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畫生航天測控系列之三 ——音障、熱障、黑障

2021-02-25 大成航天

從馬車,到汽車、火車、飛機,再到火箭,人們藉助各種工具,不斷向更高的速度發起挑戰;雖然前進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障礙重重,但人們從未放棄。今天,我們就介紹一下人類向更高速度挑戰時遇到的三種障礙:音障、熱障和黑障。

音障

當物體的速度接近音速時,將會逐漸追上自己發出的聲波。此時,由於飛行器對空氣的壓縮無法迅速傳播,將逐漸在飛行器的迎風面及其附近區域積累,最終形成空氣中壓強、溫度、速度、密度等物理性質的一個突變面——激波(或稱震波,Shock Wave)面。

激波的形成是超音速飛行的典型特徵。激波面將增加空氣對飛行器的阻力,這種因為音速造成的提升速度的障礙被俗稱為音障。


很想給各位朋友上一幅我國最新殲20突破音障的帥爆圖,可是難以找到,只好用一張美國海軍大黃蜂艦載戰鬥機突破音障的動態圖看看效果。

另外,在早期飛機的設計中,由於對跨音速空氣動力學了解尚少,所以曾多次發生飛機試圖超越音速時解體或者失控墜毀的嚴重事故,有人把這一時期困擾飛機製造業的難題也稱為「音障」。

飛行器進入超音速飛行形成的激波面,是聲學能量的高度集中面,所以又稱音錐。音錐在聽覺上是一聲短暫而極其強烈(可能超越人耳的聽闕)的爆炸聲,故稱為音爆或聲爆(Sonic Boom)。強烈的音爆不僅會對地面建築物產生損害,也會給飛行器本身跨越衝擊面的部分造成巨大的壓力,所以各國一般都禁止超音速飛機在住宅區上空突破音速。

熱障

當飛行器在稠密大氣中作超音速飛行時,受激波與飛行器間高溫壓縮氣體的加熱和飛行器表面與空氣強烈摩擦的影響,飛行器蒙皮的溫度會隨馬赫數(1馬赫等於1倍的音速)的提高而急劇上升。飛行馬赫數為2.0時,機頭處的溫度略超過100℃。而當馬赫數等於3.0時,飛行器表面的溫度則升至350℃左右,超過了鋁合金的極限溫度,從而使其強度大大削弱。航空界把飛行器作高速飛行時所遭遇到的這種高溫情況稱之為「熱障」。

研究表明,當宇宙飛行器的飛行速度達到3倍音速時,其前端溫度可達330℃;當飛行速度為6倍音速時,可達1480℃。

採用鈦合金和不鏽鋼等耐熱材料,採取加裝隔熱設備、安裝冷卻系統等一系列措施,可以確保太空飛行器不會因高溫而損毀。

黑障

當火箭,或衛星、飛船等航天飛行器以很高的速度返回大氣層時,在一定高度區域,與地面的通信聯絡會中斷,這個中斷聯絡的區域就是黑障區。黑障區一般出現在地球上空35到80千米的大氣層間。火箭和太空飛行器重新進入大氣層的部分,如彈頭、返回艙等稱為再入體,黑障區的範圍取決於再入體的外形、材料,再入速度以及發射信號的頻率和功率。黑障現象給載人飛船返回時的實時通信、再入測量造成困難。

飛船返回艙在通過黑障區域時,船體外殼將達到2000℃的高溫(高溫有可能會使船體框架變形,導致墜毀),並因此喪失與外界的無線電聯繫(高溫使飛船周圍的空氣電離形成等離子體,屏蔽了電磁波)。


黑障是怎樣形成的呢?我們知道,所有飛行器返回大氣層的時候,飛行速度極高,可以達到音速的幾倍到十幾倍。這就使飛行器的前端形成了一個很強的激波。由於飛行器頭部周圍激波的壓縮和大氣的粘度作用,使高速飛行的動能大量轉化為熱能。飛行器表面達到很高的溫度時,氣體和被燒蝕的防熱材料均發生電離;於是,在飛行器的周圍形成一層高溫電離質,等離子體鞘和電磁波相互作用,從而導致用於通信的電磁波傳輸衰減或反射;此時,地面與飛行器之間的無線電通信便中斷了。這一層等離子鞘就像給無線電信號遮上了一層厚厚的外衣,使得裡面不知道外面的情況,外面不知道裡面的狀態。我國載人飛船返回艙在穿越大氣層返回地面前都曾受到黑障的幹擾,使得楊利偉等幾位航天員與地面失去幾分鐘的聯繫。


音障、熱障,這兩種「障礙」,可以通過材料和結構的優化得到完美的解決,那對付黑障該怎麼辦呢?

據中科院院士潘建偉介紹,我國準備在今年進行量子通信衛星的發射,由於量子信號的攜帶者——光子,在外層空間傳播時幾乎沒有損耗的特性,所以在技術上就有希望實現通信穿透黑障的願望。並且,我國的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也將在今年全線開通,天地共同配合的網絡,將是我國領先世界邁向量子通信網絡的重要一步。


相關焦點

  • 「黑鳥」「狐蝠」——從兩大神奇戰機看飛行器熱障
    眾所周知,對於高超聲速飛行器來講,音障,熱障和黑障是擋在其面前的三大障礙。
  • 中國航天年度大戲將開啟!遠望6號船首赴三大洋執行海上測控任務
    據環球網、中新網報導:7月13日上午,我國第三代航天遠洋測量船「遠望6號」駛離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碼頭,首次奔赴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指定海域執行多次海上測控任務,這也是遠望號船歷史上首次單航程同時在三大洋執行任務。
  • 測控三兄弟,其利可斷金
    嫦娥五號任務是目前我國複雜程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對於各系統均是重大的挑戰。任務探測器設計複雜、技術狀態新穎,測控方案設計在多年間歷經多次技術狀態更改。測控三兄弟配合默契、互為支撐。其中,陳少伍是探測器測控負責人,程承是運載火箭測控負責人,徐得珍是信息交換系統負責人,三個小夥伴團結齊心、迎難而上,這就是我們測控團隊的一個縮影,也是我們航天人的一個縮影。
  • 【CAC2021 基礎論壇】深耕航天「三遙」六十載,爭作裝備「三化」急先鋒 敬請期待!
    基礎專題——深耕航天「三遙」六十載,爭作裝備「三化」急先鋒  集結完畢!敬請期待!2021年是中國自動化學會成立60周年華誕,也是遙測遙感遙控專委會成立60周年華誕。六十年崢嶸歲月,在上級學會指導下,遙測遙感遙控專委會一直致力於遙測遙感遙控技術的學術交流工作。
  • 實拍戰鬥機穿越音障
    據國外媒體報導,在這組圖片中,航空攝影師德雷克·休斯塔(Darek Siusta)拍下了F/A-18F超級大黃蜂戰鬥機接近音障時的畫面
  • 交大航天力量!
    ——錢學森他是偉大的人民科學家,他是中國航天之父,他組建了中國第一個火箭、飛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他的學術精神和人格魅力,照亮了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工作者,他就是交大1934屆校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
  • 無人機測控通信自組網技術綜述
    首先從概念、分類、軍用產品、民用發展前景等方面概述無人機系統,然後綜述無人機測控自組網的技術現狀、移動模型、信道模型以及網絡架構,最後重點分析美軍及北約典型的機載數據鏈系統,為無人機測控組網系統設計提供參考。
  •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八大系統及領導名單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是我國航天史上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系統組成最複雜、技術難度和安全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跨世紀國家重點工程,目前由航天員、空間應用、載人飛船、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通信、著陸場、空間實驗室等八大系統組成。
  • 全局觀點之戰爭系列——宗教之戰(三):三十年戰爭
    三十年戰爭(1618年—1648年),是由神聖羅馬帝國新、舊教爭執的內戰演變而成的一次大規模的歐洲國家混戰,也是歷史上第一次全歐洲大戰。這場戰爭是歐洲各國爭奪利益、樹立霸權的矛盾以及宗教糾紛激化的產物,以波希米亞人民反抗奧地利哈布斯堡皇室統治為肇始,以哈布斯堡皇室戰敗並籤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而告結束。三十年戰爭是宗教改革運動帶來的系列宗教戰爭中的最後一場,也是最具破壞性的一場。
  • 逝者 | 耶格爾:突破音障的王牌飛行員
    2020年12月7日,代表人類首次突破音障的美國空軍王牌飛行員查克·耶格爾(Chuck Yeager)去世,享年97歲。
  • 《重裝機兵》系列三款新作發表 為紀念系列三十周年
    角川遊戲於今日(10月1日)在東京舉辦了《重裝機兵》系列主題活動「METAL MAX 2021 Road to 30th Anniversary
  • 飛機超音速飛行突破音障瞬間,場面驚人!
    這就是所謂「音障」問題。由於聲波的傳遞速度是有限的,移動中的聲源便可追上自己發出的聲波。當物體速度增加到與音速相同時,聲波開始在物體前面堆積。如果這個物體有足夠的加速度,便能突破這個不穩定的聲波屏障,衝到聲音的前面去,也就是衝破音障。
  • 中國航天科工與「嫦娥探月」的那些事兒
    自動測控設備: 保障運載火箭地面測試中國航天科工一院自主研製的運載火箭系統地面測控設備主要用於完成測量系統遠距離地面供配電控制及測試任務,具備對箭上遙測、外安系統供配電控制、模擬信號控制、狀態參數採集、模擬量參數採集以及數據存檔、處理和網絡傳輸等功能,實現運載火箭的地面測試、各項試驗及靶場飛行測試,為運載火箭的維護和成功發射提供了重要保障。
  • 星展測控與昂際航電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第十二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展覽期間,昂際航電舉辦了機載互聯戰略合作籤約儀式,分別與星展測控及多尼卡兩家合作夥伴籤署了合作備忘錄,
  • 航空航天 ▏▏「嫦五」成功返回,這些大學再立新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創建於1952年,在60餘年的辦學歷程中,南航人一直秉承著「航空報國」的辦學傳統。中國探月工程從立項之初,設計了「繞、落、回」三步走戰略,南航人分別在裡面擔任了重要角色。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天學院院長葉培建院士擔任嫦娥系列探測器總指揮、總設計師顧問,並是嫦娥一號衛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1988級校友孫澤洲擔任嫦娥三號、四號探測器總設計師。同時還有一大批校友在探月工程中擔任分系統主任設計師和一線工程師,為我國航天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 劉雅鳴代表中國氣象局向我國衛星發射中心及測控中心贈送「風雲四號」氣象衛星應用系統裝備
    「風雲三號」D星發射現場。
  • 今天TA們深情一吻,給中國航天一個超級好評!
    這一系列過程都是由複雜的對接機構按照預定工作程序來完成。如果把神舟八號載人飛船對接機構稱為第一代對接機構,那麼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對接機構可稱為第二代產品。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對接機構專家靳宗向介紹,「天舟一號」比載人飛船重很多,相比載人船上的對接機構,此次貨運飛船上的對接機構特別增加了一些緩衝裝置,控制器和驅動器也進行了相應的升級。
  • 「嫦五」成功返回,看看哪些大學的航空航天專業強|2021年高考倒計時171天
    然而嫦娥五號任務並非一帆風順,中國航天發展更多的是在挫折中奮起的徵途!經過無數次復盤,經過日復一日白天到黑夜的奔跑,長徵五號遙三運載火箭復飛成功,中國航天有了將更大更重的太空飛行器送向更遠深空的能力,嫦娥五號任務終於重新燃起希望。2020年11月24日凌晨,韓紹金參與的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划過了寂靜的夜空,讓全世界為之震撼。
  • 4月18日航天二院科技大講堂 · 院士大講堂網絡直播
    為了更好的促進軍工產學研交流,北京航天星泰科技公司特邀知名軍工專家教授開展軍工專家公益大講堂活動。21名專家(世界知名衛星導航專家、國家傑青優青、萬人計劃人才等清華中科院哈工大北航北理西電北師大哈工程航天工程大學高校教授和航天專家、知名商業航天企業等專家)軍工專家公益大講堂系列騰訊課堂網上直播4月7號晚八點開始,每周二四六晚上八點一名專家主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