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中國幾代人的夢想,也是強國的象徵。
它會叫什麼名字?
在全國兩會上
全國人大代表、台州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元茂榮提交了一份建議:
「我建議以『衛溫』命名中國第一艘國產航空母艦。」
——元茂榮
衛溫為三國時東吳將領。公元230年2月吳主孫權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率1萬餘名軍士組成的艦隊,從章安(今浙江省台州市)啟程,到達夷洲(今臺灣),對當地進行開發經營。
這次遠航比鄭和下西洋早1170多年,比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早1260多年,堪稱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
台州市行政大樓二樓中廳懸掛有巨幅歷史題材國畫《浮海夷洲圖》,當中的主人公是他。
2月25日晚,央視新聞頻道播出了一期「尋跡衛溫」節目,讓這個古老將軍的名字引起了更大的關注。
一個是歷史上的名人
一個是現代大國的重器
有何關聯?
以「衛溫」來命名,主要基於以下考慮:
一是挖掘歷史傳承精神,講好世界航海史上的中國奇蹟故事;
二是起到進一步推動兩岸和平發展作用;
三是以文化力量提振軍威;
四是借鑑國際命名慣例,以人名命名更具歷史厚重感。
在提寫這份建議前,元茂榮和西南政法大學國際法教授、浙江省東吳衛溫船隊遠航臺灣基金會理事長潘國平等文化、歷史界學者進行了一些探討。
「我們一致認為,用衛溫命名首艘國產航母,是對歷史傳承的挖掘,可起到進一步推動兩岸和平發展的作用,也是以文化力量提振軍威,通過借鑑國際慣例,讓中國的世界軍事強國之路走得更接地氣。」
建議提出後,得到多名全國人大代表的支持。
用「衛溫」命名
是從文化、主權等方面闡述意義
「讓它更好地講述中國故事」
對此,元茂榮這樣解釋
▼
重新書寫中國
在世界航海史上的地位
衛溫遠航臺灣,是中國正史中關於大陸與臺灣交往的最早記錄。
比鄭和下西洋(公元1405年)早1170多年,比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公元1492年)早1260多年,堪稱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展示了中國在全球航海史中獨特而重要的歷史地位。
「從這一點來看,它和航母所體現的海上強國得作用和力量是相通的。」元茂榮說,以「衛溫」命名,是更好地起到講述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重新書寫中國在世界航海史上的地位的作用。
「同時,它也是對世界文化遺產的一種很好保護,」元茂榮說,作為第一艘國產航母,其命名應體現出我國作為文明古國中唯一傳承至今走在現代化潮流前沿的特質,從而有別於單純的鋼鐵洪流堅船利炮的現代軍工的冷峻,這就是文化的力量。
元茂榮認為,以「衛溫」命名,就是傳統的軍事文化中加強歷史因素、文化因素、故事因素等的挖掘,提升文化影響力。
在建議裡,元茂榮還這樣寫道:根據國際法上的「先佔」原則,東吳衛溫船隊首航臺灣開疆闢土是國家和政府行為,標誌著臺灣自古以來屬於中國的歷史鐵證。
以人名為航母命名
在國際上有例可循
另外,以人名為航母命名在國際上有例可循。以擁有航母數量最多的美國為例,其現役航母中就有包含尼米茲號,林肯號,布希號在內的多艘航母源於人名。
中國第一艘國產航母,建議綜合考量歷史、政治、文化、軍事等因素,以有一定意義的歷史人名命名。二是中國航海史上以國家軍隊名義,衛溫最具有歷史代表。一方面時間最早,相比與鄭和的航海,衛溫遠航臺灣,開了中國歷史上軍隊航海之先河。
(資料圖)
「中國版大航海時代」
圖文版揭開古鎮章安與衛溫遠航臺灣
的歷史「面紗」
三國時期東吳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政策,一是建造城池、設立新的郡縣進行管轄。另一方面,是徵召少數民族人口補充兵員。據《三國志·吳主傳》記載,孫權在黃龍「二年春正月……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數千人還」。
對於衛溫船隊的出發地,歷來有多種猜測。台州學院教授葉哲明經過四十多年的研究,首次認定,秦漢以來,隸屬臨海郡的章安就一直是會稽,也就是今天紹興東部地區通往臺灣的「轉運站」,而作為當時航海中心和軍事重鎮的章安也就理所當然成為衛溫的首選出發地。
葉哲明教授對於衛溫浮海夷洲以及東吳在東亞航海史地位等的核心研究成果,也使人們對當年那段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根據當地習慣,元宵節前不外出。如果把當時元宵節的陰曆日期換算成現在的公曆,衛溫出發時間黃龍二年春正月的元宵節後,是公元230年2月24日。
衛溫(首航夷洲)說明中國大陸政府政治勢力第一次到達臺灣,全世界沒有一家只有中國最先到所以根據領土的原則就是誰最先發現先佔的原則。
實際的航程並不像舞蹈那麼浪漫。當年衛溫船隊出發時天氣比較惡劣。
在帆船時代,風向和風力往往對遠航起到決定性作用。於是,在《三國演義》中就有諸葛亮「借東風」的故事。衛溫和諸葛直很可能參與了赤壁之戰,懂得風向的重要性。衛溫出海正值立春時節,多刮東北風,也叫「條風」。
如果把台州、釣魚島和臺北連成一線,正好組成了一個腰長大約200海裡的等腰三角形。有學者推測,衛溫船隊很可能經過了臺灣附屬島嶼釣魚島。
臺北市萬華區的艋胛,位於新店溪和淡水河的交匯處。艋胛,在當地少數民族語言中是「小船」的意思。臺北的發源地艋胛,又被看作是衛溫的登陸地點。
1933年,《臺灣通史》作者連橫,字雅堂,在《雅言》第135條中提到,20世紀初曾挖掘出四塊掌印磚。有照片文字說明是從臺北古亭莊河畔的地下清掃中挖掘出來的「三國時代磚瓦」。
2018年2月24號,從台州玉環島大麥嶼的對臺直航碼頭開往臺灣基隆的「中遠之星」號客滾輪在節後首次恢復運營。據考證,該航線與當年衛溫所開闢的航線部分重合。
作為衛溫浮海夷洲始發地的台州,一直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古代絲綢之路一方面傳播物質,另一方面也傳播文化,衛溫之後,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趨勢愈發明顯。
台州天台山的國清寺,是中國佛教宗派「天台宗」的發源地,也是唐朝鑑真和尚萌發東渡想法的起始地。「天台宗」把中國的儒教和道教思想融入佛教之中,形成「和合文化」,又經過海上絲綢路傳播到日本。
如果說15世紀西方的哥倫布發新大陸,開闢了一個大航海時代,那麼在公元三世紀的中國三國時期,早已進入了大航海時代。
而1788年前的那次遠航
連接了難以割捨的大海與陸地
也連接了歷史與未來
綜合錢江晚報、椒江發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