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上校軍官竟然幹了這事……!

2021-02-18 微微風徐徐來

1966-1977年初,雲南獨立師司政後機關駐紮在昆明西郊小虹山;1977年春節後,師機關全體移防思茅;1979年初開赴金平出境作戰,戰後改編為陸軍第33師;1985年底百萬大裁軍,中央軍委下令撤銷33師建制,這個部隊成為歷史。

在時任副師長孫汝明領導下,1986年初,全師精簡整編任務圓滿完成。多年來在一個大院裡「同吃一鍋飯,同唱一支曲」的戰友們,從此各奔東西,踏上了人生後半段的漫漫旅程……

本文要說的是,大家十分熟悉的機關行政管理員楊存文,後來官至成都軍區某工程處上校處長,這並不出奇。讓戰友們深感意外的是,從正團級崗位上退休的他,日後憑藉著在部隊裡錘鍊的那股子韌勁,竟成就了另一番輝煌的事業!

楊存文,1951年3月出生,1968年初應徵入伍,長我一歲,早我一年穿上軍裝。也許註定他這一生與後勤工作分不開,新兵時就分去雲南省軍區尋甸農場當通訊員,為場部和連隊收發信件。尋甸農場雖然姓「軍」,但每天做的事情與周邊農民勞作沒有多大差異,就是種莊稼。農場具體的生產和管理,省軍區全權交由屬下的獨立師負責。與農民不同的是,輪換進駐農場的連隊,除了搞好農業生產之外,還要開展必要的政治教育和軍事訓練。存文兄是地道的雲南人,其家鄉祿豐縣碧城鎮永安街村,兄弟6人,他排行第二。與同年代大多數人一樣,存文的童年、少年時期物資匱乏,家境清貧,生活艱苦,但家中老輩代代相傳的不懼困難、勤儉持家、頑強生活的傳統,深深烙進了他的心靈,影響了他的一生。祖母操持家務幹練,講求規矩,農活也很在行;父親做過生產隊大隊長,務農踏實,性情豪爽;母親刻苦勤奮,入了黨,在家鄉一個國營食堂擔任負責人。有道是:「栽什麼樹苗結什麼果,撒什麼種子開什麼花」。榜樣力量是無窮的,成長在這個樸實家庭裡的存文,從小就立志做一個有作為的人。(楊存文一人當兵全家光榮)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初中時,為減輕父母經濟負擔,存文邀約了幾個同學,利用假日一起勤工儉學。靠山吃山,他們翻山越嶺進到大山裡,在山梁上或石頭縫裡挖黃連根,雙手時常被黃連刺和碎石劃破流血而全然不顧。採回來的黃連根,須砍成一寸長短放在大瓦缸裡浸泡,10多天後,將析出沉澱的黃連粉用紗布過濾收集,經過晾曬成黃連粉塊。堅持了一年多,把集到一定量的黃連粉塊拿到40公裡外的集市上賣掉了。辛苦勞動得到了回報,每個同學分得60多元錢。別小看這些錢,這可是當時一個普通工人近2個月的工資啊!激動的同學們把千辛萬苦換來的錢都用在了讀書上面。

在部隊農場裡,通訊員每天除了收發信件外,還要參加生產勞動。對這份工作,存文也曾經困惑過,因為當兵前就很熟悉農活,經常與鋤頭、鐮刀等農具打交道,當兵後還整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似乎沒有什麼出息。但是,存文沒有打退堂鼓,而是暗下決心在平淡無奇的生活中磨練自己的意志,修煉自己的品格,發誓在平凡中幹出不平凡。所以,每天只要看得見的工作,他不計較份內份外,總是肯出力流汗去做。當別人勸他不要太勞累時,存文總是回答:「年輕人的力氣就像舀不幹的井水」。好苗子,就能茁壯成長;好青年,離不開黨的培養。入伍第二年,追求進步的存文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我和存文相識於1969年。那時,我在雲南獨立師政治部文化科當放映員,師部電影組每月都要去尋甸農場放電影,當晚就住在農場場部,一來二去,我們就認識了。後來,師司令部管理科瞄上了勤快、機靈又好學的存文。1970年1月,他被調到管理科當文書,緊接著被提拔為管文秘、檔案的書記(排級幹部),後又任出納、行政管理員。這樣,我們天天在一個球場上出早操,在一個大樓內辦公,在一個食堂裡吃飯,有時還在一個禮堂開大會,朝夕相處的我們增進了了解,進一步加深了友情。(1960年代末  昆明小虹山 獨立師師部)1979年2月19日,獨立師前線指揮部一個臨時小分隊,在師偵察科王理明科長帶領下,迅速越過邊境線進入越南。我們巡走在地形複雜的劉發煙和馬鹿塘地區,勘選師前指前移的位置。當時,我師步兵團攻破敵人的前沿陣地不久,被殲滅敵人的屍首有的還來不及處理,被打散後躲進樹林裡或草叢中的敵人還沒有徹底清除,這些漏網之魚瞅準機會打打冷槍,安放幾顆地雷,不斷給我軍製造些小麻煩。

途中,機智的存文在山路邊發現一枚蘇制化學雷,馬上招呼同行的工兵引爆了,地上瞬間被炸出一個坑,可見這顆雷的威力。在掩埋一具斃敵屍首時,他不怕腐臭,親手從敵彈袋裡掏出幾粒子彈,看見敵兵身背一個底部套著飯盒的軍用水壺,就邊取下邊說,「這個攜帶方便,比用碗好」,那時就體現出他對單兵裝備細節的關注。在平頂山戰壕裡,我們目睹了我師97團勇士們正在激戰551高地,躲過了敵遊動炮從夫當山射來的炮彈;選定師前指無名高地後,我們立即在半山腰挖藏身洞,迎接前指首長到來;幾天後,敵人燃燒彈引起無名高地山火,威脅著指揮部的安全,我們在師參謀長帶領下,與直屬隊部分幹戰一起,將熊熊烈火撲滅……經過這次血與火的考驗,戰友這個崇高的稱呼,在我和存文之間有了更深一層的含義。(前排右三 楊存文、中排左一 筆者)1980年代,中國開始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培根「知識就是力量」的名言廣為流傳,深入人心。存文兄激流勇進。在蒼山腳下洱海之濱補習文化,取得高中文憑;在解放軍最高學府北京後勤學院(國防大學後勤系列前身)學習車輛運輸與後勤管理專業知識;閒不住的他還利用假日時間去學習服裝裁剪知識、烹飪技能……

學以致用。1984年老山、者陰山防禦作戰時,已升任33師運輸科長(副團職)的存文,在組織指揮車輛運送炮兵團和工兵分隊上前線和班師回營中,往返數千裡安全準時,出色完成了任務。從軍30餘年,存文三次建功。1975年參與處理突發事件中表現突出,榮立三等功一次;1977年獨立師從昆明調防思茅,存文參與師機關後勤組織工作,具體操作細緻落實到位,又榮立三等功一次;1979年參加對越自衛還擊戰,不懼艱險,圓滿完成擔負的任務,再榮立三等功一次。

1977年10月某天,思茅營區的師機關人員按常規出早操。一些動作快出來早的機關幹部,沒有看見往天早就站在球場上等候大家的領操幹部。原來,昨天是存文兄的大婚日子,晚上在司令部會議室舉行簡樸的婚禮後,新人入洞房,共歡花燭夜,第二天放個小假也是人之常情。話音剛落,只見存文腰系武裝帶,精神抖擻地出現在大家面前,並發出響亮的口令:「立正-向右看齊-向前看-稍息-立正」,然後轉身跑步到隊伍側面,舉手向師司令部趙守才副參謀長敬禮:參加過解放戰爭的趙副參謀長,性格開朗隨和,他回禮後,並沒有馬上下令,而是微笑著用大夥熟悉的山西口音調侃道:隨即,楊管理員帶著大夥跑步前進了,「一二三四……」那鏗鏘有力的口號又在操場上空響了起來。

1978年某月,我師「揭批查運動」還在進行中,學習文件和報刊社論是經常性的事情。

一次學習時,存文順口讀了報紙上的一篇文章,其中有一段話的大意是,「動輒發火罵人的領導,是能力不強的表現」。誰知,有人在一份情況報告裡,以此為內容寫了「個別人對新來的師長不滿,議論說水平低」的文字。師長看了這份報告,很是憤怒,就問寫報告的人,此話是誰說的?師長就讓司令部把正在700公裡外地探親的存文叫回了思茅。在機關全體幹部大會上,師長叫楊存文站起來,劈頭蓋臉批了一通,讓他說清楚為什麼對領導不滿。存文一臉懵逼,無從辯解,沒有吭一聲氣,被罰站了3個小時。1987年,存文兄調任31師軍需科長。雖然還在野戰部隊工作,但「百萬大裁軍」的大勢所趨,存文從一線退到了精簡整編二線,軍旅生涯出現了重要轉折。在負責安置轉業幹部和退伍戰士的同時,他還擔任師生產經營辦主任,參與了軍專茅臺酒廠,下關南詔賓館、酒店,軍人家屬工廠、餐廳,蘭坪礦山和金屬選廠,瑞麗玉石商號等軍辦經濟實體的管理工作,仕途的窗戶基本關上了,一扇新的大門卻向存文敞開了。正是在管理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中,存文學到了許多新知識,積累了不少從商經驗,這為他後來幹成一番新的事業打下了基礎。1990年代起始,在不長的時間裡,存文幹成了三件大事:

實行改革開放十多年後,「路通財通」的理念在南疆發酵,雲南的道路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掀起熱潮,國防公路的建設也加快了步伐。

1989年3月,存文調成都軍區後勤部駐昆辦事處工程處工作,任職副處長。他很快投入到為邊疆經濟發展建功立業的新戰場,至2003年,先後參與完成的工程有:

昆明東風路延長線

西昌路

原昆明經濟技術開發區主幹道和9號路、11號路

昆明新民航路(關上立交橋至小石壩段)

楚大公路(楚雄沙橋至大理天申堂)

安楚公路

昆玉公路(昆明明波至玉溪狗攆段)

昭通213國道崑曲線

中甸(香格裡拉)214國道

中甸(香格裡拉)白水臺20公裡公路

德欽縣城、維西縣城瀝青混凝路

維西縣大橋

中甸縣政府辦公大樓

中甸衝江河電站、吉仁河電站等電站的飲水建設工程……

在參與這些工程的施工與管理中,存文學中幹,幹中學,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專業能力快速提高,獲得了總後勤部評定的工程師職稱、國家建設部建築業司頒發的施工企業項目經理合格證書。他的才幹和貢獻得到上級的肯定,由副團職升為正團職,授予陸軍上校軍銜。

地處西南邊陲素有地質博物館之稱的雲南省,許多地方地勢十分險峻,而公路建設大都在高山峽谷、大江大河之間進行。工程建設者和施工管理者時時身臨其間,危險無所不在,這既檢驗設計和施工技術是否合格,又考驗從業者的心理素質是否過硬,意志是否堅定。

工程後期集中在中甸縣域進行,條件尤其艱苦,存文在這裡堅持了整整4年。他不愧是兩次參戰,吃得苦、耐得勞、碰得硬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軍人,在施工管理中,不畏艱險,靠前指揮,嚴控工程質量關,經常奔忙在生產一線。

一次,為處理工程急需解決的一個難題,親自駕車往返千餘公裡接人,途經一段冰雪路時,轎車不聽駛喚打滑了,幸好輪子滾進了路邊排水溝卡住了,未造成重大事故。當車上的人出來往下一看,路外是懸崖峭壁,下面是奔騰怒號的金沙江,個個驚嚇萬分,脊背陣陣發涼。1988年6月,31師運輸科長任上的存文兄,在執行任務時不幸遭遇車禍,腰椎受了重傷,整個下半身動不了,小半年裡完全靠輪椅來移動身體,被評為二等甲級殘疾。精心的救治,頑強的意志力和堅持不懈的康復活動,存文不僅可以站起來自由地行走了,而且被成都軍區後勤部駐昆辦事處當作寶貝調走了,參與修築道路一幹就是十幾年。1999年8月,考慮到存文長期從事艱苦工作,身體又有殘疾,妻子也有重病,部隊批准他退休,不久移交地方民政部門,安置在昆明市安寧幹休所修養。2002年初,一次偶然的機會,把存文帶進了一片新天地。一天,在安寧修養的存文,攜妻子趙付芝到安寧溫泉旅遊區遊覽時,進入到一個休閒園。閒聊中,得知經營者每年虧損2萬多元,無心繼續經營,正物色有意者來承租。經認真考察,存文發現此處空氣清新,環境怡人,車來車往方便,園內空間較大,是個搞餐飲休閒業的理想場地。他以軍人的敏銳性和長期後勤工作歷練的眼光,判定眼前的蕭條破敗,主要是經營管理不善造成的。夫妻二人慎重商量後,決定接手幹。存文說,這可不是他們一時興起的心血來潮,因為他們具有三個硬條件:一是有點本錢。多年參與修路賺了點錢,加上平時省吃儉用節省下來的錢,可以用於投資創業。二是存文做了多年的管理工作,在部隊管後勤企業時還給師裡創造了年利潤45萬元的佳績,積累了一些經商辦企業的成功經驗。第三個條件最重要,那就是他們懂飲食業這一行啊!存文十一二歲時,全家七八口人的飯菜他一人都應付得了,手腳很麻利。1970年代初,曾被師管理科派到昆明市等級最高的雲南飯店學烹飪,學成考試時,在兩個菜譜規定動作和三個菜譜自選動作中,他的「八寶雞」和「四喜湯圓」特別出彩,贏得考官們的一致稱讚,獲得了三級廚師資格證。

而妻子趙付芝退休前,在溫泉賓館從事過餐飲服務,熟悉這個行業的流程,接待過昆明軍區、成都軍區、西藏軍區的客人,還接待過全國政協副主席楊汝岱一行,也是見過大世面的人。承租後,夫妻二人立即展開了園區的規劃和建設。他們傾囊投入,裝修餐廳和娛樂室,擴建花園種上成片牡丹花,新建水池,整修魚塘,很快,園區環境面貌煥然一新。還闢出一塊地,專門養殖土豬、土雞、大鵝、馬鹿、鴕鳥等畜禽,種植蔬菜,保證了食材的特色、安全、綠色、環保。當爭奇鬥豔的朵朵牡丹花盛開之時,園內熱烈祥和,花開富貴,他們順勢把這個農家樂命名為「牡丹休閒園」。

經營上,存文夫妻倆分工明確,付芝管餐飲服務,存文負責營銷接待和烹飪特色菜餚。他們推出的農家菜餚、登高望遠、垂釣養性、竹排蕩漾、棋牌娛樂、篝火晚會等項目,貨真價實,衛生實惠,引得四方客人蜂擁而至。來客食得開心,玩得痛快,慕名而來,滿足而歸,在這裡獲得了超值的口腹享受和精神愉悅。
開始時,餐廳只設了七八張桌子,很快就賓客盈門,猛然發展到幾十張,鼎盛時有七八十桌食客,有時還要臨時加桌才能滿足需要。一時間,休閒園名聲四播,有外省客人到昆明剛下飛機就電話訂餐,甚至還有從國外來的人到了安寧,都選擇到休閒園用餐和休息。要說休閒園的特色食品,有名氣的如祿豐的清代燒豬、祿勸的土法醃肉、煙燻火腿、本鄉風味的水豆花、洋芋燜飯、紅燒鴕鳥肉等,還有名冠天下的雲南多品種野生菌,其炒、燉、炸、釀烹調出的山珍美味,令入口食客一輩子難忘。正是:「天下美食何其多,最難忘安寧牡丹園蕁麻鍋」。2002年7月下旬,我和妻子從廣州回昆明西山區省親期間,與戰友李家萬夫婦、張嘉凱夫婦、宋真雲夫婦、陳大銀夫婦,戰友張振峰、王雲貴等去到存文的休閒園,大家有幸親口品嘗了存文夫婦精心製作的美味佳餚。多年後,我妻子回憶起這段往事來,還回味無窮,對那頓飯菜的食材和烹飪手藝依然稱讚有加。存文夫婦實實在在用心打造的這間休閒園,紅紅火火經營了十來年時間,一些戰友和當地農家子弟、鄉親20多人也舒心地在這裡就業。後來,因開辦醫院太牽扯精力,實在是顧及不過來,他們不得不忍痛放棄了休閒園的承租。2019年7月23日,我和妻子一早從昆明出發,前往武定忠愛醫院,去會自牡丹休閒園分別後已有17年未見面的老戰友楊存文。存文兄在醫院正門迎接我們。我們先到住院部看望了存文91歲高齡的老母親,老人家突發腦梗住院,已度過了危險期,雖還在臥床休息,但在存文幾兄弟的精心照料下,身體恢復得不錯,說話很有精神氣,我們祝福楊媽媽早日康復。在存文引導下,我們逐層逐室參觀了他創辦的這間深受百姓喜愛的忠愛醫院。

存文說,他之所以「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辦起了醫院,緣由有三個:一是那年他出車禍在醫院待了好幾個月,後來妻子得了癌症又好幾年離不開醫院,兩口子傷好病癒後,就對救死扶傷的醫院產生了感情。二是兒子原本要去從戎當兵的,因為那時父母傷病而不得不放棄理想,選擇了邊照顧父母邊就近學習的生活。為讓兒子所學的醫院管理專業知識能順利派上用場,也促使他們走上了創辦醫院這條路。三是在安寧溫泉開辦的牡丹休閒園有不錯的盈利,有能力成為辦醫院投資的一個股東。存文創辦的第一間醫院在祿勸縣,是股份制的祿勸忠愛醫院,2005年春天亮出的招牌。萬事開頭難,主要難在資金,但由於有休閒園的盈利不斷注入醫院,3年後,醫院終於走上了正常運轉的軌道,發展成為民營二級綜合醫院,並躋身昆明市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定點醫院。忠愛醫院成為以祿勸縣為中心,服務半徑擴展至富民縣、尋甸縣、武定縣和祿豐縣,為人民群眾求醫問藥提供的可信賴場所,連續多年被評為「昆明地區十佳民營醫院」。(存文領我們夫婦參觀祿勸忠愛醫院)存文兄作為忠愛醫院董事長,眼光自然要長遠些。他根據這個地區人民群眾的實際需求,為彌補地域醫療資源和服務不足的短板,決定輸出忠愛醫院的管理模式,遂聯合新老股東成功收購了武定中醫院,於2009年1月成立了股份制的武定忠愛醫院,並實行集團化管理。運行幾年後,由於祿勸縣和武定縣分屬不同地級市,兩地政策有差異,兩間醫院在擴建中遇到了新情況,如果再實行統一管理,必然會出現影響發展的新問題。存文與股東們商量後達成一致意見,果斷將祿勸、武定兩間醫院進行分離改制,從而使各自成為產權明晰、管理有序、自我約束、充滿生機活力的民事主體,維護了股東權益,更有利於醫院良性運作,從而能更好地為患者解除疾苦,為社會做出貢獻。存文介紹,武定忠愛醫院改制後,股東投資8000多萬元,建築面積擴大至20000多平方米,改善了經營管理,醫院3年走出困局。經過10年奮鬥,當初那個年年虧損、舉步維艱,只有20多人的縣中醫院已華麗轉身,發展為床位500多張,工作人員340多人的二級乙等中醫(綜合)醫院,在履行救死扶傷,扶危濟困責任的同時,創出了年經濟收入7000多萬元的好業績,實現了可持續發展。存文自豪地說,忠愛醫院真正做到了「以病人為中心,以質量求發展,堅持誠信為本,服務至上」的辦院宗旨,實現了建院之初作出的讓「政府放心、百姓滿意、同行認可」的莊嚴承諾!目前,正圍繞著以精湛技術、先進設備、合理費用更好地服務患者的目標,力爭早日把武定忠愛醫院建成優質品牌醫院。講到兒子,存文滿臉欣慰。他說,兒子傳承了熱情、善良、謙和、踏實、努力的家風,工作上勤奮、好學,吃苦在前,有親和力;生活上尊敬長輩,團結同事,熱愛生活,充滿激情。數年前,兒子走上醫院領導崗位後,把踏實、嚴謹的管理才幹創造性地運用到醫院實際工作中,醫院治療服務能力一年更比一年強。政府衛健行政主管部門的領導,經過了從不了解,到認識,到誇獎,到重視的過程,這當中無不凝聚著他們的辛苦、付出與擔當!

對於未來,現在擔任武定忠愛醫院顧問的存文還有新的憧憬。他希望條件成熟時,醫院可進一步提升功能,辦成「醫康養」於一體的新型醫療機構。 

看著眼前這位年近七旬的老戰友,幹事業的勁頭還那麼足,我由衷地佩服。但不忘提醒他要保重身體,畢竟年齡不饒人,何況還曾經受過重傷。
存文說,前段體重超標明顯,為減輕負擔,每天早晨到醫院旁邊的西和溼地公園鍛鍊,圍繞著綠道繞圈跑步,一圈1公裡,一次跑10公裡。堅持數月後,正向標準體重靠近,精氣神更好了。為了讓我們也體會在優美環境裡鍛鍊身體的快樂,存文還帶我們去溼地公園走了一圈。

轉眼到了庚子年。這個春節,中國人民過得史無前例,絕大多數人窩在家裡哪兒也不能去,只有那些仁心大愛、重任負肩、敢於逆行的白衣勇士們,在黨和政府指揮下,每時每刻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作生死搏鬥,英雄業績感天動地,可歌可泣!他(她)們成為這個冬春交替季節裡最壯美的畫卷。抬頭看見掛曆,驀然發現明天2月17日,這是我和存文等戰友參加對越自衛還擊戰41周年紀念日。我想,現在的武定忠愛醫院與其他許許多多的醫院一樣,應該也非常忙碌吧,遂拿起手機撥通了存文的電話。果然,遠在雲南省楚雄州武定縣的他,此刻正在醫院裡巡視,以確保各項防控疫情的措施精準到位。

存文在電話那頭說,忠愛醫院雖不是指定的抗疫第一線定點醫院,但保護生命健康,疫情就是命令,防控責任重如山。與往常相比,忠愛醫院目前要做更多的工作,付出更大的精力。有著半個世紀黨齡的存文,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初心,銘記共產黨員的使命,退休不褪色,衝闖精神不減當年,又在防疫一線忙開了。在他帶領下,武定忠愛醫院100人的大名和指印,莊嚴地落在了請戰書上,他們向黨表露了聽從召喚,堅決打贏疫情阻擊戰的決心。

存文告訴我,由於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防疫措施及時有力,到目前為止,武定全縣沒有一例新冠肺炎患者。聽到這個消息,電話這頭的我,真為老戰友所在地區無感染者而高興,殷切期待中華民族早日度過這場突如其來的巨大危機!籍此文,向戰鬥在抗疫重鎮和前沿的英雄們致敬!向辛苦開展防控工作的所有人致敬!也祝願我的戰友及家人安康吉祥!

相關焦點

  • 現役少校詳解軍官職業化新政:想復員好走,想長幹有路
    我是一個在軍改浪潮裡隨波逐流的專業技術少校軍官。想幹事的時候,遇到了「流毒」時代;想轉業的時候,苦於沒有名額;想自主擇業的時候,軍齡年限不夠;終於符合自主擇業條件了,卻又變成了逐月領取退役金……唯一的運氣,就是想穿軍裝的時候給了自己穿軍裝的機會。原以為是幸運的開始,現在看來,雖然趕上了工資待遇增漲,但關鍵的人生路口,卻……步步完美錯過。
  • 名校博士想要畢業竟然要幹這事?
    雖然這篇文章沒法發了,他轉念一想:隔壁的西維珀師兄都要寫畢業論文了,他研究了這麼久對象檢測,現在R-CNN一出來,豈不是意味著,不是針對他某一項工作,而是他博士期間的所有工作,都是垃圾?我只是損失了這一點時間,趕緊讓老師買GPU,緊跟潮流,憑我的想像力,做出一些好工作,博士畢業應該不成問題。想到這裡,艾西莫不禁微微一笑,輕輕捋了一下日漸稀疏的斜劉海。
  • 地方大學培養空軍軍官,後備軍官訓練團學員有軍銜,從少尉到上校
    眾所周知,美國空軍後備軍官訓練團(ROTC)是美國空軍設在地方大學中的軍官學校,全國148所地方大學都有空軍後備軍官訓練團,地方大學生經申請和批准成為後備軍官
  • 職業化軍官,服役方式探談
    中將以上的高級軍官要晉升,那就更苛刻了,需要過「三關」——國防部長推薦,總統提名,最後參議院審批。晉升年限方面規定:軍齡(以下皆指幹齡)4年的中尉,可升上尉;軍齡9年的上尉,可升少校;軍齡14年的少校,可升中校;軍齡21年的中校,可升上校。
  • 職業化軍官,服役方式探討.
    中將以上的高級軍官要晉升,那就更苛刻了,需要過「三關」——國防部長推薦,總統提名,最後參議院審批。晉升年限方面規定:軍齡(以下皆指幹齡)4年的中尉,可升上尉;軍齡9年的上尉,可升少校;軍齡14年的少校,可升中校;軍齡21年的中校,可升上校。
  • 軍官or士官,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經常聽到身邊的戰友對軍官和士官的對比品頭論足,軍官覺得士官的專業單一、對上對下事務少,工資也不低,可以趁年輕脫下軍裝出去闖。士官覺得軍官捧著鐵飯碗,家屬隨軍政策好,前途光明,即使幹不到將軍也可以選擇轉業,幹部這個標籤會跟隨軍官一輩子。融洽的官兵關係之間好似有了阻隔,身份這個壁壘真的不能打破麼?
  • 臺情報軍官收看CCTV後到大陸創業?這不是一個段子!
    據鳳凰衛視曝料,臺灣國安某上校在服兵役時,每天收看CCTV-7軍事節目,並負責錄像保存。結果,他在錄軍事節目的時候,順帶也看了不少農業節目,覺得大陸經濟前景很好,服完兵役就來大陸創業了。這種轉行,堪稱是最成功的跨界轉型,令很多現在仍在臺島扛槍的同事感到「羨慕嫉妒恨」!
  • 美國人對美軍評價很高,為何當軍官卻不受年輕人追捧
    但是,讚揚某行業社會貢獻大,並不等於自己想幹這行,如同某人說相親對象人挺好,卻又說缺「眼緣」,後者說白了往往是不滿意收入和顏值;認為某行業社會貢獻小,但它可能又像聞臭吃香的臭豆腐令你心旌搖曳。類似地,對太多的美國年輕人來說,律所、投行仍夠勁,軍官職業倒像溫吞水,那後者的原因何在?
  • 岡村寧次在中國最大的一次失利,損失180位軍官,誰幹的?
    他軍事生涯中打過一場最大敗仗,戰場在中國,當時死了180個軍官。到底怎麼回事,這是誰幹的?我們一探究竟。事情還得從1943年說起,當時岡村寧次在血腥鎮壓華北兩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他認為時機已經成熟,於是計劃對我軍主力進行「清剿運動」,於是把他們最高司令部去搬到了保定,並在這裡制定詳細作戰計劃。
  • 歐洲最危險的男人——奧託•斯科爾茲內上校
    僅僅一分鐘之後,這輛吉普車就觸道了盟軍敷設的地雷,引起了一場驚天動地的大爆炸,吉普車頓時四分五裂,變成了一堆廢鐵。美英士兵一窩蜂似的湧向出事的吉普車殘害。現場瀰漫著嗆人的濃煙,在吉普車碎片之間,躺臥著四肢不全的士兵屍體,他們都穿著美軍的制服。此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裡,美英士兵呆站在路旁,默然不知所措:這就是戰爭造成的悲劇,自家的弟兄竟然死於自己敷設的地雷。
  • 中國海軍「下餃子」,4年新增超一個自衛隊,美上校:無與倫比
    文/貓頭鷹茄子
  • 國軍將官軍銜泛濫,廖耀湘指揮15萬大軍,為何正式銜只是上校?
    以上校軍銜幹了一年中將的活,與國軍將官多如牛毛的印象確實相去甚遠,這又是為何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先要從國軍的軍銜制度說起。對軍官在某一階級的任職時間也做了具體規定,即「停年」制度,可以理解為升遷前所需最低任職年限。比如非戰時狀態:少尉升中尉一年半;中尉升上尉二年;上尉升少校四年;少校升中校二年;中校升上校三年;上校升少將四年。並且對軍官年齡也做了限制,超過限制年齡未獲得升遷的就要求退役。
  • 軍官哭了,軍士笑了…
    看到這樣的安置,小王也是倒吸一口冷氣,可是,小王總是擔心,三期不走,幹完四期說不好是什麼樣的形勢,萬一有個萬一,到時候沒有工作安置了咋整?這不管工作孬好,好在是有個保障啊。就在小王滿心擔憂的時候,《兵役法》修訂草案來了!
  • 一個正團職退役軍官決定去工地打工
    從軍28載,正團職軍官楊鴻,選擇了自主擇業退出現役。
  • 東部戰區陸軍52名校尉軍官、士官和文職人員齊聚3天,幹了一件事!
    文、圖 | 薛維高、李田夢丹近日,東部戰區陸軍52名校尉軍官
  • 軍官逐月領取的退役金,怎樣體現差異化?
    差異化設置逐月領取的退役金,是軍官馬上要面對的。如果此時還有人在憧憬,在期待逐月領取退役金的一致性,那不妨了解一下,未來退役金的可能設置方法,相信會有所觸動。   第一,軍銜和職務等級決定了基本係數。
  • 在中國怎麼還跪著5名日本軍官?這一跪竟然跪了75年!
    可如今日本對侵華戰爭所犯下的種種惡行卻拒不道歉,但在中國卻有5名日本軍官下跪,這一跪竟然跪了75年!在雲南省"國殤墓園"中,長眠著9168名中國抗日烈士,另外還有有一碑曰"倭冢",裡面埋著日本5個軍官,只不過這5個日本軍官並非是躺著,而是雙膝下跪。
  • 副師職上校,相當於什麼級別?轉業後享受什麼待遇?
    副師職上校,相當於什麼級別?轉業後享受什麼待遇?轉業對大多數軍官來說,離開軍營那一刻,內心是很不好受的。
  • 一個正團退役軍官決定去工地打工
    從軍28載,正團職軍官楊鴻,選擇了自主擇業退出現役。重新步入社會,他想把自己捏碎重塑,於是,他決定去工地打工。
  • 為什麼美軍校尉級軍官軍銜圖案沒有常見的槓和星?
    摘要:號稱世界第一軍事強國的美國,軍官軍銜圖案卻和大多數國家的不大一樣,特別是校尉級軍官軍銜圖案沒有其他國家所最常見的槓和星,這又是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