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霜;2+209頁
<正>這是一份由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整理出的清華地下黨時期的黨員名單,包括《抗日戰爭前清華地下黨員名單》《抗日戰爭時期長沙臨大地下黨員名單》《抗日戰爭時期西南聯大地下黨員名單》《解放戰爭時期清華大學"南系"地下黨員名單》《解放戰爭時期清華大學"北系"地下黨員名單》等五個部分,共20頁。從1926年11月清華第一個黨支部成立,到1948年12月清華園解放,時間跨度22年,勾勒出革命戰爭時期黨組織處於地下活動狀態下的清華共產黨人群像。
全球史研究蒙古時代之後——東部亞洲海域的一個歷史關鍵時期(1368—1420)葛兆光;1-14+204頁
14—15世紀之間(1368—1420),曾經籠罩歐亞的蒙古帝國在東部亞洲逐漸瓦解。這是東部亞洲國際秩序重新調整的時期,可以把它叫作"後蒙古時代"或"蒙古時代之後"。在這半個世紀中,東部亞洲海域經歷了妥協、衝突、再平衡的過程,終於在1419年所謂"應永外寇"/"己亥東徵"事件以及1420年朝鮮通信使赴日之後,初步形成了政治上以朝鮮"事大交鄰"為樞軸,以明王朝為中心的國際秩序,經濟上環東海、南海諸國,以商賈往來為主的貿易圈。從此,東部亞洲海域經由朝貢與貿易逐漸成為一個新的歷史世界。一些歷史學家曾經把聯通歐亞的"蒙古時代"看成是世界史的開端,但蒙古時代之後,世界史卻再度出現東西分離的曲折,儘管大航海時代再一次打通東西,但這個東部亞洲國際秩序的根本改變,要到19世紀中葉才出現。作為全球史/世界史一部分,1368—1420年是東部亞洲史上一個值得關注的關鍵時期。
野蠻與文明:菸草及其所經歷的全球化陳雪;15-28+204頁
全球交往從物質的傳播開始。大航海時期以後,菸草首先以農作物形態,經由歐洲傳遍世界,因其外來性被各個族群貼上"野蠻"的標籤;工業化時代,菸草被改造為標準化的現代產品,在全球推廣中建構了"文明"的新身份;二戰之後的醫學發現證實了捲菸的危害性,從西方社會開始,一場反菸草的行動逐漸在全球形成,吸菸遭遇"去文明化"的作用力。當下,跨國菸草商仍試圖通過新型菸草產品,對菸草嘗試新的"再文明化"行動。爬梳菸草的全球化過程,有助於我們理解野蠻與文明這對誕生於人類尋求世界交往中的範疇,野蠻與文明的對立與轉換,揭示了人類在相互交往過程中的排斥對抗,交流接納,以及改造與反思。
歷史研究論北宋財政管理中三司、中書門下的分工模式與權能關係張亦冰;29-44+204-205頁
北宋真宗朝,隨著詔敕被編修為法條,財政管理的分工模式在其規範下逐漸形成。對於"明有條貫"之事,三司可自主處置,相關法條亦多由三司官員主持編定。至於無條可依之事,則由中書門下宰執主導決策,三司備顧問並奉行指揮。由於中書門下宰執不參與三司法條編修,且缺乏財政數據處理能力,故既難充分把握條法內容,決策尤依賴三司提供的信息與分析結果,加之二者互無統屬關係,彼此缺乏有效溝通機制,上述分工體系中存在權能"錯位"的可能。至北宋中葉,隨著"無條"之事與軍國要務增多,三司與中書門下宰執間的權能"錯位"問題逐漸顯露,影響了國家財政管理的效率及合理性。自宋仁宗後期,士大夫多建議加強宰執的財政信息獲取、分析能力,在此基礎上理順宰執、三司的分工與權能關係。這一主張,至熙寧新政展開,方得逐步落實。但中樞決策層與行政部門分工中的權能關係,仍存在難以完全消弭的問題。
「社祭」傳統與「薩瑪」壇祠——都柳江流域的村寨空間、生計變遷與國家制度黃瑜;45-61+205頁
"社祭"是中國上古延續至今的農業祭祀傳統,而祭祀地方神靈"薩瑪"(sax mags)的壇祠是都柳江流域"侗苗"人群最為重要的"村寨空間"象徵。通過田野調查與文獻梳理,發現祭祀"薩瑪"壇祠的形制在都柳江流域呈現出空間形態上的演變,明清以來逐步與"社祭"傳統相融合,折射出都柳江"侗苗"村寨社會兩種層次的"歷史"演變:一層是人與自然互動而產生的生計方式變遷,即"侗苗"人群在高山與平壩之間遷徙與定居的"村寨"建構過程;另一層是定居的"村寨"居民與明清王朝國家在戶籍登記及禮儀制度等社會控制層面上的"互動"隱喻。這兩重"歷史"表徵與都柳江地域社會進入王朝國家疆域的歷史進程互為表裡,更反映出"中國"歷史在明清時期都柳江流域村寨生活中的"演進"形態——在村寨空間和民眾信仰上產生的結構性變遷。
組建國防最高委員會秘書廳——蔣介石對汪精衛叛逃的制度因應張燚明;62-75+205頁
抗日戰爭伊始成立的國防最高會議存在的制度性缺陷,致使副主席汪精衛在法理上和實際運作中都具有和主席蔣介石近乎等同的權力。汪精衛離渝叛逃後,蔣介石立即創建國防最高委員會,並授意秘書長張群組建國防最高委員會秘書廳。張群為蔣介石延攬一批擁有留學背景、曾在大學任教、從政經驗豐富的幕僚人員。秘書廳在戰時政治運作中,肩負起協調戰時黨政軍各機構的重任,充分響應蔣介石的制度安排與集權需求。
「中國的根本問題在於自己」:美國媒體對20世紀20年代中國局勢的解讀王笛;76-88+205-206頁
20世紀20年代,中國基本沒有面臨嚴重的外患,還收回了山東的主權,近代所籤訂的不平等條約也不斷地得到修改和廢除,也就是說國際局勢出現了對中國非常有利的改變,這是中國走向富強難得的機遇。然而不幸的是,中國國內政治仍然是一團混亂,軍閥混戰給中國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所以這個時候,真正的問題實際上在中國的內部。這種局面下的中國外交,在世界舞臺上能有多大的活動餘地,能夠在外交的鬥爭中為保障中國利益做多少事情,都是非常不容樂觀的,這也是中國在國際上得不到尊重的原因之一。本文依據五四運動以後美國媒體對中國問題的報導以及對中國局勢的分析,來考察西方對20世紀20年代中國的認識,討論美國媒體對中國內政的看法,對當時各種政治派別的態度,以及它們對中國未來的預測和思考。這些媒體報導和新聞分析為我們理解20世紀20年代中國的政治演變,提供了一個不同的視角和珍貴的資料。
文學研究「瘋狂科學家」的三宗罪:19世紀科學小說中的思想辯論與文化競爭蕭莎;89-103+206頁
1818年出版的英國小說《弗蘭肯斯坦》直到21世紀仍是英語世界知名度最高、影響最大的科學題材作品,躲在幽閉密室造出恐怖怪物的同名主人公至今仍是文學研究領域論述最多的科學意象,這與現當代西方對科學的依賴和尊崇形成頗有意味的反差。通過重讀19世紀科學小說,將小說中的系列"瘋狂科學家"所背負的種種"罪責"放置於19世紀英國的智識語境和社會意識形態背景下考察,分析19世紀現代科學獨立所導致的英國知識—社會權力變局給文學家們帶來的思考和焦慮,討論"瘋狂科學家"這一文學形象虛構作為一種思想辯論手法和知識—權力建構活動對社會觀念的塑造和影響。
賦體衰微與宋賦新變——以歐陽修賦的體制源流為例葉露;104-112+206頁
賦體自《騷》體演化為大賦、駢賦直到律賦,屢變愈下,及宋人為之,鮮能追踵前代,唯於唐代律賦之後開創文賦一體,對於賦體源流遞變的考察而言,也是不可或缺的歷史階段。歐陽修作為宋代詩文革新的領袖,其賦作足以影響一代風氣,尤於體制源流,典型地反映宋賦的新變。歐陽修賦作24篇,可以確定其中官題賦11篇為律賦,《黃楊樹子賦》為駢賦,《秋聲賦》為文賦,《哭女師》《述夢賦》為騷體賦,《螟賦》為荀賦,唯無大賦繼承。其他諸篇雜用諸體句式,未可指明一體,總體上由體物言情變為即物議論,賦題既小,且為短制,受唐宋古文寫作的影響,具有泛文賦的傾向。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賦體的演化,延續其脈,但缺乏賦之一體的嚴謹傳承與認真創製,顯示賦體的衰微。
明前期臺閣詩學與《詩經》傳統馬昕;113-125+206-207頁
在明永樂至弘治近百年間,臺閣詩學佔據了詩壇的主導地位。在其前期亦即永樂至宣德時期,以楊士奇、梁潛、金幼孜等為代表的臺閣詩人將《詩經》從高閣之上的"遠傳統"轉變為切近現實的"近傳統",使之成為建構其詩學體系的核心力量,做出了中國詩學史上一次有益的嘗試。具體而言,超越唐宋、凌駕漢魏、直追三代的自信心理,造成了臺閣體詩人對《詩經》的極端化追捧;"夙夜匪解,以事一人"的公卿大夫心態,激發了他們對春秋賦詩傳統的效仿與模擬;教化萬民以成就盛世的使命感,引導著他們從"性情之正"發展出"性情之真"與"自然意趣";對"治世之音"的追求,形成了他們"鳴一代之盛"的當代意識。到臺閣詩學發展後期亦即成化至弘治時期,程敏政、李東陽等人對臺閣詩學加以改造,繼承《詩經》的"諷諫"說,從而實現臺閣詩學中的美刺均衡;凸顯《詩經》相比於其餘諸經的本質差別,從而提高詩區別於文的抒情價值;在對《詩經》的尊奉上有所鬆動,對後世詩格更顯包容,從而為復古詩學的出現完成了必要的鋪墊。
民國古典文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羅劍波;126-134+207頁
民國時期是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現代化的肇始期與重要轉型期。對於這一時期的相關研究成果,學界早有關注,且在文獻彙編、目錄索引編制及理論研究與學術史回顧方面,均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較大的成績。踵武前賢,接下來的工作,應當在更全面、系統、規範的文獻梳理、釐定基礎上,來總結、確定民國古典文學研究的基本特徵、理論價值與當下意義。
哲學研究氣化、形化與德化——周敦頤太極圖再論唐文明;135-155+207頁
太極圖的五層圈分別對應於太極、天道、地道、人道和萬物化生之道。第一層圈表徵太極本體,是天地之心與天地之理的結合;第二層圈表徵天道,即萬物通過氣化而初生;第三層圈表徵地道,即萬物通過形化而再生;第四層圈表徵人道,即人類文明的開端與確立,即肇始於伏羲而完成於孔子的人文挺立過程;第五層圈表徵一個可能被人文力量所轉化的宇宙,一個盛德之下才可能有的大業。通過衡之於《易》、核之於《太極圖說》、驗之於《通書》,並比之於《太極解義》,我們可以證成這一觀點。
中國思想中「真理」之闕及其文化意義周建漳; 156-166+207-208頁
中國哲學中是否有真理概念不是一個單純的事實判斷問題,關鍵是對"真理"及其"有無"實質的具體分析與闡釋。在西方哲學中,"真理"及其核心地位折射出希臘哲學認識中心取向、純粹理論思辨的精神追求與競爭性文化品格及其二值邏輯前提。作為中國哲學中"真"的對位概念,"道"的實用理性特性與"並行不悖"的邏輯品格與西方哲學大異其趣。準此,陳漢生所提出的中國哲學中並無"真理"概念的位置不但可以由漢語中真理"這個詞"(包括同義詞)的缺乏得到印證,更可以由中國傳統反映在"道"概念上的實用理性品格及漢語世界中實無"叫真"語用"這回事"獲得理論解釋和論證,後者與"語法、邏輯、修辭"西方"三藝"在中文世界的闕如恰成映照。在中西哲學的"雙向格義"中,中國哲學中"真理"之闕得以證成,其文化意義得以彰顯。
現代中國哲學家哲學方法論溯源及其自覺高海波;167-173+208頁
現代中國哲學是在東西方哲學交匯的背景下產生的,受西方哲學影響,現代中國哲學家在進行哲學史研究、從事哲學創作、思想文化改造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哲學方法論的重要意義,很多哲學家都有明確的方法論自覺。他們的方法論,既受西方哲學方法影響,同時也有某些中國傳統哲學方法的特色。有些現代哲學家試圖融合中國與西方的哲學方法,建立更具有包容性的哲學方法。在其中,邏輯分析法、實驗主義方法、辯證法受到了現代中國哲學家的特別關注,直覺方法因其與中國傳統哲學的親近性,也引起了某些現代中國哲學家的重視。這些共同構成了現代中國哲學家方法論討論與建構的主要內容。
清華國學院與現代學術趙元任的哈佛大學成績單——兼論其中的「科學史」課程曾點;167-173+208頁
趙元任是著名的語言學家,也是清華學校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之一。他於1910年夏通過考試取得了庚款留美生的資格,隨即赴美留學,並先後在康奈爾大學和哈佛大學學習。關於趙元任的研究已十分豐富,但他在美留學時的學習情況仍不十分清晰。趙元任的哈佛大學成績單表明,他在美留學期間,不僅學習了大量人文課程,而且學習了很多科學即科學史課程,這使趙元任具有了極為全面深厚的科學素養。趙元任把科學與人文兩種文化融匯貫通,把科學作為構建人文文化的重要資源,因此,他享有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的美譽。
「可視語音」:漢字革命與字母普遍主義在中國鍾雨柔;190-203+208頁
漢字革命是20世紀中國文化與文學革命的重要一環。作為漢字革命的開端,羅馬化運動標誌著語音中心主義和字母普遍主義在中國的發生。本文以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趙元任的羅馬化工作為線索,重審廢除漢字的激進主張的理論源流、跨國際發展,以及隨之帶來的技術化書寫觀的結果。一方面,漢字字母化的進程高度契合殖民全世界的語音中心主義。另一方面,羅馬化運動以支持改用拉丁羅馬字母為前提,在追求可視語音,並與先進聲音複製技術碰撞的過程中,出人意料地否定了字母普遍主義,提示重新思考書寫意義的必要。
附:投稿須知
《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投 稿 須 知
一、本刊簡介
《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由清華大學主辦,是首批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入選「教育部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名刊工程」,「中國高校系列專業期刊」成員單位。
二、注意事項
本刊主要刊發文史哲方面的研究論文,兼及經濟學、法學、社會學等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尤其歡迎實證性、理論性以及跨文化、跨學科的研究成果。在各學科欄目之外,還開設了 「清華國學院與當代學術」「期刊與評價」「文獻與考辨」「國情研究」「經濟與社會」「全球史研究」「討論與評議」等交叉學科的欄目,歡迎賜稿或薦稿。
本刊實行專家匿名審稿制度,不論資排輩,無內外之別,高水平稿件將從快發表,稿酬從優。本刊設立「百盛-清華學報優秀論文獎」,每兩年在本刊發表的文章中遴選十餘篇優秀論文,予以獎勵。
所投稿件須或推薦稿件須為作者獨立研究完成之作品,對他人智慧財產權有充分尊重,無任何違法、違紀和違反學術道德的內容。
來稿內容要求具有學術性, 能反映當前人文和社會科學研究領域中的新成果。文章應主題突出,論點明確 ,層次清楚,論據可靠,字數不限。稿件文責自負,本刊編輯部有改動或調整文字的權力,作者若不同意修改,請事先聲明。
作者保證論文不洩漏國家秘密。若發生洩密問題,一切責任由作者承擔。論文如果為涉密科研項目資助產出論文,作者須提交所在單位的保密審批意見。
本刊謝絕紙質來稿,請一律以Word文件格式通過投稿平臺上傳,請勿向聯繫郵箱投遞稿件,投稿請自留底稿。謝絕一稿多投,三個月內若收不到用稿通知,可自行處理。
三、撰寫要求
(一)論文書寫順序
論文的書寫順序為:中文題目,作者署名,中文摘要與關鍵詞,基金項目,作者簡介,正文,參考文獻,英文題目,英文作者署名,英文摘要,作者聯繫方式。
(二)題目
題目應能準確概括文章內容,英文標題內容應與中文標題相應。
(三)作者
署名一般不超過4人,順序由作者自定,各作者之間以空格分隔。英文名順序應與中文相同。中國作者姓名應用漢語拼音:例如:Yang Nianqun。作者簡介包括姓名、機構,機構應寫正式全稱,不用簡稱,其後在圓括號內標明城市名、郵政編碼。多個機構的情況下,不同機構之間以「、」分隔。請在文末附上作者聯繫方式,包括詳細通訊地址、郵編、聯繫電話、Email等。若有多個作者,或作者聯繫不便,請指定一位聯繫人。
(四)摘要與關鍵詞
摘要以300字左右為宜,獨立成篇,不分段,意義完整;用第三人稱撰寫,要求完整準確地概括文章的實質性內容,不用「本文」「作者 」等詞語。英文摘要內容應與中文摘要的內容相應,不少於200個英文單詞。關鍵詞一般為3-6個,不同關鍵詞之間用「;」分隔。
(五)基金項目
基金項目論文請註明資助基金的正式名稱,並在圓括號內註明其項目編號,多項基金項目應依次列出,其間以分號「;」隔開。
(六)各級標題
正文層次標題應簡短明確,題末不用標點符號。各層次標題依次用漢字數字、加括號的漢字數字、阿拉伯數字、加括號的阿拉伯數字,如「一、」「(一)」「1.」「(1)」 等。
(七)圖、表
能用文字表達清楚的內容,儘量不用圖和表,如用圖表,則在文中不重複其數據,但需摘述其主要內容並進行分析。圖表隨文編排,先見文字後見圖表,要有圖號和表號,並在文章標出。圖題和表題分別用小5號黑體字書寫。手繪插圖墨色要重,線條要清晰、圓滑、均勻,主線與輔線分明。照片要求清晰,層次分明。表格一般用三線表,上方應有表序、表題,表的欄目中量名稱或量符號/量單位應齊全,表中內容用小5號宋體字書寫。為了保證印刷效果,請提供tif格式圖文件,解析度600像素。
(八)文獻注釋規範
須符合「《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文獻引證技術規範」要求,詳見本刊投稿平臺的下載中心。
(九)投稿平臺:http://qhdz.cbpt.cnki.net。
信息來源: 《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官網
編輯 | 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