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C2021 基礎論壇】深耕航天「三遙」六十載,爭作裝備「三化」急先鋒 敬請期待!

2022-01-27 中國自動化學會

收錄於話題 #CAC2021 217個

2021中國自動化大會將於10月22-24日在北京雁棲湖國際會展中心舉行。

本屆大會設置共計70餘個專題論壇,涵蓋航天、類腦智能、軍事智能、認知計算等多個熱點方向!

基礎專題——深耕航天「三遙」六十載,爭作裝備「三化」急先鋒  集結完畢!敬請期待!

2021年是中國自動化學會成立60周年華誕,也是遙測遙感遙控專委會成立60周年華誕。六十年崢嶸歲月,在上級學會指導下,遙測遙感遙控專委會一直致力於遙測遙感遙控技術的學術交流工作。自1961年以來,主辦學術交流活動百餘次,創辦《遙測遙控》學術會刊,在遙測遙感遙控領域始終起到學術引導和示範作用,在提高我國遙測遙感遙控技術水平,引領行業發展等諸多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為慶祝遙測遙感遙控專委會成立六十周年,並助力中國自動化學會六十華誕會慶活動,遙測遙感遙控專委會積極開展「2021中國自動化學會遙測遙感遙控專題論壇暨2021中國遙測遙感遙控峰會」,回顧和汲取遙測遙感遙控專委會60年專業創新發展的使命初心與歷史經驗,聚焦和擎畫遙測遙感遙控專委會在國防裝備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發展新時代新徵程中的歷史責任與發展路徑,爭國防裝備「三化」融合發展急先鋒,為國家科技自立自強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報告題目:

航天智能測控通信網絡新技術探討

報告摘要:

新形勢下航天測控通信面臨全球覆蓋的天地基測控網絡、按需服務的測控新模式、無人集群協同組網和安全可靠測控鏈路等新技術需求。圍繞新形勢下航天測控的背景和技術需求,以軍事智能化發展為目標,提出了建設航天智能測控通信網絡的幾項關鍵技術,包括星間組網測控與通信鏈路技術、隨遇接入與智能化測控資源調度技術、集群目標協同組網技術和測控鏈路抗幹擾技術。對以上幾項關鍵技術進行了簡要介紹,並提出了航天智能測控通信網絡建設的挑戰與展望。

報告人簡介:

李涼海,北京遙測技術研究所所長兼黨委副書記,博士生導師/研究員,中國自動化學會遙測遙感遙控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宇航學會遙測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宇航學會空間雷射與太赫茲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宇航學會航天運載系統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深空探測專業委員會委員、《遙測遙控》期刊編委會主任委員。裝發有效載荷專業組、航空高分工程專業組以及軍委科技委基礎加強專業組專家。1990年3月參加工作,1993年11月入黨。歷任北京遙測技術研究所二室副主任、主任、研發中心科研技術處處長兼六室主任、研發中心副主任兼六室主任、研發中心主任、副所長、所長等職務。長期從事航天測控、遙感、衛星導航專業的技術研究和領導工作,在雷射遙感、氣象微波遙感、海洋微波遙感、衛星中繼通信、二代導航通信等專業領域有著深厚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項目經驗,主持研製國內第一部星載雙頻降水測量雷達和星載雷射雷達,先後獲得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1項、國防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2項、國防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5項、國防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6項,先後獲得航天基金獎、航天創新獎等獎項,為我國新一代氣象和海洋遙感、天基測控、航天遙測遙控、衛星導航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

報告題目:

無線發控技術研究

報告摘要:

目前的射前測試和發射控制大都為有線方式,連接複雜、使用不便。急需改進,本報告從新體制通信技術入手,提出一種無線測發控系統框架並就抗幹擾等相關關鍵技術進行了研究,為研製性能可靠、使用便捷的無線測發控系統提出了新思路。

報告人簡介:

趙良,一直從事飛行器測控與通信技術研究,主持和參加過973課題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項,橫縱向預研課題多項。擔任中國自動化學會遙測遙感遙控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計算機自動測量與控制技術協會理事、北京宇航學會導航與通信技術專業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信息學部專家等,發表SCI、EI等論文十多篇。

報告題目:

基於戰遙技術的無人平臺體系智能決策研究

報告摘要:

本報告通過對未來無人平臺體系應用需求的分析,總結了無人系統試驗特點,設計了無人平臺終端戰遙系統的結構和指揮系統結構,提成了平臺級OODA環和體系級PREA環相互嵌套的智能決策模式,描述了未來海上無人平臺體系運用方法。

報告人簡介:

孫翱,工學博士,曾任研究所副所長,所長,總工程師。一直從事航天測控技術,智能決策等研究。是首批高新科技人才,科技進步獎評委。出版學術著作7部,發表論文138篇,獲得專利9項,獲得科技進步獎14項。指導博士後8人,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項。是上海交通大學「海洋智能裝備與系統集成技術「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所帶領的測控通信科研團隊2019年榮立集體一等功。曾擔任2019年中國遙測遙控科技大會執行主席。

報告題目:

反無人機測控技術

報告摘要:

以國際上的著名案例,解讀軍用反無人機測控技術的作用和重要意義。分別從不同的技術層面,深入研究無人機的安全飛行條件和正常執行任務的條件,進而實現破解這些條件,達到反無人機的目的。報告內容中講解了各種反無人機的測控技術方法,以及對未來反無人機的測控技術提出了建議,這些內容在實際運用中具有較好的參考價值和啟發作用。

報告人簡介:

黃大慶,研究員/博導,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無人機研究院副總工程師,中小型無人機先進技術工信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南京長空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監,《遙測遙控》編委,中國航空學會無人機分會測控與數據鏈專業委員會主任, 中國宇航學會遙測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自動化學會遙感遙測遙控專業委員會委員,江蘇省航空航天學會戰術技術與飛行安全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無人機產業創新聯盟安控分聯盟副理事長,曾任總裝備部無人機專業組成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航空基金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評審專家。擔任多個無人機型號工程的副總設計師和總設計師,主持國家自然基金、航空基金、國防預研、「973」課題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等科研項目,獲總裝備部和國防科工委聯合頒發的突出貢獻個人榮譽獎章,獲航空航天部個人一等功、二等功,獲國防科工委銀獎。科研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二次,江蘇省科技進步特等獎一次,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三次、二等獎四次。

報告題目:

深空探測衛星編隊精密測量技術研究

報告摘要:

面向系外行星光幹涉直接成像任務,介紹了國內外主要的類地行星探測計劃,分析了衛星編隊基線的測量需求,討論了可應用於星間測量的高精度測距技術,最後介紹了團隊在星間基線距離測量方面的工作進展。

報告人簡介:

孫海峰,1986年生,博士,副教授,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空間科學與技術學院,現任陝西省空間超限探測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錢學森空間科學協同創新中心主任。2009年和2015年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分別獲得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學士學位和電路與系統專業博士學位,之後在空間科學與技術學院從事兩年博士後研究。主要研究方向為先進導航理論與技術,微弱信號檢測與處理,空間衛星編隊的精密測量。在TIE, AST、AA等國際知名刊物發表SCI/EI檢索論文20餘篇,授權發明專利10餘項。主持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火箭軍×××預先研究項目、中國博士後基金等,主持院所聯合的橫向課題多項。

報告題目:

載人太空飛行器測控通信技術發展與展望 

報告摘要:

報告介紹了太空飛行器測控通信任務的特點與需求,分析了測控與通信技術的難點及發展趨勢,並以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為例,介紹了載人太空飛行器測控與通信系統的發展歷程、技術特點、設計方法以及發展展望。

報告人簡介:

黃克武,博士,高級工程師,長期從事載人太空飛行器測控與通信技術研究,曾任載人飛船測控與通信主任設計師,參與神舟八號~十二號載人飛船、天宮空間實驗室、天舟貨運飛船等太空飛行器設計、研製及在軌飛行任務。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發表SCI/EI論文10餘篇、授權專利5項、國軍標3項、合著1部。

報告題目:

微納SAR技術進展與展望

報告摘要:

SAR遙感具有全天候、全天時的成像特點,不受雲層、天氣和晝夜等因素影響,顯示出它與光學遙感器相比的優越性,自1978年美國發射首顆載有SAR的海洋衛星Seasat以來,星載SAR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並得到了飛速發展,在軍事偵察、地形測繪、植被覆蓋分析、海洋及水文觀測、環境及災害監視、資源勘探、地表變化監測等領域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進入21世紀至今,全球累計發射SAR衛星超過20顆,在此期間,隨著遙感市場對星載SAR數據的需求越來越旺盛和應用技術的不斷發展,針對廣闊的商業市場需求,歐洲、加拿大等國先後發展了商用SAR遙感衛星系統,取得了巨大成功,佔據了全球商業SAR遙感市場。英國、日本、以色列、美國則分別提出了各自的低成本小型SAR衛星項目計劃,如英國薩瑞公司的NovaSAR項目、日本的100kg級小型SAR衛星,芬蘭的ICEYE衛星,美國的CapellaSpace公司商業SAR項目。在國內,各類商業遙感衛星公司、項目也快速出現,微波遙感SAR衛星方面,2016年8月成功發射的高分三號作為國內首顆解析度達到1米的C頻段多極化合成孔徑雷達(SAR)成像衛星,整星質量約2800kg,在軌設計壽命8年。另外,目前八院、五院東方紅、中科院上海微小以及很多商業小衛星公司都有小型SAR衛星項目發展計劃,海思一號SAR衛星、齊魯一號SAR衛星已經在軌運行。

綜合國內外SAR衛星的發展和運營狀況,星載SAR系統呈現出以下趨勢:a. 微小衛星技術的快速發展和SAR成像技術的創新,使得低成本、小型SAR衛星備受關注,正成為天基微波遙感系統發展的重要方向。b. 積極發展、部署SAR星座系統,利用組網優勢獲取更高的時間解析度。c. 高解析度(1m以下)、多極化、具備精確軌控(重軌精度50m~500m)能力的天基SAR系統成為發展重點,以滿足對更高任務應用性能(如InSAR測量、DEM獲取等)的要求。

報告人簡介:

張振華,北京遙測技術研究所研發中心副主任,海洋遙測創新中心副主任,2007年畢業於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獲信號與信息處理專業博士學位,畢業後一直在北遙所從事雷達系統設計與信號處理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微波海洋與氣象遙感、SAR成像、精確制導方面開展了創新性的研究工作,並帶領團隊完成多個新型遙感載荷的研製,形成SAR技術為核心的系列產品。獲國防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航天科技集團航天創新獎。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中關村東路95號

郵編:100190

電話:010-82544542(綜合)

          010-62522472(會員)

          010-62522248(學術活動)

          010-62624980(財務)

傳真:010-62522248

郵箱:caa@ia.ac.cn

相關焦點

  • 共築航天新時代 | GEOVIS 5亮相「中國航天日」系列活動論壇
    作為中國航天最具影響力的學術交流和科普傳播的綜合性盛會,大會以「共築航天新時代」為主題,通過主旨報告、專業論壇、青年活動和科普宣傳等多種形式,聚焦航天產業政策、領域技術發展和專業前沿熱點問題,與國內外航天領域的資深專家、學者、政策制定者共同推動航天強國建設。
  • 2020年世界航天裝備發展研究
    電話 | 010-82030532    手機 | 18501361766微信 | tech99999    郵箱 | yw@
  • 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06所:砥礪奮進五十載 不忘初心鑄神弓
    科技強軍擔首責秉承「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的核心價值觀,忠實履行「科技強軍、航天報國」使命,50年來,206所快速成長為國防裝備建設的重要力量,從奮力開拓三大裝備研製任務,壯大為以發射和發射控制為核心技術的高科技、創新型航天裝備企業,以「能打仗、打勝仗」為首要目標,形成「探索一代、預研一代、研製一代、生產一代」的跨領域、多型號並舉、協調快速發展的良好格局。
  • 比肩魔戒的科幻傳奇,一經出版立刻「封神」,曾被三度翻拍!
    名導坐鎮,星光熠熠,二載等候,影迷欣喜。這部有著科幻界《魔戒》之稱的科幻經典製作的再度大銀幕化,又將帶來什麼樣的驚喜呢? 三次翻拍,卻慘遭滑鐵盧? 銀幕化,永遠是每一個優秀IP的最終歸宿。無論是服化道還是布景打光,相比於1984版都有極大的進步。最令人難忘的,莫過於是獨具特色的「沙丘橘」濾鏡下,「一美」那一雙「一眼萬年」的藍色眼睛,以及健康健美的身材。
  • 乾貨|全球最新航天裝備情況大盤點
    2020年世界航天裝備發展研究2020年,儘管新冠病毒大流行,但未阻擋航天系統和技術快速發展,低軌星座快速部署加劇了各國對於太空資源爭奪的擔憂,太空競爭態勢愈發激烈。在大國競爭背景下,軍事航天裝備保持了快速發展,各國積極推動系統能力更新與擴充,應用由戰略支撐向戰役戰術保障轉變。
  • 交大航天力量!
    他著力培養青年科技領軍人才,親自帶領一大批優秀的航天人才發揚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使我國在較短時間內便成為屈指可數的擁有彈道飛彈、運載火箭和人造衛星技術的國家,躋身世界航天大國前列。20世紀60-70年代,錢學森開始便開始籌劃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他悉心指導科研人員進行了一系列開創性研究,為日後的載人航天工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2021年軍工行業:三「軍」過後盡開顏
    時不我待,只爭朝夕,2021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距離2027年建軍百年奮鬥目標7年,距離2035年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15年。博觀約取,厚積薄發,經過幾十年積澱與投入,我國軍工行業已經基本具備了「內循環」的技術基礎和物質條件,未來10到15年將是武器裝備建設的收穫期和井噴期。軍工行業迎來了黃金時代和紅利期,將真正顯現出其成長價值。
  • 中國六十年,三代大殺器
    上星期國防部網站上發布了一個消息:2021年2月4日,中國在境內進行了一次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試驗達到了預期目的。
  • 軍工行業深度報告:三「軍」過後盡開顏
    時不我待,只爭朝夕,2021 年是「十四五」 的開局之年,距離 2027 年建軍百年奮鬥目標 7 年,距離 2035 年基本實現 國防和軍隊現代化 15 年。博觀約取,厚積薄發,經過幾十年積澱與投入, 我國軍工行業已經基本具備了「內循環」的技術基礎和物質條件,未來 10 到 15 年將是武器裝備建設的收穫期和井噴期。軍工行業迎來了黃金時代 和紅利期,將真正顯現出其成長價值。
  • 【CSA動態】人工智慧賦能航天控制發展論壇成功舉辦
    9月17日,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航天控制專業論壇——人工智慧賦能航天控制發展論壇在福州召開。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洪出席會議,出席會議的院士有來自浙江大學的楊華勇、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的包為民、姜傑、侯曉,火箭軍裝備研究院的肖龍旭。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
  • 【航天科普】新探測器、新飛船、新火箭……你方唱罷我登場
    經過了不平凡的2020年,2021年的世界航天可謂是繁花似錦。各種新探測器、新飛船、新火箭在經歷漫長的研發製造測試後,即將你方唱罷我登場。
  • 「澳門國際航天高峰論壇」助推太空科技融入城市建設 力促航天國際合作創新發展
    他再次回顧了中國航天基金會首筆捐款來自澳門,基金會有義務並自覺地對澳門航天的活動和科普教育提供幫助。希望此次論壇能夠充分發揮澳門國際化交流平臺的作用,讓世界認識到中國航天新興科技產業的高速發展和巨大潛力。舉辦是次論壇的目的主要是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建設「航天強國」戰略,推動商業航天向前發展,以及迎接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
  • 航天科工震撼亮相2018珠海航展
    本屆航展,航天科工以更加全面的攻防裝備體系,充分展示了作為中國全系列飛彈武器裝備專業研製生產單位的技術實力、創新能力和發展理念。航天科工多型裝備震撼首秀,全面彰顯了我國武器裝備技術創新、升級換代的發展進程。
  • 深耕基礎技術 助力武器裝備發展 ——記航空基礎技術砥礪奮進的五年
    發展航空裝備,基礎技術先行。航空基礎技術在整個航空武器裝備研究過程中佔據著先行性、基礎性地位,直接關係到裝備的戰技/性能指標的實現。航空基礎技術的跨越性和顛覆性創新,為航空武器裝備設計和研製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模式,引領航空武器裝備的性能提升和更新換代,推動航空武器裝備發展的重大變革,促進飛行器的跨代發展。
  • 安倍訪華,日本國內期待這三件事
    日本國內對安倍此訪寄於厚望,綜合看來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期待中日共同發出維護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的聲音。當前全球孤立主義和保護主義傾向加劇,國際多邊貿易體系受到衝擊和挑戰,日本作為現行體制的受益者,對維護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有強烈需求。雖然維護日美同盟關係在日本外交政策中佔據絕對優先位置,但並不意味著日本沒有自己獨立的考量。
  • 2019年世界航天裝備發展綜述
    》2019年度,國外航天裝備快速發展,其中美俄印等國家航天裝備發展最引人注目,呈現出美國繼續保持全面領先態勢,印度明顯加大發展力度,俄羅斯積極推進更新發展,其它國家和地區針對性發展並有所突破的特點。成功連接;5月,俄羅斯在雷電擊中火箭的情況下成功發射1顆GLONASS-M型導航衛星,使GLONASS系統在軌衛星繼續保持27顆;另外,按照新格洛納斯聯邦專項計劃2021-2030年構想規定,俄羅斯擬2021年後計劃為格洛納斯系統星座補充迷你型衛星,研製重500千克以下的衛星,新衛星將是「格洛納斯-M」衛星重量(1.4噸)的三分之一。
  • 印度連出三招對華示威 中國距最後行動或僅半步之遙
    不僅如此,印度還採取了三個動作應對來自中國的壓力。  一、據印度媒體報導,在中印兩國於洞朗地區持續對峙之際,印度國防部8日向政府緊急尋求追加撥款2000億盧比(約合人民幣210.5億元人民幣)。據稱,這些資金將被用於印度軍隊現代化建設和日常運作開支。  印度為啥增加軍費?
  • 航天科技集團一院14所:鑄國利劍五十載 鳴鏑長天護中華
    五十載崢嶸歲月,五十載春華秋實。重大型號飛試捷報頻傳,重要裝備建設成績斐然。「鳴鏑」利劍,呼嘯蒼穹!「鳴鏑」功勳,山河為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鞏固國防和強大人民軍隊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支撐。
  • 【推薦親友報名 即送午餐券】DIC 2021超多主題活動害我得了選擇困難症!
    新技術、新應用、新產品將對上遊材料和裝備又提出哪些新要求?在此背景下,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液晶分會將攜手世界各國各地區知名諮詢機構,於2021年6月30日下午與DIC Forum中國(上海)國際顯示產業高峰論壇同期在上海浦東嘉裡大酒店聯合舉辦「DIC全球顯示數據發布會(DIC Data Release)」,共同「說數論道」。
  • 003下水、轟20現身,2021年你最期待的是哪一款?
    告別了075兩棲攻擊艦主導軍迷談資的2020年,也即將告別平淡無奇、沒有什麼驚豔的2021年1月份,大家都想知道,在今年剩下的11個月裡,會有哪些重磅裝備成為亮點、震撼亮相呢?其實,2021年是非常重要和關鍵的一年,今年會有很多新型裝備亮相,但最引人注目的,還是003型航母、轟-20隱身戰略轟炸機、海軍第五代隱身艦載機這三款裝備,興許還有054B型護衛艦的閃亮登場。 先說說萬眾矚目的003型大型航母吧。關於這艘國產航母,目前軍迷朋友們討論的焦點主要是兩個方面,一個是噸位,一個是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