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邊境對峙依然在持續中,中印局勢似乎並不明朗。據悉,印度軍工為了全力支持印軍對抗解放軍,苦心開發多種裝備!
據印媒報導,近日,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DRDO)開發了多種產品,以幫助印度軍隊應付極端寒冷的天氣,對付中國,例如Him-Taapak加熱裝置和融雪機,來幫助印度士兵應付極低的溫度。
在我們的傳統印象中,提到印度軍工似乎就想調侃幾句。印度軍工自身的確存在著問題。細數這些年印度空軍墜毀的飛機,我們可以發現除了交付的「陣風」戰鬥機之外,幾乎所有進口戰鬥機都沒逃過墜機的命運。
印度空軍「陣風」戰鬥機(資料圖)
據相關資料顯示,僅在2004年至2007年間,印度空軍共墜毀了29架軍機,而其中由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升級或維修的居然超過三分之二,由此可見印度維修保障能力的糟糕。
探其原因,機型老化,飛行員素質以及後期維護是三大詬病。
買來的裝備出問題,自家造得就有點不堪入目了。先不說飛機、坦克這些大件裝備。印度軍工的現狀是,他們連最簡單的槍炮彈藥都造不好,這之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印度試射從美國進口的M777超輕型榴彈炮時,印度國產的155毫米炮彈居然炸膛了。
可見,印度軍工發展真的不太如意。首先就是因為印度在武器裝備方面長期依賴進口,並且進口工作似乎也並沒有太多的計劃,給人的感覺就是印度看上了哪家的裝備,心動了就馬上會行動。比如印度國產LCA「光輝」戰機,其原計劃裝備在法國幫助下自研的「卡弗裡」發動機,但因進度拖延,這種法國血統發動機又最終被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生產的F404發動機所取代。
而這也無可避免地導致了印度軍工標準和結構的混亂。其次,印度薄弱的工業基礎也是阻礙印度軍工崛起的一大攔路虎。
印度國產LCA戰機在高原進行部署測試
當然,印度軍工政策延續性不足也是一大詬病,無論是印度國大黨還是人民黨,在制訂軍事工業發展政策時,往往會選擇見效最快、最能得到民眾支持的措施。
再加上黨派、宗教甚至個人利益的影響,印度軍工的藍圖就只能東拼西湊。據悉,印度不少武器採購計劃都受累於腐敗案件。其中陸軍裝備,特別是火炮屬於重災區。Theprint網站稱,1986年印度與瑞典福博斯公司籤訂採購 FH-77B牽引式榴彈炮的合同,但後來腐敗醜聞被曝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印度陸軍在接下來的30年裡一直沒有引進新的榴彈炮。直到2016年,印度才將第一批國產「丹努什」榴彈炮交給陸軍試驗。印度陸軍火炮現代化計劃明確提出2022年3月前需要1580門牽引式火炮,但「丹努什」的實際交付速度為每月4門。
自己做不了,就乾脆買,買得多了,自己造的性價比更低,那還是就繼續買,如此惡性循環直接讓印度軍工失去了活力。
當然,想靠著買武器就能強國是不現實的。
譬如前段時間到貨的陣風戰機,就被眼尖的網友發現嚴重掉漆,還被美媒吐槽。不得不讓人懷疑是不是印度買到了「二手貨」。其實這也不是印度頭一次栽跟頭了,畢竟「買家秀」和「賣家秀」有時候難免會有出入。再如更早的2013年,俄羅斯便賣給印度二手裝備,將「冷戰」時期退役的軍艦翻新後轉手賣給印度,而印度在購買了大量的西方(以色列、歐洲、美國)先進武器之後,才意識到情況不對。
此外,令人眼花繚亂的軍事裝備體系,不但技術標準不統一,運用方式也不同,要將各種採購的軍事裝備融合在一起形成整體作戰能力,難度極大。印度要將它們完全消化,不是短期內能夠做到的。
不過,印度貌似不會太在意這點「得失」,總之有錢就要「買買買」,就要成「武器大國」。
《國家利益》網站曾稱,「面對中國威脅」,印軍依然只能通過「緊急採購」這種應急辦法來取得少量軍用裝備。而印度國產裝備缺乏核心系統的製造能力、相關部門片面追求本土化的指標,不但阻礙印軍戰鬥力的提升,還讓國外軍火商得以大發其財。
印度山地師
如今,中印邊境對峙局勢也並沒有降溫的意思,加之些許外部力量的幹涉,讓中印之間變得撲朔迷離。有專家分析說,「事實上,在美印關係上,美國一直非常主動地尋求與印度進行有實質意義的軍事合作」。而美國的目的很簡單也很明確,那就是意圖加強與印度的互動來實現遏制中國的戰略。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在中印對峙中撿了不少便宜,不僅僅是武器,譬如棉衣、冬季帳篷、活動板房等後勤物資,美國可真是賺了不少。如今,連日本、新加坡都似乎盯上了印度,看來印度的錢真心挺好賺的。有專家指出,印度已經步入窮兵黷武的境地,到最後很可能給自己的國家帶來更大的災難。
我們自然希望印度早日「回頭」,中印邊境能早日結束對峙狀態,但是印方想恢復「拉達克地區原狀」的心思早就被人們看破了,中國會堅定維護自己的領土主權,印方切不可有任何單方面強行往前拱、迫使中方讓步的念頭。
來源:時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