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六十年,三代大殺器

2021-02-10 六爺阿旦

上星期國防部網站上發布了一個消息:2021年2月4日,中國在境內進行了一次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試驗達到了預期目的。這一試驗是防禦性的,不針對任何國家。消息很簡短,但很快就傳遍了網絡。

我們過去類似重大武器的首次試驗,有個不成文的傳統,喜歡選在11號這一天進行,比如第一次中段反導試驗,就是在2010年1月11日,另外四代機殲20的首飛,是在2011年1月11日。今年的1月11日,比較平靜,沒想到日子選在了2月4日。

這個日子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嗎?應該還是有的,一個是美國那邊新總統上臺後,一直還沒有個明確的政治路線,另一個是美國戰略司令部司令查爾斯·理察在2號發出了一個公開的警告:美國與中俄爆發核戰爭存在「真實可能」。他的話音未落,我們的中段反導再次成功。

毫無疑問,中段反導的成功,除了軍事上的意義之外,還有著遠超於軍事之外的戰略意義,回顧歷史,我們在這六十年來,共打造了三代戰略大殺器,在戰略上對世界格局,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三代戰略大殺器解決三大戰略問題

從美國在日本使用核武器結束二戰開始,全世界都被美國上了一課,就是這個武器真的有一發定乾坤的作用。大國如果沒有這種戰略武器,說話腰杆子就不硬氣,而我們戰略武器的發展,是從一片空白開始,因為我們建國時,連基礎的工業化都沒完成,壓根就沒搞這種武器開發的基礎,但是我們愣是從一片空白中,用六十年,發展起了一套完整的體系。

第一代戰略大殺器:解除核訛詐

我們建國不久,就被迫捲入了韓戰,志願軍在朝鮮戰場成就了現代軍事戰爭的巔峰,但是在我們以少勝多的這個過程中,曾經不止一次遭遇過美國的核訛詐,當年麥克阿瑟,艾森豪都不止一次的發出過核威脅,那個時候我們連常規武器都不夠,更不用說搞這麼尖端的戰略武器了。

當時還是蘇聯,他們作為有核國家,對美國的這種威脅強硬回應,才遏制了美國的冒險衝動。但是等到我們和蘇聯在珍寶島衝突之後,又變成蘇聯搞核訛詐了。我以前看過一個講我們搞三線建設的紀錄片,可能現在很多年輕人對三線建設這個詞已經很陌生了,其實我也沒經歷過,但是經常聽父母講起他們參加三線建設的經歷。

三線建設就是我們面臨著外部的核訛詐,將工業生產線在內陸的大西南搞的一個工業化備份系統,為的就是防止沿海的工業基礎被全面摧毀。像攀鋼,二汽,還有很多軍工廠,都是跑到人跡罕至的大山裡建設起來的,這個難度可想而知,耗費的人力物力都要成倍增加。

但是不這麼做不行,我們那個時候要尋求獨立自主的地位,但是卻沒有保護自己的核力量。而且一旦決定要靠自己,就既不能指望美國,也不能依靠蘇聯,反過來他們還在計劃要對我們使用核武器,就是因為我們是無核國家,所以他們才肆無忌憚。

在搞三線建設的同時,我們以舉國之力加緊核武器的研製,終於在1964年10月16日,我們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從這一刻開始,我們正式成為了有核國家,就是這一聲巨響,正式終結了美蘇對我們的核訛詐。

第二代戰略大殺器:建立核平衡

其實在軍事意義上,原子彈爆炸在那個年代只是初步跨入了一個門檻,距離可以實戰還有很大的距離,因為它需要解決兩個重大的問題,一個是小型化,一個是載具多樣化。

所謂小型化,其實比較好理解,原子彈真正要具有威懾力,爆炸當量要夠大,但是要在實戰中能用,體積又不能太大,大了沒辦法投放。所以要把原子彈小型化,就是要發展氫彈,其實在我們原子彈研製成功的時候,美國,蘇聯和英國,都已經有了氫彈了。

氫彈的技術難度跟原子彈不是一個數量級的,當今世界擁有氫彈的其實還是只有五常這五個國家,其他的像印度,巴基斯坦並不具備研製實力,原因就在於氫彈需要積累大量的核爆數據,而且氫彈的引爆,全世界只有兩種構型,一種是美國的T-U構型,一種是我們的「氫彈之父」于敏搞出來的于敏構型。

我們在1966年12月28日,成功進行了氫彈試驗,這是我們解決小型化的一次歷史性的突破。有了小型化的核武器,還需要有多樣化的載具,才能真正建立有效的核威懾,所以就需要各種飛彈,包括陸基,海基,還有固定井發射的,機動發射的。

我們的飛彈發展到現在,在戰略上和戰術上,形成了兩個巔峰之作,啥叫巔峰之作,就是已經實現了防不勝防,戰略上是DF41,

戰術上是DF17,他們最大的特點就是在世界上是獨一份,沒有人造的出來,也沒人可以攔截。

在2019年的國慶閱兵上,他們都被拉出來遛街了,對於DF17的意義很多人並不清楚,跟DF41是兩個概念,DF41因為在末端可以一下分出十個以上的彈頭來,所以是傳統意義上的難以攔截,而DF17是現有技術下的無法攔截。DF17是高超音速飛彈,簡單講10倍以上音速,高機動,美國現在既造不出來,也完全攔截不了。

說美國造不出來,是因為美國類似DF17的項目是HTV-2,兩次實驗失敗,陷於停滯。就是其核心理論和技術沒有突破,坊間猜測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實驗所需要的高超音速風洞美國的不行,拿不到有效參數,一個是所需的隔熱材料造不出來。目前,DF17就是全球首款已經列裝可用於實戰的乘波體高超音速飛彈。

美國類似DF17這樣的武器還處在PPT上,我作為一個非資深軍迷,不好把話說太滿,重點還是在說它們的戰略意義上,具體的軍事上的,我只能引述一下美國人自己在2019年6月時的說法:

美陸軍高超音速項目副主任羅伯特·斯特賴德15日對美國陸軍協會大會的與會者說,正如美陸軍9月所宣布的,(美陸軍)將在2023年前部署一種原型武器。美陸軍6月宣布,計劃在2020年進行原型武器測試。但試驗飛行器在2010年和2011年進行的多次試驗中失敗,加之國會取消了有關資金,五角大樓官員後來基本上放棄了該項目。如今他們對未推進該項目追悔不已。

那個時候我們的DF17都已經列裝了,美國還在計劃2020年搞原型武器測試。DF17我為什麼重點介紹,因為這是一種非傳統路線的突破,在它的射程範圍內可以實現常規力量的威懾,如果要非常規的,只需要換個彈頭就行。

到了這個階段,在進攻的矛,這個層面,基本可以說我們是世界領先了,這種領先體現的意義又分為兩個層面,在戰略層面上是實現了核平衡,在戰術層面上則是實現了區域優勢。

第三代戰略大殺器:單向核威懾

在軍事層面上來說呢,光有了進攻的矛肯定還不夠,因為有種進攻方式叫飽和攻擊,就是說如果有神經病發動了瘋狂的進攻,把幾千枚飛彈發過來,在現在的防空體系下,那是沒辦法防的,所以面對越來越厲害的矛,現在大家在發展的是新型的盾,就是現在的中段反導。

說大家其實有點謙虛了,現在真正有中段反導能力的,只有兩個國家,其中一個是我們。這次我們進行的中段反導試驗,是2010年以來的第五次,我們這五次下來,成功率百分之百。同比美國的中段反導試驗,他們一共搞了20次,其中失敗9次,成功率剛過50%。

50%是個了不起的成績,畢竟除了我們,其他人連試驗的資格都沒有,但是在實戰中,這種戰略飛彈的攔截,只有100%和0%的區別,別說50%的成功率,就是90%,那漏掉的部分也是致命的,所以在這一塊,美國落後了。

在100%和50%的層面上,戰略意義完全不一樣了,照這個趨勢下去,就意味著單向核威懾。什麼是單向核威懾?比如印度對尼泊爾,是有核國家對無核國家,就是單向核威懾。比如俄羅斯對印度,是原子彈實戰小型化的氫彈擁有國對原子彈國家,就是單向核威懾。比如美國對俄羅斯,是擁有中段反導系統的有盾國對無盾國,也是一種單向核威懾。

現在我們的中段反導系統百分之百攔截成功率,對應美國的百分之五十攔截成功率,要知道面對戰略核飛彈,百分之九十成功率和零最終結果是一樣的,這樣我們都是有盾國,但是我們的盾有絕對優勢,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遏制有些人的冒險衝動。

雖然現在的中段反導還不具備應對飽和攻擊的能力,但是這是現在世界上最先進的防空系統,是解除別國核威懾的有效手段,也是未來的大趨勢,從這點來看,目前我們是走在前面的。這種優勢,哪怕只有一點點,在威懾層面,帶給人的震懾就不一樣。

畢竟核威懾,最主要的就是威懾,讓人不敢冒險。而中段反導系統,就是未來新一代的國家安全之盾,有了它的保護,再加上無法攔截的矛,在未來可以實現你打不著我我卻能打你,形成真正有效的單向核威懾。

國之重器對未來的戰略意義

現在的人很難想像在上個世紀60年代初的時候,由於南邊美國要打越南,北邊蘇聯也在發出戰爭威脅,我們國家是處於怎樣的狀態中,外部環境險惡,根本沒法放心的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經濟建設中去。

其實原因不難理解,最根本的來說就是因為別人對你可以發出核威脅,從而進行核訛詐,而你就只能戰戰兢兢的活著,所以那時候是拼了命的也要把自己的戰略武器搞出來,等到了60年代後期,我們自己有了戰略上的大殺器,在國際上腰杆就硬多了,誰還敢動不動就發出核威脅,那簡直就是痴人說夢。

比如這次美軍戰略司令部司令說美國有可能和中俄發生核戰爭,估計大部分人跟我感覺一樣,根本就沒太當回事。之所以沒人在乎他這種核威脅,是因為每個中國人都很清楚,在今天還跟我們念叨這些,這就是在自取其辱。

我們可以無視這種核威脅,就是因為我們底氣十足,如果美國這個司令,是對地球上其他無核國家說出這種話,那必定會在這樣的國家內引起巨大的恐慌,這種安全上的威脅,在戰略上所形成的巨大壓力,是一般情況下難以想像的,這一點,日本深有體會。

日本曾經在經濟上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美國不費一兵一卒就把這種威脅化解了,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步驟,就是逼著日本籤下了《廣場協議》,這直接導致了後面日本的房地產市場和金融市場崩盤,這些年有不少人做過經濟上的解釋,認為日本本來就有巨大的泡沫,籤這個協議是為了幫助日本調整經濟結構。

那我們不妨把這個說法套到現在的美國身上,美國國內金融市場的泡沫比起當年的日本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又有誰能幫美國調整下經濟結構嗎?事實上日本作為美國的軍事殖民地,曾經領教過美國核武器的威力,他除了美國說啥就是啥外,根本就沒得選擇,時至今日依然如此。

但我們反觀當年的蘇聯,情況就大不一樣了,美國為了整垮蘇聯所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那是不計其數,付出的代價很龐大,為什麼這兩個國家之間的差距這麼大?最大的區別就是他們一個是與美國對等的核大國,一個是沒有安全屏障的軍事殖民地。

所以沒有軍事上的戰略保護,經濟安全就談不上,那些在經濟學意義上的產業結構,布局,縱深,在軍事意義上的無非就是多幾發飛彈的事。當美國的核威脅無效,核訛詐自然就提不起來,那在經濟上進行敲詐就沒底氣,你要逼我籤什麼協議,我只需要告訴你:

在面對這種不平等經濟協定時,日本只能說:好,我們卻可以說:不!這就是區別。

最後

過去的四年,美國已經用極限施壓那一套試過了,然而事實證明搞這一套沒用,要搞核威懾,那更沒用,因為除了數量並不具備其他的優勢。所以現在換了總統,也是想換個活法。具體是個什麼新活法,按照他們最新的表態,不是對抗,而是競爭。

是什麼能讓以富於冒險精神而驕傲的民族放棄冒險,當然只有絕對的實力,因為他們就只信奉實力。所以我們在他們的新指導政策出臺之前,來個中段反導試驗,可以幫發熱的頭腦降溫有助於提神醒腦。這六十年來我們的戰略重器不斷升級,從落後到領先,為我們的經濟發展保駕護航,在經濟成果面臨威脅的關鍵時候,可以大聲說不。

此時此刻,美國的航母就在南海,而我們普通人卻在安心的準備過年,只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知道,在歲月靜好的背後有人負重前行,這個地球上若還真有人膽敢輕舉妄動,無論天涯海角,也逃不掉正義的制裁。

相關焦點

  • 【CAC2021 基礎論壇】深耕航天「三遙」六十載,爭作裝備「三化」急先鋒 敬請期待!
    2021中國自動化大會將於10月22-24日在北京雁棲湖國際會展中心舉行。
  • 中國強悍的六代機——殲25鬼鳥
    而第六代戰鬥機的很大幾個特點就是智能化和高速化以及超高戰場感知以及超視距精確打擊能力 ,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它的高性能感知能力以及它的智能化 。也就是說未來的第六代戰鬥機將會更加智能化,更加自動化。根據媒體的推測 ,殲25擁有非常遠的航程,達到7500公裡甚至以上。屬於周記洲際打擊性能的戰鬥機 。擁有強大的航速和航程及先進的巡航能力!
  • 萬隆會議六十年,緬懷國社三英烈
    有三名新華社記者在「克什米爾公主號」事件中殉難,他們是:1915年出生,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人,新加坡歸僑。1938年在延安參加革命工作,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是我黨對外新聞宣傳事業的開創者之一。1942年,他到太行區《新華日報》(華北版)編譯英文電訊。1944年8月,新華社創立英文廣播部,他從延安交際處調到新華社工作。1945年10月擔任英播組組長,1946年5月任英播部主編。
  • 三代半戰鬥機從0到400架,只用了4年時間,這就是中國的速度
    目前經過深度升級的三代戰鬥機被稱為三代半戰鬥機,三代半戰鬥機有這麼幾個特點:裝備有源相控陣雷達、裝備中遠程空空飛彈、具備較強的態勢感知能力、先進的航電系統等,可以說除了不具備典型的隱身特徵,三代半戰鬥機在其他方面與四代機無異。
  • 三代半戰鬥機從0到400架,只用了4年時間 — 這就是中國的速度
    因此,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四代機都需要三代戰鬥機來搭檔,既然三代戰鬥機仍然不可或缺,那麼繼續升級就很有必要。目前經過深度升級的三代戰鬥機被稱為三代半戰鬥機,三代半戰鬥機有這麼幾個特點:裝備有源相控陣雷達、裝備中遠程空空飛彈、具備較強的態勢感知能力、先進的航電系統等,可以說除了不具備典型的隱身特徵,三代半戰鬥機在其他方面與四代機無異。
  • 大美新疆·大愛故事 | 六十餘載巡邊路 一家三代守邊關
    在紅其拉甫邊防線上有一條地勢險要的巡邏線,從1949年起,塔吉克族牧民凱力迪別克·迪力達爾就成了這條道路上的領路人。如今,這個接力棒已經傳到了凱力迪別克的孫子拉齊尼·巴亞克的手中。紅其拉甫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氧氣含量不足平原的50%,常年風力在七八級以上,最低氣溫達零下40℃,紅其拉甫邊防連官兵巡邏時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素有「高原之舟」之稱的犛牛。
  • 我是「紅三代」
    如今,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部隊環境、條件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實現強國夢、強軍夢的目標沒有變,青春的奮鬥底色沒有變……  近日,武警包頭支隊特戰中隊上等兵郭飛江的父親以及72歲高齡的爺爺不遠千裡從山西老家來到部隊祖孫三代一同走上了訓練場。
  • 激蕩半島六十年(三)反共體制
    本文作者:米登海姆白狼       儘管1948年5月10日南部朝鮮單獨進行了制憲國會議員選舉,但南部朝鮮的左右派矛盾仍然極為尖銳,尤其是南朝鮮勞動黨與李承晚、駐韓美軍當局的矛盾。       1947年的"三一"示威後,從本土來的警察、官員以及右派暴力團體西北青年會對濟州人民進行了嚴重的剝削和迫害,南勞黨組織人民拒絕5月10日的總選,並反擊警察和西北青年會的暴行,同時在1948年4月3日發動起義。然而濟州"四三"起義中濟州南勞黨並沒有和黨中央即時協調,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擅自發動了起義。
  • 中國南海守礁人的三代高腳屋 早期生活讓人心酸
    中國守礁官兵在南海島礁上的家,叫做高腳屋。高腳屋給守礁官兵留出了一塊高於海面的固定空間,使他們在島礁上生活成為可能。
  • 中國轉輪榴彈發射器開賣!成功研製這種大殺器怎麼不自用?
    ▲中國LG4兩種塗裝,騷氣無比一直有這樣一個段子:為了消滅對方狙擊手,美國研製出了高精狙擊步槍,精度達到了10釐米,而中國研製出了狙擊榴,殺傷半徑提高到了10▲打不準也能炸死你事實上,榴彈發射器在中國的發展歷史並不久遠,抗戰時期八路軍兵工廠推出的槍口榴彈發射筒就可以看做中國第一代榴彈發射器的雛形。
  • 中國轉輪榴彈發射器開賣!成功研製這種大殺器怎麼不自用?|輕武專欄
    ▲打不準也能炸死你事實上,榴彈發射器在中國的發展歷史並不久遠,抗戰時期八路軍兵工廠推出的槍口榴彈發射筒就可以看做中國第一代榴彈發射器的雛形。▲雖然有點誇張,但也說明了火力貧弱的解放軍對手榴彈的重視直到1979年的南疆作戰,參戰部隊發現,在迫擊炮最近射程(600米左右)
  • 學會奇門遁,來人不用問,四時八節六十甲子,一首歌決講明白
    ,成為中國古代軍事學領域最高的思維指導原則。對於奇門遁甲,清代四庫全書撰寫《遁甲演義》的提要中稱「奇門遁甲於方技之中,最有理致」,《中國神秘文化百科全書》中稱奇門遁甲是「中國方術中式佔的集大成者」。排九宮,就是根據洛書的八個方位加中五就是九宮,因洛書的橫、豎、斜的總數都是十五,古人認為這是天意,八卦定好了,八卦對應的「八節」即兩至、兩分、四立,正好每個「節」統三個節氣,如冬至、小寒、大寒在坎一宮,這就是「一氣統三」;所謂陰陽二遁分順逆,就是按照孟喜的陽氣順行(順時鐘)、陰氣逆行(逆時鐘)的原理,以子午線為界,陽起於子,左行;陰起於午,右行,排好八節、一氣統三之後,一個重要的時間觀念出現了
  • 中國首批三代機悄然退役:為什麼比殲-7、殲-8等二代機更早?
    很快,至少3個基地獲得了蘇-27SK/UBK,中國空軍也算第一次擁有了實打實的超視距空戰能力:N001"倒卡"雷達和R-27/R-37/R-77等空空飛彈的搭檔雖然算不上有多強,但總比當時的殲-8現代化改進版本+總數只有20餘發的半主動雷達制導空空飛彈實用。中國的多數飛行員在此時獲得了三代機的實操經驗,這也給日後接裝三代機打下了相對堅實的基礎。
  • 中國能把「飛豹」魔改成三代機嗎?這些難關很難克服!
    「飛豹」魔改成三代機嗎?,我國空軍從1992年到2014年、持續22年之久的第三代戰鬥機換裝工作所裝備的數百架第三代戰鬥機在某種程度上已然面臨著技術狀態老化、技戰術性能落後的困境。當然,我也希望未來空軍能給殲-10A和殲-11B重新改機身布線,改電站,加裝相控陣雷達,總體作戰能力基本上升級到正牌三代半戰鬥機的技術水準——只能留待我們慢慢觀察了。
  • 六十甲子旬空是什麼,怎麼形成?
    在命理學的八字命理學中,有個概念叫做「四大皆空」,也即是「旬空」、「截空」、「天空」和「地空」,其中的「旬空」在命理學中多有應用,那麼現在就讓我們來了解,六十甲子旬空是什麼。旬空又名旬空空亡、天中煞,是一旬中空了的位置。旬空的形成是與六十甲子的排列有關的。天幹有十個,十為一旬,以十天幹配十二地支,但地支有十二個,所以有兩個地支沒有天幹,這兩個地支便是旬空的位置。在六十甲子中,以「甲」為首的數字共有六個:甲子、甲寅、甲辰、甲午、甲申、甲戌。從第一個「甲」到第二個「甲」,正好有十個數。十在風水中又叫做「旬」。
  • 六十年,一家三代一直堅持……
    拉吉——確吉——德吉,連接三個人名的符號,不僅串起三代親情,而且延續愛兵真心。翻看她們的擁軍資料,指尖跨度是六十年。聞名不如見面。多年前,記者首訪位於西藏崗巴縣昌龍鄉乃村的擁軍門第,頓感 「兵」至如歸。此番故地重遊,愈發親切溫馨,剛見面,確吉阿媽就盛上一碗碗熱氣騰騰的酥油茶,讓官兵驅寒暖身。確吉阿媽給邊防官兵倒茶。
  • 終於露出獠牙,美軍獲得全球大殺器,幸好我國40年前就開始準備
    不過,最近從美國傳來消息說,美國已經獲得了一個全球大殺器。12月9日,《環球時報》援引美國媒體「DP」的報導稱,美國太空部隊USSF正式獲得美國GPS軍事代碼的運行驗收批准。在理解為什麼它會成為「全球性大殺器」之前,也許我們需要簡單介紹一下GPS。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美國的科技霸權使GPS在世界範圍內得到廣泛認可,大量終端設備開始匹配並接收GPS傳送回地球的信號。長期以來,無論是軍用還是民用,世界各地的船舶和飛機都想「識路」,沒有GPS,它們幾乎成了「無頭蒼蠅」。
  • 中國北鬥耀太空——三代北鬥導航衛星的研製之路
    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由24顆地球中圓軌道衛星(MEO)、3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IGSO)和3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GEO)組成,共同構成了北鬥三號星座大家族。中國航天人於20世紀80年代開始探索適合國情的衛星導航系統發展道路,形成了「三步走」發展戰略。
  • 川普還有大殺器!
    無論結果如何,川普還有一個大殺器可以保命,甚至是"東山再起"!一危險時刻2020年我們見證了歷史,2021年我們仍在見證歷史。1月14日凌晨,又是歷史性的一刻!正如前面文章《內戰一觸即發!》與美國相比,中國在網際網路倡導相互尊重、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在網絡空間也是全球共同體。所以說,西方資本的魔爪開始在網際網路領域橫行霸道,基於美國網際網路對於政治進行幹預,全球網際網路的洗牌機遇來臨了,中國也可以藉助這一機遇,打破美國的輿論霸權。
  • 印度2019年裝備最強三代機,不過那會兒殲20可能已近百架
    陣風是一種非常優秀的三代機——事實上說它是最好的三代機並不算過譽,不過對於已開始批量生產殲20的中國來說,它並不能形成威脅;但是對於巴基斯坦來看,這就是個很糟糕的消息了。陣風的優點是總體設計效率非常高,設計緊湊小而全,作戰功能完善,而且關鍵性能都很好;缺點則是價格非常昂貴,而且其噸位和尺寸偏小,作戰半徑終歸不能和蘇27這樣的載荷航程性能優異的重型戰鬥機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