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位nga網友根據李小龍生前給朋友william的信件整理翻譯的,在a站看到
這是原件
李小龍本人給友人William寫的信
李小龍的截拳道是不是中國武術的問題總是爭論不休,李小龍本人在他給友人William的信件中直言對中國傳統武術失去信心,包括詠春,他在創立一門新的格鬥流派截拳道。
我翻譯一段重要段落:
William, I've lost faith in the Chinese Classical arts -- though I still call mine Chinese -- because basically all styles are a product of land swimming, even the 詠春 Wing Chun school.
威廉,雖然我現在仍自稱用的是中國武術,但是我已經對中國經典武術失去信心,因為大體上所有流派的中國武術都是陸地上遊泳——假把式,甚至詠春也是如此。
So my line of training is more toward effiecient street fighting with everything goes, wearing head gear, gloves, chest guard, shin and knee guards, etc.
所以我的訓練方向轉向高效的街頭格鬥,全副武裝,戴頭盔、手套、護胸、護腿和護膝等等。
For the past five years now I've been training the hardest and for a purpose, not just dissipated hit- miss training. I'm running every day, sometimes up to six miles. I've named my style Jeet Kune
Do 截拳道-- (my) reason for my not sticking to Wing Chun (is) because I sincerely feel that this style has more to offer regarding EFFICIENCY.
過去五年來,我一直有目的地艱苦訓練,而不是浪費時間做擊打躲避練習。我現在每天跑步,有時跑6英裡。我把我的流派稱為截拳道,我之所以不再執著詠春是因為我真切地感受到截拳道更加......
其實李小龍也是一個有自己的經歷和自己的思想的人,這是他信中的想法,是當時的想法,可能以後會變,也可能不會變。
李小龍逝世多年,距離現在也比較遠,只能從一些當時的信件、訪談或者日記了解,我談一下我自己的想法吧,帶點身邊的例子,李小龍是我爸的偶像,我爸從年輕接觸武術開始習練,幾乎每天都花時間練,一直到現在,中間也是受李小龍的截拳道的影響,嘗試多種拳術和技擊法,也一直在收集關於武術的資料,從一開始的《武林》《武術健身》《中華武術》等雜誌,到《武術》《琴劍樓》《李小龍技擊法》《中國武術》《拳擊》《中國傳統武術》《少林七十二藝》等等,書名啥的我也記不住,後來更多是DVD,或者視頻來學習。
就我所知,我爸練習過長拳、詠春、洪拳、戳腳、形意拳、楊氏太極、陳氏太極、飛鏢、點穴、硬氣功,截拳道技擊、雙節棍,還有一些估計就是嘗試部分,比如八卦、棍術等,現在每天空閒時間也不多,還堅持的就是二指禪功、打樁、飛鏢、點穴、硬氣功和太極。至於為啥還繼續練習這些,我也不清楚,可能就是愛好吧。
其實在我看來,這是動態變化的,最早八九十年代,社會不是像現在這麼安穩,監控也基本沒有多少,學武練功的內容偏於技擊性和實用性,平時練習關鍵可以保護自己,是出於自衛方面的目的,後來,隨著身上的擔子不斷增加,需要強健的身體、昂揚的鬥志和堅韌的意志,練武的內容又開始轉變,偏柔和、全面和技巧性,再後來,身體和時間都在限制,於是又更偏向初心,愛好的純粹性。
雖然說李小龍的多部動作電影都是很優秀的,但我爸一般只推《猛龍過江》讓我學習,裡面的技擊技巧是相對貼近截拳道的,我還記得裡面在後巷和幾個員工對練時的滑步側踢,來來回回老是讓我看,小時候那會DVD還是要快退,麻煩的要死。另一部看的多的就是李連杰的《精武英雄》,其實,這兩部都不是主要表現傳統武術的,更多是實用的技擊術。我以前不理解唐龍出於下風時抓柯爾特胸毛緩解形勢,感覺不是很「正派」,我爸跟我說,真正到了對決,搞清楚你要幹的就是擊倒對方,手段則是形式。不過到了《精武英雄》中,陳真和船越比武前的對話也點了另一層意義,想殺人有的是方法,有的更高效,不一定就是用武功,比起手槍,陰謀詭計更能殺人誅心。
這就談到武術的意義,練武的目的是什麼?以前我同學來我家玩,看見我家的木人樁,就試了試,覺得疼,怎麼說呢,以前我用的是木樁,我爸一直用的鋼管焊的人樁,木人樁有木人樁的練習用法,時間久了,肌肉會強壯,同時配合腿、腰部的力量,就會發現木人樁的強度也就那樣,慢慢拳面上生了厚繭子,也不覺得有多疼,當你十年如一日練習,當對手一旦在你練習的距離內,你都能熟練去應對,我敢保證對方根本沒有招架能力,但是,就像有的答主談到的,這是近身的,當對手保持距離,這就起不到大用了,所以這就是設定了使用場景和目的,即用來對抗,用來技擊。
單單技擊上來說,在只準用武術(徒手)的情況下,影響勝敗的因素很多,身體素質、習練時間長短、技擊經驗都有影響,不一定傳統武術就落後於現代技擊術,關於技擊上的對比,很多答主都說了,我談談別的方面,很多人覺得傳統武術都是表演用的武術套路,似花架子,其實套路只是一部分,贏人更多還是靠功夫。
中國漫長歷史,武術發展的歷史也十分悠久,在熱兵器沒有出現前,武術就是從實戰演變而來,各門各派的武術能立派說明還是有自己的優勢的,只是能精通的只是少數人,這些人光大了自己的門派,後人因為各種原因達不到前人的高度了,門派的保守其實在很多行業和文化中都有存在,要是傳出去被研究拆招找到破綻,再交手很可能喪命滅派。
其次就是演義和各種民間傳說將一些過去的人和事誇大了,談到這,我想到小時候我最羨慕的就是武俠小說中的輕功,感覺很厲害,但是比如《五虎藏龍》中飛來飛去,實在有反常識,後來在我爸的書房中看到葛強的《飛簷走壁》,裡面是現代的關於翻牆攀跳的一些訓練和技巧,類似跑酷運動,而《少林七十二藝》中關於輕功的描述,就是人負重,然後在挖好的坑中練習跳躍,隨著負重越來越大,坑也漸漸變深,跳躍能力也在提升,加之一些翻牆穿屋的技巧,古代房屋也多是矮房,很容易實現飛簷走壁,有了這門功夫,有歹徒追你,就能實現迅速翻牆逃掉,仿佛雷託附身,所以傳統的武術也不一定都是花架子和傳說。
現代的體適能或者專業項目的訓練方法更科學,更高效,也更能激發身體潛能,只不過看目的了,作為競技項目的運動員肯定是要科學訓練,對於普通人或者愛好者,採用什麼訓練方式適合自己就好,很多民間的武術人,沒那麼講究或者說有很好的條件吧,有的在拜師傅後,很多都要聽師傅的要求來,先練基本功,孩子有可能還要從童子功練起,每天都要練習,(信奉那種一日練一日功,一日不練三日空)。
其實這樣並不科學,對於一般的愛好者來說,有的就只是強身健體,就像打球遊泳一樣,練武術可能更全面一點,力量、敏捷、柔韌、耐力都有訓練到,其次就是可以提升自己的精氣神,在生活中練習武術也是鍛鍊意志的一種方式,畢竟長功夫很慢,過程很苦,需要耐心和堅定的信念。
引一個
1919年,精武體育會在上海舉行成立十周年紀念活動時,孫中山先生親自題贈匾額,書寫了「尚武精神」四個大字,並擔任該會的名譽會長,還為該會特刊《精武本紀》撰寫了序文。孫中山一直是武術愛好者和提倡者,在從事民主革命的歲月裡,他曾特地聘師學武術。1910年6月1日,霍元甲在農勁蓀等武術界同仁協助下,在上海創辦了「中國精武體操會」。孫中山先生讚揚霍元甲「欲使國強,非人人習武不可」之信念和將霍家拳公諸於世的高風亮節,親筆寫下了「尚武精神」四個大字,惠贈精武體育會。
另外,中國傳統武術很多時候是作為一種文化形式存在的,是中華民族的一種文化,裡面含有的東西很多,涉及到儒學、道學、陰陽學、人體醫學、藥學等等,日本的劍道源於中國武術,現在也發展成自己的一種文化,其實我們中國傳統武術有很多好的方面,任何一種傳統的東西都要批判繼承,過去傳統武術的保守和傳承都有問題,需要後人多多努力,將其中好的發揚光大。
今年李小龍誕辰80周年桌面拍的電影日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