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施洋
本周,在三亞軍港進行了短暫補給的中國首艘航母遼寧艦啟程返回青島母港,並且選擇了一條毫無疑問會引發爭議的路線——穿越臺灣海峽。
自然,遼寧艦的歸程也引發了海峽對岸臺灣方面的高度緊張和高規格應對,我們也在不經意間看到了當年的我們自己。
三十年河西來了
本周四,從三亞軍港啟航的遼寧艦在海軍組織的護航水面艦艇和潛艇的掩護下,穿越臺灣海峽北上,並於周五返回位於青島的母港。由於從去年年底出海時有關遼寧艦的訓練新聞就接連不斷,國內大多數人對遼寧艦北返青島的消息只是給予了一般性的關注。
當然,有一個省的媒體例外。
不但有「御用攝影師」的關注,有官方美照,還有視頻,動圖,遼寧艦這一次出海真是吸足了眼球
臺灣媒體此次對於遼寧艦穿越臺灣海峽的關注度的確高到了一種大陸人民難以迅速理解的程度。
臺灣媒體連篇累牘地介紹遼寧艦最近遠航訓練的具體情況,大談各種遼寧艦穿越臺灣海峽的政治意味,並且無一例外地以各種理由貶低遼寧艦的戰鬥力。什麼「艦載機4架說」、「不能夜間起降說」、「艦體老舊鋼板開裂說」等等不一而足。
老實說,作為中國的第一艘航空母艦,加上解放軍海軍對航母的運用還處在探索期,遼寧艦的實際作戰能力的確不宜高估,但是臺灣媒體的這種「輕蔑」,很明顯有一種別樣的關注在裡頭。
在遼寧艦北返的時候,臺灣媒體人王瑞德就很有自信地說打遼寧艦是很容易的事情
當然,從臺灣媒體到臺「國防部」,再到民進黨「立委」們,從遼寧艦這次出門開始,類似的話他們就沒停過
這種關注自從2016年年底解放軍多次派出遠程轟炸機、電子戰機以及空中加油機圍繞臺灣東部進行長距離飛行訓練時就已經開始,而且從一開始就處於一種很高的緊張狀態。
筆者每周會收看臺灣「國防部」委託華視電視臺面向臺軍製作的一檔官方宣傳節目《莒光園地》,這檔欄目從一個月前開始,就已經連續製作專題節目,向臺軍現役部隊介紹所謂「中共文攻武嚇」的種種手段,用許多我們看來奇葩的理論分析其中的獨特原因,並且找一大堆所謂的專家學者、退役將軍表明只要臺軍「精實戰訓本務」,就能保障臺海和平穩定。
自從空軍「一不小心」公布了這張拍到北大武山的照片開始,臺媒就已經開始了各種「發明」,從玉山武山到大陸造假新聞各種說法都扔出來了
到了遼寧艦過海峽,臺灣好多人的這種焦慮可算是集中爆發了。
不僅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身在國外也要保持對遼寧艦動向的掌控,臺軍更是如臨大敵。不僅號稱派出了偵察機拍攝了遼寧艦的照片(但就是不像日本自衛隊那樣公開),還出動了多達8艘艦艇沿著海峽緊盯遼寧艦編隊。
這數量幾乎是臺軍日常能緊急出動的水面艦艇的上限,由此不難看出臺軍內心的感受。
幾十年前,過臺灣海峽同樣是一件需要「如臨大敵」的事情,不過那時候需要焦慮擔憂的不是臺灣,而是大陸方面。
在新中國剛剛成立之時,在海空軍力量上佔據絕對優勢,且在東南沿海還佔據不少島嶼作為前進基地的國民黨政權,頻繁出動海軍艦艇掠奪在臺灣海峽和周邊公海航行的各國商船。
根據1949年8月到1954年10月的統計,通過臺灣海峽遭到國民黨以武力攔截、追蹤和炮擊的中外商船達到228艘次,其中被劫持扣留68艘,被擊沉8艘,被炮擊掃射、攔扣洗劫、騷擾追蹤的152艘,人民海軍的水面艦艇更是頻繁遭遇國民黨軍隊的襲擊。
隨著後來東南沿海島嶼的逐漸解放以及1958年解放軍空軍全面入閩作戰,雙方逐漸以海峽中線開始了武裝對峙,但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通過臺灣海峽依然是十分危險的事情。
1964年開始建造的65型護衛艦之所以有4艘艦都選擇廣州造船殼,上海用火車提供艦上設備這樣麻煩的手法,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就是臺灣海峽當時尚未通航,上海或者大連建造的水面艦艇可能無法通過臺灣海峽交付南海艦隊,因此需要在南方地區建立自己的造船工業。
而1974年西沙局勢緊張之時,解放軍海軍南下增援的護衛艦在通過臺灣海峽時,都採用趁夜燈火管制全速通過的方法以求安全(而不是後來不知何處傳出的所謂「西沙戰事緊」的謠諑)。
1974年南下的3艘飛彈護衛艦之一。從1965年八六海戰之後,臺軍艦艇已經根本不敢再主動出現在解放軍面前,人民海軍艦艇在臺灣海峽的活動都沒有遭遇過攔截,那些傳言不過是給自己貼金罷了
1967年1月13日臺灣海峽上空最後一次空戰,人民空軍殲6戰鬥機擊落臺軍F104G,此後連臺灣空軍都不敢白晝出動偵察,在既無制空權又無制海權的情況下,即使臺灣當局當時支持南越,也完全不敢對南下的人民海軍有所動作
同樣有趣的,則是臺灣媒體對「航母殺手」這一概念的迅速熱衷。
隨著遼寧艦的服役與形成戰鬥力,臺軍的各類新型裝備,尤其是海軍裝備,都要被強行「航母殺手」一番,就好像臺軍的F-16V戰鬥機強行被臺灣媒體說成是和殲-20「不相上下」,99A主戰坦克在臺軍內部學術論文中變成只要M60A3坦克提高首發命中率就能「有效對抗」。
於是我們看到「雄風3型」飛彈被反覆稱為「航母殺手」;新下水的「沱江軍艦」因為帶的反艦飛彈比較多就被稱為「航母殺手」;誤射飛彈的錦江級飛彈艇因為有一半改裝了「雄風3型」反艦飛彈也被譽為「航母殺手」;服役近30年的臺軍潛艇也被「航母殺手」;甚至連試射「天弓三型」地空飛彈也被認為是「航母殺手震懾遼寧艦」……
能與這般病急亂投醫相媲美的武器,恐怕只有存在於百度百科當中,使用RPG火箭發射器發射的GT690戰術核顯卡了。
歡樂也好、荒謬也好,這一切毫無疑問反映了臺灣島上對航母戰鬥力的認知和內心評價,也反映了近年來兩岸軍力徹底向大陸方向無可挽回的失衡局面。不過筆者覺得,儘管臺灣媒體或者臺灣網絡輿論的言語在我們看來多少有些反應過度或者荒誕不經,但過度的嘲笑似乎也不太合適。
畢竟直到幾年之前,一些著名報刊的評論文章還在「美國航母停靠香港意欲何為」,而把022型隱身飛彈艇、基洛級潛艇、現代級飛彈驅逐艦、3M80超音速反艦飛彈,甚至蘇-30戰機當做「航母殺手」的年代距離我們也並沒有過去太久。
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樣的自我平衡之法各地媒體都會,只不過合理化的方式不同罷了。
如今,航母對國人似乎已經沒那麼大衝擊力了,而我們發展航母的目的,正如房大校所說,「不是給你預備的」
對於人民海軍而言,未來的擔子和任務還重要的很,「連黃水都算不上」的這點事情不是全部
當然,你說臺灣人真的都被媒體「洗腦」,覺得臺軍強大到不可戰勝,也實在是高估了媒體的力量了。
因為即使在這些媒體報導裡最應該鼓舞士氣的《莒光園地》裡,一位臺軍退役二級上將在搬出硫磺島戰役的例子來「激勵」臺軍要讓解放軍「付出不可承受的代價」時也不無坦誠地向臺軍官兵告知硫磺島上「當然日軍官兵是全員玉碎」。
不知聽到這種大實話的臺軍官兵,面對已然失衡的兩岸軍力格局,究竟會作何打算。
其實2016年6月,臺「國防部長」馮世寬已經把話說明白了,請臺軍將士「勇敢走向戰場,含笑為國犧牲」。臺灣名嘴曹長青也「鼓勵」過,東帝汶為了獨立70萬人死了20萬,「不自由毋寧死」。為臺獨賣命的結果大家已經很清楚了
微博@觀察者網每月有不可描述活動,老司機請提高警惕⚠️
轉載規範請後臺回覆:轉載
合作/廣告/投放/溝通
pr@guancha.cn
QQ 2920915625
微信上看不到的,觀察者網App上都有!
如何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