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刺殺希特勒上絞刑架:我在獄中看到了現代人生活無力感的來源

2021-02-08 小朗家庭雙語

來源:哲學園


大概沒有哪個當代的德國神學家能夠像朋霍費爾(Dietrich Bonhoeffer,1906-1945)一樣在世界範圍內產生廣泛的影響。也沒有哪個當代神學家能像朋霍費爾一樣廣泛地引起爭議。大多數人對朋霍費爾產生興趣,是因為他悲劇英雄般的死亡。1945年4月9日,納粹德國戰敗前一個月,因為參與德國國防部官員密謀刺殺希特勒的行動,朋霍費爾在弗洛森伯格(Flossenbuerg)集中營死於納粹的絞刑架,終年39歲。戰後元年,他在普世教會的朋友在德國境外開始紀念他。1945年7月27日,英國奇切斯特主教貝爾(George Bell, Bishop of Chichester)在倫敦為他舉行追思禮拜;他的荷蘭朋友神學家胡夫特(Willem Visser’t Hooft)則在1945年末為他出版第一本紀念文集《福音的見證》(Das Zeugnis eines Boten)。如同他透過倖存的獄友在1945年4月7號帶給主教貝爾的最後訊息:「對我來說這是結束,它也是新的開始。」他的生命終結不是結束,而是他在戰爭中為公義犧牲性命,用生命見證信仰的殉道為人們所認識的開始。隨著戰後德國對納粹的清算,以及對納粹時期德國抵抗運動的重估,朋霍費爾在家鄉也開始為人所知。1946年4月9日,在他遇害一周年之際,他在1943年4月被捕入獄後兩年多的監獄生涯中創作的九首詩歌,以《通向自由之路:獄中詩歌》(Auf dem Weg zur Freiheit)之名在德國首次出版。其中的詩歌「護佑善力」(Von guten Maechten)被改編為廣為傳唱的讚美詩。詩的結尾他寫道:

護佑善力,

完美庇護/坦然面對,

將臨一切/有神同在,

夜間清晨/日復一日,

定必如此。

這首寫於1944年歲末的讚美詩是他生命最後的見證之一。那時他已知曉所參與的密謀失敗,自己即將面臨極刑,卻在這樣的處境中體驗到對上帝最深的信賴。朋霍費爾與親友的獄中通信則於1951年在慕尼黑出版。書名《抵抗與順從》(Widerstand und Ergebung)出自他在1944年2月21日給好友貝特格(Eberhard Bethge)信中的關鍵詞,暗合他參與的抵抗運動以及內心對上帝給予的此世命運的順從。這些記錄他獄中神學思考片段的書簡迅速引發了神學界對他的興趣,被不同的解釋者從不同的角度解讀。自由派或正統派從各自的需要出發闡釋朋霍費爾的神學。他提及基督徒應認真對待「已成年的世界」,在此人們不再需要作為形上學的、或作為內心終極問題解答的上帝形象,這激發了六十年代英語世界中的「上帝之死神學」。他提出要重視此岸世界,教會不應與之隔離,而應在此岸的世界為十字架上苦弱的上帝做見證,這一思想滋養了莫爾特曼的十架神學……不僅在德國和歐洲,連美國的黑人神學,韓國的民眾神學以及南非反對種族歧視的教會抗爭都受到他的思想和追求公義的行動的激勵。

柏林朵蘿特公墓中的抵抗運動成員紀念碑,朋霍費爾的名字也在其中,墓碑上刻有新約經文:為義受逼迫的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太5:10)

更打動公眾的是他在獄中面對審判、密謀敗露乃至死亡的命運所散發的不變的從容、明快、友善和自由。他制定並嚴格遵循在獄中閱讀、運動的計劃,大量閱讀,每日散步。他給犯人們寫禱告詞,履行一個牧師的職責。然而有時,他也對自己產生懷疑。在給好友貝特格的詩歌「我是誰」(Wer bin ich?)中,他寫到自己的困惑。在獄中有兩個朋霍費爾,一個是他人眼中的朋霍費爾牧師: 「人們常對我說,我踏出牢房,信步閒庭,如同一個紳士走出他的官邸。……他們常說,我和獄卒聊天,那麼友善、自由、清晰,仿佛我對他們發號施令。」一個是只有獨自面對上帝時才展現的,那為被囚的命運戰慄的朋霍費爾「(我)像一隻籠中鳥,驚慌不安、急不可耐、奄奄一息;又像被人扼住咽喉,死中求生……」
這看似矛盾的兩面的朋霍費爾在他對上帝的凝眸中卻達致和諧。他用「生命的復調」(Polyphonie des Lebens)來比喻上帝的愛和此世生活的和諧。對上帝的愛和我們對此世整全的生活的追求就像復調音樂中固定旋律(cantus firmus)和對位聲部(Kontrapunkt)的關係。「我們全心愛上帝和永恆,這不意味著要貶損此世的愛(比如舊約《雅歌》中歌頌的愛情)。對上帝的愛是我們生活中的固定旋律,我們生活中的其他聲部就是對位的旋律。對位旋律有其全然的獨立性,然而又必須與固定旋律緊密相連 ……固定旋律越清晰,對位旋律就越能盡其所能的被譜出」。(1944年5月20日給貝特格的信)——對朋霍費爾而言,對上帝的愛並不在遙遠的彼岸,而就發生在對此世所經歷的一切的接納當中正是因為有對上帝的全然的愛和信任,此世生活中不可承受的輕與重、樂與苦被他當作演繹整全生命的不同旋律欣然接受。他認為在此岸的當下就能看到上帝的旨意,如同通過對位旋律認識到固定旋律。而上帝的旨意正是要我們專注於生命的整全和豐盈。可惜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只看到生活的一面,卻忘記了整全的生活、忘卻上帝。在獄中,朋霍費爾經歷了盟軍1943年底到1944年初對柏林的集中轟炸。1944年5月29日,他寫道:「人們往往將每日遇到的威脅視為生活的全部。我在這裡一再看到,很少有人能擁有同時接納一切的能力。戰機來襲時,人們魂飛魄散;美食當前,則馬上垂涎三尺;事與願違時,他們手足無措;當他們終於如願以償,則馬上心滿意足。他們就這樣與個人生命的整全和豐盈失之交臂。」

朋霍費爾在獄中正確地看到了現代人生活無力感的來源——這種累積的無力和惰性被神學家韋爾克(Michael Welker)定義為現代意義上的惡:這就是與上帝和整全生命的隔絕。他在獄中的神學遺產在今天對我們生命的成長和思考仍然意義重大。

—END—

好文章推薦(直接點擊標題閱讀)

家庭教育好資源推薦

免費資源 | 加州小學教材1-6年級全套免費領!

免費資源 | 超萌爆笑漫畫《Dog Man》全套PDF和音頻

資源分享 | 史上最全RAZ分級讀物PDF+音頻

關注我們公眾號,查看系列推薦話題

回復中文,中文博雅教育

回復資源,海量中英文免費學習資源

回復英語,母語式英語博雅教育

回復西語,母語式西語啟蒙

回復日語,母語式日語啟蒙

回復法語,母語式法語啟蒙

↓↓免費聽:為什麼都錯過了兒童寶貴的語言敏感期?

相關焦點

  • 鵬霍費爾因刺殺希特勒死於絞刑架:我在獄中看到了現代人生活無力感的來源
    1945年4月9日,納粹德國戰敗前一個月,因為參與德國國防部官員密謀刺殺希特勒的行動,朋霍費爾在弗洛森伯格(Flossenbuerg)集中營死於納粹的絞刑架,終年39歲。戰後元年,他在普世教會的朋友在德國境外開始紀念他。
  • 蔣介石竟然還組織刺殺過希特勒,卻因桌子太厚讓希特勒躲過一劫
    很多軍官組織起來了,他們希望通過刺殺希特勒,把德國從泥潭中帶出來,他們組織了對希特勒的多次刺殺,最知名的一次就是1944年7月20號那一次。有一部電影專門講述了這個故事,當時刺客把這個炸彈直接放到了桌子下面,與會的24個人有4個人被直接炸死,可是由於這個桌子太厚,讓希特勒逃過了一劫。
  • 蔣介石參與刺殺希特勒
    向希特勒獻藏有毒液的鮮花;遞給希特勒裝有炸藥的鋼筆;將改裝成君度酒的炸彈送上希特勒的專機……但是希特勒卻奇蹟般地躲過了一次又一次的暗殺。其中最接近成功、造成最嚴重後果的,是1944年7月,德國反納粹集團在希特勒的統帥部「狼穴」實施的爆炸。
  • 刺殺希特勒,德國向刺客致敬!
    這個刺殺希特勒的計劃由德軍內部反希特勒集團高層擬訂出,如果刺殺成功將隨即發動政變,組建新政權。計劃決定於1944年7月20日實施。刺殺經過是這樣的,由德軍上校施道芬伯格將英國製造的定時炸彈帶入希特勒召開會議的會議室,但因裝定時炸彈的皮包被一個參加會議的人在無意之中挪動了位置,因此炸彈爆炸之後並沒有炸死希特勒。
  • 刺殺希特勒,中國竟然也有份?
    在中國和日本之間,希特勒出於本國戰略考慮,選擇了日本做夥伴。中德蜜月結束,1941年7月,德國承認汪偽政權,國民政府宣布關閉柏林使館,對德「絕交」。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政府對日、德、意三國正式宣戰。不過,雖表面上交惡,中德在非政府層面卻仍有往來。
  • 酷粉來稿 刺殺希特勒
    他們似乎沒有一個統一的自稱,這一群人聚在一起是為了一個同樣的目的:刺殺希特勒。在當時的德國,反納粹的人也不算少,例如奧古斯特·蘭德梅賽、朔爾兄妹等人,但是他們都比較孤立,沒有一個統一的組織。看著似乎很強大,但是首先,政變這種事不是天天有,這群人缺乏經驗,這個問題體現在他們在刺殺時機上的猶豫,以及政變後續行動的不清晰。另外,俗話說得好,槍桿子裡出政權,還存在一個問題,沒兵。元帥、大將之類的,沒什麼人在有實權的崗位上,總不能政變的時候自己拎槍上。很多有兵權的將領,例如著名的隆美爾或克魯格,都聽過政變計劃,但他們的態度是猶豫不定的,最重要的是在首都柏林也沒有調兵的能力。
  • 【情報歷史】兩次刺殺希特勒是誰所為,他為何能死裡逃生?
    希特勒專機的降落,驚呆了一個人。就在3小時前,已經有人把一個裝著兩個酒瓶樣的炸彈包裹放在了希特勒的專機上,並啟動了引爆裝置。然而, 炸彈並沒有爆炸。於是,這些幕後的人感到十分的沮喪:「閃光計劃」失敗 了!這個人是誰?為什麼要刺殺希特勒?1939年9月,納粹德國軍事諜報局截獲了英國情報機構向其所有情報網站發出的一個「戟」字的密碼。
  • 20170721唐師曾: 「720」事件—採訪刺殺希特勒73周年(圖)
    辦公的德軍自由進出,看到我身材胖大肩背兩架Canon照相機,還主動退後為我讓路。這裡原來叫本德勒建築群(Bendler Blocks),院內鋪著古羅馬樣式的花崗石塊,拳頭大小的碎石整齊劃一、密密麻麻,每塊都是邊長10公分、高20公分的四稜錐,深深楔進夯實的地基裡,就像一個個倔強刻板的德國兵。
  • 惡魔的崛起:希特勒是如何重塑「偉大」德國的?
    然而實際上,歷史上幾乎不會出現這麼理所當然的事情。20世紀30年代,希特勒一步步登上領袖之巔,領導極權主義的納粹黨,接著帶領德國人四處徵戰,又幾乎亡國,這一歷程是十分複雜的。啤酒館事件後,希特勒不再把自己視作為繼任領袖鋪路的「鼓手」,而把自己視作真正的元首。▲ 在獄中,希特勒改變了納粹黨上位策略。他摒棄了革命,而將拉攏選票作為目標希特勒在獄中可以會客,他的許多黨派同盟後來都成為了德意志第三帝國的重要人物,恩斯特·羅姆、威廉·弗利克和阿爾弗雷德·羅森堡曾多次造訪希特勒。
  • 如果史陶芬伯格刺殺希特勒成功,那麼德國會不會和盟國議和?
    如果史陶芬伯格刺殺成功,那麼當時的德國社會會從內部產生分裂,希特勒留下的權力真空並沒有無可爭議的繼承者,勢必形成幾方爭奪,德國從整體上說,投降的話是傾向於西方陣營的,但是國內有如此權力分割和爭奪,那麼起碼失敗方只得選擇投向東方陣營,這與外部強行分割不同,自己內部先鬧掰了的分裂,往後的彌合恐怕就很難處理。
  • 阿道夫·希特勒的早年生活——納粹惡魔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1914年夏天,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沒有穩定收入來源,沒有良好生活條件,仍然在慕尼黑街頭遊蕩的希特勒被捲入的戰爭。8月3日,經過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三世的批准,希特勒加入了巴伐利亞步兵團。加入軍隊的原因或許是希特勒想為德意志第二帝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或許很簡單,他只是想逃離目前自己貧困潦倒的生活。
  • 歷史上三次暗殺希特勒失敗之謎
    他在1938年秋做出決定——刺殺希特勒。經過一番偵察,埃爾塞爾對刺殺方案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對特雷斯科夫這樣一個外行來說,要想準確地把炸彈放到希特勒本人乘坐的那架飛機上顯然是有難度的。他不禁有些心煩意亂。
  • 他誓死不肯說出希特勒的死亡真相,希特勒的忠犬奧託.京舍小傳
    上述二位同樣是「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的前任指揮官。1934年4月13日,應當時的帝國領袖海因裡希·希姆來的要求,原「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LAH)升級成為了「武裝黨衛隊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LSSAH)。
  • 希特勒唯一害怕的人:和他握手時,希特勒絕不敢抬頭!
    這一年,曾被維也納藝術學院拒絕的希特勒仍然堅守在維也納,過著窮困潦倒的文藝小青年生活--住在廉價單身漢公寓,出賣自己畫的明信片。四、當傀儡或被幹掉簡短截說,興登堡在1925年成為魏瑪共和國總統;希特勒在這一年出獄了,並著手重建納粹黨。在此之前,興登堡一直閒賦在漢諾瓦莊園,希特勒則在政界異常活躍且激進,終於在1923年發動了啤酒館暴動。正是在獄中,希特勒寫就《我的奮鬥》,並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
  • 薩達姆三年牢獄生活是怎樣度過的?獄中流出的照片告訴你實情
    俗話說,沒有不透風的牆,從美軍監獄流出的薩達姆受虐待照片來看,薩達姆在獄中遭受了美軍的「特別照顧」。如,巴格達的凌晨有點冷,他只穿了一套美軍軍用背心和短褲。薩達姆在呼叫器上,對負責看管他的美軍說,請拿一件大衣給他。
  • 細數刺殺希特勒的德國軍官們:這就還想逆天改命?
    1944年7月20日,德國軍隊中的密謀分子用炸彈刺殺希特勒,之後調動軍隊逮捕納粹上層分子,想組成臨時政府去和美英蘇和談,史稱720事件。
  • 史上最難被殺死的8個人—— 希特勒曾被暗殺50次
    其中的暗殺手段五花八門,包括雪茄炸彈、被真菌感染的潛水服、黑手黨刺殺等等。CIA還曾利用卡斯楚的一個舊情人對他實施暗殺,這名女子將藥片藏在了她的面霜瓶中,但等她下定決心動手的時候,卻發現藥片已經在面霜中融化了,最終她選擇了向卡斯楚坦白。卡斯楚曾經說過:「如果奧林匹克運動會有一個項目是躲避暗殺的話,那麼金牌非我莫屬。」
  • 德軍官暗殺希特勒未遂,60年後德總理的一句話令中國人欽佩
    二戰後期,戰場上的德軍節節敗退,大批德軍士兵陣亡異國,這令許多德國軍官開始反省這場戰爭,他們期望能早點結束這場戰爭。而發起這場戰爭的罪魁禍首就是戰爭狂人希特勒,是他把德國引上戰爭,只有除掉他才可以阻止。於是,在德軍軍營中一批勇敢的軍官成立了一個刺殺希特勒的「暗殺惡魔小組」。其首領包括德陸軍最高指揮官斯蒂夫將軍、德後備軍參謀長施陶芬貝格上校等。
  • 精神分析視角下的阿道夫·希特勒(書摘)
    幾乎所有的作家都將希特勒的信心歸結於他是佔星術的忠實信徒,他不斷地接觸佔星家,他們會給希特勒的行動方案提供建議。這幾乎可以肯定是不正確的,據我們所知道的所有信息,那些熟悉希特勒的人都丟棄了這個荒謬的想法。他們所有人都同意沒有什麼比尋找外部來源來解釋希特勒的個人性格更加答非所問的了。
  • 因侵華死在中國的近代日本七位大將!
    (統一之後遷他回日本)因腦溢血病死在臺灣。日軍副總參謀長長岡外史說:「明石大佐一個人就等於十個師團」;德意志帝國皇帝威廉二世也說:「明石元二郎一人,其成果超越日本滿州20萬大軍「;日本史學家說:要是沒了明石元二郎大佐,日本決不能贏得日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