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海洋衛星的「星」路歷程

2021-02-14 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中法海洋衛星示意圖

  

近日,中法兩國合作研製的首顆衛星——中法海洋衛星(CFOSAT)正式在軌交付自然資源部投入業務應用。2月19日,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發布公告稱,中法海洋衛星可向科學界共享觀測數據,用於研究全球海洋動力環境。

  

中法海洋衛星是中國航天領域第一次與先進宇航國家開展系統性、全流程合作的項目,也是中法兩國在航天工程領域、海洋科學領域高水平合作的重要成果。中法海洋衛星項目充分體現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譜寫了共商、共建、共享新篇章。未來,中法海洋衛星將在全球海洋環境監測、防災減災、氣候變化研究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有效提升中法兩國海洋衛星工程研製應用水平。


時間回溯到2018年。「5、4、3、2、1,點火!」10月29日8時43分,隨著指揮員一聲令下,橘紅色的火焰從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尾部噴薄而出,搭載著中法海洋衛星從甘肅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騰空而起,奔赴茫茫蒼穹。國家主席習近平同法國總統馬克龍互致賀電,祝賀中法海洋衛星發射成功。

  

衛星入軌後,科研團隊進行了數次軌道調整和單載波測試。中法雙方科學家確認,衛星獲取的海面風場、海洋波浪譜等海洋動力環境參數結果與真實海況基本一致。

  

2019年9月9日,中法海洋衛星在軌測試通過專家評審。測試結果表明,中法海洋衛星工作穩定,各項功能和性能符合研製總要求。星載微波散射計與海浪波譜儀運行穩定,遙感數據質量良好,具備投入業務應用能力。

  

在軌運行以來,中法海洋衛星在距地520公裡的軌道上24小時不間斷工作,每天繞極地飛行14軌,下行數據由雙方地面接收站實時接收,中法雙方各自處理中心製作1級~4級產品。經地面應用系統輸出的全球海面風場、海浪譜產品在颱風颶風災害監測、南北極海冰監測、海洋數值預報、短期海洋預報中得到應用驗證。目前,該衛星存檔數據超過20TB、分發數據達2.5TB,已有國內40多個用戶單位使用。

  

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副主任、中法海洋衛星中方首席科學家劉建強和中法海洋衛星法方首席科學家達麗爾·豪瑟認為,衛星成功發射後,科研人員在衛星的遙感器性能、算法和處理流程、科學數據產品、定標檢驗等方面進行了大量比對。實踐證明,產品技術指標滿足設計要求、部分產品優於設計要求,中法海洋衛星可完成在全球尺度上對海洋表面風浪的同步觀測,能夠改善海洋氣象和極端海況下的風浪預報結果,提升海洋動力模型和預報系統技術水平,可幫助科研人員了解海面風浪過程基本機理和研究全球氣候變化。

  

中法海洋衛星的研製歷經了13年漫漫徵途,凝聚著中法科研人員的無數心血。

  

該衛星工程由國防科工局批准立項,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負責研製,自然資源部為衛星用戶。該工程由五大系統組成:衛星系統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抓總,有效載荷由中國科學院空間中心和法國國家空間研究中心研製;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系統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製;發射、測控由中國衛星發射測控系統部負責組織實施;中方地面應用系統由自然資源部所屬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負責,並與法國地面應用系統進行數據交換。

  

2005年,中法兩國籤署協議,同意推動天文衛星和海洋衛星領域合作,中法海洋衛星項目組正式成立。

  

2006年10月,中法兩國航天部門籤署了《合作實施中法海洋衛星諒解備忘錄》。從此,中法海洋衛星成為中國首次與世界先進宇航機構在衛星系統層面的合作項目。

  

2009年,中法海洋衛星工程研製項目得到中國國家航天局、財政部聯合批准,予以立項研製。

  

2014年3月,法國國家空間研究中心和中國國家航天局籤署合作協議,中法海洋衛星列入中法合作中長期規劃。

  

2015年,在中法兩國總理見證下,中國國家航天局與法國國家空間研究中心籤署合作諒解備忘錄,為利用科學數據及應用合作奠定基礎。同年,衛星系統詳細設計通過評審。

  

2018年1月,法國總統馬克龍參觀了中法海洋衛星測試現場,參加中法海洋衛星助力環境監測圓桌論壇,將該衛星項目列入聯合聲明。

  

歷經13年刻苦攻關,研製團隊取得了豐碩成果。中法海洋衛星首次實現了海風、海浪同步觀測,可與在軌運行的海洋一號、海洋二號等衛星配合,共同構建全天時、全天候、高空間解析度的海洋綜合遙感體系。中法海洋衛星成功發射入選2018年度中國航天與海洋十大新聞、十大海洋科技進展、中國遙感領域十大事件。

  

「中法海洋衛星是兩國攜手研製的第一顆衛星,具有研製難度大、性能指標高、觀測範圍廣等特點。」中法海洋衛星總指揮、總設計師王麗麗說。

  

中法海洋衛星裝載有兩臺新型微波雷達,中方負責研製新型微波散射計,法方負責研製海洋波譜儀。在一個衛星平臺上集成兩種新型微波雷達載荷,這種技術創新組合不僅賦予了中法海洋衛星許多新技能,也帶來了新挑戰。

  

合作伊始,雙方研製團隊執行的標準並不統一。多年來,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作為衛星研製抓總單位,借鑑以往國際合作經驗,從項目論證、方案設計、單機研製、整星集成測試、發射測控,到數據處理及應用,與法方研製團隊始終保持緊密合作。

  

面對不同研製模式帶來的挑戰,衛星研製團隊克服困難,努力協調雙方型號研製技術、管理標準、工作習慣等,共同編寫技術方案、總裝測試試驗大綱和細則。針對衛星研製環節多、涉及研製單位多等難題,雙方共同總結經驗、開展階段評審、協調解決問題,使研製工作不斷取得新進展。

  

與我國研製的其他衛星不同,中法海洋衛星的部分結構板需要先運至法國,由法方安裝相關儀器設備後,再運回中國總裝。

  

為了讓衛星順利「漂洋過海」,研製團隊量身打造了一個「安全艙」,首次將泡沫鋁與鋁板一體熱壓成形,確保箱體結構剛度合格。為避免箱內產品磕碰,團隊還在減震器上安裝了特製金屬圍框,利用圍框的剛性、減震器的柔性、箱體內壁軟質發泡材料,確保設備運輸安全。

  

中法海洋衛星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兩臺新型體制微波雷達—中方研製的旋轉扇形波束散射計和法方研製的海洋波譜儀。

  

劉建強介紹,中方負責的新型微波散射計能對海面風速、風向進行高精度觀測。該儀器首次採用扇形旋轉掃描波束體制,可同步獲取海面多方位角觀測數據,降低數據處理難度,提高海面風場反演精度。

  

此外,中方多家單位聯合對散射計風場產品進行了評估,將散射計反演風場與歐洲中期預報、熱帶太平洋TAO浮標陣列觀測結果比對。結果顯示,風速誤差小於每秒1.5米、風向誤差小於20度。散射計12.5公裡高空間解析度風場產品,充分利用了載荷對海洋多入射角、多方位角觀測的優勢,有效提高近岸風場獲取能力,觀測點更加密集、與近岸浮標距離更近、匹配度更高。在監測颱風時,可更清晰觀測颱風內部構造,風場矢量產品也更為精細。

  

「我們還開展了波譜儀降雨標誌算法、低入射角雷達海面散射反演算法、波譜儀數據斑點修正算法等研究,有效降低了測量噪聲影響,提升了產品性能。」劉建強說。

  

達麗爾·豪瑟表示,法方研製的海洋波譜儀可測量海浪有效波高、波向、波長等海浪波譜物理量,完成大範圍海面波能量分布及傳播的遙感監測。法方多家單位在比對波譜儀二維海浪譜與法國第三代海浪模式(MFWAM)數據後發現,數據產品覆蓋好,與MFWAM模式和其他載荷相比一致性高,星下點波束反演數據性能優良。波譜儀與歐洲附近海域投放的浮標對比,在波長70米~240米範圍,海面波浪的能量、方向、頻率一致性好,有時甚至優於MFWAM模式。

  

法國氣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經荷蘭氣象局處理後,該衛星散射計產品滿足應用需求。統計結果表明,散射計與其他載荷一致性好,可用於優化氣候預報模型。波譜儀可有效對海洋進行高精度海浪方向譜觀測,其觀測結果有助於研究海況對散射計反演風場的影響。

  

衛星成功的關鍵在於後續應用。雙方約定,中法兩國各自建立地面應用系統。法方地面接收站由加拿大依諾維克站、瑞典基律納站組成,中方地面站由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所屬北京站、牡丹江站、海南站組成。雙方各自建立任務中心,共同開展應用,同步獲取全球海面波浪譜、海面風場、南北極海冰信息,助力科研人員在海洋科學、防災減災、全球氣候變化等領域研究。按照約定,衛星運行期間,兩國將每年召開科學組會議,展示研究成果,開展科學研討。

  

「中法海洋衛星獲得的探測數據由中法兩國科學家共享。」劉建強表示,中法兩國願同其他國家進行數據交換和應用交流,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海洋防災減災、氣候變化等研究提供支撐。

  

2020年2月19日,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發布公告稱,法中雙方達成一致,同意開放共享中法海洋衛星的觀測數據,已有來自法國、中國、美國、俄羅斯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0多個科研團隊使用了該衛星數據服務科學研究和優化天氣預報系統。目前,這些團隊已經能夠訪問2019年7月底以來的衛星觀測數據。隨著開放共享不斷深入,相信未來將有更多科研團隊使用中法海洋衛星的觀測數據。

  

據悉,法國巴黎高等師範學院、法國環境觀測研究所、法國氣象局等多家科研院所聯合發起的極端條件下波浪的生成及其對珊瑚環礁和島嶼的影響計劃,擬納入中法海洋衛星資料,加強對赤道地區異常氣象條件(颱風和氣旋風暴)下巨浪的發生、增強和消亡機制的研究和理解。

  

中法海洋衛星國際科學組成員期待,利用中法海洋衛星獨特技術優勢,助力科研人員研究南太平洋颱風、海浪的生成,並將爭取重建強降雨區相關遙感數據,用於研究巨浪在遭遇礁石後的消亡、反射、傳播等機理。希望通過參與南太平洋科學活動,中法海洋衛星數據可更好地服務颱風、巨浪的產生及其對海平面上升影響等研究。


來源:中國自然資源報     

作者:朱彧 高悅 孫從容

http://www.mnr.gov.cn/dt/hy/202002/t20200225_2499742.html?from=timeline

相關焦點

  • 北鬥衛星精確"指路" 自動駕駛前路可期
    6月23日上午9時43分,伴隨著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的轟隆巨響,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至此,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全面完成。2020年,疫情防控常態化之下,北鬥三號全球系統「收官之星」發射成功的消息無疑振奮全國人心。「高大上」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看似離我們很遠,但其實,它卻在真實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
  • 海洋二號衛星颱風監測概況
    作者:張毅(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溫馨提示:歡迎訂閱本刊(訂購方式參見文末^_^)海洋二號衛星簡介HY-2A衛星平臺結構圖2011年8月16日6時57分,海洋二號A星(HY-2A)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 廈大成功發射海絲一號衛星,將在太空中研究海洋
    它要從空中助力海洋研究。校方隨後發布消息,衛星進入測控站覆蓋區,遙測信號顯示衛星工作正常,太陽翼、天線均展開正常!發射任務圓滿成功。廈大說,海絲一號衛星使廈大現有海洋觀測能力從水下、地面向天空的延伸,將有力地提升我們觀測海洋、認知海洋、經略海洋的水平。
  • 關於GLONASS衛星導航系統發展歷程及其現代化計劃的研究
    格洛納斯衛星導航系統的發展歷程及其現代化計劃[J]. 導航定位學報, 2021, 9(5): 20-24.(CHEN Peng.Thedevelopment history and modernization plan of GLONASS[J].
  • 廈大成功發射一顆衛星!要從空中助力海洋研究
    國際首顆C波段輕小型SAR衛星「海絲」星座的首發星海絲一號衛星宣傳片校方發布的一段視頻,通俗地介紹了SAR,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的全稱叫合成孔徑雷達。雷達在太空中不斷地向地球發射信號並從接收到的信號中獲取信息。那麼合成孔徑雷達是什麼呢?它就像一臺「相機」。然而它不是一臺普通的「相機」。當海絲一號掃過特定區域時,它會不斷地運動,運動的同時又對某一特定目標進行拍攝,獲取一系列的影像。
  • 我國海洋一號D衛星成功發射 這顆親民衛星將發揮哪些作用?
    它與此前發射的海洋一號C衛星共同組成我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雙星上、下午組網觀測,不僅填補了我國海洋水色衛星無下午觀測數據的空白,還對研究全球氣候變化、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建設海洋強國等具有重要意義。雙星組網「視力」更強作為我國海洋水色衛星家族的第4位成員,海洋一號D衛星扮演什麼角色,發揮什麼作用?海洋一號D衛星是一顆「親民」星。
  • 東方紅衛星步履維艱的研製歷程
    問題在於,「東方紅一號」運行軌道距離地球最近點也有439公裡之遙,即便是天氣、光線最理想的狀態,反光的亮度也只相當於七等星,而人眼最多只能看到六等星。一籌莫展之際,一把摺疊傘讓研發人員產生了靈感。他們根據摺疊雨傘的原理,在末級火箭上加裝一個特殊材料製成的「觀測裙」,俗稱「圍裙」。「圍裙」呈摺疊包裹狀態,固定在末級火箭下部。
  • 林明森研究員團隊:中國海洋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工程、產品與處理
    C頻段多極化高解析度合成孔徑雷達衛星,是我國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中唯一的微波成像雷達衛星。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及高分專項支持下,筆者與衛星、載荷、地面處理與應用系統研製團隊,編著了《中國海洋合成孔徑雷達工程、產品與處理》一書,為從事星載SAR研製與應用的同仁提供參考,並滿足國產SAR衛星數據產品應用與推廣的需要。——摘自該書前言林明森研究員(二級研究員),中國海洋大學、天津大學、河海大學和上海海洋大學博士生導師。
  • 我國首次將星載銣鍾應用於海洋二號衛星測試海平面高度年均誤差實現毫米級
    這是海洋二號衛星第一次採用銣原子鐘。據悉,海洋二號衛星A星,過去是採用GPS鎖定晶振方式,實時校準晶振的準確度,以實現測量數據的準確性,晶振一旦失去GPS信號,或者測量期間信號中斷,衛星系統的測量結果的準確性將大打折扣。海洋二號衛星是海洋動力環境衛星,主要用於探測海面風場、溫度場等,以獲取全球海洋風矢量場合表面風應力。
  • 東方紅二號通信衛星編碼遙測在軌兩次故障解決歷程
    故障現象1984年3月3日,地面站發現0A星上編碼遙測設備沒有傳輸信息。這是在軌才工作34天的編碼遙測設備,就出現災難性的故障,使地面無法對衛星的參數進行監測,好像人們失去了視力一樣。而到同年的6月1日,編碼遙測設備突然自動恢復工作,一直工作到衛星壽命終止。1984年4月8日,我國成功發射了0B星。
  • 【科普】常見國產衛星參數介紹
    也就是說,通過採用不同的傳感器針對地球體系中的陸地、大氣和海洋三大領域分別建立獨立的遙感衛星對地觀測體系。這三大系列的簡單介紹如下:陸地資源衛星是指用於探測地球資源與環境的人造地球衛星,主要用於地球陸地資源調查、監測與評價。陸地資源衛星應用極為廣泛,是對地遙感衛星中的主要類型。氣象衛星是指從太空對地球及大氣層進行氣象觀測的人造地球衛星,主要用天氣預報、氣候預測、颱風監測,洪澇災害監測等等。
  • 《星之海洋5》「三隻手」少女傳授調合絕技
    Square Enix公開了預定於2016年3月31日發售的PS4/PS3遊戲《星之海洋5:忠誠與背叛》
  • 【衛星+5G】衛星通信與地面5G融合技術初探(一)
    我國衛星通信系統經過幾十年獨立自主發展,已形成一定建設規模。目前正在發展以固定業務為主的高通量衛星通信系統和以移動業務為主的衛星移動通信系統,低軌通信衛星也進入試驗階段,發展歷程如圖1所示。鴻雁星座軌道高度1100公裡,由324顆衛星組成,支持移動通信、寬帶網際網路接入、物聯網接入、熱點信息推送、導航增強、航空航海監視六大應用;虹雲工程軌道高度1040公裡,由156顆星組成,支持網際網路、物聯網應用。  從衛星通信的發展歷程來看,目前分立的衛星通信系統逐步向著天地異構網絡互聯互通、天地一體的方向發展。
  • 歐洲「昴宿星」衛星星座完成組網
    1B」衛星和「斯波特」-6衛星完成在軌認證,「昴宿星」衛星星座已經組網完畢。阿斯特裡姆服務公司將從「昴宿星」- 1A 和「昴宿星」- 1B衛星組成的全覆蓋星座發送圖像。這種配置世界上只此一例,能提供相當高解析度的日常重訪能力,並保證24小時內能獲取地球任意一點的圖像,還能日常監視任何地點並作到覆蓋兩次。日常重訪能力使得地球同步軌道的信息服務成為戰略及經濟決策時的可靠手段,這帶給阿斯特裡姆服務公司的客戶相當的優勢。
  • 一起來了解北鬥衛星導航系統​
    2020年6月23日,一枚長三乙運載火箭在西昌成功點火升空,隨後經過飛行調姿成功將我國北鬥系統第五十五顆導航衛星送入預定軌道,伴隨著「收官之星」
  • 細說低軌道通信衛星(二)開扒「全球星」衛星通信系統
    低軌道通信衛星系統有三大特點:低軌道、大星座、移動通信。低軌道通信衛星系統對其他衛星系統和各國衛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著名的低軌道通信衛星系統有:「銥星」衛星通信系統、「全球星」衛星通信系統、「泰利迪斯」衛星通信系統等。
  •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召開第50期鰲山論壇——「新一代海洋衛星傳感器與海洋大數據」暨第三屆海洋遙感與數字海洋國際論壇
    期鰲山論壇——「新一代海洋衛星傳感器與海洋大數據」,暨第三屆海洋遙感與數字海洋國際論壇在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成功召開。在當前新一輪海洋信息技術革命與產業變革的時代背景下,本次論壇以「新一代海洋衛星傳感器及數字海洋與海洋大數據」為主題,旨在「聚焦前沿、交融互進、共促未來」。
  • 寬帶LEO星座衛星通信系統業務量仿真分析
    來源 | 電子技術應用ChinaAET(ChinaAET)作者 | 徐軍,路威,張更新由於小衛星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低軌衛星(LEO)相比傳統的地球同步軌道衛星(GEO)具有低時延、低傳播損耗等優點,寬帶LEO星座衛星通信系統逐漸成為當前衛星通信領域的發展熱點之一。
  • 高分三號02星將與高分三號01星組網運行
    02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 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點火升空(宋卓璟 攝)▲ 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一飛沖天(徐文豪 攝)高分三號02星是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研製的微波遙感衛星,具有12種常規成像模式,能夠滿足海洋、應急管理、國土、地質、生態環保、水利、農業、氣象等多個行業的應用需求
  • 直播衛星中星9A的接替星—中星9B衛星提上議事日程
    最新消息,據衛星界等平臺報導,中國衛通11月25日發布公告稱,根據中國衛通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戰略發展部署,為儘快滿足市場需求,中國衛通擬投資建設廣播電視衛星的接替星,及新增大容量寬帶衛星資源,公司擬向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簡稱「五院」)採購衛星及相關組裝測試(「AIT」)技術服務;擬向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簡稱「火箭研究院」)採購長徵三號乙增強型運載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