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連年漲幅堪與一線城市並肩,身為二線城市的廈門房價備受關注。如何堅決貫徹「房住不炒」,避免房價成為橫亙在實體經濟面前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廈門通過完善和創新保障房體系,讓社會不同群體的廈門居民都能夠住進適合自己的房子。
問道者 謝嘉晟
01 力保」居者有其屋「
最新出爐的廈門二手房掛牌價和二手房成交價數據顯示,廈門部分區域的房價實際上降了。
從2019年7月到2020年8月,廈門二手房掛牌價呈現上漲態勢,由42581元漲到了42956元,明面上漲了300多元,成交價卻從37063元降到了35920元,實際上降了1000多元。
數據要說明的意思是,廈門房價不再那麼堅挺了,可以討價還價了,並且議價空間還不小。
國家統計局不久前發布的70城房價也在表明,廈門房價增幅已經放緩。2017年公布的以往10年房價漲幅最大的70城排名中,廈門排名第2位,僅次於上海;在今年公布的過去5年房價漲幅最大的70城排名中,廈門排名退到了第8位。
這些數據透露出來的信息都在表明,廈門在貫徹「房住不炒」堅決遏制房價繼續上漲上,已經初見成效。
廈門在應對高房價的組合策略中,首先固然受益於宏觀調控的成果,但不容否認,廈門不斷完善和創新的「分層次、全覆蓋」的保障房體系,有其獨到之處。
現在常住廈門的城市居民可以有不同的居住選項,改善居住條件的可以選擇商品房,餘額不足的可以選擇保障房。
保障房針對不一樣的個體,還配套有不一樣的政策,總體原則是「住得上、買得起、住得好」,旨在讓處於社會不同群體的廈門居民都儘可能找到與自己餘額能力相匹配的住房。
現在,廈門保障房體系幾乎覆蓋了除改善居住條件外的所有城市居民。「住得上、買得起、住得好」是這麼確保的:
類似三代蝸居60平方的住房困難家庭,收入符合條件的可以申請「保障性租賃房」;大學剛畢業來廈門的新市民可以通過單位申請「公租房」;來廈門工作滿一年的「三高」企業骨幹員工,可以按4.5折超低優惠購買保障性商品房;在廈工作滿10年的傑出人才,則可以獲贈200平方的人才房或申領千萬元補貼。
02 」廈門藍本「有效分流剛需
其實,廈門的保障房體系早已是各地取經的「藍本」,在全國都具有示範意義,。
廈門的保障房思路來源於香港和新加坡模式,2005年下半年起在全國率先提出「社會保障房」概念,並通過出臺全國首部社會保障性住房地方性法規,建立起「分層次、全覆蓋」的社會保障性住房政策體系。
過去的實踐表明,廈門創新的保障房體系有效解決了住房困難家庭的住房問題。廈門的成功實踐後來上升為全國社會保障性住房的「廈門藍本」。
基礎版的「廈門藍本」以立法形式突出「保基本」,確保滿足本市戶籍中低收入家庭的基本需求。至今,通過保障性租賃住房,廈門已解決了3.5萬戶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的基本居住需求。
與保障性租賃住房配套,針對低保家庭,廈門除了為其提供「實物保障」的社會保障性租賃房外,還提供「貨幣保障」,即政府向住房困難的低保家庭提供一定的租金補貼。
20年來中國房價的一路高歌猛進,對被房價照亮現實的住房困難家庭來說,基礎版社會保障性住房「廈門藍本」的最大意義還在於,它切實解決了中低收入家庭的實際困難,為實現「居者有其屋」,完善和健全「住得上、買得起、住得好」的中國保障房政策體系的設立和完善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基礎版的「廈門藍本」在今天升級後,對高房價下的城市居民住房結構起到了安置和分流的作用。不僅因為減少購房需求對房價繼續上漲起到了遏制作用,並且在住房脫離金融屬性回歸居住功能本質中,也能起到助推的作用。
03 升級版下的「廈門藍本」
梳理歷史政策可以發現,廈門通過不斷完善和創新保障房政策體系,持續降低保障房租售門檻,讓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住上了與自已餘額相匹配的房子。
「廈門藍本」的升級力度在近幾年不斷加大。
首先是擴大保障房覆蓋範圍,將在廈門穩定就業的無住房職工、新就業畢業生等新居民和廈門「夾心層」家庭納入市級公共租賃住房保障範圍(簡稱「公租房」)。
同時,滿足廈門市戶籍無住房家庭的置業需求,按照市場評估價的45%配售保障性商品房;針對「三高」企業骨幹員工實施「精準滴灌」,採用企業切塊分配、自主分配方式,助力企業發展。
值得一提的,今年4月啟動的首批「三高」企業骨幹員工保障房配售指標在完成資質審核後,目前已經在辦理配售手續,廈門創新的「精準滴灌」由理論走向了實踐。
其次是完善高層次人才住房激勵機制,將人才住房體系與保障性住房體系分離並行,對高層次人才綜合採取「租、售、贈、補」等方式,較大幅度提高高層次人才的購房補貼和租房補貼標準以及申購人才住房的面積標準,激勵高層次人才來廈留廈。
在高房價下,不只是本市的普通收入家庭不堪重負,對於試圖在廈門有所作為的高校畢業生,或者想在廈門施展抱負的各種人才來說,都是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不言而喻,升級版的「廈門藍本」在應對高房價,吸引創新創業人才上頗具針對性。
現在的中國房價牽一髮而動全身,在房價居高難降的情況下,持續加大保障房供應量和不斷降低保障房租售門檻,無疑是解決城市高房價的一劑良方。
以三年前推出的「公租房」來說,員工通過企業申請了公租房,既是城市的一種福利,也有效保證了員工隊伍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