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驅逐的神秘民族,以猴為祖以石為神,融入高原卻異於藏族

2021-01-14 漫夜譚

在藏族的神話傳說中,有過這樣的人類起源說,與達爾文的進化論有著驚人的相似。

傳說在古老的洪荒時代,雪域高原上生活著一隻母獼猴。終日衣食無憂卻飽受寂寞之苦。

天神明白了她的心思,就化作人類跟她結合,誕生了諸多西藏先民。

《西藏王統記》中也有類似的傳說:

普陀山的觀音菩薩收了一隻獼猴為徒,讓他去雪域高原上修行。這隻獼猴找到一個山洞,從此心向菩提。

不知道過了多久,一隻女魔來騷擾他,想要破壞他的證道。

獼猴心志堅定,不受誘惑。女魔威脅說,如果你不跟我結合,我就去做魔鬼的老婆,生下很多魔子魔孫,到時候雪域高原就會成為人間地獄。

獼猴猶豫不決,返回普陀山,想從觀音菩薩那裡詢問意見。

觀音菩薩認為這並不是什麼壞事,讓獼猴去跟女魔結合,生下了很多小猴子。這些猴子越來越多,天長日久,尾巴變短消失,直至最後變成了人類。

可見,猴子變人的傳說比達爾文的進化論還要早上千年之久。

然而,傳說也只是傳說,沒有充足的理論依據。那麼這種傳說的源頭在哪裡?難道真的是古藏人流傳下來的嗎?

答案是否定的。

雖然現代藏族認為是祖先留下的故事。但實際上這種以猴為祖的神話,並非來自於古藏人,而是另外一個古老的民族。

他們在先秦時代便離開了西戎之地,來到了雪域高原,跟古藏人結合之後,誕生了現代意義上的藏民族。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已經猜到了。

這個民族就是古羌人。這裡需要指明古羌人和羌族不是一個概念,本文主要內容是先秦時期的古羌人。

我們都知道,秦國在橫掃六合之前,生存在中原以西的西戎一帶。

《史記·秦本紀》記載:秦穆公用由余謀伐戎王,益國二十,開地千裡,遂霸西戎。

這便是秦國開國的根本。也就是說,秦國的領土有很大一部分屬於西戎民族。

而戎就是羌。秦穆公稱霸西方之後,古羌人被迫西遷,直到秦掃六合,秦始皇問鼎中原,古羌人再也沒有回到過故土。

然而,即便秦始皇開創了史無前例的偉大王朝,但西部的領地始終沒有再進一步。

古羌人也沒有服從過秦帝國的統治。而是在苦寒的雪域高原上,締造出了屬於自己的文化內容。即便與古藏人結合,誕生了源源不斷的後代,其古老傳統依然被保留了下來。

以猴為祖的神話傳說,便是其中的一個見證。

第二個見證,以石為神。

可能去過藏地旅行的朋友,或多或少地見過一些陳列在路邊,或是野外的壘築石碓。很多人不明其意,以為跟藏傳佛教有關。

實際上並非如此。

這些石碓其實是對於古老神明的供奉儀式,同樣可以追溯到古羌人的信仰。

現代藏地宗教文化中幾乎以佛教為主。佛教自從古象雄王朝傳入後,與古老的苯教相結合,經過不斷地藏化,誕生了特徵鮮明的喇嘛教。

可以說,苯教才是古藏人信仰的源頭。

然而,現代藏民族的信仰中,依然保留著原始崇拜的影子。認為天地萬物有靈,對於自然神明的崇拜屢見不鮮。

而這種信仰多來自於古羌人所信仰的巫教。

巫教中崇拜的對象多而繁雜,也極為普通,都是一些常見的自然元素,比如天地、日月、樹木、火焰,乃至於莊稼幼苗、大門、鍋子,或是白石頭。

其中白石頭的地位很高,在最初代表著位格最高的天神。隨著後來的變遷,神明越來越多,有五個成為了常見的崇拜對象。

分別為天神、地神、山神、山神娘娘、關聖帝君。

很明顯,關聖帝君是在三國時代之後誕生的神明。

而在藏地多見的石碓,都是祭祀原始神明的一種表現。

這種源頭是從哪裡來的呢?

這要從古老的羌族史詩《羌戈大戰》說起。

這部史詩中主要記述了兩次戰爭。

第一次,一支古羌人在跟魔兵大戰失利,逃向了高原,天神從天上拋下三塊白石頭,變成了三座雪山,擋住了魔兵的追擊。

第二次,古羌人與戈基人交戰,在天神的指引下,古羌人用白石打敗了戈基人。

因此,白石成為了古羌人與天神溝通的象徵,也是崇拜的對象。

儘管古羌人的原始崇拜與古藏人的苯教信仰,在一定程度上有過交叉重疊。但的確不是同一種信仰。在兩者不斷融合中,已經很難分辨出區別。

還有一點可以證明,現代藏民族中依然有著古羌人的傳統遺留。

咱們可以從喪葬傳統中尋找蛛絲馬跡。

藏地有天葬、火葬、土葬、塔葬和水葬幾種傳統。其中天葬最為普遍,土葬一般很少有人使用,地位低下者或是道德敗壞者才會使用。

而火葬和塔葬一般用於高地位者使用。

關於天葬的源頭,有這麼幾種說法。

第一,藏地高寒,土葬無法及時消解屍體。

第二,由於藏傳佛教的影響。禿鷲被稱為空行母,是諸多佛國之間的信使。將身體供奉給空行母,意味著捨身布施。

第三,天葬源自於古印度野葬的傳統。

對此,筆者補充一點,世界上最古老的天葬來自於瑣羅亞斯德教,也就是後來的拜火教,或是祆教。

拜火教以火為尊,認為屍體是汙穢的,留在世間會汙染一切元素。因此將屍體餵給飛鳥,以期靈魂上的解脫。

那麼以上幾種喪葬方式,哪種與古羌人有關呢?

火葬。

縱觀中國歷史,能以火葬的民族並不多見。中原文化講求入土為安,對火葬極其排斥,視為死無葬身之地。

而古羌人使用的喪葬習俗的確是火葬。

《呂氏春秋·義賞》記載:氐羌之民,其虜也,不憂其繫纍,而憂其死不焚也。

《莊子·逸篇》記載:羌人死,焚而揚其灰。

足以證明,在古老的先秦時代,古羌人一直使用火葬。

而在古羌人與古藏人融合之後,這種喪葬傳統依然沒有被取代。在天葬普及的現代,火葬依然被保存了下來。而且與塔葬一樣,通常用於高僧或是高地位者的葬禮。

不止如此,如今彝族也是源自於古羌人的血脈。

綜上所述,儘管古羌人已經不復存在,羌這個稱謂也不再使用。但這不代表著古羌人的血脈斷絕,而是將火種隱藏在民族融合的大潮中,代代相傳。

相關焦點

  • 大秦帝國:恢弘厚重的民族史詩
    秦帝國時代是一個以衝突與競爭為主流的時代,創新者存,保守者亡,湧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變法高潮,催生了長江後浪推前浪的不斷變革,使得中華文明的涓涓細流全面匯聚、重新融合、強力鍛造而開創出波瀾壯闊的文明正源,使中國文明達到了此後兩千年無法企及的高峰。《大秦帝國》的可貴,根本點便在於作者對戰國精神把握得非常準確,有著旗幟鮮明的歷史觀。此歷史精神貫穿全書,形成了《大秦帝國》激情澎湃昂揚向上的作品風格。
  • 《大秦帝國》作者:為中國文明尋找陽剛代言(圖)
    孫皓暉認為,中國原生文明的高原在春秋戰國時期,而富於虎狼精神和創造力的秦則是這個文明高原上的最高峰,對兩千多年來中國的歷史進程和民族精神影響深遠。  著名軍旅作家、空軍少將喬良稱《大秦帝國》「為中國新時期以來不多見的歷史佳作」,在他看來,這部巨著揭示了中國數千年來歷史的來龍去脈和根源核心。
  • 《大秦帝國之天下》改名為《大秦賦》,網友稱:精彩從未改變
    這是電視劇《大秦賦》的開篇序言。最近上映的這部很火的電視劇叫《大秦賦》,這是繼《大秦帝國》之後,一部關於秦國發展歷史為題材的電視劇。關於歷史題材的電視劇,我優先推薦的就是《大秦帝國》。《大秦帝國》總共有三部,《大秦帝國之裂變》、《大秦帝國之縱橫》、《大秦帝國之崛起》。
  • 崔恕老貓為阿斯根打造新專輯《高原上的夢》
    專輯《高原上的夢》凝聚了包括阿斯根在內的太多人的心血,也是在「唱片已死」這一傳言下,少有的重金打造的專輯之一。除了力邀崔恕,老貓等一線詞曲創作人外,更是邀請來了曾成功為劉德華、王力宏、蔡依林、張惠妹等眾多一線大牌拍攝MV的臺灣知名導演金卓,並且為《高原上的夢》和《雪域情歌》兩首主打歌拍攝MV,由此可見這張專輯不可小覷的含金量。
  • 藏族--民族服務
    青藏高原自古就有土著人居住,西藏是藏族的主要發源地。據考古發現,早在1萬到5萬年的舊石器時代,在「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就有古人類活動。這些土著原始居民。經過世代繁衍,在西藏出現了4大原始氏族,即色氏、穆氏、董氏、東氏,後來又發展成為42個氏族群落組織。這些西藏的土著原始居民,是形成藏族的最早的先民,是藏族先民的主體部分。世代居住於青藏高原眾多羌人部落,也是藏族先民中的重要一支。
  • 《大秦帝國》,不只是從小說到電視劇
    其實,對於孫皓暉來說,十一冊《大秦帝國》和他的文化史論《中國文明正源新論》和《中國原生文明啟示錄》(三冊)只不過是同一內容的不同形式而已,它們以互文的形式,面向不同的讀者,以及同一種讀者的不同閱讀階梯而設。所以,對於《大秦帝國》,我們糾纏於文學性或歷史的細節又有什麼意義呢?探究它真實的意圖才更為重要。尤其是當這種意圖得到普遍的社會呼應並獲得附加增殖甚或扭曲式強化的時候,真正批判性的思考就更為必要。
  • 藏族家具丨雪域高原上的那一抹亮色
    ,極具民族特色和宗教風情。藏族家具的形成有天然的地理因素也有異域文化的影響,探尋藏族家具的風格特色,對我們今日家具行業的創新、設計也有其積極的意義。 家具是民族文化和時代精神的產物, 然而縱觀時下,「拿來主義」盛行, 民族家具境況堪憂,如何在民族文化中尋找新的設計思路,保存民族家具優勢是對家具行業新的挑戰。
  • 《大秦賦》開播在即,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大秦帝國前三部的劇情!
    期待已久的大秦帝國系列終結篇《大秦帝國之天下》終於定檔了,《大秦帝國之天下》現已改名為《大秦賦》,於12月1日晚八點三十分在中央八套首播,並在愛奇藝和騰訊視頻同步播出。電視劇《大秦賦》作為大秦帝國系列的終結篇延續了前三部的劇情,接下來我就幫助大家回顧一下前三部的劇情:第一部:《大秦帝國之裂變》秦孝公嬴渠梁繼位之後,深感秦國的羸弱,決心變法圖強,秦孝公招天下賢士入秦為官,衛鞅入秦考察後面見秦孝公,
  • 古代中東的新亞述帝國與東亞的大秦帝國,兩國有哪些相似點?
    古代稱雄中東的新亞述帝國(前935年至前612年)和統一華夏、稱霸東亞的大秦帝國(前770年至前207年),兩大帝國雖然種族不同,所處地理區域不同,各自所存在的時間年代也不同,但兩個帝國還是有很多共同點的。今天我們就來簡單分析一下,古代中東的新亞述帝國與東亞的大秦帝國,兩國有哪些相似點?
  • 大秦帝國為歷史背景電視劇12部你都知道嗎?
    兩千七百年前,華夏民族進入了大爭之世,群雄並起,豪傑輩出,百家爭鳴,諸侯之間攻掠徵伐、屍橫遍野的戰國時代隆重登場。劇照第6部:2009《大秦帝國之裂變》是由黃健中、延藝執導,孫皓暉編劇,侯勇、王志飛、高圓圓、呂中、孫飛虎、盧勇、齊芳、尤勇、李立群等人領銜主演;
  • 《大秦帝國》與中華文明共同體的誕生
    孫皓暉在《大秦帝國》中一再稱頌大秦的法制文明,或許從中我們仍不難發現八十年代「現代化」思想的遺留,在這個意義上,秦與近代國家倒是頗為相似,具有形式化的成文實在法,賞罰分明,有法必依,違法必糾,擺脫了儒家的刑不上大夫和倫理化的「春秋決獄」,雖太子犯法亦不免於罰處(劓太子傅公子虔,黥太子師公孫賈)。
  • 大秦帝國之縱橫嬴駟:生而為王
    秦惠文王嬴駟,是大秦第30位國君,也是大秦歷史上第一位秦王,在《大秦帝國之縱橫》中由演員富大龍扮演。歷史上的秦惠文王嬴駟(以下簡稱嬴駟)是不是一個好君主,這我不敢講,但在《大秦帝國之縱橫》中,富大龍老師塑造的人物形象絕對是一個知人善用,有雄才大略的君主。
  • 《大秦帝國之天下》為何改名?來看看改名為《大秦賦》的原因解析
    《大秦帝國之天下》為什麼改名成了《大秦賦》?這個系列的作品評價都非常高,很多人都喜歡看,畢竟是正兒八經的歷史正劇,但第四部卻改了名,讓很多人覺得難以接受。大秦帝國系列前三部分別是《大秦帝國之裂變》、《大秦帝國之縱橫》和《大秦帝國之崛起》,第四部原本是叫《大秦帝國之天下》的,卻在開播前改成了《大秦賦》。雖然《大秦賦》的名字也很好聽,但是沒有《大秦帝國之天下》那麼大氣磅礴,霸氣側漏,有點跟劇情不搭調。
  • 是時候再讀《大秦帝國》了!
    《大秦賦》是電視劇《大秦帝國》系列的第四部,由《大秦帝國之天下》改名而來,也是這一系列劇的最後一部。該系列劇自2006年開拍以來,陸續推出了《大秦帝國之裂變》《大秦帝國之縱橫》《大秦帝國之崛起》,前三部作品的豆瓣評分分別為9.3分、9.2分、8.5分,是名副其實的高口碑系列歷史劇。
  • 大秦帝國系列文化工程為秦正名成效顯著
    自大秦帝國系列收官之作《大秦賦》熱播以來,各大網絡、自媒體平臺關於秦歷史和秦話題的文章如雨後春筍,與電視劇交相呼應,一時間在全民範圍內迅速掀起一股「大秦」熱。2000多年來,到底是歷代儒家抹黑了秦王朝,還是王權勝利者有意詆毀了大秦形象,從漢代儒士的著作中可見一斑。而如今民眾能對贏秦諸侯國及大秦王朝能有一個相對客觀公允的認知和評價,這充分說明,大秦帝國系列歷史小說、影視劇作等文化工程為秦文明正名效果顯著。
  • 《大秦帝國》系列之《大秦賦》定檔,張魯一、段奕宏再現傳奇
    近日,《大秦賦》(原名《大秦帝國之天下》)發布最終預告,宣布定檔12月1日央視8套黃金檔,並在騰訊視頻同步播出。《大秦賦》是《大秦帝國》系列的第四部作品,也是最後一部,由張魯一、段奕宏、朱珠、李乃文、辛柏青、鄔君梅等主演,講述了一代帝王嬴政繼位、奪權進而一統六國的故事。
  • 一部波瀾壯闊的帝國史詩——評《大秦帝國》
    而孫皓暉費時16載,計有11卷500萬言的巨著《大秦帝國》,更是歷史小說類難得的新作。它規模宏大,內涵厚重,為我國文壇增添了新的耀目光彩。  繼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後,秦始皇嬴政的統一中國,開闢了中國歷史上功業彪炳、影響深遠的又一個時代。秦始皇修長城、開大道,奠定郡縣制,推行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其影響於後世,可以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 重磅推薦|長篇歷史評書《大秦帝國》開播
    來源:麗爾摩斯-黃秋麗長篇評書《大秦帝國》簡介大秦帝國時代,如初升紅日,照亮了中國文明的原生時代,其功經天緯地,其光耀臨四方!《大秦帝國》小說,禮獻中國原生文明的光榮與夢想,功在解碼民族秘史,德在銘刻國家天章!大爭之世,肇始國家開端!鐵血文明,鑄就民族魂魄!承古開新,播撒文明之光!
  • 《大秦帝國》孫皓暉:以現代人的價值觀為寫作出發點
    《大秦帝國之崛起》電視劇劇照(圖源於網絡)央視熱播的電視劇《大秦帝國之崛起》,目前播放到第32集,已近尾聲。記者採訪了歷史小說《大秦帝國》的作者孫皓暉。孫皓暉說,第一部《大秦帝國之裂變》拍完之後,他因原著小說還未全部完成,回歸到文學作品創作中去了,不再參與後續編劇的工作。因而,從原著角度來說,第二、三部與原著的重複率不超過10%,「按照論文查重的標準,已經是與《大秦帝國》原著分離開來的一部獨立作品了。」
  • 大秦帝國,從地理環境角度分析對軍事影響,居高臨下,天然屏障
    導語:看大秦帝國,從地理環境角度分析對齊國軍事影響,地勢居高臨下,山川險阻為天然屏障,易守難攻,可攻可守,秦國牢牢把握戰爭的主動權影視劇《大秦帝國》一共分為四部,分布為裂變、縱橫、崛起、天下,這部影視劇也可以看出是偏居一隅,貧弱的秦國屌絲逆襲,開疆拓土的影視劇,在《大秦帝國之裂變》過程中,秦獻公與魏國戰爭收復領土未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