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國自動化大會將於10月22-24日在北京雁棲湖國際會展中心舉行。
本屆大會設置共計70餘個專題論壇,涵蓋航天、類腦智能、軍事智能、認知計算等多個熱點方向!
基礎專題——深耕航天「三遙」六十載,爭作裝備「三化」急先鋒 集結完畢!敬請期待!
2021年是中國自動化學會成立60周年華誕,也是遙測遙感遙控專委會成立60周年華誕。六十年崢嶸歲月,在上級學會指導下,遙測遙感遙控專委會一直致力於遙測遙感遙控技術的學術交流工作。自1961年以來,主辦學術交流活動百餘次,創辦《遙測遙控》學術會刊,在遙測遙感遙控領域始終起到學術引導和示範作用,在提高我國遙測遙感遙控技術水平,引領行業發展等諸多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為慶祝遙測遙感遙控專委會成立六十周年,並助力中國自動化學會六十華誕會慶活動,遙測遙感遙控專委會積極開展「2021中國自動化學會遙測遙感遙控專題論壇暨2021中國遙測遙感遙控峰會」,回顧和汲取遙測遙感遙控專委會60年專業創新發展的使命初心與歷史經驗,聚焦和擎畫遙測遙感遙控專委會在國防裝備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發展新時代新徵程中的歷史責任與發展路徑,爭國防裝備「三化」融合發展急先鋒,為國家科技自立自強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報告題目:
航天智能測控通信網絡新技術探討
報告摘要:
新形勢下航天測控通信面臨全球覆蓋的天地基測控網絡、按需服務的測控新模式、無人集群協同組網和安全可靠測控鏈路等新技術需求。圍繞新形勢下航天測控的背景和技術需求,以軍事智能化發展為目標,提出了建設航天智能測控通信網絡的幾項關鍵技術,包括星間組網測控與通信鏈路技術、隨遇接入與智能化測控資源調度技術、集群目標協同組網技術和測控鏈路抗幹擾技術。對以上幾項關鍵技術進行了簡要介紹,並提出了航天智能測控通信網絡建設的挑戰與展望。
報告人簡介:
李涼海,北京遙測技術研究所所長兼黨委副書記,博士生導師/研究員,中國自動化學會遙測遙感遙控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宇航學會遙測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宇航學會空間雷射與太赫茲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宇航學會航天運載系統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深空探測專業委員會委員、《遙測遙控》期刊編委會主任委員。裝發有效載荷專業組、航空高分工程專業組以及軍委科技委基礎加強專業組專家。1990年3月參加工作,1993年11月入黨。歷任北京遙測技術研究所二室副主任、主任、研發中心科研技術處處長兼六室主任、研發中心副主任兼六室主任、研發中心主任、副所長、所長等職務。長期從事航天測控、遙感、衛星導航專業的技術研究和領導工作,在雷射遙感、氣象微波遙感、海洋微波遙感、衛星中繼通信、二代導航通信等專業領域有著深厚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項目經驗,主持研製國內第一部星載雙頻降水測量雷達和星載雷射雷達,先後獲得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1項、國防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2項、國防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5項、國防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6項,先後獲得航天基金獎、航天創新獎等獎項,為我國新一代氣象和海洋遙感、天基測控、航天遙測遙控、衛星導航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
報告題目:
無線發控技術研究
報告摘要:
目前的射前測試和發射控制大都為有線方式,連接複雜、使用不便。急需改進,本報告從新體制通信技術入手,提出一種無線測發控系統框架並就抗幹擾等相關關鍵技術進行了研究,為研製性能可靠、使用便捷的無線測發控系統提出了新思路。
報告人簡介:
趙良,一直從事飛行器測控與通信技術研究,主持和參加過973課題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項,橫縱向預研課題多項。擔任中國自動化學會遙測遙感遙控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計算機自動測量與控制技術協會理事、北京宇航學會導航與通信技術專業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信息學部專家等,發表SCI、EI等論文十多篇。
報告題目:
基於戰遙技術的無人平臺體系智能決策研究
報告摘要:
本報告通過對未來無人平臺體系應用需求的分析,總結了無人系統試驗特點,設計了無人平臺終端戰遙系統的結構和指揮系統結構,提成了平臺級OODA環和體系級PREA環相互嵌套的智能決策模式,描述了未來海上無人平臺體系運用方法。
報告人簡介:
孫翱,工學博士,曾任研究所副所長,所長,總工程師。一直從事航天測控技術,智能決策等研究。是首批高新科技人才,科技進步獎評委。出版學術著作7部,發表論文138篇,獲得專利9項,獲得科技進步獎14項。指導博士後8人,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項。是上海交通大學「海洋智能裝備與系統集成技術「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所帶領的測控通信科研團隊2019年榮立集體一等功。曾擔任2019年中國遙測遙控科技大會執行主席。
報告題目:
反無人機測控技術
報告摘要:
以國際上的著名案例,解讀軍用反無人機測控技術的作用和重要意義。分別從不同的技術層面,深入研究無人機的安全飛行條件和正常執行任務的條件,進而實現破解這些條件,達到反無人機的目的。報告內容中講解了各種反無人機的測控技術方法,以及對未來反無人機的測控技術提出了建議,這些內容在實際運用中具有較好的參考價值和啟發作用。
報告人簡介:
黃大慶,研究員/博導,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無人機研究院副總工程師,中小型無人機先進技術工信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南京長空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監,《遙測遙控》編委,中國航空學會無人機分會測控與數據鏈專業委員會主任, 中國宇航學會遙測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自動化學會遙感遙測遙控專業委員會委員,江蘇省航空航天學會戰術技術與飛行安全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無人機產業創新聯盟安控分聯盟副理事長,曾任總裝備部無人機專業組成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航空基金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評審專家。擔任多個無人機型號工程的副總設計師和總設計師,主持國家自然基金、航空基金、國防預研、「973」課題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等科研項目,獲總裝備部和國防科工委聯合頒發的突出貢獻個人榮譽獎章,獲航空航天部個人一等功、二等功,獲國防科工委銀獎。科研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二次,江蘇省科技進步特等獎一次,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三次、二等獎四次。
報告題目:
深空探測衛星編隊精密測量技術研究
報告摘要:
面向系外行星光幹涉直接成像任務,介紹了國內外主要的類地行星探測計劃,分析了衛星編隊基線的測量需求,討論了可應用於星間測量的高精度測距技術,最後介紹了團隊在星間基線距離測量方面的工作進展。
報告人簡介:
孫海峰,1986年生,博士,副教授,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空間科學與技術學院,現任陝西省空間超限探測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錢學森空間科學協同創新中心主任。2009年和2015年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分別獲得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學士學位和電路與系統專業博士學位,之後在空間科學與技術學院從事兩年博士後研究。主要研究方向為先進導航理論與技術,微弱信號檢測與處理,空間衛星編隊的精密測量。在TIE, AST、AA等國際知名刊物發表SCI/EI檢索論文20餘篇,授權發明專利10餘項。主持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火箭軍×××預先研究項目、中國博士後基金等,主持院所聯合的橫向課題多項。
報告題目:
載人太空飛行器測控通信技術發展與展望
報告摘要:
報告介紹了太空飛行器測控通信任務的特點與需求,分析了測控與通信技術的難點及發展趨勢,並以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為例,介紹了載人太空飛行器測控與通信系統的發展歷程、技術特點、設計方法以及發展展望。
報告人簡介:
黃克武,博士,高級工程師,長期從事載人太空飛行器測控與通信技術研究,曾任載人飛船測控與通信主任設計師,參與神舟八號~十二號載人飛船、天宮空間實驗室、天舟貨運飛船等太空飛行器設計、研製及在軌飛行任務。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發表SCI/EI論文10餘篇、授權專利5項、國軍標3項、合著1部。
報告題目:
微納SAR技術進展與展望
報告摘要:
SAR遙感具有全天候、全天時的成像特點,不受雲層、天氣和晝夜等因素影響,顯示出它與光學遙感器相比的優越性,自1978年美國發射首顆載有SAR的海洋衛星Seasat以來,星載SAR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並得到了飛速發展,在軍事偵察、地形測繪、植被覆蓋分析、海洋及水文觀測、環境及災害監視、資源勘探、地表變化監測等領域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進入21世紀至今,全球累計發射SAR衛星超過20顆,在此期間,隨著遙感市場對星載SAR數據的需求越來越旺盛和應用技術的不斷發展,針對廣闊的商業市場需求,歐洲、加拿大等國先後發展了商用SAR遙感衛星系統,取得了巨大成功,佔據了全球商業SAR遙感市場。英國、日本、以色列、美國則分別提出了各自的低成本小型SAR衛星項目計劃,如英國薩瑞公司的NovaSAR項目、日本的100kg級小型SAR衛星,芬蘭的ICEYE衛星,美國的CapellaSpace公司商業SAR項目。在國內,各類商業遙感衛星公司、項目也快速出現,微波遙感SAR衛星方面,2016年8月成功發射的高分三號作為國內首顆解析度達到1米的C頻段多極化合成孔徑雷達(SAR)成像衛星,整星質量約2800kg,在軌設計壽命8年。另外,目前八院、五院東方紅、中科院上海微小以及很多商業小衛星公司都有小型SAR衛星項目發展計劃,海思一號SAR衛星、齊魯一號SAR衛星已經在軌運行。
綜合國內外SAR衛星的發展和運營狀況,星載SAR系統呈現出以下趨勢:a. 微小衛星技術的快速發展和SAR成像技術的創新,使得低成本、小型SAR衛星備受關注,正成為天基微波遙感系統發展的重要方向。b. 積極發展、部署SAR星座系統,利用組網優勢獲取更高的時間解析度。c. 高解析度(1m以下)、多極化、具備精確軌控(重軌精度50m~500m)能力的天基SAR系統成為發展重點,以滿足對更高任務應用性能(如InSAR測量、DEM獲取等)的要求。
報告人簡介:
張振華,北京遙測技術研究所研發中心副主任,海洋遙測創新中心副主任,2007年畢業於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獲信號與信息處理專業博士學位,畢業後一直在北遙所從事雷達系統設計與信號處理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微波海洋與氣象遙感、SAR成像、精確制導方面開展了創新性的研究工作,並帶領團隊完成多個新型遙感載荷的研製,形成SAR技術為核心的系列產品。獲國防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航天科技集團航天創新獎。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中關村東路95號
郵編:100190
電話:010-82544542(綜合)
010-62522472(會員)
010-62522248(學術活動)
010-62624980(財務)
傳真:010-62522248
郵箱:caa@ia.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