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2時37分
廈大「海絲一號」
搭載長徵八號運載火箭
在文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發射
長徵八號運載火箭點火升空(高亮 攝)
圖片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去年廈大曾經成功發射一枚火箭
都是為了科學研究
其中
『』海絲一號」衛星
是為了在空中助力海洋研究
最新消息
衛星進入測控站覆蓋區
遙測信號顯示衛星工作正常
太陽翼、天線均展開正常
發射任務圓滿成功
長徵八號運載火箭起飛(宿東 攝)
圖片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廈大官方發布消息,「海絲一號」衛星由廈門大學、長沙天儀空間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和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等單位聯合研製的。
海絲一號檔案
📍體重:約180公斤
📍波段:C波段
📍最高解析度:1米
📍最大成像幅寬:100公裡
📍可穿透雲層,不受時間和惡劣條件限制,獲取全天時、全天候的二維高分辨地球表面雷達圖像
「海絲一號」是
國內高校首顆近海與海岸帶遙感衛星
國際首顆C波段輕小型SAR衛星
「海絲」星座的首發星
雖然廈大不是國內第一所發射衛星的高校,但是,廈大發射的這顆衛星國內高校首顆近海與海岸帶遙感衛星,也是國際首顆C波段輕小型SAR衛星。
海絲一號衛星宣傳片
校方發布的一段視頻,通俗地介紹了SAR,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的全稱叫合成孔徑雷達。雷達在太空中不斷地向地球發射信號並從接收到的信號中獲取信息。那麼合成孔徑雷達是什麼呢?它就像一臺「相機」。然而它不是一臺普通的「相機」。當海絲一號掃過特定區域時,它會不斷地運動,運動的同時又對某一特定目標進行拍攝,獲取一系列的影像。這些影像還只是半成品,海絲一號還會對這些影像進行「數字」合成,最終獲得高清的遙感影像。
近年來,隨著微電子技術、快速低成本發射和衛星模塊化等技術的不斷成熟,全球微小衛星產業正處於蓬勃發展期,發射數量逐年大幅增長。目前,已發射的適用於海洋觀測的C波段SAR衛星的重量一般都在幾噸左右,且成本高,研製周期長。
校方介紹說,廈大」海絲一號」的重量,大約為180公斤左右,相當於3個成年人的體重,不到傳統SAR衛星的十分之一。
千萬不要以重量來論英雄,正如電子設備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發展的那樣,現在衛星也逐漸趨向於輕小便捷。校方介紹說,「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別看它小,它可是千裡眼,它的成像幅寬最大為100km,解析度最高可達1m,同時它又是透視眼,可以穿透雲層進行全天時全天候的觀測。」
海絲一號衛星可用於為全球變化背景下海洋動力環境參數的遙感反演、海洋災害監測、洪水監測和地表形變分析等提供有力支持。
校方說,海洋科學是廈門大學的優勢學科之一,經過近百年的學科發展,如今已擁有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水聲通信與海洋信息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海洋遙感大數據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嘉庚」號海洋科考船、東山太古海洋觀測與實驗站、聯合遙感中心及衛星接收站等一系列重要涉海科研平臺和重大設施。
廈大說,海絲一號衛星是廈門大學現有海洋觀測能力從水下、地面向天空的延伸,將進一步推動海洋科學、生態學等「雙一流」建設學科的發展。
海天路基的海洋觀測一體化
校方還透露,海絲一號衛星是「海絲」星座的首發星,該星座還包括將於2021年上半年發射升空的海絲二號多光譜水色小衛星。
「海絲」星座由廈門大學、天儀研究院、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福建省招標採購集團有限公司和三明市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共同策劃,擬協同更多合作單位發射多顆輕小型SAR衛星和多光譜水色小衛星。
目前,廈門大學正與福建省招標採購集團有限公司、三明市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合作籌建海洋大數據應用技術創新研究院,並對接國家和市場需求,通過深度的產學研合作,促進技術創新、成果孵化與轉化、人才培養、技術服務、產業合作等,助力「數字福建」、「生態福建」、「海上福建」、「數字中國」和「十四五」新基建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