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主導了四次中東戰爭,為何最終還是屈服了呢?

2021-02-28 歷史真相背後

從世界歷史來看,中東因為石油資源豐富,因為地理位置重要,所以一直都是世界火藥桶。尤其是從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區建國後,更是激化了這個區域的矛盾,使得戰爭那是無法停止,戰爭連綿不絕。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著名的中東戰爭,就是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的戰爭,可謂是曠日持久,影響巨大。其中阿拉伯的領袖,那是埃及,埃及主導了前四次中東戰爭,跟以色列那是打得最狠。但是直到現在,很多人不明白的是,埃及主導了四次中東戰爭,為何最終還是屈服了呢?其實根本原因只有三個字。

從二戰後開始,因為以色列的建立,使得阿拉伯世界非常憤恨,不滿巴勒斯坦地區被分割。為此,以埃及為首,阿拉伯世界開始了長期的戰爭。第一次中東戰爭,就是在以色列獨立的第二天打響的,當時埃及帶領約旦,敘利亞等五個國家發動戰爭,要消滅以色列,以維護阿拉伯世界的利益。

此後第二次中東戰爭,第三次中東戰爭,第四次中東戰爭,都是由埃及主導和發動的。每次戰爭,埃及軍隊都是主力,打得也最兇猛,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甚至給予以色列軍隊重創。兩國那是水火不容,按照埃及自己的說法,對以色列那是恨之入骨,絕不屈服。為此不斷整軍備戰,要將以色列趕出中東……

但是到了1979年,很奇怪的是,強硬的埃及,最終不但沒有將以色列趕出中東,反而最終選擇了屈服,跟以色列籤署了和平協議,還承認以色列的建立,跟以色列建立外交關係,使得以色列開始被阿拉伯世界承認。

正是因為如此,現在黎巴嫩,巴勒斯坦等很多國家,對埃及頗為不滿。為此,很多人不明白了,埃及帶頭反對以色列,為何最終還是選擇屈服了呢?其實根本原因只有三個字,那就是「打怕了」。

埃及在四次中東戰爭中,都是絕對主力,為此備受以色列軍隊的打擊和轟炸,每一次都是損失慘重,死亡慘重,軍備損失慘重。在四次中東戰爭中,埃及軍隊死傷幾十萬人,整個軍隊被打殘。

長期的戰爭,使得埃及國家發展困難,最終的效果是,埃及的軍隊被直接打怕了,整個國家也被打得一貧如洗,還丟失了西奈半島……所以當時的埃及意識到,自己不可能取勝,阿拉伯一盤散沙,對以色列和西方那是懼怕了。最終我們可以看到,埃及主動跟以色列議和,籤署了和平協議,最終屈服了。

歡迎關注【歷史真相背後】,每天為您更新新鮮的歷史資訊,不出門看天下事!

參考文獻:《世界近現代史》。

相關焦點

  • 四次中東戰爭
    簡單來說,這四次戰爭可概括為以色列建國之戰、蘇伊士運河之戰、六五戰爭和贖罪日戰爭。每一回以色列的表現都盪氣迴腸,可圈可點。        先說建國之戰。1948年,以色列單方面宣布在原巴勒斯坦領土建國,此時它的國民有65萬人,軍隊有各種各樣的遊擊隊3萬餘人,另有坦克和裝甲車各一輛,艦船無,飛機無。
  • 越南戰爭美國打了20年才撤軍,為何韓戰3年就屈服了呢?
    雖然這些戰爭已經過去很長時間,但是至今其實很多戰爭的結束,還是讓人不理解。最典型就是韓戰,美國只打了3年就匆匆屈服,最終失敗。而越南戰爭,美國那是堅持了20年才撤軍,為此,很多人不理解了,越南戰爭美國打了20年才撤軍,為何韓戰3年就屈服了呢?根本原因只有一條。美國從二戰後,在世界範圍內不斷發動戰爭,尤其是在自己的後院,對南美洲國家的打擊。
  • 【經典】五次中東戰爭和中東安全框架的確立
    >標題六、第三次中東戰爭:標題七、第四次中東戰爭:中東安全框架的建立:標題八、伊朗伊斯蘭革命、什葉派之弧:標題九、第五次中東戰爭:;黎巴嫩真主黨的建立在英國發布《貝爾福宣言》從而容許猶太人移民巴基斯坦後,全世界各地的在《舊約·聖經》的感召下不斷的往巴勒斯坦地區移民,最終於1948年宣布獨立,這也最終引發了前後「五次中東戰爭」。原先居住在這塊地方上的巴勒斯坦人經過長期的鬥爭最終形成了今天的哈馬斯(主張徹底消滅以色列)和法塔赫(主張與以色列和談)的兩個大派別。
  • 第四次中東戰爭(四)
    文|竺亞君博士埃以雖然都宣布接受338號決議,但戰場上的軍事行動並沒有立即停止,以色列仍想消滅被圍的埃及第三軍2萬多人,埃軍堅持頑強抵抗。安理會又於10月25日通過決議,要求埃以回到10月22日的停火線,並決定向中東派遣聯合國緊急部隊。在美蘇的強大壓力下,10月27日埃以最終實現了停火。
  • 第四次中東戰爭
    不過鑑於黎巴嫩本身的體量,並不足以威脅以色列的安全,這片高地並非非拿不可(在第五次中東戰爭時,以色列的政治家最終還是沒能放過這片土地)。  如果能夠保住上述戰利品,相信猶太人是非常願意以第三次中東戰爭之後的實際控制線為基礎,和鄰居們籤訂和平協議的。然而從阿拉伯人的角度來看,這顯然是不能接受的。
  • 在第七次東徵中兵敗埃及的路易九世,為何又執意發動第八次東徵?
    在清楚意識到這一結局後,路易九世最終還是選擇回到了法國。但他並未放棄東徵的念頭,而是於公元1270年又發動了一次東徵,即第八次十字軍東徵,這也是最後一場十字軍東徵活動了。雖然第八次東徵與第七次東徵是存在著很大的區別,兩場戰爭之間的性質也完全不同。但究其根源,二者還是有著緊密的連帶關係。可以說,如果沒有第七場十字軍東徵的失敗,那麼法國國王路易九世也不會發動第八場東徵。
  • 第三次中東戰爭(一)
    政治家們所關注的,主要是為什麼要打這場戰爭,什麼時候結束這場戰爭,以及需要達到什麼樣的政治結果。從這個意義上來看,以色列為什麼要發動這場戰爭,是我們最先需要知道的。  從地緣的角度看,我們可以把第一次中東戰爭,解讀為「獨立之戰」;第二次中東戰爭,標註為「海權之戰」;那麼第三次中東戰爭,則可以被定性為「水資源之戰」。因為縱觀戰爭的前因後果,爭奪水資源才是以色列率先發動攻擊的根本原因。
  • 第三次中東戰爭(二)
    其實說起來,以色列數面受敵的戰略格局,又何嘗不是在中東翻版,永遠在思考兩線作戰問題的德國呢。為了彌補這種戰略上的劣勢,閃電戰也成為了兩國軍隊共同的選擇。  在又被稱之為「六日戰爭」的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在戰略、戰術方面,都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前面有朋友問過,既然以色列能夠轟炸阿拉伯國家的水利工程,以阻止他們截流約旦河上遊水源,那麼阿拉伯國家為什麼不能用同樣的方法,反制以色列呢。
  • 第二次中東戰爭:英法以聯手欺負埃及,美蘇竟罕見一起勸架
    第一次中東戰爭,以色列成功建國後,就在阿拉伯聯軍的進攻中瀕臨亡國,而隨著美蘇的介入和支持,猶太人最終完成了絕地反擊,擊退了來勢洶洶的阿拉伯聯軍,
  • 第三次中東戰爭結束
    至十日戰爭結束,阿拉伯國家失敗。這就是第三次中東戰爭,也稱「六.五戰爭」或「六天戰爭」。1967年6月5日:這次閃電戰的主角是空軍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出動了全部空軍,對埃及、敘利亞和約旦等阿拉伯國家發動了大規模的突然襲擊。這一天,以色列空軍幾乎傾巢而出,甚至連教練機也投入了戰鬥,對阿拉伯國家25個空軍基地進行了襲擊。
  • 【中東歷史紀實】:第四次中東戰爭
    第四次中東戰爭第四次中東戰爭(又稱贖罪日戰爭、齋月戰爭、十月戰爭)發生於1973
  • 解密第四次中東戰爭
    戰爭初期打破了以色列不可戰勝的神化,最終給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都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改變了中東地緣政治格局。 戰爭背景 第三次中東戰爭後,以色列侵佔阿拉伯國家大片領土,阿拉伯人再次品嘗到戰敗的滋味。以色列人閃電式的突襲雖然取得成功,卻在阿拉伯國家種下了仇恨的種子。
  • 第三次中東戰爭——六日戰爭(上)
    這一政策最終被推翻,蘇聯利用這一政策與埃及總統納賽爾越來越親近,畢竟第二次中東戰爭中,是蘇聯赫魯雪夫對英法以三國的威脅,才讓他們停火的,總好過那個兩頭押注的美國,光表面上說漂亮話,兩頭不得罪,當然也沒起到實質性的幫助,別說埃及看清楚這點了,連以色列對美國的這種態度都很不滿。
  • 第四次中東戰爭最絕望的時刻,以軍是怎麼扭轉敗局的?
    但第四次中東戰爭,卻可以說是以色列最為絕望的時刻,因為相比前幾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從沒被打得那麼絕望過,而且還是沒多久就被打到了快要亡國的邊緣。同時,事情還就剛剛發生在了贖罪日,這一天對於以色列人來說是一個相當重要的節日,不管是誰都會放下工作,為過去一年所犯的罪過進行自我救贖,誰都不希望這一天有任何動亂發生。這也意味著,以色列士兵基本也都放假了。
  • 喋血贖罪日:第四次中東戰爭
    戰爭初期,埃及、敘利亞兩國軍隊分別從西面的蘇伊士運河和東面的戈蘭高地突破以色列防線,並在一天之內重創以軍,幾乎讓以色列毫無還手之力。以色列在戰爭領域裡並非「菜鳥」,自建國之日起就長期處在戰火硝煙之中。前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都佔據上風,但為何會在贖罪日遭此慘敗?
  • 第四次中東戰爭作戰背景 | 埃及敘利亞到底想咋地
    作者 | 立正第四次中東戰爭,是以1973年10月6日埃及、敘利亞等阿拉伯國家利用伊斯蘭教齋月與猶太教贖罪日的有利時機,向以色列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侵佔的西奈半島、戈蘭高地發動突然襲擊為發端,引發的一場較大規模的現代化局部戰爭。因戰爭爆發時間是伊斯蘭教齋月和猶太教贖罪日,又稱十月戰爭、齋月戰爭和贖罪日戰爭。戰爭從1973年10月6日起,到24日結束,歷時18天。
  • 激戰中東六:以阿第五次中東戰爭
    第二次中東戰爭,以色列解除了埃及對蒂朗海峽的封鎖,亞喀巴灣的航行不再受阻。第三次中東戰爭是阿以戰爭中的轉折之戰,此戰後以色列獲得了與阿拉伯國家的軍事均勢。第四次中東戰爭之後,以色列同埃及籤訂了和平協議,以色列雖然歸還了西奈半島,但來自埃及的威脅也消失,阿拉伯國家一盤散沙,以色列對阿拉伯國家採取戰略進攻態勢。
  • 「中東強人」穆巴拉克去世,91年的生命,見證了埃及軍隊興衰
    這個人的一生經歷了埃及從王朝到共和國的演變,見證了歷次中東戰爭,而他本人執掌埃及政權達30年之久。其統治下的埃及所採取的大政方針,不僅對本國影響極大,也深刻影響了中東局勢的走向。全面評判穆巴拉克的一生是很難的,本文我們僅從軍事角度出發,來管窺這個時代強人背後的埃及軍隊。埃及,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但是古埃及人與現代的埃及人沒有文化和血緣傳承。阿拉伯徵服之後,埃及便成為了阿拉伯人和文化佔主導的國家。
  • 中東戰爭阿拉伯國家為何屢戰屢敗?
    在第三次戰爭前,蘇聯為了避免和美軍直接衝突,約束埃及「不要先開第一槍」,聽從其居中調解斡旋,客觀上造成了埃及的麻痺大意。在戰爭中則袖手旁觀,甚至撤回了打著支持阿拉伯國家旗號開進地中海的艦隊。第四次中東戰爭前,蘇聯想維持中東不戰不和的局面,不願意提供進攻性武器,為此還跟埃及鬧翻了。
  • 埃及將一手好牌打爛?第四次中東戰爭中,戰場究竟發生了什麼?
    "埃及將一手好牌打爛?第四次中東戰爭中,戰場究竟發生了什麼?在中東地區,因為以色列猶太人的種族,和歷史原因,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的紛爭一直便沒有停止過,總的來說一直是以色列佔優,但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作為阿拉伯國家的埃及在開始佔據了很大的優勢,並迅速擊潰了以色列的防守部隊,可隨著戰爭的進行,很快,戰場的局勢便發生了逆轉,這是為什麼?