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國防部網站上發布了一個消息:2021年2月4日,中國在境內進行了一次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試驗達到了預期目的。這一試驗是防禦性的,不針對任何國家。消息很簡短,但很快就傳遍了網絡。
我們過去類似重大武器的首次試驗,有個不成文的傳統,喜歡選在11號這一天進行,比如第一次中段反導試驗,就是在2010年1月11日,另外四代機殲20的首飛,是在2011年1月11日。今年的1月11日,比較平靜,沒想到日子選在了2月4日。
這個日子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嗎?應該還是有的,一個是美國那邊新總統上臺後,一直還沒有個明確的政治路線,另一個是美國戰略司令部司令查爾斯·理察在2號發出了一個公開的警告:美國與中俄爆發核戰爭存在「真實可能」。他的話音未落,我們的中段反導再次成功。
毫無疑問,中段反導的成功,除了軍事上的意義之外,還有著遠超於軍事之外的戰略意義,回顧歷史,我們在這六十年來,共打造了三代戰略大殺器,在戰略上對世界格局,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三代戰略大殺器解決三大戰略問題
從美國在日本使用核武器結束二戰開始,全世界都被美國上了一課,就是這個武器真的有一發定乾坤的作用。大國如果沒有這種戰略武器,說話腰杆子就不硬氣,而我們戰略武器的發展,是從一片空白開始,因為我們建國時,連基礎的工業化都沒完成,壓根就沒搞這種武器開發的基礎,但是我們愣是從一片空白中,用六十年,發展起了一套完整的體系。
第一代戰略大殺器:解除核訛詐
我們建國不久,就被迫捲入了韓戰,志願軍在朝鮮戰場成就了現代軍事戰爭的巔峰,但是在我們以少勝多的這個過程中,曾經不止一次遭遇過美國的核訛詐,當年麥克阿瑟,艾森豪都不止一次的發出過核威脅,那個時候我們連常規武器都不夠,更不用說搞這麼尖端的戰略武器了。
當時還是蘇聯,他們作為有核國家,對美國的這種威脅強硬回應,才遏制了美國的冒險衝動。但是等到我們和蘇聯在珍寶島衝突之後,又變成蘇聯搞核訛詐了。我以前看過一個講我們搞三線建設的紀錄片,可能現在很多年輕人對三線建設這個詞已經很陌生了,其實我也沒經歷過,但是經常聽父母講起他們參加三線建設的經歷。
三線建設就是我們面臨著外部的核訛詐,將工業生產線在內陸的大西南搞的一個工業化備份系統,為的就是防止沿海的工業基礎被全面摧毀。像攀鋼,二汽,還有很多軍工廠,都是跑到人跡罕至的大山裡建設起來的,這個難度可想而知,耗費的人力物力都要成倍增加。
但是不這麼做不行,我們那個時候要尋求獨立自主的地位,但是卻沒有保護自己的核力量。而且一旦決定要靠自己,就既不能指望美國,也不能依靠蘇聯,反過來他們還在計劃要對我們使用核武器,就是因為我們是無核國家,所以他們才肆無忌憚。
在搞三線建設的同時,我們以舉國之力加緊核武器的研製,終於在1964年10月16日,我們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從這一刻開始,我們正式成為了有核國家,就是這一聲巨響,正式終結了美蘇對我們的核訛詐。
第二代戰略大殺器:建立核平衡
其實在軍事意義上,原子彈爆炸在那個年代只是初步跨入了一個門檻,距離可以實戰還有很大的距離,因為它需要解決兩個重大的問題,一個是小型化,一個是載具多樣化。
所謂小型化,其實比較好理解,原子彈真正要具有威懾力,爆炸當量要夠大,但是要在實戰中能用,體積又不能太大,大了沒辦法投放。所以要把原子彈小型化,就是要發展氫彈,其實在我們原子彈研製成功的時候,美國,蘇聯和英國,都已經有了氫彈了。
氫彈的技術難度跟原子彈不是一個數量級的,當今世界擁有氫彈的其實還是只有五常這五個國家,其他的像印度,巴基斯坦並不具備研製實力,原因就在於氫彈需要積累大量的核爆數據,而且氫彈的引爆,全世界只有兩種構型,一種是美國的T-U構型,一種是我們的「氫彈之父」于敏搞出來的于敏構型。
我們在1966年12月28日,成功進行了氫彈試驗,這是我們解決小型化的一次歷史性的突破。有了小型化的核武器,還需要有多樣化的載具,才能真正建立有效的核威懾,所以就需要各種飛彈,包括陸基,海基,還有固定井發射的,機動發射的。
我們的飛彈發展到現在,在戰略上和戰術上,形成了兩個巔峰之作,啥叫巔峰之作,就是已經實現了防不勝防,戰略上是DF41,
戰術上是DF17,他們最大的特點就是在世界上是獨一份,沒有人造的出來,也沒人可以攔截。
在2019年的國慶閱兵上,他們都被拉出來遛街了,對於DF17的意義很多人並不清楚,跟DF41是兩個概念,DF41因為在末端可以一下分出十個以上的彈頭來,所以是傳統意義上的難以攔截,而DF17是現有技術下的無法攔截。DF17是高超音速飛彈,簡單講10倍以上音速,高機動,美國現在既造不出來,也完全攔截不了。
說美國造不出來,是因為美國類似DF17的項目是HTV-2,兩次實驗失敗,陷於停滯。就是其核心理論和技術沒有突破,坊間猜測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實驗所需要的高超音速風洞美國的不行,拿不到有效參數,一個是所需的隔熱材料造不出來。目前,DF17就是全球首款已經列裝可用於實戰的乘波體高超音速飛彈。
美國類似DF17這樣的武器還處在PPT上,我作為一個非資深軍迷,不好把話說太滿,重點還是在說它們的戰略意義上,具體的軍事上的,我只能引述一下美國人自己在2019年6月時的說法:
美陸軍高超音速項目副主任羅伯特·斯特賴德15日對美國陸軍協會大會的與會者說,正如美陸軍9月所宣布的,(美陸軍)將在2023年前部署一種原型武器。美陸軍6月宣布,計劃在2020年進行原型武器測試。但試驗飛行器在2010年和2011年進行的多次試驗中失敗,加之國會取消了有關資金,五角大樓官員後來基本上放棄了該項目。如今他們對未推進該項目追悔不已。
那個時候我們的DF17都已經列裝了,美國還在計劃2020年搞原型武器測試。DF17我為什麼重點介紹,因為這是一種非傳統路線的突破,在它的射程範圍內可以實現常規力量的威懾,如果要非常規的,只需要換個彈頭就行。
到了這個階段,在進攻的矛,這個層面,基本可以說我們是世界領先了,這種領先體現的意義又分為兩個層面,在戰略層面上是實現了核平衡,在戰術層面上則是實現了區域優勢。
第三代戰略大殺器:單向核威懾
在軍事層面上來說呢,光有了進攻的矛肯定還不夠,因為有種進攻方式叫飽和攻擊,就是說如果有神經病發動了瘋狂的進攻,把幾千枚飛彈發過來,在現在的防空體系下,那是沒辦法防的,所以面對越來越厲害的矛,現在大家在發展的是新型的盾,就是現在的中段反導。
說大家其實有點謙虛了,現在真正有中段反導能力的,只有兩個國家,其中一個是我們。這次我們進行的中段反導試驗,是2010年以來的第五次,我們這五次下來,成功率百分之百。同比美國的中段反導試驗,他們一共搞了20次,其中失敗9次,成功率剛過50%。
50%是個了不起的成績,畢竟除了我們,其他人連試驗的資格都沒有,但是在實戰中,這種戰略飛彈的攔截,只有100%和0%的區別,別說50%的成功率,就是90%,那漏掉的部分也是致命的,所以在這一塊,美國落後了。
在100%和50%的層面上,戰略意義完全不一樣了,照這個趨勢下去,就意味著單向核威懾。什麼是單向核威懾?比如印度對尼泊爾,是有核國家對無核國家,就是單向核威懾。比如俄羅斯對印度,是原子彈實戰小型化的氫彈擁有國對原子彈國家,就是單向核威懾。比如美國對俄羅斯,是擁有中段反導系統的有盾國對無盾國,也是一種單向核威懾。
現在我們的中段反導系統百分之百攔截成功率,對應美國的百分之五十攔截成功率,要知道面對戰略核飛彈,百分之九十成功率和零最終結果是一樣的,這樣我們都是有盾國,但是我們的盾有絕對優勢,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遏制有些人的冒險衝動。
雖然現在的中段反導還不具備應對飽和攻擊的能力,但是這是現在世界上最先進的防空系統,是解除別國核威懾的有效手段,也是未來的大趨勢,從這點來看,目前我們是走在前面的。這種優勢,哪怕只有一點點,在威懾層面,帶給人的震懾就不一樣。
畢竟核威懾,最主要的就是威懾,讓人不敢冒險。而中段反導系統,就是未來新一代的國家安全之盾,有了它的保護,再加上無法攔截的矛,在未來可以實現你打不著我我卻能打你,形成真正有效的單向核威懾。
國之重器對未來的戰略意義現在的人很難想像在上個世紀60年代初的時候,由於南邊美國要打越南,北邊蘇聯也在發出戰爭威脅,我們國家是處於怎樣的狀態中,外部環境險惡,根本沒法放心的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經濟建設中去。
其實原因不難理解,最根本的來說就是因為別人對你可以發出核威脅,從而進行核訛詐,而你就只能戰戰兢兢的活著,所以那時候是拼了命的也要把自己的戰略武器搞出來,等到了60年代後期,我們自己有了戰略上的大殺器,在國際上腰杆就硬多了,誰還敢動不動就發出核威脅,那簡直就是痴人說夢。
比如這次美軍戰略司令部司令說美國有可能和中俄發生核戰爭,估計大部分人跟我感覺一樣,根本就沒太當回事。之所以沒人在乎他這種核威脅,是因為每個中國人都很清楚,在今天還跟我們念叨這些,這就是在自取其辱。
我們可以無視這種核威脅,就是因為我們底氣十足,如果美國這個司令,是對地球上其他無核國家說出這種話,那必定會在這樣的國家內引起巨大的恐慌,這種安全上的威脅,在戰略上所形成的巨大壓力,是一般情況下難以想像的,這一點,日本深有體會。
日本曾經在經濟上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美國不費一兵一卒就把這種威脅化解了,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步驟,就是逼著日本籤下了《廣場協議》,這直接導致了後面日本的房地產市場和金融市場崩盤,這些年有不少人做過經濟上的解釋,認為日本本來就有巨大的泡沫,籤這個協議是為了幫助日本調整經濟結構。
那我們不妨把這個說法套到現在的美國身上,美國國內金融市場的泡沫比起當年的日本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又有誰能幫美國調整下經濟結構嗎?事實上日本作為美國的軍事殖民地,曾經領教過美國核武器的威力,他除了美國說啥就是啥外,根本就沒得選擇,時至今日依然如此。
但我們反觀當年的蘇聯,情況就大不一樣了,美國為了整垮蘇聯所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那是不計其數,付出的代價很龐大,為什麼這兩個國家之間的差距這麼大?最大的區別就是他們一個是與美國對等的核大國,一個是沒有安全屏障的軍事殖民地。
所以沒有軍事上的戰略保護,經濟安全就談不上,那些在經濟學意義上的產業結構,布局,縱深,在軍事意義上的無非就是多幾發飛彈的事。當美國的核威脅無效,核訛詐自然就提不起來,那在經濟上進行敲詐就沒底氣,你要逼我籤什麼協議,我只需要告訴你:
在面對這種不平等經濟協定時,日本只能說:好,我們卻可以說:不!這就是區別。
最後過去的四年,美國已經用極限施壓那一套試過了,然而事實證明搞這一套沒用,要搞核威懾,那更沒用,因為除了數量並不具備其他的優勢。所以現在換了總統,也是想換個活法。具體是個什麼新活法,按照他們最新的表態,不是對抗,而是競爭。
是什麼能讓以富於冒險精神而驕傲的民族放棄冒險,當然只有絕對的實力,因為他們就只信奉實力。所以我們在他們的新指導政策出臺之前,來個中段反導試驗,可以幫發熱的頭腦降溫有助於提神醒腦。這六十年來我們的戰略重器不斷升級,從落後到領先,為我們的經濟發展保駕護航,在經濟成果面臨威脅的關鍵時候,可以大聲說不。
此時此刻,美國的航母就在南海,而我們普通人卻在安心的準備過年,只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知道,在歲月靜好的背後有人負重前行,這個地球上若還真有人膽敢輕舉妄動,無論天涯海角,也逃不掉正義的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