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上午10點58分,日本海上自衛隊「蒼龍」號潛艇與一艘香港商船在高知縣足折岬附近海域相撞。
「蒼龍」號
「蒼龍」號艇上有3人輕微受傷,潛艇桅杆受到損壞,這導致潛艇失去了通信能力,潛艇人員只能通過手機向上級匯報。但意外的是,商船人員回復稱並沒有感覺到相撞的震動,而目前也沒有發現船體有損傷。
被撞商船是中國香港籍散貨船「鴻通」,這艘商船1月5日離開青島港後,船上21名中國船員正運送9萬噸鐵前往日本西部的岡山。
撞擊受損的「蒼龍」號,是日本海上自衛隊主力潛艇之一,相撞時正在參加例行訓練。而事故發生前,這艘潛艇剛結束了定期檢修。
「鴻通」號
而根據後續報導,被撞的「鴻通」號長約229米,寬約38米,自身排水量達到51208噸;而「蒼龍」號長約84米,寬約9.1米,排水量約為2950噸。得知如此情況,比較兩者懸殊的體積和噸位,「蒼龍」號目前的受損情況已經算是最能接受的結果了。
在當天晚間的防衛大臣記者會上,防衛相岸信夫表示,當時正在浮出水面的「蒼龍」號,通過潛望鏡觀察到了通行商船,但已經避讓不及。
岸信夫對此表示「非常令人遺憾」。
事故發生後,日本政府立即成立了反應小組,就事故發生的可能原因一一進行排查。
其實,這樣的潛艇撞擊事件並不是孤立事件。
2014年1月15日,日本海自大隅級運輸艦與漁船「飛魚」號相撞,造成「飛魚」號船底朝天,2人喪生。
2008年2月10日,日本海自神盾驅逐艦「愛宕」號與漁船「清德丸」相撞,「清德丸」沉沒,父子2人喪生。
1988年7月23日,日本海上自衛隊潛水艇「灘潮」號與大型觀光遊船「第1富士丸」相撞,致乘客及船上工作人員30人喪生,16人不同程度受傷。時任防衛廳長官引咎辭職。
發生碰撞的風險時時存在
身處大海,潛艇發生碰撞的危險便時時存在——與水面船隻碰撞、水下障礙物碰撞、海床碰撞等等。
而發生事故的原因則和機械狀態、對海區的熟悉程度、技術水平與處置能力、精神狀態、責任心等有關,並不是單一情況。
潛艇雖有主動聲納可以提供碰撞預警,但基於隱蔽性考慮,潛艇一般不使用運行主聲吶探測是否有任何障礙物會妨礙航行,特別是在敏感海域或執行特殊任務時。聲吶一開,就像黑暗中亮起一片光,發現別人也暴露了自己。
聲吶操作
不僅如此,複雜的海洋環境,如水聲傳播、來往船舶噪音、天氣情況等也會對聲吶工作造成幹擾。這就導致了只靠被動聲吶探查的潛艇,增大了碰撞的危險性。
全球潛艇發生的巨大事故潛伏在深海活動的潛艇給人予神秘強大的感覺,但複雜多變的海洋環境使得潛艇也處於危險之中,在歷史上,就發生過很多值得警醒的慘烈事故。
「刺棘魚」號被攔腰撞了個正著,幾乎被切斷
1958年5月30日,美國「刺棘魚」號潛艇被「希爾佛斯坦」號護衛艦攔腰撞了個正著,幾乎被切斷。
1963年4月,美國「長尾鯊」號核潛艇在科德角附近海域遭遇海底斷崖,強水壓壓爆潛艇,艇上129人遇難。這是歷史上第一次核潛艇發生事故。
1968年,美國「天蠍」號核潛艇據稱正執行一項高度機密的行動,隨後神秘失聯,5個月後,殘骸在大西洋中部海域被發現,艇上99人遇難。
1968年4月,蘇聯編號K-172的E-Ⅱ級飛彈核潛艇因水銀蒸汽使艇員全部中毒致90人遇難。
1970年4月,蘇聯一艘核潛艇在西班牙附近海域沉沒,88人遇難。
2000年8月,當時號稱「世界噸位最大、武備最強」的俄羅斯「庫爾斯克」號多用途核潛艇,因魚雷中的燃料爆炸致使該艇在巴倫支海沉沒,艇上參與北方艦隊演習的118人全部遇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