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9年10月1日國慶70周年大閱兵中,我國新一代直升機首次在天安門廣場上空亮相。該飛機屬於我國航空重大裝備,是實施空中突擊的主力,已成為我國直升機發展史上新跨躍的標誌,被譽為「高原之王」。將成為我國未來通用直升機裝備的主力,對國家戰略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閱兵現場
新一代直升機
材料學院吳國華教授課題組所在的輕合金精密成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在中心主任丁文江院士的領導下,自2007年始,負責該新一代直升機關鍵部件的輕量化研究,歷經十餘年,開發了新型高性能輕質鎂稀土合金材料,突破了一系列成形技術瓶頸,研製成功了關鍵複雜承力部件,填補了新一代直升機用高強耐熱鎂合金材料空白,減重30%以上,輕量化效果顯著,並已實現批量穩定製造,滿足了國家戰略需求,受到相關部門的高度評價。為新一代主戰武器裝備的輕量化做出了重要貢獻。
當前,我國航空航天、軌道交通、汽車等領域對材料輕量化都提出了迫切需求。就航空器而言,材料輕量化帶來的經濟效益和性能改善十分顯著。商用飛機與汽車減輕相同重量帶來的燃油費用節省,前者是後者的近100倍;而戰鬥機的燃油費用節省又是商用飛機的近10倍,更重要的是其機動性能改善可以極大地提高其戰鬥力和生存能力,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與鋁合金、鋼鐵等結構材料相比,鎂合金具有更加優越的輕量化潛力,發達國家非常重視高性能鎂合金的開發與應用,如美國B-36轟炸機使用了8600kg鎂合金零件。鎂合金具有密度小,比強度比剛度高,導電導熱性能好,減震與電磁屏蔽能力強,容易加工,無汙染無毒性,可回收利用和環保等特點,被譽為「21世紀綠色金屬結構材料」。許多國家將其視為21世紀的重要戰略物資,提出了若干重大研究與開發計劃。因此,認識且重視鎂合金的開發與利用,意義深遠。
20世紀30年代,人們發現輕稀土元素的加入可以大大提高鎂合金的綜合力學性能,從而開啟了鎂稀土合金材料研究的序幕。我國具有豐富的鎂資源和稀土資源,這使得我國在研究鎂稀土合金方面具有一定優勢,有助於開發出具有中國優勢資源的高性能輕質鎂稀土合金材料,必將對鎂合金材料及稀土材料的發展起到一定推動作用。因此應充分利用我國優勢鎂與稀土資源,發展具有獨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性能鎂合金材料、製備與成形加工技術和應用技術,解決現有鎂合金強度低、耐熱性差、成型性差的技術難點,實現相關裝備關鍵部件的材料替代和減重目標。
近十餘年來,在國家一系列重大科研項目支持下,輕合金精密成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利用我國鎂與稀土優勢資源,發展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性能航天航空用新型鎂合金材料、製備、成形加工技術和應用技術,攻克了現有鎂合金強度低、耐熱性差、成型性差的技術難題,科研成果處於國際領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