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由昭通市委宣傳部提供
果農展示昭通蘋果 李仁安 攝
26日一早,雲南昭通農民王文選就帶著自家種的兩個大蘋果,和500多名果農一起,參加了一場當地舉辦的蘋果展銷大會。在記者們的鏡頭前,他們手持蘋果,綻放笑容,拍下了一張「巨型」全家福,為昭通蘋果代言。
昭通蘋果又火了一次
昭通,這個雲南東北部的城市種出的蘋果含酯、醇、雜環、酮、苯衍生物等9類113種芳香類化合物。憑藉成熟早、甜度好、香味濃、口感脆等特點,昭通蘋果聲名遠播。近年來,雲南把昭通蘋果產業列為全省重點扶持產業,通過多年發展,昭通的「小」蘋果,已經發展成了「大」產業。
「打開昭通人的朋友圈,個個在賣生態高原蘋果,紅蘋果變成了『金』蘋果,帶動30萬貧困群眾增加收入。」今年兩會的「代表通道」上,全國人大代表、昭通市市長郭大進的「花式」推薦,讓昭通蘋果「火」了一把。
隨著蘋果豐收季的到來,一場在昭通舉辦的展銷會,吸引了數百家企業前來參展。「交朋友,話發展,我們要唱響蘋果旋律,助推昭通的脫貧與發展。」這次的蘋果推介人,是昭通市委書記楊亞林。聚光燈下,這場當地規模最大的蘋果展銷會,再次讓昭通蘋果成為了焦點。
開展兩天,部分商家銷售量就已達6000噸,銷售額近1.4億元。除了新鮮蘋果,蘋果酒、蘋果花蜂蜜等深加工產品也備受青睞。有商家展出的「蘋果凍乾片」保留了鮮果原有的色、香、味、形和各種生物活性營養成分,當天就籤下1個近26萬元的訂單和3個45萬的意向訂單。
昭通市委書記楊亞林推介蘋果 李仁安 攝
農民致富的「金果果」
「灑漁」是彝語,喻義「美麗富饒的地方」,灑漁鎮是昭通蘋果的發源地。1940年,留美博士吳鏡漪從四川成都華西大學引進160株蘋果樹種到這裡。他也許沒有想到,幾十年後,蘋果能成為雲南最具特色的高原特色產業之一。現如今,灑漁鎮13.4萬畝的耕地中有10.4萬畝種蘋果,產量突破25萬噸,產值達8億,灑漁也成為了中國南方優質蘋果生產基地。
在展銷會上展示蘋果的王文選,就來自灑漁鎮白鶴村。前些年,給自己治病的費用加上子女的上學開銷,把這個40出頭的漢子壓得有些喘不過氣。因為是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王文選前幾年領到了補助的蘋果種苗。通過精心管護,家裡的4畝蘋果連年豐收。「這幾年價格不錯,家裡4畝地種蘋果一年有3萬多元的收入,明年我想再租個5、6畝土地擴大種植面積,今後的好日子不遠了。」
七旬老漢王治文種了30年蘋果,是白鶴村的種植大戶。他算了一筆帳:自家的蘋果畝產能到7000斤左右,市場每斤批發價在3元上下,「和三個兒子一起種了30畝蘋果,年收入在60萬左右。」王老漢邊笑邊說,明年打算改種幾畝「煙富8號」,這品種顏色好、個頭大、有賣相、品質那自然不用說,價格更是能賣到5元一斤。
昭通蘋果展示 人民網 薛丹 攝
如今的白鶴村,不僅成立了蘋果專業合作社,還有村集體資產運行管理公司。村委會主任張澤東說:「全村8600餘畝蘋果產業每年能帶來約1億元的產值。目前,灑漁鎮新建了佔地130畝的西南地區最大的蘋果交易集散中心,每年超過25萬噸蘋果從這裡北上東三省,南下東南亞,遠銷澳洲和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
「我們有了蘋果產、供、銷、深加工為一體的產業鏈,形成了早、中、晚熟相補充的蘋果產業格局。」灑漁鎮黨政辦主任趙世東介紹,當地即將完成建設的氣調庫能儲存2000噸蘋果,通過有氧、冷藏等手段可讓蘋果保持3到6個月的新鮮,屆時就能實現蘋果成熟期儲存,空檔期銷售,既能填補反季市場空白,價格也能多賣1到2元。
通過幾十年發展,昭通蘋果已從最初的100餘株種苗,發展到了45萬畝的種植面積,蘋果產量實現60萬噸,綜合產值達57億元。全市12萬戶果農、30萬人依託蘋果產業增收致富。此外,20餘家企業已在昭通集中流轉土地5萬餘畝種蘋果,建設了20餘個蘋果標準化示範園區和莊園。「旗艦級」的昭通蘋果已成為「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十大蘋果區域公用品牌」和世界低緯度高原蘋果標準化規模生產區,成為了最具地方特色優勢、助推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金果果」。
果農為蘋果代言 聶孝美 攝
蘋果深加工產品 人民網 薛丹 攝
如何走好品牌之路?
在品牌效應積聚爆發的同時,昭通蘋果的質量和產業的後續發展也成為了當地需要思考的問題。路該怎麼走?專家分析,未來的5至10年,數字農業將在蘋果栽培中充分體現,大數據交換、區塊鍵交易、社交平臺、銷售網絡等將湧入蘋果產業中。昭通蘋果需要在種植、銷售、加工上跟上大數據時代,用大數據來推動蘋果科學生態種植,實現提質增效。
來自美國的蘋果種植專家赫爾曼(Hermann)給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說,中國蘋果產量、出口均居全球第一,今後應當實現蘋果產值的全球第一。「藉助地理位置優勢,昭通蘋果可以從打開印度市場著手,再把優質蘋果銷售到歐美等發達國家。」赫爾曼建議。
「我們要發展的是蘋果產業,而不是蘋果農業。」昭通市委書記楊亞林有著清醒的認識。他指出,蘋果產業發展有四個方面最為重要:一是要有高度組織化保障,二要全力打造「第一車間」,三要構建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蘋果產業鏈,四要引進和培育龍頭企業。「我們不盲目求大,而要求精,更要讓400萬噸優質蘋果成為全國產量10%的精品,成為塔尖上的那10%。」在談到昭通蘋果產業未來之路時,楊亞林給出了答案。
按照規劃,到2020年,以昭陽區、魯甸縣為核心,昭通蘋果種植面積將達72萬畝,實現產值100億元;到2025年,力爭種植面積達到100萬畝。此次舉辦的展銷會上,政府與企業共籤訂了8個合作項目協議,投資總額共計110.2億元。隨著項目的實施建設,未來昭通的百萬畝果園將與城市相融,一個產業和景觀一體、特色鮮明、功能完備、宜居宜業的蘋果之城將得以展現。
(責編:徐前、朱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