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073三號艦在滬東中華下水,至此,已知開工建造的3艘075已經全部下水。
1月29日,075三號艦下水
此前,一號艦和二號艦已經海試
075一號艦於2019年9月25日下水,二號艦於2020年4月22日下水。一號艦從下水到海試耗時近8個月,二號艦下水後3個多月就海試了,估計三號艦的舾裝時間不會長於二號艦。3艘075全部入役後,可以做到一艘戰備、一艘休整和待命、一艘維修的可持續循環,常年保持至少一艘075處於海上巡邏或者隨時可出動的狀態。075的噸位說法不一。官方說法是三萬噸級,民間說法是四萬噸級,這可能是標準排水量和滿載排水量的差異,也可能是盼望心切的結果。但沒有爭議的是性質:這是全平直通甲板的兩棲攻擊艦,便於直升機起降,塢艙則可搭載登陸艇和兩棲車輛,另有車輛甲板和載兵艙,具有完整的兩棲攻擊能力。075的主要武器是各種直升機,在定位上與美國「黃蜂」級相似,但噸位稍小,也不能搭載STOVL戰鬥機。圖中是「瑪金島」號
075的甲板寬大,便於起降重型直升機,對艦載直升機也有完善的海上維修能力,這是與驅護艦本質不同的。075也可作為反潛或掃雷航母使用,直升機反潛的效率大大高於水面艦艇反潛,直升機掃雷不僅效率高,還可避免受到引爆水雷的傷害。在理論上,075可伴隨航母行動,作為編隊的反潛平臺,為航母減負。在固定翼艦載預警機還未就緒時,這也可以成為預警平臺,通過多架預警直升機輪流升空,為編隊提供不間斷預警。不過075的航速較低,可能不超過25節,與航速30節的航母編隊不易混編,美國海軍正是因為航速差異而絕少將航母與兩棲攻擊艦混編。毫無疑問,3艘075的建造和入役非常迅速。比照世界上最接近的美國「黃蜂」級,一號艦「黃蜂」號在1987年8月4日下水,1989年6月29日入役,耗時近兩年;二號艦「埃塞克斯」號1991年2月23日下水,1992年10月17日入役,耗時約20個月,與一號艦的下水間隔約3年半。三號艦「基爾薩奇」號1992年3月26日下水,1993年10月16日入役,耗時19個月,下水間隔一年多一點。換句話說,這是建造穩定後可以預期的速度。後續艦的建造間隔並不均勻,但這更多的是預算的原因,下水後到入役的時間則穩定在15-18個月範圍。075一號艦是否完成了海試、已經入役不好說,但中國海軍對075的設計非常有信心,所以一氣建造3艘。換句話說,這樣的建造速度是基於海試不至於發現重大問題、不會導致設計大改的期望,所以估計海試到入役時間至少不會超過「黃蜂」號。中國是第一次設計、建造全平直通甲板兩棲攻擊艦,但已經有了071的經驗,而且在近年狂下餃子中積累了世界上最豐富的軍船設計和造船經驗,這樣的底氣是有根據的。相比之下,「黃蜂」號到「埃塞克斯」號的間隔是考慮到為設計修改留有空間的。這不是說美國已經缺乏海軍造船經驗了,但幾十年有一搭沒一搭地設計和造船,也確實只夠減緩經驗流失。在現有3艘075之後,沒有跡象將馬上繼續建造,人們自然在猜測:是否076已經在路上了?再進一步:076是否不再滿足於兩棲攻擊艦,而是準航母?075很「倒黴」。一號艦下水趕在國慶70周年閱兵前,網紅了才一個多星期就「過氣」了。到二號艦下水的時候,人們已經「忘記關心」了。現在三號艦下水,但人們的眼光早已死死盯在003航母上了。人們對075也是不乏遺憾的,最大的遺憾是不能像「黃蜂」級那樣當作準航母使用。中國缺乏「鷂」式或者F-35B那樣的短距起飛、垂直降落(簡稱STOVL)戰鬥機,在可預見的將來,STOVL戰鬥機都不會是研發重點,所以遺憾也沒用,不可能就是不可能。另一方面,據傳003將使用電彈,中國的固定翼無人機技術也在迅猛發展,裝備電彈、噸位和飛行甲板更大的076或許能滿足人們的準航母夢。中國沒有可用的STOVL戰鬥機,但電彈(上)和艦載無人機(下)帶來新的希望
中國截彎取直、直接走電彈路線是正確的。蒸彈技術成熟只是對美國而言的。蒸彈的具體技術並不簡單,更不可靠。蒸彈需要消耗大量高純淡水,高壓蒸氣膨脹推動活塞的過程中形成的冷凝水需要及時分離和移除,以免造成水錘、汽蝕等問題。美國航母上的蒸彈是高維修項目,也不能長時間連續使用。採用核動力的原因之一就是核動力可以全時提供足量高壓蒸汽,不需要在連續彈射起飛後因為蒸汽供應不足而必須降低航速,實際上還是有高峰出動數量的限制,按照最高速度在4分鐘內連續彈射8架戰鬥機之後,蒸汽會出現不足,航速可能從30節降低到22節,要「喘一口氣」才能恢復航速和恢復彈射。電彈有電彈的挑戰,「福特」號上的電彈到現在還沒有理順,但這是方向。實際上,美國與中國在電彈上差不多是站在同一起點上,馬偉明院士甚至很豪氣地宣稱:「要領先就領先美國」。電彈的另一面是電攔(電磁攔阻索),與儲能系統相結合,這是能量回收的有效方法,降低發電要求,增加連續出動能力。但電彈畢竟成本高、耗電高、重量大、體積大,裝用本來就因為動力限制而只能達到25節航速的兩棲攻擊艦對動力系統的負擔也太大。另一個問題是:076用的電彈必須全新研製,而不可能直接搬用003的電彈。003是全規格航母,需要將35-40噸重的艦載飛機加速到離艦速度。但076不可能搭載這樣的重型艦載飛機,首先飛行甲板就受不了,照搬不僅是浪費,也太重,影響重心。問題是「小電彈」不是簡單縮比就可以重做一套的,全新設計將大大提高076的成本,抵消準航母的低成本優勢。更大的問題在於無人機。076需要上什麼樣的無人機?用來幹什麼?歸根到底:076作為準航母,將與航母如何配合?在艦隊的非兩棲作戰中如何定位?「美國」號可搭載20架F-35B,這是人們理想中的準航母
美國「黃蜂」級和「美國」級在按照準航母構型出動時,可搭載20架F-35B和2架MH-60S直升機。這使得這些準航母在艦載戰鬥機的單機戰鬥力方面向大甲板航母看齊,包括艦隊防空和對地對海攻擊能力。除了數量有點不足歪,缺乏的主要是完整的包括預警機、電子戰機、加油機、反潛機的艦載空中力量。但在距離己方海岸不超過1500-2000公裡的範圍內,還是可以得到岸基預警機、電子戰機、加油機、反潛機支援的,這時準航母的主要作用是作為流動的海上機場,可以「神出鬼沒」地靈活部署到有利地點,用F-35B從出其不意的方向發動攻擊和撤出。問題在於即使「神出鬼沒」,這些準航母也不可能當作真正的大甲板航母使用。為了保護自身安全,準航母依然需要在任何時候至少在空中保持一個雙機巡邏編隊,在甲板上至少保持一個雙機待命編隊,同時對一個降落的雙機編隊進行加油、裝彈、視情搶修和休整,並保持6-8架待命增援的戰鬥機,以防備敵人的大規模飛彈和空中襲擊。也就是說,可用於對地對海攻擊的飛機不超過6-8架。這還是在所有飛機都保持理想戰備狀態、統統可以出動的情況下,考慮到實際戰備率和維修情況,20架F-35B中只有12-14架可望在任何時候都達到可出動的戰備狀態。換句話說,在高烈度海戰中,除非放棄艦隊防空,這樣的準航母實際上無力組織有意義的對地對海攻擊,但對缺乏海空作戰能力的中小國家還是有很大的威脅。在理論上,缺乏STOVL戰鬥機的中國可以在電彈的配合下用艦載無人機實現類似的準航母。問題是,代表艦載無人作戰飛機最高水平的X-47B也只是以對地對海打擊為主,缺乏空戰能力;美國空軍正在研製的「忠誠僚機」只有在有人長機的帶領下才具有一定的空戰能力。在可預見的將來,能代替有人戰鬥機的空戰無人機還不可能實戰化,使得用無人機加電彈替換F-35B都難以實現。當然,準航母也可以換一個思路:不考慮艦隊防空作用,主要作為對地對海的空中打擊力量使用。這就是艦載打擊力量的延伸了,艦隊防空完全交給艦載防空飛彈。重型遠程艦載飛彈和艦載飛機抵近投彈都可達到打擊目的,但成本和戰略意義不同。飛彈的速度快、突防力強、威力大,適合對高價值目標發動突發的一擊奪命式的打擊。艦載飛機的投彈量大、可中途召回、可抵近確認目標,適合對大量目標發動反覆打擊。文獻計算表明,戰役時間延長到幾天以上,飛機打擊的效費比就肯定超過飛彈,時間越長,差異越大。但短促、激烈的打擊反而是飛彈的效益更高。艦隊決戰中的反艦打擊本來就是雷霆萬鈞、一擊奪命的事情,不存在連著打擊多少天的問題。換句話說,艦載機並無優勢。隨著高超音速超遠程反艦飛彈的出現,艦載機的航程優勢也開始消失了。航母的另一作用是海上控制,在很大一片海域穩定地維持制海權,但這需要首先擁有制空權,只適合在艦隊防空飛彈防衛圈內活動的艦載機也有違航母的初衷。對地打擊的戰役長度輕易就可超過幾天時間,不僅有首先奪取制空權的問題,還有準航母對岸基目標的防空壓制問題。簡單說,準航母的打擊力量只夠對付中小國家。對於常年需要遠洋幹涉的美國海軍來說,這是比出動大甲板航母更為經濟的做法。但這種作戰模式對中國意義不大,中國海軍的建軍基點是高烈度戰爭,主要對手是美國海軍及配合混編作戰的日本、澳大利亞等僕從海軍,「欺軟怕硬」、主打對地對海攻擊、缺乏海上制空能力的準航母的作用有限。二戰時代美國「列剋星敦」號(CV-16)上戰鬥機降落的情景,可以看到艦艉方向飛機正在降落,但艦艏還有飛機停放在甲板中間。降落的飛機全靠攔阻索停下,以免撞上前面的飛機
無人機加電彈的另一個問題是艦上著陸。STOVL戰鬥機是垂直著陸的,需要的甲板面積與重型直升機相當,相對省地方。但常規起降的無人機就需要甲板跑道和攔阻索了。在斜角甲板之前,航母是全平直通甲板的,起飛和降落是在同一條跑道上。不僅時間上必須錯開,先行著艦的飛機還要趕緊移動到停機區。數量少的話,還有條件靠邊停放,數量一多,就需要佔用艦艏停放了。這時後續降落的飛機全靠攔阻索才能不撞上前面停放的飛機,已經沒有復飛的可能了。由於二戰時代螺旋槳飛機的速度較低,這樣做還問題不大,但噴氣時代就必須考慮復飛問題。斜角甲板將起飛與降落跑道分開,並且永遠可以在降落失敗時復飛,安全多了。問題是075這樣的全平直通甲板又回到了二戰時代,很難適應著艦速度較高的高性能無人機。增加斜角甲板可以解決降落問題,但外挑部份增加的重量很大,必須大大增加噸位才能維持穩定性。「遼寧」號和「山東」號缺乏甲板上的停機區,對快速周轉的影響很大。在理論上,艦艉左舷增加外挑甲板,艦橋前右舷增加外挑和形成「凸肩」,可顯著增加停機區。問題是這樣要增加很多結構重量,而且很影響重心和穩定性,必須增加噸位,隨之而來的是增加動力。斜甲板也需要足夠長度才能使得降落的飛機停下,並有足夠的空間轉向、離開、進入停機區,這決定了斜甲板的長度小不了。斜甲板還迫使使用重量更大、重心遠離中軸線的舷側升降機,而不能使用相對簡單、輕便的艦艉升降機。「遼寧」號最大的遺憾是缺乏甲板上的停機區面積。看上去好像把艦艉左舷和艦橋前右舷增加外挑就可以解決問題,實際上引起噸位、穩定性、動力等一系列問題,做不到
俄羅斯為印度改裝「戈爾什科夫」號時在右舷硬性增加外挑甲板以平衡左舷重量,代價是增加噸位、降低航速、降低浮力儲備和適航性
即使這樣,依然需要很小心的在這裡凹進去、在那裡凸出來,儘量減少增重和平衡兩舷重量
艦橋右側增加的甲板面積還是無法用於停機,實際上除了水兵練瑜伽或者曬太陽,幹什麼都不好
艦橋右側對應於本來的右舷舷側,新增的甲板面積完全是後加的
俄羅斯為印度改裝「戈爾什科夫」號航母很說明航母增加外挑甲板的困難。「戈爾什科夫」本來就有斜甲板,但這不是美國風格的大甲板航母斜甲板,而是扭轉到斜角度的直通甲板,因為這本來就是為直升機和VTOL戰鬥機設計的,右舷巨大的艦橋正好平衡重量。在改裝為「維克拉馬迪亞」號的過程中,不僅前甲板要改裝為滑躍起飛甲板,還需要縮小艦橋,增加左右舷外挑甲板以形成停機區,結果是各種不適,還因為噸位大增而損害了浮力儲備和適航性。「放大並帶斜甲板的075」也很難避免噸位、動力、成本迅速增加的問題。既然走到這一步了,還不如進一步增加到6萬噸級,增加載機量,打造成002那樣的中型航母,效費比更高。但8萬噸級的超級航母的效費比比中型航母更高,這正是003的定位。這是一條一踩上去就難以止步的滑坡。美國「福萊斯特」級到「小鷹」級都在8萬噸級,中國的003也很可能達到8萬噸級,並不是巧合。但是換一個思路,把準航母打造成編隊的情報、監視、偵察(簡稱ISR)中心,但淡化空戰和對地對海打擊作用,無人機或許能發揮獨特優勢。無人機容易實現超長航時和超高升限,便於控制廣大海空作戰空間,可以成為編隊的千裡眼、順風耳,便於編隊裡的遠程飛彈發揮威力。美國MQ-4C「海神」一級的大型高空長航時無人機的海空監視能力強大
美國MQ-9B「海上衛士」 一級的中空長航時無人機在海空監視方面也有很大作用
還能進行低空反潛作戰
但比照「美國」號,如果需要滑跑降落的話,翼展11米的F-35B有足夠寬度,翼展14米的MV-22也行,但要是翼展增加到X-47B那樣的19米或者MQ-9B的20米,就非常緊張了,難保運作安全
高空長航時(簡稱HALE)海上無人機以美國MQ-4「海神」為代表,這是從空軍的RQ-4「全球鷹」發展而來的,飛行高度高,巡航時間長,但尺度太大,不可能在準航母上使用。中空長航時(簡稱MALE)海上無人機以美國MQ-9B「海上衛士」為代表,使用更加靈活,更有戰術價值,但翼展依然太大,達到20米。F-35B的翼展才11米,MV-22達到14米。X-47B的19米翼展已經很難在準航母上降落了,MQ-9B更難。X-47B的翼展限制在19米正是出於上艦考慮。但大翼展正是MALE無人機得以長航時的根本秘訣,不能大翼展就沒有MALE。HALE的翼展更大,MQ-4C「海神」達到39.9米,連大甲板航母上都沒法運作。大翼展無人機在電彈的幫助下,起飛還有可能;甲板運作可以摺疊機翼以減小佔地;但降落就沒辦法了,在空中就摺疊機翼是不可能的,大翼展在撞上艦橋前就被攔阻索拉住也難以保證,而且在任何時候都沒有復飛的可能。能垂直起落的無人機是有的,如美國的TERN(上、中)和「海上哨兵」,在075尚運作毫無壓力,不需要更大的076,更不需要電彈
但直升機和STOVL或者VTOL(垂直起落)無人機是可以在準航母上運作的。直升機不必多說,STOVL或者VTOL無人機方興未艾,發展潛力無窮,美國DARPA和海軍陸戰隊正在大力發展的TERN就是一個例子。這用「復古」的尾坐式垂直起落方式,起落動力和巡航動力合一,並不需要專用的垂直起落髮動機或者偏轉噴口/旋翼。這種在有人駕駛時代非常彆扭的起落方式在無人機時代得到意外復興,動力和飛控技術難度也不高,特別適合艦上使用。由於起落不靠機翼升力,可用摺疊機翼減少起飛、著陸和艦上運作時的佔地,但在轉入平飛的時候打開,大大增加翼展,改善長航時性能,畢竟對於續航力來說,翼展是硬道理,「一白抵三俏」。但這也沒有必要專門研製076了,更無必要上電彈,用075就可以,甚至都不一定需要075,只要帶直升機甲板的艦船都可以運作。但全平直通甲板和大機庫肯定是有利於直升機和STOVL無人機的高強度運作的。不僅起飛、著陸的運作空間寬敞,還有充裕的維修空間。這正是075的意義。作為大型載機平臺,075可以從搭載預警、反潛直升機開始,為編隊提供態勢感知。不管艦載雷達如何先進,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是永遠不變的。預警直升機對於航母來說有所不足,但對於水面艦艇編隊,這就是質變了。反潛也一樣,直-18一級的重型直升機不是直-9甚至直-20可比的。中國海軍的未來主力是航母戰鬥群和水面戰鬥群的互補,以055為核心的水面戰鬥群得到075的配合後,戰鬥力就倍增了,完全能成為航母戰鬥群的有力配合。在已有6+2艘071的現在,繼續大造075並無緊迫性
另一方面,由於地緣戰略特點,中國的兩棲攻擊力量規模並無必要追趕美國,尤其在已有6+2艘071的情況下。075特別適合南海的島嶼戰場,對釣魚島這樣的東海戰場也很有用。對於這些主要的特定戰場來說,更大噸位並無必要。對於解放臺灣來說,075或者更大的兩棲攻擊艦也非必要。兩棲攻擊是解放臺灣的臨門一腳,但戰鬥的大頭在於先期的海空和飛彈、遠火打擊,並不需要兩棲攻堅。臺灣也沒有那麼遠,有兩棲攻擊艦當然好,沒有也不必特意為此大造特造。075相對於071的意義在於大型載機平臺和海上ISR核心,這是信息化、體系化的中國海軍特別需要的。也就是說,075儘管不幸成為中國海軍裡過氣最快的網紅,其實是大有可為的。但中國海軍為什麼在迅速建造3艘之後就嘎然而止呢?這可能有幾個原因:075的戰鬥力在於搭載的直升機,但在現有艦船的甲板尚不能填滿的時候,繼續大造075是超前太多了。
適用的STOVL或VTOL無人機尚未就緒。
以全平直通甲板的兩棲攻擊艦為核心的新型戰鬥群的戰術和技術還需磨合。
中國海軍的迅速擴建導致有經驗的艦長和官兵的緊缺,需要等部隊建設跟上來,才能避免過度的裝備等人。
中國海軍的近期投資重點有所改變,可能需要把更大力量投入在003一號艦和二號艦上,更是要在核動力攻擊潛艇方面加速補課。
中國海軍造船廠的產能也因為出口訂單而開始緊張,巴基斯坦的4艘054AP已經下水一半,但巴基斯坦還希望繼續訂購6艘5000噸級的防空護衛艦,泰國的071E也要進塢建造了,可能還有其他訂單。
巴基斯坦的054AP訂單還有一半待完成
071的泰國訂單也需要完成
從歷史上來看,這樣的「停頓」也是有先例的。071級一號艦「崑崙山」號在2007年入役後,相隔4年才有二號艦「井岡山」號入役,緊接著是三號艦「長白山」號入役。一號艦和二號艦之間的間隔無疑是因為缺乏這類大艦的經驗,要等海試反饋才開展後續建造。但四號艦「沂蒙山」號於三號艦之間又是間隔4年才在2016年入役,然後一氣又是5艘。這就不是基本設計需要完善和積累建造經驗的問題了,可能是和075同樣的問題,是有意「喘口氣」。075的第二批還可能融入某種升級,比如像「美國」級一樣取消塢艙,增加航空維修設施空間,增加航空燃油和彈藥的攜帶量,專職作為輔助航母。「美國」級從三號艦開始又恢復塢艙了,這是從美國海軍已有12艘大甲板航母和海軍陸戰隊的兩棲作戰需要出發的。但中國海軍的需要不同,以海空ISR為主的輔助航母是很有價值的補充。因此,幾年後075續建是完全可能的事情,075最終數量比肩071也是完全可能的事情。中國海軍造船廠的效率和速度世界第一,即使4、5年後需要第二批075開始下水,也沒有必要現在就開工。這就是說,比075更大的076並無必要,中國海軍也不會照抄美國海軍的發展道路,075並不完全對標「黃蜂」級或者「美國」級。但在走自己的路,讓鷹醬無路可走這一點上還是不變的。無人潛航器:中國海軍的新兵
理想防空飛彈
既生瑜何生亮?美國空軍的雙蛇記(下)
既生瑜何生亮?美國空軍的雙蛇記(上)
鶻鷹的死與生:新四的迷思(下)
支持原創,分享、點讚、在看素質三連一氣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