,心中很是苦悶,卻無法對他人說出口,於是來到了一位禪師的法堂,想排解心中苦悶,尋求禪師的指點。
  • 法華經:佛對三位尊者的成佛授記,從中你能領悟出什麼(36)
    原先尊者們在「念空」的狀態中對成佛不感興趣,認為那是菩薩們的事情。現在他們通過舍利弗、迦葉的成佛授記,心從「念空」的狀態下悚慄搖動,產生了成佛的願望。他們讚嘆佛,共同對佛說:「大雄猛的佛世尊是解開一切釋結的法王,讓我們見到聲聞成佛的授記 ,除掉了我們的熱惱,當下得清涼。」
  • 人生唯有自悟才是正道
    大部分人都不能證悟同時,都需要悟後起修。開悟,即見性,也叫見道,見什麼?見自心是佛,即心就是。這是悟者的境界,而凡夫理解的不是「悟」,而是「誤」。誤入歧途,誤入顛倒夢想,苦集滅道。被無明煩惱所轉而不能自拔,苦不堪言。生死輪迴,因果不斷,了了無期。
  • 佛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是什麼意思?很多人理解錯了
    譬如說:上自官僚富翁,下至乞丐民工,哪一個人不苦?誰騙得了誰呢?再仔細地觀察周圍的人,哪一個不都是煩惱重重,問題一大堆?有錢的比沒錢的更累!他認為:每個人都想逃避苦追求樂,我卻沒見一個人真正做到過。就像我們的身體有病要吃藥,我們的心靈疾病也需要吃藥,這個(藥)就是佛法啊!
  • 佛教:「空」的性質是什麼?
    學佛的人都知道,佛教講「空」,並認為世界的本質就是「空」,於是有了《心經》的那句著名的話語,即「空即是色,色即是空」。那麼,在佛教之中,「空」的性質是什麼呢?但在佛的眼中,這一切都是空中之花,幻而不實。換句話說,從佛的角度來看,眾生其實是非常可笑,因為他們認識的世界是顛倒的,並執於這樣的顛倒當中,以至於生生不息,一世又一世的經受著輪迴之苦。
  • 南懷瑾:一切眾生修一切善法,才產生一個太平盛世出一個轉輪聖王
    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止觀「觀」是什麼?佛法的修法叫做止觀,修止觀,尤其修密宗,更須要修觀想,修觀修想。真能夠觀得起來,止得住,就可以得定了。要修佛法,先要能夠觀得起來,想得起來,止得住,定得住,入佛之門就快了。佛告訴我們止觀的方法,如果拿止觀來講,八萬四千個方法都是止觀。譬如念佛,心裡念,嘴裡也念,你能不能雜念不起,只有一句佛,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做到了,就是念佛法門的止。
  • 南懷瑾先生:佛的十種心靈訓練法
    念僧是至心皈依聖賢僧眾,一切聖賢僧,就是沙門,證道的果位上人。第四個「念施」。什麼是念布施?禪宗所講:「放下!」就是內布施,什麼都放下了,把心中雜念妄想都布施掉,這樣也可以到家,可以得神通啊!這是佛告訴你的,是修法的大原則。更擴而充之,心心念念反省自己的過錯,把不好的心行通通去掉,起心動念一點錯誤都沒有,這就是念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