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貴陽樓市給人帶來的明顯感覺,就是內捲化,趨勢越來越明顯:高層剛需項目,一幢接一幢,樓盤一個又一個,價位和產品上,卻很難再上一個新的臺階,少見主城區的別墅、洋房和其他低密產品,就算有,也很少有低密度的純洋房(6層及以下的多層住宅)產品。
就連被視為貴陽房價高地的觀山湖板塊,都概莫能外。從觀山湖西的碧桂園西南商貿城板塊,到泛觀山湖東面的白雲長坡嶺黑石頭等板塊,再到觀山湖北的金融北城等板塊,大都以高層產品居多。
合圍式樓棟分布,2016年以前,貴陽這樣的品質小區較多見
而且,從高層的組團來看,有些項目,容積率並不低,就連前些年貴陽市場上那種正宗的「合圍式」小區樓棟布局,都比較少見,而代之以更多的「混合式布局」(合圍式布局與行列式布局結合)的小區樓棟布局。
混合式樓棟分布,2020年前後,許多高層項目採取此類布局
當然,單從產品形態上看,頂多能說房開商越來越「摳門」了,在地塊的使用度方面會儘量利用到極致,說漂亮一點,也可以叫「成本利潤精細化管理」,這和近年來的房價上漲幅度縮小,房開商的利潤率、債務率等多方面因素,都不無關聯。
曾經六七年前,以6000~7000+就能買到地段不錯、品牌房開商的合圍式低密小區,如今1w+的高價,卻只能買到一些混合式布局、樓間距小、密度高的小區,這種落差感,想必也是影響不少購房人購房決策的一大心病:買吧,感覺心有不甘很不划算;不買吧,又沒有更好的產品可以選;就算有更好的產品,它的品質真的又能匹配上付出那麼高的溢價嗎?有點「高不成,低不就」的感覺。
長坡嶺附近,某項目內的水景
我們說,在這幾年房價上漲的過程中,大多數項目的產品,還是以高層甚至超高層為主,並沒有在這個房價上漲的過程中,衍生出與價格、品質相適應的洋房或低密的小高層產品。
說穿了也就是,價格漲上去了,但是產品的更新迭代沒有跟上節奏,現在高層都已經1萬多了,洋房、小高層、別墅,總不能比高層價格低吧,但是賣1.3~1.5w,又有多少人買得起?買得起貴陽1.5w單價房子的買家,人家為啥不去重慶、成都這些能級更大的城市買?
觀山湖某樓盤實景圖
更重要的是,貴陽到達1w+以上的房價,頂多能夠突破1.2~1.3w+,已經算很不錯了,價格再往上的項目,就可能需要犧牲銷量來換取,也就是所謂的面向少數人的精英市場,以量換價。
畢竟,按照貴陽當前的人均收入水平,貴陽本地的購買力,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高,當前來說,超過1.3w的房價,已經讓很多家庭捉襟見肘了。
觀山湖區,一些高層住宅小區,內部「合圍」 了一些洋房
而省外的所謂的「熱錢」,對於盤量不大、人口規模有限的貴陽樓市,也不得不考慮進來「掃樓」的投資回報比,畢竟,資金也是有使用成本的,至少,我們耕耘貴陽樓市10餘年,見到的真正可以被叫做「炒房團」的買家,可謂少之又少。
省內其他市州的購買力,很多流向了一些低價剛需大盤項目,在改善、中高端項目上很少看到能有所作為的,因此,市場呈現出如今的內卷局面,不少項目踟躕於高層剛需,而那些號稱的「改善」產品,或難盡如人意,或價格高企,讓後市望而卻步,於是,前面所說的內捲化,形容現在的一些高層項目「高不成,低不就」,也就可以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