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各大手機廠商在手機屏幕上玩出了越來越多的新花樣,劉海屏、水滴屏、珍珠屏、挖孔屏、瀑布屏等概念層出不窮,使出渾身解數但終極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不斷提高手機的屏佔比。
將手機的屏佔比由70%提高到90%,也許很容易。但到了90%以上,每提高一個百分點,難度係數都將成倍增加。
在提高手機屏佔比的道路上有兩道坎:一個是指紋識別,一個是前置攝像頭。第一個問題目前已經得到了比較好的解決,AMOLED屏幕可以實現屏下指紋識別功能,指紋識別模塊被很好地隱藏在屏幕下方。
造成目前手機屏幕千奇百怪的原因,是手機的前置攝像頭該如何擺放。受限於手機攝像頭光學模組和CMOS的影響,手機攝像頭模塊的體積已無法進一步縮小。
有的人可能會說:我一年到頭也用不了幾次前置攝像頭,能不能出一款沒有前置攝像頭的手機。該想法理論上是可行的,但實際上目前沒有一家手機廠商願意這麼做。
因為這是一種需求量很小的差異化配置,這種差異化做的不是加法,而是減法。也許有少部分人對前置攝像頭沒有需求,但是更多的人可能會因為一部手機沒有前置攝像頭,而對該手機一票否決。我可以不用,但是你不能沒有,這也是目前很多手機廠商都把手機做得越來越像"水桶機"的原因。
升降攝像頭的方案保證了手機屏幕的完整性,是真正意義上的"全面屏",在顏值和美觀程度上完勝異形屏,且LCD和OLED屏幕都能夠完美適應,是強迫症患者的福音。而且升降攝像頭還能夠更好地保護個人隱私,誰知道有沒有流氓軟體在偷偷調用你的攝像頭呢。
但是升降攝像頭的缺點也很明顯。由於手機內部多了一個升降模塊,增加了重量和體積,擠佔了本就寸土寸金的手機內部空間。而且升降攝像頭降低了手機的密封性能,不光防水等級下降,而且升降攝像頭的縫隙也容易沾染灰塵。
紅米K30 Pro系列、榮耀10X,OPPO Reno 2系列等都採用的是升降前置攝像頭的方案。
另外還有一種滑蓋全面屏的方案,整塊屏幕相對於手機可以滑動,有點類似於功能機時代的滑蓋手機。不同的是,以前的滑蓋手機滑動露出的是手機鍵盤,現在的滑蓋手機滑動露出的是攝像頭。這一類代表有榮耀magic 2、小米MIX 3、聯想Z5 Pro系列。只不過到了今天,滑蓋全面屏的方案已被大多數手機廠商所拋棄了。
除此之外再介紹兩種好玩的前置攝像頭方案。一個是2015年華為發布的榮耀7i,採用的是翻轉攝像頭設計,只是當時還沒有開始流行"全面屏"的概念,更多的只是作為一種新奇的體驗。
一種是三星Galaxy A80系列的旋轉攝像頭,前後共用三攝,也算是追求真全面屏的一種新鮮嘗試。
這兩者本身屬於同一類。只不過大點的叫做"劉海屏",小點的叫做"水滴屏""珍珠屏"或"美人尖"。
劉海屏一詞最早來源於2017年9月蘋果公司發布的iPhone X。那時的手機屏幕還停留在標準的的長方形屏幕上,iPhone X一問世時,便引起了大眾的集體吐槽:長得太醜了,逼死強迫症。
雖然劉海屏遭眾人口頭嫌棄,但是國內手機廠商卻競相模仿,蘋果在引領手機潮流方面還沒有輸過誰。一時間各大手機品牌的劉海屏手機蜂擁而上,硬生生把用戶對劉海屏的厭惡轉變成了對劉海屏的習慣。
但是國內的手機廠商只模仿了外形,而沒有模仿其精髓——iPhone的3D結構光。後來索性把劉海部分做得越來越小,越來越圓潤,於是"珍珠屏""水滴屏"應運而生。
2018年12月,三星發布了全球第一款挖孔屏手機——Galaxy A8s,此後便有越來越多的手機加入了挖孔屏的陣營。
挖孔屏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盲孔,一類是通孔。通孔是在屏幕上打洞,直接打通液晶面板,它的優點是不受液晶面板遮擋,成像效果更好。但同時帶來的問題是開孔過大,影響觀感。而盲孔則是只打通背光層,攝像頭隱藏在液晶面板的下方。由於多了一層液晶介質,所以盲孔的成像效果會受到影響。但是它的優點是孔徑更小,在視覺上有更好的觀感。
2020年挖孔屏成為了手機界的主流,越來越多的5G旗艦手機採用了挖孔屏或者雙挖孔屏,像華為P40系列、小米10系列、三星S20系列、一加8系列,甚至一向以"對稱美學""不入俗套"而著稱的魅族,也在17旗艦系列上使用了挖孔屏。
無論是劉海屏、水滴屏,還是挖孔屏,這種審美倒退是現有技術暫時滿足不了理想方案的妥協產物,未來的發展趨勢一定是100%真全面屏。
據說維信諾量產級別的屏下攝像頭解決方案已經出來了,讓我們期待一下第一個使用屏下攝像頭的手機品牌會是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