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把直播帶貨帶到少數民族地區,幫助當地農戶解決農產品滯銷問題。」來自四川涼山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管學院「一心彝意」實踐團隊發起人阿恩克其,最近正通過網際網路,忙著為西部貧困山區的農產品打開銷售渠道。
這個暑假,江蘇高校很多大學生像阿恩克其一樣,在社會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幹、作貢獻。
直播帶貨,幫老鄉拓展農產品銷路
「美姑縣的核桃除了香,還有一股淡淡的甜味,美姑山核桃,美味又優惠!」阿恩克其在鏡頭前聲情並茂。直播僅半小時,就獲得2000餘人次的關注,最終銷售額1.5萬餘元。
這次直播首秀,打開了「一心彝意」團隊解決農產品滯銷問題的新思路,他們趁熱打鐵,開始探索麵向農戶家庭、面向其他少數民族地區的直播帶貨推廣之路。這是阿恩克其和團隊成員高唯凱第三次來到四川涼山開展社會實踐。今年的重點,就是向當地農戶講解直播帶貨技能,幫助其開闢新的銷售渠道。「農戶直播在場地、設備等方面比較受限制,我們要做的就是教他們如何用最簡易的設備進行直播帶貨。」高唯凱說。
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智農惠農,科教興村」返鄉實踐團鼓勵學生結合所學專業,發起「我為家鄉農產品代言」直播活動。「東北人參鳳陽梨,難及濰縣蘿蔔皮」,直播開始,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袁鳳至就用其家鄉流傳的一句話勾起了網友的好奇心,隨即將鮮綠脆嫩、生津止渴並富含大量維生素的濰坊蘿蔔呈現在大家眼前。
家在四川宜賓的南農大金善寶實驗班(植物生產類)學生曹煜帶來了家鄉農產品——烏蒙山嶺的早白尖茶葉。曹煜說,沒想到做「主播」也挺不容易,說話的方式、語氣甚至興奮點都要合理把控。當地老鄉在一旁感慨:現在的農產品除了選好、種好、多產、多收,還要做好推廣與宣傳,「這還真需要年輕人幫忙!」
志願服務,「雲陪伴」踐行青春責任
志願服務,依然是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的主題之一。
「麻風村的老人們非常淳樸,希望大家給他們更多關心和愛護!」周坤是揚州大學醫學院「醫者仁心,玲瓏大愛」志願服務實踐團的團長,今年團隊通過網際網路為廣東省開平市玲瓏村的老人們送去「雲陪伴」,將愛心與情意送進大山深處。
揚州大學醫學院團委書記許金鑫介紹,自2006年該學院在開平市玲瓏醫院設立實踐點以來,實踐團每年按期前往玲瓏村開展志願服務活動,利用專業技能為這些老人提供健康宣講、醫療保健、愛心陪伴等服務,15年來累計服務近900人次。
受疫情影響,今年暑期團隊成員無法如期赴約。「我們便為村裡的40位老人逐一建立了健康追蹤卡,每天通過視頻通話的方式了解麻風病導致的破潰傷口情況,將每一位老人的體溫數據記錄入卡,跟蹤他們的體溫變化。」周坤說。
量身定做的直播教學、亦師亦友的呵護陪伴、春風化雨的美育體育、書香悅讀的心靈築夢——今年暑期,來自高校的支教團隊沒有因疫情影響而停步。
南京財經大學法學院「向日葵計劃」支教團隊對接的是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長城小學的留守貧困兒童。「當地青壯年大多外出務工謀生,許多兒童缺少父母陪伴。我們發起『成長夥伴』計劃,隊員經過培訓後與受助兒童一對一結對幫扶,通過信件、郵箱等方式定期溝通交流,關注學習、生活和心理健康,疏解他們的孤獨和煩惱。」志願者黃秋瑾說。
走出校門,看到了更廣闊天地
走出校門,大學生們在實踐中增長了知識、得到了鍛鍊,也看到了更廣闊的天地。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江蘇海洋大學大一學生楊雪婷在家鄉遼寧省本溪市找到了答案。她在本鋼集團進行「東北鋼鐵工業建設調研」,實地看到工人們是怎麼工作的,了解了鋼鐵的基本鍛造過程,「我真切領略到家鄉『鋼鐵之城』的獨特魅力,體會到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與發展,由衷感到驕傲和自豪。」
南京大學「博愛青春·南京」實踐團隊深入社區,開課程、做宣講、擺展臺、發手冊,為居民答疑解惑助力戰「疫」。團隊負責人劉思嘉說:「在防疫抗疫的過程中,社區基層發揮了巨大作用。我們也希望通過自己的宣講,將常態化防疫的知識、理念傳播給更多人,為疫情防控貢獻一份力量。」
「對已傳承3年的可可西裡實踐團隊來說,今年是比較困難的一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愛在可可西裡」實踐團隊隊長王睿說,「高原環境特殊,去保護站需要格外注意安全,受疫情影響,今年不得已放棄了線下志願服務、拍攝宣傳的計劃,但團隊圍繞線上錄播課、文創品設計以及可可西裡管理處公眾號運營做了不少工作。」
常州大學青媒攻堅錄團隊走進安徽省滁州市全椒縣夏集村,用鏡頭記錄該校2018屆畢業生、大學生村官馮琪的工作和生活狀態。馮琪畢業後放棄了企業高薪工作,報考選調生加入脫貧攻堅隊伍,成為一名青年扶貧工作者。團隊主創趙景說:「這次社會實踐,我們以『嚮往的基層』為主題製作紀錄片《阡陌夏集》。希望以此激勵更多大學生投身脫貧攻堅、融入家鄉建設,用理想信念擦亮青春底色。」
用腳步丈量夢想,讓青春在奉獻中綻放。團省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一年一度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將繼續以新穎的主題和形式,緊跟時代步伐,吸引更多大學生參與其中、共同成長。 (王 拓 楊頻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