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清晨,一夜大雨之後的臺北街頭稍帶冷峭之氣,信義路口小馬路邊整齊地停放著一排排摩託車,眾多年輕人站在臺北世貿中心一號館門外,有些焦急地等候著第十三屆臺灣漫畫博覽會開館。
日漫夾縫中的臺灣原創
在臺灣市場流通的漫畫有85%以上來自日本授權,另有少部分由中國大陸、香港以及美國、韓國等授權,臺灣本土創作的漫畫作品所佔比率甚微,因此,臺灣漫畫博覽會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會出現眾多日本動漫明星——這種青睞動漫領域娛樂人物的做法不同於大陸單純注重漫畫家與讀者的互動。本屆漫博會上,木棉花國際公司邀請到了《爆漫王》的聲優日野聰、阿部敦,《魔導少年》的聲優大原沙耶香;群英社邀請了《黑子的籃球》的聲優小野賢章、小野友樹;尖端邀來了《要你對我×××!》的漫畫作者遠山繪麻以及輕小說《我女友與青梅竹馬的慘烈修羅場》的作者裕時悠示。
面對外來漫畫產品的強大衝擊,臺灣各大出版社艱難地固守著自己的原創陣地,通過東立漫畫新人獎、尖端漫畫新人獎、角川華文輕小說暨插畫大賞、金漫獎等方式發掘新人,持續積極地培養本土漫畫家,並逐漸顯露成效。
以青文出版社重點主推的插畫家VOFAN為例,他因擔任西尾維新的輕小說《化物語》的插畫師而廣為人知,因畫作慣以色彩明暗繪出獨特的光影與空氣,日本文學雜誌《浮士德》稱他為「來自臺灣的光之魔術師」。他的最新幻想畫集《魅》已實現本土和日本同步發行,在本屆漫博會上的籤售效果比青文社邀請的日本輕小說作者還好。
另一方面,日本漫畫在強勁增長20年之後出現了低迷。日本漫畫雜誌《夢夢》發行量嚴重下滑,但尖端引進版權的臺灣版《夢夢》因刊載部分本土原創作品而日益走紅,在臺銷量呈現平穩上升的態勢,目前發行量每期4萬多冊。同樣由尖端引進版權的另一本少女漫畫雜誌《甜心》的發行量雖僅為《夢夢》一半,但這個成績也屬於「合格」。
借著本土原創漫畫的上升局面,臺灣同行能否收回「失地」?帶著這個疑問,筆者走訪了位於臺北市光華商場旁的蛙蛙書店。這是臺灣赫赫有名的一家漫畫連鎖店,門面並不起眼,但上架圖書種類在臺灣數一數二,其總經理陳肇偉被出版同行親切地稱為「阿偉」,他對漫畫無限熱愛,從事零售業十幾年,對於漫畫出版、分銷等問題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據阿偉介紹,臺灣市場需求還是以黑白漫畫為主流,引進日本版權的漫畫佔臺灣市場的2/3,近期本土原創漫畫有上升勢頭,日本漫畫穩中有降,但隨著日本輕小說的興起,臺灣讀者亦會跟風追捧,總的來說市場格局改變不大。
臺灣漫畫產品繁多,但單品銷量並不高,能賣到5000冊就已算暢銷之作。中國大陸授權出版的夏達作品《子不語》,在蛙蛙書店被擺放在「青年漫畫」類別,銷量大約幾百本,算得上該店的暢銷書之一。
把幽默漫畫接力棒傳回臺灣
從2002年開始,臺灣逐漸有職業漫畫家到大陸發展,其中敖幼祥的幽默漫畫《烏龍院》一炮打響,為當時起步中的中國原創漫畫市場帶來一絲曙光。10年來,《烏龍院》系列圖書在大陸總銷量突破4500萬冊,最新作品《烏龍院大長篇》以4868頁的總頁數創下中國幽默漫畫最長紀錄。在臺灣幽默漫畫的帶動下,大陸的幽默爆笑漫畫也風生水起,湧現了《爆笑校園》、《阿衰》等暢銷漫畫作品,《爆笑校園》的單冊銷量甚至超越了《烏龍院》。
筆者認為,幽默漫畫發軔於上世紀30年代,葉淺予的《王先生和小陳》、張樂平的《三毛流浪記》可謂孕育其發展的母體,後來經過《老夫子》、《烏龍院》的細心培育,迎合現代人追求輕鬆歡樂的閱讀需求,添加了無釐頭的搞笑情節,最終形成了中國大陸獨有的幽默漫畫體系。從敖幼祥到貓小樂再到朱斌,從「烏龍院」四師徒到「阿衰」再到「呆頭」,幽默漫畫橫掃大陸漫畫市場,越來越多的作者匯聚到這個陣營。
事實上,臺灣同行的選題觸角也相當敏銳,青文社已率先引進了在大陸總銷量突破2500萬冊的《爆笑校園》。據說,本已打算退休的青文社社長黃寄萍在一次大陸旅遊中意外發現了這部作品,遂不顧年屆六旬而重燃鬥志,為引進該漫畫特意組建了爆笑幽默漫畫出版社。為了這套書能在今年9月開學旺季首發,他不僅跑印廠、當司機、搬運宣傳品,更親自到漫博會現場向讀者派發試讀本(試讀本是臺灣漫畫營銷的獨特做法),敬業精神令人感動。黃社長說,期望憑藉過去幾十年運作日本漫畫《哆啦A夢》的成功經驗,以幽默漫畫為突破點引發青少年閱讀市場的化學反應,從而在臺灣掀起大陸流行漫畫的閱讀風潮。
「大塊文化」和「九份」的動畫緣
大陸漫迷對繪本名家幾米和國學漫畫大師蔡志忠可謂不陌生,但對「大塊文化」未必熟悉,後者是全權代理出版及品牌運作幾米、蔡志忠全系列作品的一家臺灣出版社,其創辦人郝明義是一位傳奇人物。
筆者在大塊文化公司拜訪時看到了郝先生辦公室牆角的一副拐杖,頓感心酸——要知道,郝先生自幼身罹小兒麻痺症,30歲時脊椎嚴重變形,只能坐在輪椅上奮鬥。如今雖已名成利就,卻仍在美國開闢與數字出版運營相關的新天地,這份對出版的堅持以及國際視野十分令人感慨。
據大塊文化總編輯韓秀玫介紹,郝先生從事出版業34年,尤其鍾愛漫畫,年輕時以筆名馬利擔任編劇,與漫畫大師鄭問合作《阿鼻劍》,成就了風格獨特的臺灣武俠漫畫經典。1996年,創辦了大塊文化,最成功的案例就是培育出繪本作家幾米並將蔡志忠、幾米、朱德庸等人的漫畫介紹到大陸。
偏僻小鎮九份因為侯孝賢電影《悲情城市》在此取景而成為一個很受歡迎的文化觀光景點,但令漫迷們津津樂道的則是九份和日本動畫巨匠宮崎駿的緣分——據說宮崎駿因九份而獲得了創作《千與千尋》場景的靈感。影片中掛著大紅燈籠的狹窄街道、湯婆婆的澡堂、絕壁石階等都和九份老街的景致驚人的神似,而昇平戲院對面的「阿妹茶樓」外掛著的3張面具,更被動畫迷認定是影片中面具人一角的藍本。
我們不需追溯查證這個傳言的真實度,只需記得「九份」這個名字背後的溫暖——相傳清朝時期這裡是一個僅住了9戶人家的小村落,每當有人外出到集市購物,都會每樣買9份分到全村,後來,九份成為地名沿用至今。
本屆漫博會8月14日結束,回想5天來接觸到的臺灣同行們,他們雖然各有不同,但漫畫是他們共同的情懷,在經營日本漫畫的同時不忘本土原創,並始終團結一致,互相提攜,這不就是「九份人」的精神寫照麼。正因為有了這樣一批漫畫出版人和發行人,原創漫畫之火方能在臺灣生生不息。(金城)
連結
臺灣漫畫博覽會由中華動漫出版同業協進會主辦,是臺灣動漫界的年度盛會。第一屆和第二屆分別於1995年8月11日和1997年8月13日舉辦,當時活動主要有漫畫書展、趣味活動、讀者交流、知名漫畫家籤名會等;2000年8月17日舉辦的第三屆首度加入了動畫廠商,會場除了主題漫畫區、漫畫工具展等靜態展示外,還有各種Super Live秀;2002年8月7日舉辦了第四屆,之後,漫博會改為每年一屆。但由於2003年第五屆因「非典」停辦,2005年停辦,實際自2006年起才正式每年1屆。
本屆漫博會期間的重要活動「金漫獎」於2010年由當時的臺灣行政院新聞局設立,旨在獎勵優良漫畫創作及漫畫出版工作特殊貢獻者,並促進漫畫產業發展,獎項設置包括年度漫畫貢獻獎、年度漫畫大獎、少年漫畫類獎、少女漫畫類獎、一般漫畫類獎、漫畫新人獎、漫畫潛力獎和終身成就獎。今年第三屆「金漫獎」的終身成就獎授予了東立出版社創辦人範萬楠。
據臺灣媒體報導,今年的第十三屆漫博會期間,8月12日一天有11.5萬多名漫迷入場,前4天共吸引參觀者42.6萬人,創進場人數新高;不少出版社的新書賣到斷貨,業績比去年增長一到兩成,除漫畫及周邊商品外,電子書業績也比去年增長七八成。
(程麗仙整理)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趙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